博碩士論文 9812016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3.147.47.108
姓名 李宣春(Lee Xuan Chu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李永平婆羅洲書寫研究
(The Study of Li Yongping’s Borneo Writing)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試圖以婆羅洲的在地視角來重新閱讀、探勘小說家李永平及其小說。論文第一章為緒論,內容主要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範疇,以及研究方法與論述架構。第二章,梳理砂華文學、旅台馬華文學以及砂華文壇提出的「書寫婆羅洲」方案,並以此連結李永平婆羅洲書寫的策略與方向。第三章則以李永平的國家認同為探討主軸,在論述上會疊合李永平的創作歷程及其各個時期的作品,從中再推敲李永平國家認同的變化與轉折。之後,則跳接李永平婆羅洲書寫的技法分析。論文第四章討論李永平小說中的地理鋪排與場景搭建:本章分作二節,個別討論李永平如何透過書寫拼湊出一個「古晉」鄉鎮印象,以及如何鋪設小說裡的「婆羅洲雨林」。第五章討論李永平對小說人物的塑造,本章個別討論女性角色、男性角色,以及白人殖民者與原住民角色。第六章則討論李永平如何在小說中動員動物意象,以烘托出其個人的土地情感與殖民歷史遺留的創傷。而這一章將擷取狗、鳥和魚三種在小說中各具深刻意涵的動物來加以分析。最後,第七章結論部分將重新簡要交代各章節的論述結果,並會分析後續研究可以拓展的面向。
摘要(英) The writer has redefined and explored Li Yongping and his works within this thesis. As a Malaysian himself, the writer has provided local views and knowledge to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At start, the writer discussed about condition of Mahua literature and brought up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 Yongping and Borneo. Next, by breaking down the periods of Li’s work, it created path for looking into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Li Yongping. The writer also drew attention to several aspect of Li’s novels: the representation of Kuching town and Borneo rainforest, the building up of characters, and colonial trauma that repeatedly haunted the characters in novel.
關鍵字(中) ★ 李永平
★ 婆羅洲書寫
★ 馬華文學
★ 雨林
★ 砂拉越
關鍵字(英) ★ Li Yongping
★ Borneo writing
★ Mahua Literature
★ Rainforest
★ Sarawak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範疇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述架構7
第二章  砂華文學與「書寫婆羅洲」
前言10
第一節  砂華文學10
第二節  旅台馬華文學15
第三節  雙生婆羅洲20
結語24
第三章  小說家李永平-婆羅洲之子的文學旅程
前言25  
第一節  島嶼獨白:一個城邦的身世25
第二節  由島至島:婆羅洲之子的漫遊史30
第三節  抵達之謎:婆羅洲之子的回歸36
結語 39
第四章  虛實交滲的婆羅洲-李永平小說的地理鋪排與場景搭建
前言 41
第一節  行過鄉城巷道:紙頁上的古晉城43
第二節  走進雨林:文字煉成的大自然與長屋51
結語 55
第五章  膚色與臉譜-李永平小說的人物塑造
前言 56
第一節  受盡苦難的女人們 58
第二節  荒地上的男人們63
第三節  殖民歲月的洋人與原住民69
結語 70
第六章 時間烙痕-李永平小說的土地情感與歷史創傷
前言72
第一節  芻狗:飽受摧殘的原始島嶼75
第二節  飛鳥:歷史遺留的疤痕82
第三節  游魚:婆羅洲之子的生死愛慾84
結語86
第七章 結論87
參考及徵引資料 90
參考文獻 一、李永平的小說文本
李永平:《婆羅洲之子》,古晉:婆羅洲文化局,1968年8月初版。
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新出版,1976年8月1日初版。
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4月初版、1986年9月二版、2001年3月二版七刷。
李永平:《海東青:臺北的一則寓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年1月1日初版、2006年3月二版一刷。
李永平:《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李永平:《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紀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9月20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李永平:《 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1日初版一刷。
李永平:《大河盡頭(上卷):溯流》,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9月1日二版一刷。
李永平:《大河盡頭(下卷):山》,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9月1日初版一刷。
李永平:《大河盡頭(上卷):溯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李永平:《大河盡頭(下卷):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二、選集及其他文本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 年11 月15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主編:《微雨魂魄——三城記小說第二輯:台北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年6 月第1 版第1 次印刷。
吳岸:《殘損的微笑-吳岸詩歌自選集》,台北:釀出版,2012年5月。
沈慶旺:《哭鄉的圖騰》,詩巫:中華文藝社。
奈波爾著、李三沖譯:《抵達之謎》,台北:大塊文化,2002年5月20日初版一刷。
奈波爾著、李永平譯:《大河灣》,台北:天下文化,2010年7月20日第二版第一次印行。
邱貴芬主編:《臺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6 年8 月初版一刷。
張貴興:《群象》,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3月15日初版一刷。
