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1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0 、訪客IP:3.21.46.13
姓名 林胤華(Yin-Hua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臺灣新編京劇女性形象研究
(The female image examination of Taiwan's new editing Peking Opera)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探討80 年代以降臺灣新編京劇中女性形象為主之劇作,傳統京劇及新編京劇在劇本架構及情節有許多轉變,新編京劇主題呈現的現代思維亦十分多元,性別議題則為其中之一。2008 年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一書,其中收錄《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及《青塚前的對
話》四劇,內容皆以女性為主,在傳統女性形象有所突破及探索,故本論文以此劇作集為主要文本範圍,藉此凸顯臺灣新編京劇形塑女性形象時所展現的文化觀。
全文首先陳述臺灣新編京劇發展及走向,其後概述四劇原作或故事原型之女性形象,與新編劇作中重新形塑的女性比較,顯現傳統女性形象之處境及現代女性形象之嬗變。再將新編京劇中的女性主題做一整理,探討傳統女性在親情、愛情及友情之間的情感流動,論述別於傳統敘事風格的情感渲染手法及女性編劇在劇情描繪上所呈現的女性思維。
新編京劇舞台表現手法的論述重點置於導演及舞台藝術,參照劇作演出情形,藉由觀眾視角論析舞台效果所創造的現代化女性形象,並藉著現代劇場中所展現的表演藝術,探討女性形象在舞台上的實踐。
摘要(英) Since 1980, Taiwan’’s new editing Peking Opera have been changed in structureand plot in the script. The modern thinking that the new editing Peking Opera presented is also very diverse, gender issues is one of them. Wang An-Chi’s book《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in 2008, which collected《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and《青塚前的對話》. The four play breakthrough the traditionalimage of women, therefore this thesis use this book as the main text area, to highlight Taiwan’’s Peking Opera of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The first statement is the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of Taiwan’s new editing Peking Opera, followed by an overview of the prototype and the original story’sfemale image, and compared with the newly edition, it shows theevolution betweenthe traditional female situation and the modern female. Then investigate theemotional flow about traditional women in the family, love and friendship by new
editing Peking Opera, discuss the difference with the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and the female thinking that women writer presented.
New editing Peking Opera’s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emphasize by director and art of stage, analyse the stage effects created by the image of modern women and modern
theater through the audience perspective, in the show through the performing arts to fulfill the female image on the stage.
關鍵字(中) ★ 京劇
★ 女性形象
★ 新編京劇
關鍵字(英) ★ new editing Peking Opera
★ female image
★ Wang An-Ch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2
第三節 文獻回顧--------------------------------------------------------------------4
第二章台灣新編京劇的開創與發展 -------------------------------8
第一節 各放異彩的台灣京劇劇團-----------------------------------------------8
一、雅音小集--------------------------------------------------------------------9
二、當代傳奇-------------------------------------------------------------------11
三、復興劇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國劇團)----------------------------12
四、國光劇團-------------------------------------------------------------------13
五、臺北新劇團--------------------------------------------------------------14
第二節 台灣新編京劇作品走向與風格-----------------------------------------15
一、臺灣本土化-----------------------------------------------------------------16
二、中西交融的呈現-----------------------------------------------------------19
三、文學作品的改編-----------------------------------------------------------24
四、歷史劇的新意--------------------------------------------------------------28
五、性別主題的崛起-----------------------------------------------------------30
六、兒童京劇的萌生-----------------------------------------------------------32
第三章 劇作中女性形象之重塑-------------------------------------36
第一節 傳統經典中的女性形象--------------------------------------------------36
一、《御碑亭》中的溫婉女性------------------------------------------------36
二、《本事詩》及《征衣緣》的深宮女子---------------------------------39
三、張愛玲筆下的《金鎖記》-----------------------------------------------42
四、傳統戲曲中的昭君與文姬-----------------------------------------------44
第二節 傳統與現代的女性影像重疊---------------------------------------------47
一、《王有道休妻》的「窺」與「被窺」----------------------------------47
二、《三個人兒兩盞燈》的孤賞芳容----------------------------------------50
三、《金鎖記》中的金錢欲望----------------------------------------------------56
四、昭君與文姬的相互鏡照--------------------------------------------------61
第四章新編京劇中的女性主題---------------------------------------66
第一節 情感的多重面向------------------------------------------------------------66
一、「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友情----------------------------------------------67
