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郭怡岐(Yi-Chi Kuo)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it.)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
摘要(中) |
毛澤東晚年,接班人的問題一直是極為矚目之事,鄧小平雖然在1975年的整頓工作中頗有作為,但卻因為對「文革」的評價與毛澤東意見相左,因此被迫於「四五天安門事件」後三度下台。
華國鋒成為毛澤東接班人,打倒「四人幫」之後,宣告歷時十年的「文革」結束。當全國人民期待華國鋒能導正左傾路線的錯誤,華國鋒卻堅持延續毛澤東晚年的路線,在中共十一大上仍宣告要持續進行階級鬥爭,並提出「兩個凡是」方針,使得中共十一大未能達成撥亂反正。由於老幹部的斡旋與支持,鄧小平返回政治舞台,利用思想意識形態的對立挫折華國鋒威信,並提出對於政治、經濟的問題的意見,取得支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鄧小平實際最高領導者的地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否定了十一大路線,提出要將全黨工作轉移至現代化建設上,整頓黨、政組織,平反冤錯假案,推行工農業的改革,提升中國經濟發展。華國鋒因為經濟失誤和「兩個凡是」的錯誤,於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後離開權力中心。鄧小平在成為中共實際的最高領導之後,推動中國邁向改革開放之路,致力於經濟建設,中共正式告別了階級鬥爭頻繁的毛澤東時代。
|
摘要(英) |
In the late years of Mao Zedong, whose successor was the focus of events, though Deng Xiaoping had performed well in the reform activity taken place in 1975, his opinions regard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ao; therefore, Deng was forced to undertake his personal 3rd stepping down from the power, due to the “April Fifth Movement”. Finally, Hua Guofeng became the successor of Mao, he overthrew “the Gang of Four ”, and terminat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panning a period of ten years.
As people across the nation hoped that Hua Guofeng could correct the mistaken “Leftist” implemented for past years; in contrast, he still continued to execute the false strategies of Mao arising in his late years. In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Hua announced to continue the “class struggle”, presenting “two whatever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failure of the correction. Ultimately, Deng Xiaoping resumed his job because of the negotiation and supports of senior governors, he frustrated the prestige of Hua by means of commending opposite ideology, demonstrating his philosophy in relation to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o obtain supports; hence, the Thrid Plenum of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ensured Deng the position of top leader in the CCP.
The Thri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disapproved the policies determined in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presented to transfer the overall works of the party to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eforming the party, organization, redressing those mishandled cases of jurisdiction, promoting the reforms regarding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hereby lif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Hua Guofeng fell out of the power after the Sixth Plenum of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of CCP, due to his faults in economic policies and “two whatevers”. After assumption of the top leader, Deng Xiaoping set the “open-door and reform” economic policy, from then on, China formally escaped from the era of Mao during which frequent class struggle were taking place.
|
關鍵字(中) |
★ 改革開放 ★ 兩個凡是 ★ 中共十一大 ★ 十一屆三中全會 |
關鍵字(英) |
★ two whatevers ★ the “open-door and reform” economic policy ★ the Thri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
論文目次 |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辭………………………………………………………………………….………iv
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中共十一大召開的歷史背景.….………………………………………….12
第一節 1975年的轉折………………………………………………………..12
第二節 華國鋒正式接班……………………………………………….……..31
第三章 中共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46
第一節 中共十一大的籌畫與召開…………………………………...…..…..46
第二節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形勢…………………………………….…..53
第四章 關鍵性的十一屆三中全會…………………………………………….…..80
第一節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80
第二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01
第五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重要事件與發展…………………………..114
第一節 思想解放運動……………….……………………………………….114
第二節 繼續平反冤錯假案與歷史〈決議〉………………………….……..121
第三節 經濟、農村改革的突破…………………………………….………..138
第四節 政治體制的改革…………………………………………….……….147
第五節 政治形勢發展………………………………………………………..150
第六章 結論………………………………………………………………………..156
徵引書目……………………………………………………………………………165
|
參考文獻 |
徵引書目
一、中文書目
(一)史料
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文獻資料庫》光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 (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1978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
天津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廳,《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天津:天津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廳,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恩茂,《王恩茂文集》,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9月)
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卷2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宋永毅,《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年)。
胡喬木,《胡喬木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陳雲,《陳雲文集》,第三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雲,《陳雲文選(1956-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8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2年8月)。
