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6 、訪客IP:18.190.239.189
姓名 徐舒怡(Shu-yi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楊守愚的文學世界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透過文學的閱讀,使讀者能從文學作品中,獲得知識上的積累,並且能啟發更深一層的思考。楊守愚是歷經二次大戰前後不同世代的作家,藉由作品書寫岀各式各樣的人生百態,使得已成歷史的社會面貌,或者天馬行空的豐富幻想,得以呈現在讀者眼前。
透過作品內容分析,依照楊守愚的文學特質去架構本論文的走向,筆者以作品中的自傳性、鄉土性、批判性為基底,建構起楊守愚文學世界的三大主幹。分類文本主題,評論其內涵思想特質,了解楊守愚個人經歷、人際態度、文學影響等議題。尤其從文學自傳性中顯現其人生態度;從鄉土性特質裡觀察女性悲淒的處境、地理環境對於文學的影響,以及鄉土語言豐富了文學特色;在從批判性的特徵中探討對統治階級、資本家與宗教迷信提出批評,批判殖民政策、勞資問題與信仰的盲目,根據此三大主幹,為本篇論文章節探討的主要論點。
以三種特徵建構楊守愚的文學世界,從文學內涵反射其為人、為文的文學觀及道德觀,由此深刻體會楊守愚的文學反映出人與文學的結合,關懷弱勢且批判現實,運用其敏銳的目光觀察社會問題,懷抱著理想,帶著堅定的筆觸書寫,為時代苦難留下鮮明的一頁。
摘要(英) Through literature, reader can accumulate knowledge and inspire deeper thinking. Yang Shou-yu is the writer who has been experiencing era before and after World War II. His works reflects life phenomena, by presenting the historical society, and his fantasy imagination, in front of the reader.
The paper i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Yang Shou-yu’’s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By his autobiographical, provincialism, criticalness, this constructed Yang Shou-hui three main literary world. Paper will categorize his works’ topic and analyst its content characteristic, as to understand Yang Shou-yu’s personal experience, interpersonal attitudes, literary impact and other issues. In particular, exploring his attitude to life from the autobiographical; the sorrow situation of the female character from the provincialism, the impact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 the literature, and the local language which enriched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furthering to the critical features of the ruling class of capitalists and criticism of religious superstition, colonial policy, labor issues and blind faith.
With Yang Shou-yu’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ry world, it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the literary and moral values of his 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connotation, Yang Shou-yu’’s literature reflects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and literary, care for the vulnerable and critique realistic, keen observation of social issues, embrace his ideal with a firm mind, written down the era of misery.
關鍵字(中) ★ 批判性
★ 鄉土性
★ 自傳性
★ 殖民
★ 楊守愚
關鍵字(英) ★ the critical
★ colonial
★ autobiographical
★ nativ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1
一、 單篇論文--------------------------------------------------------------------------------2
二、 期刊論文--------------------------------------------------------------------------------3
三、 學位論文--------------------------------------------------------------------------------4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一、 歷史研究法-----------------------------------------------------------------------------5
二、 文獻資料分析法----------------------------------------------------------------------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章節概述-------------------------------------------------------------------6
第二章 楊守愚的生平及其創作背景-------------------------------------------------9
第一節 楊守愚的生平及文類表現-----------------------------------------------------------10
一、 生平背景------------------------------------------------------------------------------10
二、 寫作歷程及文類表現--------------------------------------------------------------14
第二節 參與社團及政治社會活動-----------------------------------------------------------19
一、 文學社團------------------------------------------------------------------------------20
二、 政治劇團與社會活動--------------------------------------------------------------25
第三節 影響楊守愚文學創作之因素--------------------------------------------------------32
一、 臺灣文學傳統浸漬-----------------------------------------------------------------32
二、 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影響--------------------------------------------------------35
三、 俄國文學思想的影響--------------------------------------------------------------37
第三章 自傳性:呈現知識分子的困境及態度----------------------------------41
第一節 短篇小說的自傳性----------------------------------------------------------------42
