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1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18.223.172.243
姓名 郭芳婷(Fang-ting Gu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兩晉政論文研究
(The political comments research in the period of Two Jin.)
相關論文
★ 六朝志怪溯源研究★ 江淹模擬前人研究─以〈雜體詩三十首〉、賦為例
★ 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 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
★ 謝枋得之散文及《文章軌範》研究★ 南朝贈答詩與士人文化研究
★ 南宋遺民道教詩歌研究★ 宋元之際逸民畫家題畫詩研究
★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 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
★ 海濱鄒魯的區域印記——北宋蔡襄詩歌研究★ 李綱詩歌研究
★ 地誌與記憶:南宋地方百詠組詩之研究★ 劉辰翁《須溪四景詩集》研究
★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希望:對處於中國傳統散文不被重視的兩晉文,重探其價值所在。文章駢、散之分歷來已久,二者非文體之別,乃修辭之異耳!故駢散之爭實屬無謂。後人常稱六代駢儷,尤以齊、梁為甚,兩晉文為駢文興盛的過渡期,基本上除了幾個駢文大家,如陸機以外,多數作家的文章樣貌,與後世所謂的駢文仍有差距,而中唐古文運動的興起,六朝文被打入萬丈深淵,連帶的使兩晉那些說駢不駢,言散非散的作品,落個無人問津的局面。有鑑於此,本論文欲對兩晉文作研究,而文體繁多,魏晉時期,說理散文成就甚高,筆者選擇「政論」來研究。本文共計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章從晉代思想氛圍的背景與政論作品關係研究,第三章則作漢、晉政論之比較,第四章乃作家作品析論,第五章總結歷代對晉代政論的評論。
摘要(英) In this research we would like to re-explore the value of Two Jin. Two Jin was an essay which was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in our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China.We finally found out that we differetiated varieties of the Pian and San not from the literary form but its rhetoric. Therefore there is no reason for us to discuss mor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ian and San. Pian-Li which people called was a literary form for six dynasty and was very popular in Qi and Liang in the China history. The Two Jin period was a transition to full Pian. But lots of works of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had different level by their writer which we hard to call it Pian as we known the formal form recently. Only the few professional like Lu-Ji could show it as a real Pian production. In the mid-Tong period people joined an exercise to restore ancient ways since that the Pian and San was no longer for people to use. In the Wei Jin period the essay discussed in logic was very common. In this research we choosed the political comments as our main guiding principle. There we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article.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d the motive, the second on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literary products in the period of Jin. The chapter three compared the political comments between the period of Han and Jin. We had analysis for the literary products in chapter four. The chapter five summarized the comments on political comments in the period of Jin for these years.
關鍵字(中) ★ 兩晉
★ 政論文
關鍵字(英) ★ political comments
★ Two Jin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成果摘要…………………………………………………….5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範疇…………………………………………………12
第貳章 玄學與兩晉政論…………………………….........................................16
第一節 言意方法的影響………………………………………………….16
第二節 言意方法在文章中的應用-以政論文為例………………………23
第三節 清談對政論的其它影響…………………………………………..35
第四節 小結………………………………………………………………..53
第參章 漢晉應用文字比較…………………………………..............................55
第一節 漢晉疏奏諫說手法的異同……………………………………….56
第二節 漢晉疏奏篇幅比較……………………………………………….90
第三節 漢晉應用文字的發展…………………………………………….96
第四節 小結………………………………………………………………112
第肆章 兩晉政論作品舉隅………………………………..................................114
第一節 羊祜表疏析論……………………………………………………..114
第二節 應詹表疏析論……………………………………………………..124
第三節 桓溫表疏析論……………………………………………………..135
第四節 小結………………………………………………………………..145
第伍章 餘論……………………………………………………………………..148
第一節 後人評論………………………………………………………….148
第二節 小結……………………………………………………………….157
參考書目…………………………………………………………………………..160
附錄………………………………………………………………………………..16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
(一)、經部:
王 弼,《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孔穎達,《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杜 預,《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徐 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邢 昺,《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孫 奭,《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二)、史部: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
班 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陳 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6
范 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沈 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魏 徵,《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魏 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台北:天工書局,1988
(三)、子部:
王 弼,《周易略例》,《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王 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戴 望,《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90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趙仲邑,《新序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陳 立,《白虎通疏證》,台北:鼎文書局,1973
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出版社,1982
