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1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6 、訪客IP:18.223.195.30
姓名 詹皓宇(Hao-Yu Cha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Li Yu’s family troupe study)
相關論文
★ 明清戲曲散齣選本考論★ 「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
★ 《琵琶記》與明代社會★ 桃園縣國中戲劇教育之研究
★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 論元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 舊京城 新曙光 論1930年代的齊如山與北平國劇學會及其期刊★ 劇與詩的競合──《王西廂》戲劇性價值之研究
★ 杜麗娘形象的心理解讀——「情慾」與「道德」的情感矛盾★ 王驥德與李漁戲曲論著之比較初探
★ 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政治、宣傳、文藝、美學──中國大陸「十七年」戲曲論爭研究
★ 延續與創新——新編崑劇音樂研究★ 川劇《洞庭配》之研究
★ 論王季思中國古典悲劇的觀念:以《趙氏孤兒》為研究重點★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接受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文摘要
明末清初,其間政治體制、社會文化、經濟貿易等,皆發生了巨大的衝擊與改變。李漁(1611-1680)身處世代交替之際,其生命情調與生涯際遇也產生不可小覷的質變,在文學史上有著鼎重份量和影響力。他的身份多樣,不僅是著名的戲曲家,身兼編、導、曲家,同時也是具有商業頭腦的書商,從編寫、付梓到販售,都是一人完成。戲曲發展至明清,家班誠為一支特別的戲曲組織,在戲曲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本文即針對李漁所蓄養的家班,做一探究。
本論文共分五章,首章緒論,說明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以確立研究的興趣意向,復次說明研究方法與架構,俾能探討李漁家班的時代性與特殊性,最後以文獻回顧做一文本脈絡梳理,檢視與本論文相關之。
第二章概說李漁家班,包含家班的組織構成與女樂來源、喬王二姬的才媛意涵與地位、女樂的遊歷生活、全本戲與折子戲的演出形式。
第三章鉤玄家班的審美意趣,說明優伶在字音曲詞上的訓練工夫,以及聲、容、色、藝等四部分的歌舞要求與舞台形象,此外,在李漁的交游文化與園林生活上,其與家班涉趣者,皆有相當的著墨。
第四章探究家班的功能屬性,李漁家班的特殊性,與同時代文人家班的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它除了擁有一般家班所具備的娛樂與社交兩大功能外,還因家班的商業性特點而具有經濟功能,以及與優伶相處的對待上而具有情慾功能。
末章餘論,在歷代學者文人的評價上,李漁的人品和作品,亦褒亦貶,互有消長,而李漁能無視於外界的褒貶,全然沉浸在自己對戲曲的執著努力與醉心享受中,故本章從生命情感與生活閒情兩部分,綜述李漁與家班的互動關係。
關鍵詞:李漁、家班、女樂、喬王二姬、遊歷生活
摘要(英) Abstract
Li Yu ,(1611-1680)bor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 is a renowned Chinese opera writer , stage director , publisher , life aesthete……etc . The dissertation , divded by 5 chapters , mainly explores Li Yu’s family troup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 The study develops as the following structure:
Charpter one “Introduction” states the research motives , aims , scope , methodology and historic documents review .
Charpter two “General Discussion” describes Li Yu’s family troupe , structure , the actress of family troupe originated from , outgoing Life , Qian Wang Er ji’s talents and status……etc .
Charpter three “Family troupe’s aesthetic contents” expores the actress characteristics , singing , dancing , good looks , tatents , and friendship culture , garden life .
Charpter four “Family troupe’s fuctions” the particularity of Li Yu’s family troupe differ from literati’s , including four sections on fuctions of Li Yu’s family troupe deeply described .