一、 小說的「自傳性」質素-----------------------------------------------------------42
二、 文學反映生平------------------------------------------------------------------------44
三、 小說蘊涵部分虛構-------------------------------------------------------------47
第二節 古典詩反映心態歷程-----------------------------------------------------------------49
一、 遺民心態的呈現---------------------------------------------------------------------49
二、 慕陶隱居?矛盾避世?-----------------------------------------------------------54
第三節 日記中反映的人際相處--------------------------------------------------------------58
一、 家庭-------------------------------------------------------------------------------------59
二、 文壇交遊------------------------------------------------------------------------------64
第四章 鄉土性:展現地理風貌與悲憫苦難者----------------------------------73
第一節 展現彰化地理環境與風土民情-----------------------------------------------------74
一、 文學中反應地理環境的影響性-------------------------------------------------74
二、 呈現彰化地區文化特色-----------------------------------------------------------80
第二節 社會底層人民的謀生痛苦-----------------------------------------------------------83
一、 佃農租稅惡夢------------------------------------------------------------------------84
二、糖、農場工人的剝削壓榨--------------------------------------------------------86
三、人力車夫、漢文教師等職的謀生辛酸----------------------------------------88
四、無業者何去何從---------------------------------------------------------------------90
第三節 對女性的憐憫---------------------------------------------------------------------------96
一、 女性形象的刻畫---------------------------------------------------------------------97
二、 女性處境的同情-------------------------------------------------------------------100
第四節 文學語言的鄉土性-------------------------------------------------------------------104
一、 作品中鄉土語言使用情形------------------------------------------------------105
二、 文學中鄉土語言的特色----------------------------------------------------------107
第五章 批判性:統治者、資本家與社會風氣--------------------------------113
第一節 對統治階層與資本家的批判------------------------------------------------------114
一、 批判殖民支配----------------------------------------------------------------------114
二、 批判勞資不平等-------------------------------------------------------------------120
第二節 宗教迷信的批判----------------------------------------------------------------------126
一、 駁斥民間風俗的盲目-------------------------------------------------------------126
二、 《臺灣民報》推動社會啟蒙----------------------------------------------------131
第六章 結論-----------------------------------------------------------------------------------137
徵引及參考書目-------------------------------------------------------------------------------141
附錄:臺灣話文詞彙統計------------------------------------------------------------------149
參考文獻 楊守愚著作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上下─小說‧民間文學‧戲劇‧隨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詩歌之部》,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許俊雅編:《楊守愚詩集》,臺北市:師大書苑,1996年。
楊守愚著,張恒豪編:《楊守愚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0年。
楊守愚等著,鍾肇政、葉石濤編:《一群失業的人》,臺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
楊守愚著,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遺補)》,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楊守愚著,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專書
王曉波:《台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鄉土與文學: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
中島利郎編:《臺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3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2年。
包恆新:《台灣現代文學簡述》,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1988年。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市:麗文文化,1994 年。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1895-1911)》,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年。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上‧下1926-1945)》,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年。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1912-1925)》,臺北市:時報文化,2007年。
李獻璋編:《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市:古亭書屋,1970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 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詩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小說選集一》,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李篤恭:《磺溪一完人》,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4年。
