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許倪菁(Ni-jing Hsu)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明代溺女問題初探 (Female infanticide by Drowning in Ming Dynasty)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溺嬰,一直是中國父母處理不願撫育孩子的方式之一。溺嬰的記錄在中國各朝代都存在於史冊之中,而父母溺殺嬰孩的原因甚多,一般以經濟因素及性別選擇為主;當面臨經濟壓力時,男嬰與女嬰皆可能是父母溺殺的對象,但若是因為性別因素,則女嬰多半是被犧牲的對象。
本文以婦女在明代社會的地位為引,了解婦女在家庭與婚姻中的角色,觀看明代社會對婦女角色的理想與期許,兼以了解婦女在明代社會的地位。並以明代奢侈風氣作為背景,了解在明代社會從過去的簡樸到奢侈的發展下,政府一再禁止社會上競奢的行徑,卻總是成效不彰,在一個競奢的社會下,奢侈風氣的擴散與影響卻是降低父母親撫育女嬰的意願,因為奢侈導致奢嫁,奢嫁風氣使父母擔心未來嫁女的負擔沉重;一旦父母對養育女嬰的意願降低,除了造成出生女嬰被殺害的情形外,對地方造成的影響是男女間的性別比例不平衡,而地方若產生性別不均的問題,直接反映於地方則是男子難以有結婚對象,男子為求結婚,則可能發生搶婚、娶孀等非正常婚嫁的問題不斷發生,形成地方隱憂。
而地方的官員與知識分子面對溺女嬰造成的地方婚娶的問題,往往透過禁令和勸諭希冀能禁止地方父母溺嬰的惡俗;特別是透過禁奢的宣導以期恢復過去簡樸的社會,也透過禁奢來減低奢嫁風氣避免父母因擔心女嬰未來嫁妝而溺女,達到多撫育女嬰的目的;社會上亦有以宗教的因果報應觀念去影響父母心理以求能增加父母撫育女嬰的意願,但這些方式雖然能在短期收到部分成效,但實際上禁溺女卻總是一禁再禁效果不彰,顯示背後支持父母不育女的力量是大過於禁止的力量。
|
摘要(英) |
Infanticide by drowning had been a way for reluctant Chinese parents to rid unwanted newborns.
Such practices are recorded in many dynasties of Chinese history.
Parents choose to kill unwanted babies by drowning for many reasons. Generally speaking, main reasons are economic factors and gender selection; when faced with economic pressures, both the boys and girls can become victims. However, if it is because of gender concern, female babies are usually the object of sacrifice.
This paper aimed to explore the aspects of Ming Dynasty: the marriage, family, social status and expectations of women in the Ming . and how the lifestyle transition from thrifty to spendthrift affected desires to raise female newborns.
Though the Ming government repeatedly campaigned against social acts of extravagance, the efforts were fruitless. Wasteful weddings were a norm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households to outdo extravagance had parents worry about future cost of marrying their daughters off, thus reducing their willingness to raise female newborns. In addition, local sex ratio was also affected, causing difficulty for men to find a mate. Gender inbalance brought about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marriage by capture, marrying widows and other non-normal marriages. In response, the local officials and intellectuals prohibited parents from vulgar infanticide by employing warnings and bans, particularly, on wasteful living and weddings. The Ming society had a religious concept of incarnation, which discouraged parents from infanticide and helped increase parental willingness to raise female baby. These approaches remained ineffective though receiving some results in the short term, indicating the prevailing force against raising female infants
Keywords: Infanticide, Infanticide, extravagance in marriage, delayed marriage , sumptuary
|
關鍵字(中) |
★ 奢嫁 ★ 溺女 ★ 溺嬰 ★ 婚娶失時 ★ 禁奢 |
關鍵字(英) |
★ Infanticide ★ extravagance in marriage ★ delayed marriage ★ sumptuary ★ female Infanticide |
論文目次 |
緒論 1
第一章 明代的女性地位 16
第一節 家庭中的女性 16
第二節 女性權利與地位 22
第二章 明代奢侈風氣的漸起與影響 26
第一節 奢侈風氣的興起與經濟困境 26
第二節 貪奪聘財的情況 33
第三章 溺女風氣的盛行 44
第一節 溺嬰風氣的背景 44
第二節 明代的溺女問題 46
第四章 政府與民間對溺女問題的態度與處置 53
第一節 溺女所衍生的問題 53
第二節 政府與民間對於溺女風俗處理 60
結論 81
參考書目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史料
《明實錄》,臺北:校刊者,1964-1966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東漢﹞鄭玄注《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0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徐適端編,《明實錄類纂-婦女史料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楊家駱編,《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劉海年、楊一凡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嚴靈峰編輯,《韓非子集成(三)》,臺北:成文書局,1980年。
地方志
〔明〕《(弘治)衢州府志》,(據明弘治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31,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弘治)將樂縣志》,(據明弘治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37,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嘉靖)南安府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50,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嘉靖)豐乘縣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42,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嘉靖)浙江通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24-26,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何雲、伍彥編輯,《(嘉靖)汀州府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39-40,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陳應賓等纂修,《(嘉靖)福寧州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41,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嘉靖)武寧縣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42,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閔文振纂修,《(嘉靖)寧德縣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41,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龔暹編次,《(嘉靖)寧州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43,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嘉靖)寧州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42,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嘉靖)袁州府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冊49,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曾才漢修、葉良佩纂,《太平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陳讓編次,《(嘉靖)邵武府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0,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夏玉麟、汪佃等修纂,《(嘉靖)延平府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9,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楊珮修,《(嘉靖)衡州府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18,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毛鳳韶纂,《(嘉靖)浦江志畧》,(據寧波天一閣藏明萬曆刻本景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7,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吳