Charpter five “Conclusion” in sum , Li Yu’s family troupe reflects in Li Yu’s life affection and life leisure-amusement clearly expounded .
key word:Li Yu、family troupe、actress、Qian Wang Er ji、outgoing life
關鍵字(中) ★ 遊歷生活
★ 喬王二姬
★ 女樂
★ 家班
★ 李漁
關鍵字(英) ★ outgoing life
★ Li Yu
★ family troupe
★ actress
★ Qian Wang Er ji
論文目次 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四節 文獻回顧…………………………………………….…11
第二章 李漁家班概說……………………………15
第一節 家班組織構成與女樂的來源…………………………15
第二節 喬王二姬的才媛意涵與地位…………………………26
第三節 女樂遊歷與表演空間的擴大…………………………37
第四節 全本戲與折子戲的演出形式…………………………48
第三章 李漁家班的審美意趣……………………59
第一節 字音曲詞的基本工夫…………………………………59
第二節 聲容並美的歌舞要求…………………………………70
第三節 色藝雙絕的舞台形象…………………………………81
第四節 交游文化與園林生活的涉趣…………………………92
第四章 李漁家班的功能…………………………103
第一節 家班的娛樂功能……………………………………….103
第二節 家班的社交功能………………………………………..113
第三節 家班的經濟功能………………………………………..123
第四節 家班的情慾功能………………………………………..134
第五章 餘論………………………………………146
第一節 家班對李漁生命情感的價值…………………………146
第二節 家班對李漁生活閒情的實踐…………………………152
第三節 世人對李漁家班活動的評價…………………………159
參考書目……………………………………………16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朱琰:《金華詩錄》,乾隆癸巳刊本,此文引自光緒九年,胡鳳丹退補齋重刊本。
方象瑛:《健松齋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方文:《嵞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尤侗:《悔庵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尤震:《玉紅草堂集》,輯錄於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香港:中華書局,1976
年。
王鴻泰:《明末清初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專題演講
文稿,2005年。
王寧、任孝溫:《昆曲與明清樂伎》,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廷信:《昆曲與民俗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王驥德:《曲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應奎:《柳南隨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王士驌:《中弇山人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毛祥麟:《對山書屋墨餘錄》,湖州吳氏醉六堂,清同治9年刻本。
毛亨:《毛詩》,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
毛奇齡:《西河集》,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6年。
史玄:《舊京遺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李漁:《李漁全集》二十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李漁:《風箏誤傳奇》,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李清:《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李綠園:《歧路燈》,台北:中華書局,2004年。
李元鼎:《石園全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吳夢暘:《射堂詩鈔》,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吳震方:《晚樹樓詩稿》,輯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52冊,北京: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吳偉業:《梅村集》,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6年。
吳偉業:《梅家村藏稿》,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汪懋麟:《錦瑟詞》,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汪汝謙等人撰:《春星堂詩集》,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1773年。清乾隆三十
八年刻本。
佚名:《詩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佚名:《燼宮遺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呂天成:《曲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何良俊:《何翰林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杭州:古舊書店,1982年。
沈璟:《紅蕖記》,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年。
沈季友:《學古堂詩集》,輯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55冊,南京:
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台北:中華書局,1959年。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台北:中華書局,1959年。
金埴:《巾箱說》,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周廷用:《八厓集》,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
冒襄編:《同人集》《四庫全書》集部,第38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997年。
冒廣生:《雲郎小史》,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冒廣生輯:《如皋冒氏詩略》,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
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點校本。
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查為仁:《蓮坡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清乾隆刻蔗塘外集本《續修
四庫全書》影印本。
查慎行:《敬業堂詩集》,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6年。
昭槤:《嘯亭雜錄》,台北:中華書局,1997年。
姚旅:《露書》,輯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1冊,台南: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胡忌、劉致中:《昆劇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秦簧修、唐壬森纂:光緒《蘭谿縣志》七冊,清光緒十四年刊本影印,台北:
成文書局,1974年。
徐珂編《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徐倬編:《全唐詩錄》,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6年。
徐復祚:《曲論‧附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社,1982年。
徐樹丕:《識小錄》,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
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年。
耿湘沅:〈眉公《嚴棲幽事》所反映之處世態度〉,輯錄於《中華學苑》第四十八
期,1996年。
唐孫華:《東江詩鈔》,輯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第18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年。
唐甄:《潛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范濓:《雲間據目鈔》,輯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13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