克魯泡特金著,天均等譯:《無政府主義》,臺北市:帕米爾書店,1977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出版社,1991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出版社,1995年。
吳惠巧:《臺灣宗教社會觀察》,臺北市:大元書局,2005年。
周憲文編著:《台灣經濟史》,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局,1980年。
周全:《宋遺民志節與文學》,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1年。
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年。
林衡哲、張恒豪編:《復活的群像:台灣三十年代作家列傳》,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年。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1年。
林國章:《民族主義與台灣抗日運動》,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2004年。
林書揚等編輯,王乃信等翻譯:《臺灣社會運動史:一九一三年~一九三六年》,臺北市:海峽出版社,2006年。
林明德總策劃:《彰化文學大論述》,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
林志宏:《民國年。
佛絲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5年。
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施懿琳等著:《臺灣文學百年顯影》,臺北市:玉山社,2003年。
洪醒夫著,黃武忠、阮美惠編訂:《洪醒夫全集─評論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年。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市:人間出版社,1993年。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市:聯經出版,1977年。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 麥田出版,2007年。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
康原編:《文學的彰化:彰化縣新文學作家小傳》,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
康原編:《種子落地:臺灣文學評論集》,臺北市:晨星出版社,1996年。
康原:《台灣文學家系列─賴和與八卦山》,台北: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2001年。
許極燉:《尋找台灣新座標》,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小說研究》,臺北市:文史哲,1994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年。
許俊雅著,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選讀》,臺北市:萬卷樓圖書,1998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臺北市:渤海堂文化,2005年。
莊淑芝:《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臺北市:麥田出版,1994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美】梅里‧E. 威斯納-漢克斯著,何開松譯:《歷史中的性別》,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
戚嘉林著:《臺灣史》,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增訂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硏究中心主辦:《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師大,1997年。
張良澤編,鍾理和著:《鍾理和全集(七)》,台北市:遠行出版社,1976年。
張恆豪:《臺灣作家全集‧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台北:前衛出版 社,1991年。
張明雄:《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2004年。
張虎昇:《陶淵明人格與風格》,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
黃武忠:《親近台灣文學》,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出版,1993年。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文化運動史(上下)》,臺中:晨星出版,2000年。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出版,2000年。
葉榮鐘:《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臺中:晨星出版,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上‧下)》,臺中:晨星出版,2002年。
曾健民主編:《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台北市:人間出版社,1998年。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O─一九三二)》,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學》,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劉登翰、莊明萱主編:《臺灣文學史》,北京:現代教育,2007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鄭清文:《文學之路》,臺北市:臺北市新聞處,1998年。
應社同仁撰:《應社詩薈》,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顔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臺北市:巨流圖書,1978年。
羅伯特‧諾奇克著,姚大志譯:《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北京:新華書店,2008年。
Andre’ Maurois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臺北市:臺灣商務,1986年。
William McKinley Runyan著,丁興祥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 法的探索》,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2年。
期刊論文
王夢鷗:〈傳記‧小說‧文學〉,《傳記文學》第2卷第1期,頁4-6,1963.01。
王景山:〈魯迅和台灣新文學〉,《中國論壇》第372期,頁12-18,1991.09。
王美惠:〈臺灣新文學「反迷信」主題的書寫─以賴和、楊守愚比較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2期,頁151-168,2005.11。
守愚:〈赧顏閑話十年前〉,《臺北文物》3卷2期,頁906-907,1954.08.20。
朱雙一:〈魯迅對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散文創作的影響〉,《魯迅研究月刊》第3期,頁29-33,1991。
朱雙一:〈《台灣民報》對五四新文學作品的介紹及其影響和作用〉,《台灣研究集刊》第4期,頁84-85,2008。
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頁83-121,1997。