(四)、集部: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
楊祖聿,《詩品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2000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
趙曦明,《顏氏家訓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
殷孟倫,《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吳 訥,《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鍾 惺,《晉文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朱一清、程自信校注,《天下才子必讀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嚴可均輯,《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徐 乾,《御選古文淵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曾國潘,《曾文正公全集》,台南:大東書局,1967
(五)、類書:
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六)其它
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7
二、近、今人著作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7
王琳、刑培順,《西漢文章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向世陵,《中國學術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朱世英、方遒、劉國華,《中國散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元山書局,1986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周振甫,《文章例話》,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姜 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胡懷深選注,《柳宗元文》,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0
高步瀛,《魏晉文舉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
徐復觀,《徐復觀文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張嘯虎,《中國政論文學史》,湖北:武漢出版社,1992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上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張思齊,《六朝散文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張仁青,《駢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 飛,《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人民出版社,2005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出版社,2008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4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
章太炎,《國故論衡》,上海:大共和日報館,1912
黃 節,《魏文武明帝詩註》,台北:藝文出版社,1972
黃 侃,《文選平點》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永濟,《十四朝文學要略》,北京:中華書局,2007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寧稼雨,《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趙以武、魏明安,《傅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熊禮滙,《先唐散文藝術論》下冊,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魯 迅,《漢文學史綱要》,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5
錢鍾書,《管錐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
韓兆琦、呂伯濤,《漢代散文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四川:重慶出版社,2006
顧 農,《魏晉文章新探》,山西: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96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三、學位論文:
徐麗霞,《賈誼晁錯政論思想比較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郭春暉,《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渠曉雲,《魏晉散文研究》,蘇州: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四、論文
王素香,〈羊祜與滅吳大業〉,《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王更生,〈魏晉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意義〉,《許昌學院學報》2004年第23期
王更生,〈魏晉南北朝散文的特微〉,《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王夢鷗,〈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9年6月第50卷第2期
朱曉海,〈賦源平章隻隅〉,《清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月第13卷第1期
朱曉海,〈〈兩都〉、〈二京〉義疏補〉,《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4期
朱曉海,〈「綺錯」、「綺靡」解〉,《清華學報》1995年第25卷第1期
宋緒連,〈從崇史尚散到緣情趨儷-漢魏六朝散文審美大勢〉,《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1期
金仁義,〈桓溫伐成漢考述〉,《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1月第27卷第1期
張 宏,〈魏晉南北朝散文的流變及藝術成就〉,《文史雜志》,1997年第1期
張金龍,〈晉滅吳戰爭的決策探因〉,《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阮芝生,〈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台大歷史學報》1996年11月第20期
阮 忠,〈魏晉文化的分裂整合與散文的新風貌〉,《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1月第16卷第4期
陳松雄,〈魏晉文之形式與風格〉,《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郭師永吉,〈先秦至西漢博士論考-兼論博士與儒的關係〉,《清華中文學報》2008年第2期
孫立群,〈從「以禮制情」到「緣情制禮」-論魏晉士人的情禮觀〉,《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四川:巴蜀書社,2006
馮承基,〈六朝文述論略〉,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楊德炳,〈劉弘與應詹-圍繞劉弘為何葬在湖南安鄉問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998年
馬東盈,〈羊祜著述考〉,《岱宗學刊》2000年第4期
趙志堅,〈論羊祜的思想與品格〉,《臨沂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
曹晉英,〈簡析漢魏晉散文的藝術特徵〉,《西昌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12月第17卷第4期
曹道衡,〈關于魏晉南北朝的駢文和散文〉,《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曹道衡,〈試論東晉文學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2期
渠曉雲,〈論魏晉南北朝散文中的言文矛盾〉,《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4月第27卷第2期
蔡幸娟,〈東晉庾太后臨朝與外戚庾氏〉,《成大歷史學報》2004年6月第28號
劉石泉,〈論沈約的詩歌理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4月第2期
劉振婭,〈歷代奏議體散文的文學成就〉,《廣西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馮承基,〈六朝文述論略〉,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薛 景,〈魏晉南北朝散文不被重視原因淺析〉,《文史縱橫》2008第24期
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新史學》2002年第13卷第3期
指導教授 王次澄、郭永吉
(Tzi-cheng Wang、Yung-chi Kuo)
審核日期 2010-7-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