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7202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221.129.145
姓名 林珍慧(Chen-hui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contact in Chung-liao Hakka)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南投縣中寮鄉全境皆位於集集大山山脈之中,南中寮屬平林溪流域,包含11個村;北中寮屬樟平溪流域,有7個村。南北因山地丘陵廣布又隸屬不同水系,南北往來聯絡相當不便。中寮鄉境內有閩南人、詔安福老客和日據時代四縣和海陸客家二次移民,然而此區的客家話在強勢語言閩南語的影響之下,幾乎已退出家庭,本論文以客家二次移民的後代為研究對象,探討中寮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研究發現中寮鄉語言接觸後產生變異的語言形式還未固定,多少夾雜其他次方言的語音特點或詞彙,常見隨機的語碼轉換,內部或個人的差異明顯可見。大致而言,可以提出以下幾點:聲母方面受閩南語影響產生-b聲母,部份中古全濁母清化讀不送氣;四縣腔和海陸腔客語融合的結果,舌尖面濁擦音j-聲母和零聲母 ? 二種讀音並存,滋絲音只有一套ts、ts’、s聲母。韻母方面海陸腔知莊章組字元音正進行-i>-?的變化,唇音之後的-ui韻正在向四縣腔的-i韻合併,且仔尾詞多被 e取代;客家話的-u韻尾消失及-m尾韻異化為-n尾,閩南語的-o元音、-u元音、-an等韻已經滲透進入客家話詞彙的語音之中。詞彙方面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產生融合和移借,本文從部分移借、完全移借、構詞形式借詞及中寮四縣腔和海陸腔相互移借等四項分別闡述。海陸腔客語受到四縣腔客語的影響,聲母韻母趨同於四縣腔,聲調維持不變,形成「海四話」。
中寮鄉的客家話嚴重流失,南中寮比北中寮的流失情形嚴重,海陸腔客語的流失更甚於四縣腔客語。造成客家話轉移和流失的原因,有地理環境的偏僻,須靠聯庄組織與祭祀活動達到互助合作與聯繫交流,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收養與通婚等因素,都提高了閩客語言接觸的機會;客家話的社會評價低落、再福老化、年輕學子和青壯年人口外流、華語普及等因素,更加速了客家話的流失。
摘要(英) With South Chung-liao, containing eleven villages in the Pin-lin basin, and North Chung-liao, seven villages in Chung-pin basin, Chung-liao, Nantou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Chi-chi Mountains.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s is difficult due to the widening hills and different basins.Residents in Chung-liao come from Min nan People, Chao-an Hakkas, the Si-Xian and Hai-lu Hakka immigrants during the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However, the Hakka is not in use in most families because of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Southern Mi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econd Hakka immigrants, and studies the Hakka contact in Chung-liao.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e variant language pattern after the contact in Chung-liao has not been fixed, which means that phonetic features or phrases are more or less mixed with other secondary dialects. Apparent internal or personal differences often result from random code-switching.As a whole, the researcher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1) Consonant is influenced by the Southern Min, thus producing –b consonant; some voiced consonant become voiceless; the mixture of the Si-Xian and Hai-lu Hakka brings about the apical voiced fricative j-consonant and zero consonant; two pronunciations co-exist with a set of ts, ts’ and s consonants;
(2) Hai-lu Hakka vowel from /i/ to /?/ is changing ;Hai-lu hakka labial after /-ui / are changed into Si-Xian hakka’’s /-i /;Hai-lu Hakka word suffix is replaced by /e/;the disappearance of vowel coda /-u/ and coda-m change into coda-n;Southern Min of vowel /-o /、/-u / and /-an / has infiltrated into the vocabulary Hakka。
(3)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tact, more combinations and borrowings occur in the vocabulary. This phenomenon is explicat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partial borrowing, complete borrowing, and morphological borrowing.
(4) Influenced by the Si-Xian Hakka, the Hai-lu Hakka’s consonants and vowels are converging with Si-Xian with its tone unchanged, forming “Hai-Si” Hakka.
The Hakka in Chung-liao is disappearing. The phenomenon is clearer in South Chung-liao than in North Chung-liao while Hai-lu Hakka is disappearing faster than Si-Xian.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Hakka’s disappearance and transformation are the remoteness of the country, dependence on the communities’ associations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 to cooperate and communic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doptions, and marriages increase the dialect contacts between the Southern Min and Hakka. The under-estimated social recognition of the Hakka , re-hololization, migration of students and youngster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all contribute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Hakka.