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張錦忠、黃錦樹、莊華興編著:《回到馬來亞:華馬小說七十年》,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8 年1 月31 日第1 版第1 刷。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 (1997-2003)》,台北:麥田出版,2004 年9 月15 日初版一刷。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小說讀本》(全2 冊),台北:二魚文化,2002 年8 月初版一刷。
許俊雅、應鳳凰、鍾宗憲:《現代小說讀本》,台北:揚智文化,2007 年3 月初版三刷。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Ⅰ》,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5 月初版。
陳大為主編:《馬華當代詩選 (1990-1994)》,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9 月初版。
黃錦樹編:《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年5 月10日初版。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 年7 月20日初版。
劉紹銘、馬漢茂策劃編輯:《世界中文小說選》(全2 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7 年10 月16 日初版一刷。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全2 冊),台北:爾雅出版社,1977 年6 月1日初版、1992 年4 月30 日八又1/2 印。
蔡振念編著:《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全2 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6 月初版一刷。
聯合報編輯部編:《小說的出發——聯副68 年度小說選2》,台北:聯合報社,1980 年3 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這一代的小說》,台北:聯合報社,1978 年12 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六七年度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78 年11 月初版。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六八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合報社,1979年10 月初版。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小說選Ⅰ:1970-2004 世界中文小說(台灣及海外卷)》,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 年1 月5 日第一版。
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 (1990-199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3月初版。
三、論著
(一)中文專書
于東:《砂拉越左翼運動史(1938-1990),民都魯:余清祿,2009年5月。
方修:《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新加坡文學書屋聯合出版,1986 年4 月初版第1 刷。
方修:《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1987 年4 月第1 版、1991 年8 月第2 次印刷。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5 月15 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 年6月1 日初版一刷、2003 年10 月1 日初版三刷。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 年10 月1 日初版一刷、2008 年2 月1 日二版一刷。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台北:麥田出版,2007 年11 月1 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88年9 月16 日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 年10月1 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 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 年8 月1 日初版一刷、2003 年8 月1 日初版二刷。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1991年9 月30 日初版一刷。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 年10 月初版一刷。
王德威編選、導讀:《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2005 年9 月1日初版一刷。
丘立基:《砂拉越史話》,古晉:黃文彬報業機構,2003年1月。
田農:《森林裡的鬥爭-砂朥越共產組織研究》,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0年9月。
吳岸:《九十年代馬華文學展望》,古晉:砂勞越華文作家協會,1995 年5 月第一次印刷。
吳岸:《到生活中找繆思》,吉隆坡:大馬福聯會雪福建會館,1987 年11 月初版。
吳岸:《馬華文學的再出發》,古晉: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1 年5 月第一次印刷。
吳耀宗主編:《當代文學與人文生態:2003 年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2003 年12 月初版。
李有成:《他者》,台北:允晨文化,2012年5月。
李有成:《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2006年3月10日初版一刷。
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 年5 月初版。
李瑞騰主編:《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台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2003 月3 月初版。
沈慶旺:《蛻變的山林》,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7年7月31日第一版第一刷。
周丹尼:《砂朥越鄉鎮華人先驅》,詩巫:華族文化協會。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2007 年9 月1 日初版一刷。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2月1日初版一刷。
張錦忠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 年第1 版第1 次印刷。
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吉隆坡:南方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許文榮:《極目南方:馬華文化與馬華文學話語》,吉隆坡:南方學院、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2001 年9 月初版。