福原修,《(嘉靖)淳安縣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田琯纂《(嘉靖)新昌縣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7,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陳道、黃仲昭纂修,《(嘉靖)八閩通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78,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王懋德、陸鳳儀纂修,《(嘉靖)金華府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76,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徐學謨纂修,《(萬曆)湖廣總志》,(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95,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湯日昭、王光蘊纂修,《(嘉靖)溫州府志》,(據溫州市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10,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戴日強纂修,《(萬曆)餘杭縣志》,(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10,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王昂重編,《(萬曆)吉安府志》,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31,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
〔明〕馮汝弼、鄧韍纂修,《(嘉靖)常熟縣志》,(據明正德刻嘉靖續修本影印),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27,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
〔明〕何東序、汪尚寧纂修,《(嘉靖)徽州府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36,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
〔明〕戴璟、張岳等纂修,《(嘉靖)廣東通志初稿》,(據明嘉靖刻本影印),《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38,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
〔明〕《兖州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清〕程應熊、姚文燮纂修,《(康熙)建寧府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清〕卞寶第、李瀚章等修,《湖南通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6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梁碧海、劉應祁纂修,《(康熙)寶慶府志》,(據清康熙刻本影印),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37,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年。
筆記、傳記
〔宋〕楊時,《龜山集(二)》,收錄於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
〔宋〕趙善璙,《自警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95 ,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 王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 左懋第,《左忠貞公剩藳》,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卅卅卅,《蘿石山房文鈔》,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貳輯2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方弘靜,《千一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史桂芳,《皇明史惺堂先生遺稿》,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27,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卅卅卅,《賜閒堂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朱柏廬,《治家格言繹義》,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 1989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冊7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明〕何畏三編,《雲間志略》,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何喬新,《椒邱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印書館印行,1983年
〔明〕何喬遠,《閩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04,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利瑪竇著,何高濟、王尊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劄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吳遵,《出仕錄》,收錄於《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明〕呂坤,《實政錄》,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卅卅,《涇野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61,濟南: 齊魯書社, 1997年。
〔明〕宋詡,《宋氏家規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宋儀望,《華陽館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16,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沈長卿,《沈氏弋說》,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沈鯉,《亦玉堂稿》,收錄於《四庫珍本五集》,臺北:商務書局,1974年。
〔明〕周之夔,《棄草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周用,《周恭肅公集》,收錄於《四庫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周瑛,《翠渠摘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9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83年。
〔明〕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邱濬,《大學衍義補》,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71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83年。
〔明〕唐順之,《荊川稗編》,收錄於《景印四庫全書》,冊1345,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明〕孫揚,《孫石臺先生遺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18,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年 。
〔明〕徐溥等撰,李東陽等重修,《明會典》,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明〕海瑞,《備忘集》, 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袁黃,《功過格分類彙編》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62)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9年。
〔明〕張大復,《崑山人物傳》,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95,濟南: 齊魯書社, 1997年。
〔明〕張四維,《名公書判清明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張居正,《張太岳先生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34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張鼐,《寶日堂初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張泉,《吳中人物誌》,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97,濟南: 齊魯書社, 1997年。
〔明〕祩宏,《自知錄》,臺北:中文出版社,1984年。
〔明〕章潢,《圖書編》,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莊起元,《漆園卮言》,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4,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陸人龍,《型世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明〕郭正域,《合併黃離草》,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明〕陶望齡,《歇菴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陳龍正,《救荒策會》,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75,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明〕湯賓尹,《睡庵稿》,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6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舒化,《大明律附例》,臺北:成文出版社。