關鍵字(中) ★ 移借
★ 語言接觸
★ 中寮
★ 南投客家
★ 詔安福老客
關鍵字(英) ★ Nan-tou Hakka
★ Chung-liao
★ contact
★ borrowing
★ Chao-an Hakka
論文目次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ii
南投縣行政區域圖 iv
中寮鄉行政區域圖 v
目 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研究對象與範圍 2
1.3研究方法 4
1.3.1田野調查法 4
1.3.2語音描寫法 5
1.3.3方言比較法 6
1.4文獻回顧 6
1.4.1歷史源流 6
1.4.2地名探討 10
1.4.3族群互動及語言接觸 16
1.5章節安排 24
第二章 中寮客家話的語音系統 26
2.1聲母系統 26
2.2韻母系統 29
2.3聲調系統 33
2.4變調規律 34
第三章 中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37
3.1聲母特點 37
3.1.1出現不送氣雙唇濁塞音b-聲母 37
3.1.2舌尖面濁擦音j-和?二種讀音並存 39
3.1.3部份送氣聲母擦音聲母讀為不送氣聲母 40
3.1.4中寮海陸腔客語的 ??、??’、? 漸向四縣腔的ts、ts’、s靠攏 41
3.1.5聲母其他特點 42
3.2韻母特點 45
3.2.1海陸腔知莊章組字元音正進行-i>-? 變化 45
3.2.2海陸腔仔尾詞 ?多被 e取代 46
3.2.3海陸腔唇音聲母後面-ui>-i正變化中 47
3.2.4韻母其他特點 47
第四章 中寮客家話的語音變遷現象 55
4.1語音的滲透 55
4.1.1中寮客家話的b-聲母 55
4.1.2部份中古全濁母清化讀不送氣 56
4.1.3閩南語的-o元音 57
4.1.4閩南語的-u元音 58
4.1.5閩南語的-an韻 59
4.1.6客家話-u尾韻消失 60
4.1.7原有音位合併 61
4.1.8海陸四縣融合產生-j聲母 62
4.1.9 語音的零星借用 62
4.2聲調的變化 64
4.2.1客閩調類折衷調值 65
4.2.2用本身調值表現相對高低 67
4.3海陸腔客家話在中寮形成海四話 68
第五章 中寮客家話的詞彙變遷現象 71
5.1中寮四縣腔客語的詞彙變遷 71
5.1.1改用閩南語詞彙及語音或轉為近似音 71
5.1.2改用閩南語詞彙並用客語發音 73
5.1.3閩南語詞素與客語詞素合用 75
5.2中寮海陸腔客語詞彙變遷 78
5.2.1改用閩南語詞彙及語音或轉為近似音 78
5.2.2改用閩南語詞彙並使用客語發音 79
5.2.3閩南語詞素和客語詞素合用 80
5.3中寮客家話詞彙移借類型 82
5.3.1部分移借詞 83
5.3.2完全移借詞 86
5.3.3構詞形式借詞 88
5.3.4中寮四縣腔海陸腔相互移借 89
第六章 中寮的語言生態 92
6.1中寮鄉語言使用情形 93
6.2客家人和客家話的分布說明 95
6.2.1客家人和客家話 95
6.2.2海陸腔客家話使用情形 96
6.3客家話轉移與流失的原因 96
6.3.1早期因素 97
6.3.2後期因素 101
第七章 結論 102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中寮鄉客家話詞彙表 110
參考文獻 一、單篇文章
王士元. 2006. 〈語言演化的探索〉,《門內日與月:鄭錦全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9-32。
江敏華. 2008. 〈南投國姓鄉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101-111。
呂嵩雁. 2007. 〈台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45-70。
吳中杰、范鳴珠. 2006. 〈國姓鄉的語言接觸與族群認同〉,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
吳中杰. 1999. 〈臺灣漳州客家分佈與文化特色〉,《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74-93。
洪惟仁、程士毅. 2008. 〈南投地區的語言分布〉,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18-19。
張屏生. 2004. 〈台灣四海話音韻和詞彙的變化〉,《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調查室印製,77-100。
張屏生、呂茗芬. 2006. 〈六堆地區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以武洛地區為例〉,發表於《第三屆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屏生. 2007. 〈屏東縣南州鄉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以大埔社區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陳秀琪. 2005. 〈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發表於《第九屆國際暨第二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 2006. 〈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台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7.2:147-434。
陳秀琪. 2009. 〈兩岸詔安客家話的詞彙變遷現象〉,發表於《第四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
陳哲三. 2005. 〈清代南投縣人物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161-183。
陳淑娟 江文瑜. 2007. 〈台灣大牛欄、關廟方言特殊方音的語體轉移與口音流動〉,《漢學研究》25.1:437-466。
曹逢甫 曾鈺娟 余承勳. 2008. 〈新竹縣新埔鎮四海客家話研究〉,發表於《第二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廖俊智. 1988. 〈中寮鄉地名初探〉,《國立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4:111-119。
劉枝萬. 1954. 〈南投縣地名考〉,《南投文獻叢集》,1,南投:南投文獻會。
劉秀雪. 2008. 〈新埔鎮四海話研究〉,發表於《第二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鄧盛有. 2003. 〈臺灣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的比較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5:30-61。
駱嘉鵬. 2007. 〈台灣四縣客家話與台灣閩南語通行腔的音韻對應規律—漢語相關語言間同音韻對應規律統計法試探〉,發表於《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
鄭縈. 2008. 〈從方言特徵詞看四海客家話〉,發表於《第二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盧彥杰. 2000. 〈從方言音韻看閩南客家兩語族的互相學習〉,《新竹文獻》,4,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鍾榮富. 2006. 〈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7.2:523-544。