何芸芳:〈台灣婦女同胞們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地位〉,《臺灣民報》第218號,1928.07.22。
李有成:〈論自傳(上)〉,《當代》第55期,頁20-29,1990.11。
李有成:〈論自傳(下)〉,《當代》第56期,頁56-63,1990.12。
李永熾:〈自傳與近代日本〉,《當代》第55期,頁42-53,1990.11。
李宇平:〈1930年代初期東亞區域經濟重心的變化──日本擴張輸出與中國經
濟蕭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3期,頁57-113,
2004.03。
沈乃慧:〈日治時代台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析(上下)〉,《文化臺灣》第15-16期,頁284-304;頁167-203,1995.09-10。
施淑:〈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國文天地》第77期,頁23-28,1991.10。
施懿琳:〈從「應社詩薈」看日據中晚期彰化詩人的時代關懷〉,《中國學術年刊》第14期,頁365-397,1993.03。
施懿琳:〈試論日治時期楊守愚的新舊體詩〉,《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頁505-534,1998.03。
馬森:〈魯迅的小說是啟蒙文學〉,《中國論壇》第372期,頁26-31,1991.09。
翁燕玲:〈楊守愚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表現及其相關書寫〉,《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2卷,頁178-190,2000.09。
陳竹奇:〈社會形構、民族主義與意識形態─評《臺灣人四百年史》〉,《中國論壇》第11期31卷,頁44-47,1991.09.0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4)─文學左傾於鄉土文學的確立〉,《聯合文學》第183期,頁129-136,2000.0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5)─三O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聯合文學》第184期,頁154-163,2000.02。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6)─寫實文學與批評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第 185期,頁138-149,2000.03。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7)─皇民化運動下的四O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87期,頁156-165,2000.03。
陳芳明:〈台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年代的文學批評〉,《臺灣文學學報》第7期,頁99-128,2005.12。
陳兆珍:〈試論楊守愚小說中的女性關懷〉,《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5卷,頁169-190,2007.10。
康原:〈愛的追尋─楊守愚和他的親人〉,《國文天地》第147期,頁96-101,1997.08。
許俊雅:〈楊守愚先生生平著作年表初稿〉,《文學臺灣》第23期,頁152-173,1997.07。
許俊雅:〈以詩筆行俠仗義的楊守愚〉,《聯合文學》第188期,頁35-37,2000.06。
許尤娜:〈隱者、逸民、隱逸概念內涵之釐清──以東漢之前為限〉,《哲學與文化》第25卷11期,頁1061-1074,1998.11。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漢學研究》23卷1 期,頁35-62,2005.06。
張晴川:〈醫腐敗醫〉,《臺灣新民報》第345期,1931.01.01。
張光正:〈從白話新詩的堀起看台灣新文學運動〉,《笠》第144期,頁125-141,1988.04。
黃武忠:〈楊守愚的小說世界〉,《文學界》第11輯,1984.08。
黃榮洛:〈孤兒論與棄兒論〉,《臺灣文藝》第175期,頁93-94,2001.04。
黃慧鳳:〈蔡秋桐小說之研究──日殖民下的文本呈現〉,《問學集》第11期, 頁231-250,2002.06。
游勝冠:〈日據時代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文學台灣》第2期,頁164-196, 1992.03。
彭瑞金:〈楊守愚小說「顛倒死」〉,《臺灣文藝》第148期,頁28-31,1995.04。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的民間信仰態度及其影響〉,《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 刊》第4期,頁171-184,2001.07。
葉淑貞:〈日治時期台灣佃耕地租期長短之訂定〉,《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1期,頁139-190,2007.03。
賀仲明:〈從本土化角度看”十七年”鄉村題材小說語言的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89-96,2008。
楊守愚:〈獄中日記序文〉,《政經報》1卷2期,頁11,1945。
楊雲萍:〈紀念魯迅〉,《臺灣文物》第1卷,第2期,頁1,1946.11。
楊翠:〈日據臺灣娼妓問題初探〉,《婦女研究通訊》第32期,頁6-9,1994.06。
楊洽人:〈憶父親〉,《文學臺灣》第22期,頁82-84,1997.04。
黎活仁:〈東西方的傳記文學與自傳文學〉,《文訊》第98期,頁21-22,1993.12。
羅詩雲:〈「國語」與「論語」─以楊逵、楊守愚為分析對象〉,《臺灣文學評
論》第7卷,第1期,頁5-27,2007.01。
蘇慧貞:〈勇敢「決裂」的楊守愚〉,《聯合文學》第15卷,第12期,頁119-123,
1999.10。
〈楊守愚小說研究〉,《彰中學報》第23期,頁319-336,2002.04。
報紙文章
陳銘芳:〈寫盡窮民悲苦的楊守愚〉,《臺灣新生報》第14期,1997.09.03。
莊永明:〈新文學啟蒙期的多產作家〉,《自立晚報》副刊,1986.04.08。
彭瑞金:〈文學、迷信、正信〉,《台灣日報》副刊,2000.08.13。
博碩士學位論文
王美惠撰:《1930年代臺灣新文學作家的民間文學理念與實踐——以《臺灣民間文學集》為考察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2007年。
朱紹菱撰:《提升鄉土語言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佩雯撰:《楊守愚集其作品之研究─以小說與新詩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班,2000年。
林明孝撰:《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嘉芸撰:《日治體制下臺灣女性文化之研究─以《民俗臺灣》為探討主題》,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佳惠撰:《臺灣鄉土文學論戰的癥狀結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林巧崴撰:《楊守愚古典詩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班,2006 年。
陳明柔撰:《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陳芳萍撰:《彰化應社及其詩作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1 年。
陳春妤撰:《日治時期知識分子對殖民現代工程的批評》,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7年。
黃棋椿撰:《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清華大學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4年。
謝美娟撰:《日治時期小說裡的農工書寫─以賴和、楊逵和楊守愚為中心》,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嚴小實撰:《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1 年。
指導教授 李瑞騰 審核日期 2010-7-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