〔明〕賀欽,《醫閭先生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明〕黃佐,《泰泉鄉禮》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冊14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馮夢龍,《壽寧待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明〕過庭訓編纂,《本朝分省人物考》,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534-5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圖書,1997年。
〔明〕趙維寰,《雪廬焚餘稿》,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明〕鄭汝壁,《由庚堂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鄭眞,《滎陽外史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 : 臺灣商務,1986年。
〔明〕錢穀,《吳都文粹續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駱問禮,《萬一樓集》,收錄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174,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明〕卅卅卅,《續羊棗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鮑應鰲,《瑞芝山房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出版社,2009年。
〔明〕瞿景淳,《瞿文懿公集》,收錄於《四庫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顏茂猷,《迪吉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50,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徐珂編,《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專書、論文
專書:
毛立平,《清代的嫁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俊秋,《中國慈善與救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美英,《明清長江中游地區的風俗與社會變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97年。
卅卅卅,《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6年。
王衛平、黃鳴山,《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 : 以明清時期為重點的考 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
王衛平主編,《明清時期江南社會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年。
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白馥蘭著,江媚、鄭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明恩溥著,陳午晴、唐軍譯,《中國鄉村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林蔚文,《福建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
姜濤,《歷史與人口-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鳳文、王昆江,《中國陋俗:二千年「國粹」流行史》,臺北:實學社,2003年。
馬玉山,《中國古代人口買賣》,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99年。
商傳,《明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2002年。
陳寶良、王熹,《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92年。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葉大兵,《浙江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1991年。
遊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滕新才,《且寄道心與明月—明代人物風俗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蕭放,《中國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期刊論文
毛立平,〈「財」與「德」的糾葛-近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婦女嫁妝研究的焦點與趨向〉,《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卷10(2009年),頁390-396。
卅卅卅,〈清代婦女嫁妝支配權的考察〉,《史學月刊》,期6(2006年),頁103-108。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
王安萍,〈波濤下的暗流-明清民間寡婦再嫁現象因初探〉,《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卷11期4(2009年),頁321-323。
王美英,〈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溺女問題初探〉,《武漢大學學報》,卷59期6(2006年),頁801-805。
王瑞英,〈儒家禮教與婦女地位的邊緣化〉,《歷史縱橫》,期10(2009年),頁36-43。
王衛平、馬麗,〈袁黃勸善思想與明清江南地區的慈善事業〉,收錄於王衛平主編《明清時期江南社會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頁196-229。
王興亞,〈明代人口統計中的女口〉,收錄於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卷2,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88-199。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啟琳,〈《皇明條法事類纂》所見明成弘時期「奢靡」之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卷10(2009年),頁261-280。
吳錦昌,〈明代家訓及女子家庭教育〉,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巍巍,〈近代來華西方傳教士對中國溺嬰現象的認識與批判〉,《江南大學學報》,卷7期6(2008年),頁83-86。
吳艷紅,〈對明代卑幼人法律地位的考察〉,收錄於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364-381。
汪毅夫,〈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風與童養婚俗〉,《東南學術》,期2(2007年),頁137-144。
肖倩,〈清代江西溺女狀況與禁誡文〉,《史林》,期1(2001年),頁63-68。
林麗月,〈明「戒殺女歌」作者考-兼論相關文獻的史料價值〉,《明代研究通訊》,期5(2002年),頁73-79。
林麗月,〈風俗與罪愆:明代的溺女記述及其文化意涵〉,收錄於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二):近代的中國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頁1-24。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收錄於刑義田、林麗月主編《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頁292-318。
徐曉望,〈從溺嬰習俗看福建歷史上的人口自然構成問題〉,《福建論壇》,期3,(2003年),頁52-56。
荊曉燕,〈明中後期民間社會婚姻觀念的變遷〉,《天津大學學報》,卷10期3(2008年),頁284-287。。
常建華,〈明代溺嬰問題初探〉,收錄於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卷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21-136。
常建華,〈試論中國地方誌的社會史資料價值〉,收錄於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卷7,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61-73。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卷15期7(1986年),頁304-331。
卅卅卅,〈殺嬰、棄嬰、育嬰堂〉,《歷史月刊》,期3(1988年),頁42-45。
曹錦云,〈簡論明代社會救濟制度〉,《晉中學院學報》,卷27期1(2010年),頁96-98。
許敏華,〈明清時代金門傳統婦女家庭生活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玉女,〈明代墮胎、產亡、溺嬰的社會因應-從四幅佛教墮胎產亡水陸畫談起》,《成大歷史學報》,期31(2006年),頁65-112。
陳剩勇,〈理學「貞節觀」、寡婦再嫁與民間社會-明代南方地區寡婦再嫁現象之考察〉,《史林》,期2(2001年),頁30-33。
陳寶良,〈明代的婦女教育及其轉向〉,《社會科學輯刊》,期6(2009年),頁157-161。
陳寶良,〈明代婦女的生育之職及其相關習俗〉,《社會科學輯刊》,期179(2008年),頁140-144。
黃嫣梨,〈中國傳統社會的法律與婦女地位〉,《北京大學學報》,期3(1997年),頁103-112。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馮爾康,〈溺嬰的父母〉,收錄於馮爾康著《古人社會生活瑣談》,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年,頁144-149。
趙秀麗,〈明代女性教化體系的建構〉,《山西師大學報》,卷35期2(2008年),頁99-103
趙建群,〈試述清代拯救女嬰的社會措施〉,《中國社為經濟史研究》,期4(1995年),頁44-50。
趙崔莉,〈明代婦女的法律地位〉,《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卷32期1(2004年),頁106-111。
滕新才,〈明朝中後期婦女問題新識〉,《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卷26期2(2000年),頁117-12。
蔡智惠,〈明代婦女財產權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Waltner Ann, ”Infanticide and Dowry in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 in Ann Behnke Kinney,ed. Chinese Views of Childhoo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5,pp. 193-217.
|
指導教授 |
賴澤涵
|
審核日期 |
2011-1-10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