許文榮主編:《回首八十載、走向新世紀:九九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南方學院,2001 年9 月初版。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9月初版。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 (1980-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 月初版。
陳大為:《亞細亞的象形詩維》,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 年1 月初版。
陳大為:《思考的圓周率:馬華文學的板塊與空間書寫》,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6年12月15日第1版第1刷。
陳大為:《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2009年8月初版。
陳大為:《馬華散文史縱論(1957-2007)》,台北:萬卷樓圖書,2009 年2 月初版。
陳大為:《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10月初版一刷。
黃建淳:《砂拉越華人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99年1月初版。
黃錦樹:《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年2月1日第1版。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1月10日初版一刷。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15日初版一刷。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23日初版一刷、2003年12月15日初版三刷。
劉子政,《砂拉越百年紀略》,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1956年初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台北:雅典,1987年12月初版、1998年3月修訂8版。
蔡增聰主編:《砂拉越華人研究譯文集》,詩巫: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2003 年6月1 日。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中中國圖像(1949-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月初版。
鍾怡雯:《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台北:萬卷樓圖書,2009年2月初版。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鍾怡雯:《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2009年7月初版。
鍾怡雯:《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雨林和心靈圖景》,吉隆坡:大將出版社,2006年12月12日第1版第1刷。
(二)翻譯專書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苔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2005年6月初版三刷。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丹尼斯.渥德 (Denis Wood) 著,王志弘等合譯:《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 年11 月5 日初版一刷、2004 年3 月1 日初版三刷。
出版,2006 年5 月一版二印。
加斯東.巴舍拉 (Gaston Bachelard) 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年8 月初版1 刷。
李維.史特勞斯 (Claude Levi-Strauss) 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2012年3月初版第12刷。
哈金:《在他鄉寫作》,台北:聯經,2010年1月出版。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1990年12月16日初版一刷,2004年10月16日初版三刷。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4月26日初版一刷、1999年6月5日初版二刷。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出版,2002年6月10日初版一刷。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和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9月初版一刷、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二版一至十一刷,2006年9月二版十二刷。
四、單篇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王德威:〈小規模的奇蹟-評李永平的《吉陵春秋》〉,《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1991年9月30日初版一刷,頁46-48。
王德威:〈來自熱帶的行旅者〉,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頁381-388。
王德威:〈莎樂美 迌-評李永平《海東青》〉,收錄於氏著:《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頁95-99。
台北:洪範書店,1986 年4 月初版、1986 年9 月二版、2001 年3 月二版七印,頁一至九。
田思:〈書寫婆羅洲〉,收錄於桑木、田風、雁程主編:《書寫婆羅洲》,詩巫:詩巫中華文藝社,2003 年12 月初版,頁5-13。
余光中:〈十二瓣的觀音蓮—我讀《吉陵春秋》〉,收錄於李永平:《吉陵春秋》,
李永平:〈宿緣〉,《中外文學》第27 卷第2 期,1998 年7 月,頁109-111。
李永平:〈憧憬〉,《文訊》第223 期,2004 年5 月,頁66。
李瑞騰:〈重讀拉子婦〉,《幼獅文藝》第51 卷第4 期,1980 年4 月,頁132-140。
李奭學:〈再見所多瑪-評李永平著《朱鴒漫遊仙境》〉,收入於氏著:《書話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5月10日初版,頁77-80。
林建國:〈有關婆羅洲的兩種說法〉,《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年11月頁107-113。
林建國:〈為什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1卷第10期,1993年3月頁89-126。
林建國:〈異形〉,《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頁73-91。