羅肇錦. 1998. 〈臺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發表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
羅美珍. 2000. 〈論族群互動中的語言接觸〉,《語言研究》,3:1-18。
二、學位論文
王世駿. 2003. 《災難與宣教:921後基督教在南中寮地區的傳佈》,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中杰. 1998. 《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怡. 2000.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建立—以南投平林溪流域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瑞珠. 2005. 《苗栗卓蘭客家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論。
張素玲. 2005. 《關西客家話混同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 2002. 《臺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 2002. 《桃園大牛欄臺閩語、客語接觸之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聖欣. 2009. 《台灣客家話中的閩南語借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雪. 2004. 《語言演變與歷史地理因素:莆仙方言—閩東與閩南的匯集》,清大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盛有. 2000. 《臺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2005. 《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書局。
王士元. 1988. 《語言與語音》,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王福堂. 2005.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古國順主編. 2005. 《台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台灣省文獻會編. 1993. 《南投縣鄉土史料—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台灣省文獻會。
何大安.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
何大安. 1996.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呂嵩雁. 2007. 《台灣後山客家的語言語言接觸現象》,台北:蘭台出版社。
吳中杰 邱彥貴. 2002. 《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李如龍、莊初升、嚴修鴻. 1995. 《福建雙方言研究》,香港:漢學出版社。
李芳桂. 2003.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文龍. 1998. 《台灣中部的開發》,台北:常民文化。
林文龍. 1998. 《台灣中部的人文》,台北:常民文化。
施添福總纂. 2001. 《台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洪敏麟. 1999.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徐通鏘. 200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正光主編. 2007. 《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袁家驊. 2001. 《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連金發. 1999. 《方言變體、語言接觸、詞匯音韻互動》,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游汝杰. 2004. 《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宗輝. 1994. 《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出版。
黃宣範. 1993.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黃永達. 2004. 《台灣客家讀本》,台北市:全威創意媒體。
葉蜚聲、徐通鏘. 1993. 《語言學綱要》,書林出版社。
詹伯慧主編. 2004.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董忠司總編纂. 2001. 《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
劉枝萬. 1958. 《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市:南投縣文獻會。
劉寧顏總纂. 1995.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
鄧相揚. 1995. 《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住民篇》,南投縣政府出版。
劉醇鑫、何石松. 2007. 《客語詞庫》,台北市客家事務。
潘祈賢、劉文浩. 2005. 《中寮集集福佬客》,南投縣政府。
戴寶村主編. 2006. 《藍布衫 油紙傘》,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國平. 1998. 《語言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羅肇錦. 1996. 《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 2000. 《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Bynon, Theodora. 199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on, Sarah Grey, and Terrence Kaufman. 1988. Language Contact Creolization and
Genetic Linguist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四、其他
黃淑梅. 2006《在中寮相遇,寶島曼波》紀錄片,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
教育部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 2009,http://hakka.dict.edu.tw/
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 2008,http://twblg.dict.edu.tw/tw/index.htm
指導教授 陳秀琪、羅肇錦 審核日期 2010-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