萬里,《萬里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葉劍英,《葉劍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二)專書
十一次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表、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本書編寫組編,《十一次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表、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年)。
卜行覺、葉暉南合著,《鄧小平在歷史轉折關頭》(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
于光遠,《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大轉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于光遠、胡績偉編,《猛醒的時刻》(北京:中外文化出版社,1989年)。
于景森,《掃蕩中發展─新中國經濟30年》(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于光遠等著,《改變中國命運的41天:中央工作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親歷記》(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 : 1849-1976》,下(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 : 1975-1997 》,上、下 (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04-1974)》(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1905-1995)》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頁227。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歷史大事紀(1978.12-2002.5)》(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綜合研究組《黨的文獻》編輯組,《三中全會以來的重大決策》(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5年)。
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安徽農村改革口述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編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1979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暘,〈改革開放初期的幹部工作〉,中共中央黨史研究是第三研究部編,《鄧小平與改革開放的起步》(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王均偉,《爭鋒─從大躍進、洋躍進到軟著陸》(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年)。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史雲、李丹慧合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八卷,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從批林到批鄧(1972-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
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
朱鎔基主編,《當代中國的經濟管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江文風,《從“童懷周”到審江青》(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安徽省委黨委研究室編,《安徽農村改革口述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
沈寶祥,《胡耀邦與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沈寶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始末》(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
宋任窮,《宋任窮回憶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李劍主編,《中共歷史轉折關頭:關鍵會議親歷實錄》,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李安增、王立勝,《1976-1982年中國當代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李正華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醞釀與起步》(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
李如君主編,《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年)。
杜潤生,《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何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勞動力管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阮銘,《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台北:八方文化,1991)。
邢賁思,《邢賁思自選集》(北京:學習出版社,2002年)。
吳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金聖基主編,《聚焦人民大會堂,見證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始末》(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
武市紅、高屹主編,《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房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大事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房維中,《中國經濟年鑑(1981)》(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81年)。
胡績偉,《從華國鋒下台到胡耀邦下台》(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年)。
范碩,《回首文革-中國十年文革分析與反思》(北京:中國黨史出版社,2000年)。
姜華宣、張尉萍、蕭甡合著,《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柳建輝主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鄧小平》(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
徐慶全,《中國經驗:改革開放30年高層決策回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上卷:鄧小平東山再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凌志軍,《1978歷史不再徘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凌志軍,《歷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國的興起和失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烏傑主編,《回眸世紀潮─中國共產黨“一大”到“十五大”珍貴紀實》,下卷(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
麥克法奎爾(Roderick MacFarquhar)和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麥克法奎爾(Roderick MacFarquhar)、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關心譯,《毛澤東的最後革命》(台北:左岸文化,2009年)。
馬立誠、凌志軍著,《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訪實錄》(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馬齊彬、陳文斌、林蘊輝、叢進、王年一、張天榮、卜偉華,《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年)。
陳清泉、宋廣渭,《陸定一傳》,(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
陳麗華、周維強、王久高合著,《中共歷次代表大會焦點寫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沂,《十年歷程》(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年10月)。
陳錦華,《國事憶述》(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5年)。
《陳雲與中央紀委》編寫組編著,《陳雲與中央紀委》(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6月)。
莫里斯‧邁斯納( Maurice J. Meisner)著,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華達(Claude Widor)編,《中國民辦刊物彙編:1978-1980》第一卷,(巴黎: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香港:觀察家出版社聯合出版,1980年)。
華民,《中國大逆轉—「反右」運動史》(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12月)。