二、「抱膝燈前影伴身」之親情----------------------------------------------71
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愛情----------------------------------------------74
第二節 傳統婚姻中的困境---------------------------------------------------------80
一、重重束縛的婚姻生活-----------------------------------------------------81
二、毫無保障的婚姻關係-----------------------------------------------------82
三、「一几一坐」的平淡夫妻-------------------------------------------------84
第三節 道德倫理的掙扎------------------------------------------------------------85
第五章新編京劇中女性形象的表現手法---------------------------90
第一節 男性角色的映照------------------------------------------------------------90
一、「女子名節最為先」的王有道-------------------------------------------90
二、「人間情根仔細栽」的唐明皇----------------------------------------------91
三、「一顆真心盼不到」的姜季澤----------------------------------------------92
第二節 舞臺美術與人物形象的結合---------------------------------------------96
一、京劇大型劇場的現代化---------------------------------------------------------96
二、京劇小劇場的新意--------------------------------------------------------------102
第六章 結論----------------------------------------------------------------108
第一節 臺灣新編京劇創作成果--------------------------------------------------108
第二節 臺灣新編京劇中女性議題之發展及影響-----------------------------109
參考書目-----------------------------------------------------------------------111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東漢‧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 年)。
唐‧孟棨,《本事詩》。(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 年)。
張愛玲,《怨女》(臺北:皇冠出版社,1991 年)。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1982 年)。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出版社,2003 年)。
黃文龍,《世界文學:表演與視像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二、戲曲專書
明‧李開先,《李開先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年)。
明‧汪道崑等著:《盛明雜劇卅種》(臺北:安鄉出版社,1984 年)。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臺南:世ㄧ文化,2002 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2002 年)。
《戲考大全》(上海:上海書店,1990 年)。
王安祈,《光照雅音: 郭小莊開創臺灣京劇新紀元》。(臺北:相映文化出版,2008
年)。
王安祈,《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3
年)。
王安祈,《金聲玉振: 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年)。
王安祈,《國劇之藝術與欣賞》。(臺北:文建會,1989 年)。
王安祈,《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年)。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臺北:印刻文化,2008 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 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 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年)。
王安祈,《蕙風蘭生: 高蕙蘭紀念特輯》。(臺北:國立國光劇團,2004 年)。
王安祈、李元皓,《寂寞沙洲冷: 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年)。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91 年)。
112
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李殿魁主持,《露華凝香: 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6 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林建華、林娟妃編輯撰稿 ,《國光十年》。(臺北:國立國光劇團,2005 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3 年)。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年)。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臺北:幼獅出版社,1987 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
柳天依,《郭小莊雅音繚繞》。(臺北:臺視文化事業公司,1998 年)。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臺北:書林書局,2006 年)。
孫崇濤,《戲曲十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 年)。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
藝術中心,2006 年)。
馬少波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年)。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 年)。
張庚、郭漢成,《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年)。
郭小莊,《天涯相依》。(臺北:久大文化,1987 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傅謹,《新中國戲劇史:1949-2000》。(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年)。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年)。
湯顯祖,《牡丹亭》。(臺北:三民書局,2000 年)。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年)。
黃美序撰,《貢敏》。(臺北:文建會,2004 年)。
當代傳奇劇場編,《十年傳奇》。(臺北:當代傳奇劇場,1996 年)。
齊如山,《齊如山手稿二十四種》(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館藏,民國間撰
著手稿本)。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113
戴雅雯,《做戲瘋,看戲儍: 十年所見臺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臺北:
書林出版社,2000 年)。
魏海敏口述,《水袖與胭脂: 魏海敏的舞台生涯》。(臺北:商周文
化出版社,1996 年)。
魏海敏口述,《女伶: 魏海敏的影像自述》。(臺北:積木文化
出版,2006 年)。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年)。
鐘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 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1999 年)。
顧正秋,《休戀逝水: 顧正秋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 年)。
指導教授 李國俊 審核日期 2010-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