社,1987年。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上海:世界書局,2009年。
袁中道:《游居柿錄》,青島:青島出版社,2005年。
洪應明:《菜根談》,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
張岱:《瑯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張岱:《陶庵夢憶》,台北:中華書局,2008年。
張潮:《幽夢影》,台北:漢京出版社,1980。
張炎:《山中白雲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張廷玉等人編:《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張瀚:《松窗夢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台北:明史研究小組,2004年。
屠隆:《烏欒》,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陸紹行:《醉古堂劍掃》,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
陸萼庭:〈清代全本戲演出述論〉,輯錄於華瑋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年。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輯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
張廷玉等人編:《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陳龍正:《幾亭外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陳景鐘:《情波小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維崧:《湖海樓詩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陳悰:《天啟宮詞》,台北:國家圖書館,清道光十三年刊本影印。
陳遹聲修、蔣鴻藻纂:宣統《諸暨縣志》,清宣統二年刻本影印,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1993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陳去病:《五石脂》,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黃丕烈、顧廣圻:《黃丕烈書目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黃淳耀:《陶庵全集》,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2年。
黃印:《錫金識小錄》,台北:成文書局,1983年。
黃文暘、董康編:《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
康海:《沜東樂府後錄序》,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
許承堯:《歙事閒談》,合肥:安徽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屠隆:《白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梁恭辰:《池上草堂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6年。
章學誠:《婦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鈕琇:《觚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葉紹袁:《年譜別記》,徐乃昌輯,南陵徐氏刻本,光緒二十二年。
葉紹袁:《甲行日注》,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葉紹袁編,冀勤輯校:《午堂夢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葉燮:《已畦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葉廷琯:《鷗陂漁話》,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焦循:《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湯顯祖:《牡丹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曾永義:〈論說「折子戲」〉,輯錄於《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年。
裘君弘:《西江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中國典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趙翼:《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趙曄:《吳越春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坦:《寶甓齋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清光緒十四年上海點石齋石
印本。
董含:《三網識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詹皓宇:《書寫才女——李漁〈喬復生王再來二姬合傳〉評析》,輯錄於《東方人
文學誌》第八卷,第四期,2009年。
鄒迪光:《鬱儀樓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管志道:《從先維俗議》,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臧懋循:《紫釵記傳奇》改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蔣瑞藻編:《小說考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蔣景祁:《迦陵先生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鄧林:《虞鄉志略》,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
潘耒:《遂初堂集》,輯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9冊,台南:莊嚴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潘之恆:《潘之恆曲話》,汪效倚輯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潘之恆:《鸞嘯小品》,台北:故宮圖書館善本書室微片,明萬歷十九年刻本。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劉振麟、周驤:《東山外紀》,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藏,清嘉業堂刊本,1920。
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劉禎、謝雍君:《昆曲與文人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劉侗、于亦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東方出版社,1995年。
談遷:《北遊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錢希言:《遼邸紀聞》舊小說戊集第二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9年。
據梧子:《筆夢》,輯錄於《虞陽說苑》,台北:國家圖書館,清昭文張氏愛日精
盧鈔本。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顏天佑:《藝術生活的結晶——閒情偶寄》,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
竇遴奇:《倚雉堂集》,輯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14冊,南京:
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
顧彩:《容美記遊》,輯錄於王錫祺編:《小方壺齊輿地叢鈔》清光緒二十三年,
上海:著易堂印行,1897年。
顧炎武:《日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顧公燮:《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龔鵬程:〈品花記事:清代文人對優伶的態度〉,《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
議論文,2000年。
Roger Chartier , Cultural History:Between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tions ,
Cambridge:Polity Press , 1988。
指導教授 孫玫(Meisun) 審核日期 2010-7-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