林開忠:〈「異族」的再現?:從李永平的《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說起〉,「重寫馬華文學史」學術研討會,2002年12月21日。後收錄於張錦忠編:《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4年第1版第1次印刷,頁91-114。
邱妙津:〈李永平:我得把自己五花大綁之後才來寫政治〉,《新新聞周刊》第266期,1992 年4 月12-18 日,頁66。
封德屏:〈李永平答編者五問——「吉陵」是個象徵,「春秋」是一則寓言——綜論李永平的「吉陵春秋」〉,《文訊月刊》第29 期,1987 年4 月,頁123-127。
後收錄於陳幸蕙編:《七十五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 年3月5 日初版,頁153-176。
孫梓評:〈真誠等於力量──訪問李永平先生〉,《文訊》第218期,2003年12月,頁94-97。
高嘉謙:〈誰的南洋?誰的中國?-試論《拉子婦》的女性與書寫位置〉,《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9月頁139-154。
張錦忠:〈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第30 卷第10 期,2002 年3 月,頁12-23。
張錦忠:〈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12-23。
曹淑娟:〈墮落的桃花源——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與神話意涵〉,《文訊月刊》第29 期,1987 年4 月,頁136-151。後收錄於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1(臺灣1970-1989)》,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 年5月初版,頁613-637。
陳大為:〈躍入隱喻的雨林——導讀當代馬華文學〉,《誠品好讀》第13 期,2001年8 月,頁32-34。
陳雅玲:〈台北的「異鄉人」──速寫李永平〉,《光華》第23卷7期,1998年7月,頁108-111。
陳瓊如:〈李永平──從一個島到另一個島〉,《誠品好讀》第27期,2002年11月,後收錄於李永平《 迌(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8月1日初版一刷,頁399-405。
黃錦樹:〈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和他的母親、父親-論李永平的「文字修行」〉,《中外文學》第26卷第5期,1997年10月,頁119-146。
黃錦樹:〈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24-41。後收錄於氏著:《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15日初版一刷。
楊錦郁:〈紅塵內外——李永平與景小佩〉,《文訊》第35 期,1988 年4 月,頁119-121。
詹閔旭:〈大河的旅程:李永平談小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0期,2008年6月,頁175-183。
齊邦媛:〈序:《雨雪霏霏》與馬華文學圖像〉,收錄於李永平《與雪霏霏:婆羅洲童年紀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9月20日第一版第1次印行,頁I-X。
龍應台:〈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當代》第2 期,1986 年6 月1 日,頁166-172。
鍾玲:〈我去過李永平的吉陵〉,收錄於氏著:《日月同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 年10 月8 日初版,頁19-29。
顏元叔:〈評「拉子婦」〉,收錄於李永平:《拉子婦》,台北:華新出版,1976 年8 月1 日初版,頁167-169。
蘇其康:〈李永平的抒情世界——評「吉陵春秋」〉,《文訊月刊》第29 期,1987年4 月,頁128-135。
五、報紙資料
王德威:〈《海東青》評介〉,《中國時報》,1992 年3 月13 日,第44 版。
丘彥明:〈天涯喜傳訊——李永平訪問記〉,《聯合報》,1979 年9 月17 日,第8
伍燕翎、施慧敏訪問整理,〈浪遊者——李永平訪談〉,《星洲日報》(文藝春秋版位),2009年3月14日及2日。
年1 月11-12 日,第8 版。
朱炎:〈我讀「日頭雨」〉,《聯合報》,1979 年9 月18 日,第8 版。
李令儀:〈雨雪霏霏:李永平童年懺情錄〉,《聯合報》,2002 年10 月8 日,第14版。
李維菁:〈李永平雨雪霏霏——自我精神分析〉,《中國時報》,2002 年10 月8 日,第14 版。
林建國:〈芒草與悲憫〉,《中國時報》,2002 年11 月24 日,第34 版。
版。
張錦忠:〈在那熟悉的熱帶雨林〉,《聯合報》,2002 年11 月10 日,第39 版。
張錦忠:〈南洋少年奇幻之旅〉,《中國時報》,2008年7月13日,E6版。
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研究生討論會:〈孽與救贖:評李永平的「吉陵春秋」(上)、(下)〉,《自立晚報》,1986 年5 月29 日,第10 版。
陳維信:〈尋找朱鴒——訪小說家李永平〉,《聯合報》,1998 年8 月3 日,第41版。
景小佩:〈寫在「海東青」之前:給永平〉,《聯合報》,1989 年8 月1-2 日,第27 版。
劉梓潔:〈李永平《大河盡頭》給你好看〉,《中國時報》,2008年7月13日,E4版。
劉紹銘:〈山在虛無縹緲間:初讀李永平的小說(上)(下)〉,《聯合報》,1984
劉紹銘:〈抱著字典讀小說〉,《聯合報》,1992 年3 月20 日,第43 版。
賴素鈴:〈朱鴒漫遊仙境,李永平顛覆童話〉,《民生報》,1998 年6 月25 日,第34 版。
六、學位論文
沈曉雯:《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學解讀》,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9月3日。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0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月。
陳建隆:《落失的行旅者——重繪李永平的小說地圖》,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美儀:《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1月。
詹偉慶:《李永平《朱鴒漫遊仙境》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詹閔旭:《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潘麗玲:《李永平小說中的原鄉想像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9年。
蔣惠雯:《魔幻現實主義與精神分析論在現代小說中的運用-以李永平小說構型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7月。
鄭琇方:《溫柔與暴烈-論李永平小說中的恐怖意識》,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7月。
蕭敏嘉:《原鄉、罪惡與女性-李永平小說研究》,台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指導教授 李瑞騰 審核日期 2013-1-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