康銘淑,《四人幫事件前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 年)。
張化,《鄧小平與1975年的中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張數軍、齊生主編,《紅色決策:中國共產黨重大會議實錄》,下卷(長沙:胡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湛彬,《劃時代的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湛彬,《大轉折的日日夜夜(中)》(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張數軍、史言主編,《中國共產黨重大事件實錄》,下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化、蘇采青主編,《回首“文革”─中國十年“文革”分析與反思》(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
張數軍、高新民著,《共和國年輪‧1978》(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童清林編著,《回首1978歷史在這裡轉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華著,《轉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
新華月報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紀(1949-2004)》,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趙曉光、劉杰合著,《鄧小平的三落三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易辰,《楊易辰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紀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葉永烈,《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董保存,《譚震林外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
董寶訓、丁龍嘉,《沉冤昭雪—平反冤假錯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滿妹,《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鄧力群,《十二個春秋(1975-1987)》(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年)。
圖們、蕭思科,《特別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受審實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鄭慧主編,《中國命運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親歷》(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8年)。
鄭謙,《中國:從『文革』走向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武生,《「文革」中的周恩來》(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6年)。
劉魯風、何流、唐玉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事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鄭學稼,《從文革到十一大》(臺北:黎明文化,1978 年)。
薛慶超,《紅牆決策,粉碎四人幫與共和國撥亂反正》(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薛慶超,《歷史的選擇》(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謝春濤主編,《轉折中國:1976─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戴煌,《胡耀邦與平反冤錯假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
譚宗級、葉心瑜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第四卷,上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薛暮橋,《薛暮橋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363
《譚震林傳》編纂委員會,《譚震林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聶榮臻,《聶榮臻元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龐松主編,《簡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蘇紹智,《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蘇峰編著,《1978:大記憶─北京的思考與轉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嚴家其、高皋合著,《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 年)。
蕭冬連,《歷史的轉軌─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1979-1981)》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
龔育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二十題》(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
(三)期刊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紅旗》,期10(1979年), 頁23-25。
方雪純,〈匪黨中央機構遞嬗及人事現況分析〉,《匪情月報》,卷21期12(1979年6月), 頁40-45。
沈寶祥,〈鄧小平支持真理標準討論〉,《百年潮》,期3(1997年),頁4-8。
本刊評論員,〈認真補好真理標準討論這一課〉,《紅旗》,期9(1979年),頁2-4。
本刊評論員,〈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原則〉,《紅旗》期5(1979年),頁11-15。
本刊評論員,〈關鍵在於盡快把農業搞上去〉,《紅旗》,期9(1978年),頁30-34。
〈打開思想解放大門的鑰匙〉,《國內哲學動態》,期9(1979年),頁1-3。
司馬磯,〈中共當前思想理論與政策路線的「放」與「收」〉,《共黨問題研究》,卷7期5(1981年5月15日),頁24-32。
邢國強,〈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反映的若干問題〉,《匪情月報》,卷21期7(1979 年1月),頁13-17。
胡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談黨史研究的若干問題〉,《求是》,期4(1995 年),頁2-7。
范碩、高屹,〈肝膽相照共解國難—葉劍英和鄧小平在黨和國家的危難時刻〉,《黨的文獻》,期1(1995年),頁78-88。
翁松燃,〈假如我是林將集團主犯的辯護律師—紐倫堡借鑑〉,《七十年代》,期1(1981 年),頁46-49。
陳伯文,〈中共「十年經濟規劃」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匪情月報》,卷21期9(1979 年3月),頁35-40。
陳雲,〈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會上的講話〉,《黨的文獻》,期6(1988年),頁11。
張廣友,〈萬里訪談錄〉,《百年潮》,期5(1997年),頁4-8。
張廣友、韓鋼記錄整理,〈萬里談農村改革是怎麼搞起來的〉,《百年潮》,期3(1998年), 頁1-9。
集之,〈「青年民主派」近年活動大事紀要〉,《七十年代》,期6(1981年),頁15-17。
華國鋒,〈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同志在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講話〉(1976年12月25日),《紅旗》,期1(1977年),頁25-41。
華國鋒,〈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鬥--1978年2月26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報告〉,《紅旗》,期3(1978年),頁3-30。
趙紫陽,〈在中央工作會議西南組的五次發言〉(1978年11月12日—12月14日),《黨的文獻》,期6(1988年),頁12-15。
〈歷史的審判人民的勝利〉,《紅旗》,期23(1980年),頁2-4。
韓鋼,〈一份鄧小平珍貴手稿的發現〉,《百年潮》,期4(1997年),頁4-6。
〈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匪情月報》,卷21期12(1979年6月),
頁78-87。
譚震林,〈井崗山鬥爭的實踐與毛澤東思想的發展〉,《紅旗》,期12(1978年),頁3-10。
關諾,〈中共政治局的四個新人〉,《爭鳴》,期15(1979年1月1日),頁21-49。
(四)學位論文
方俐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中共現代化之背景與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許瓊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二、報紙
《人民日報》,1973年11月至1998年12月
《中國時報》,1979年10月至1981年7月
《光明日報》,1979年10月至1981年1月
《解放軍報》,1978年6月至1981年1月
三、網路資源
http://www.zytzb.org.cn/zytzbwz/index.htm(2010年4月3日)。
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o/beijingfenxi/2008-11-19/10724.html (2010年5月8日)。
|
指導教授 |
齊茂吉(Mao-Chi Chi)
|
審核日期 |
2010-6-29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