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賴淑芳(Shu-fan Lai)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嘉靖能臣胡宗憲之研究 (Tsung-Hsien Hu)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摘 要
本研究以胡宗憲做為研究主題,探討胡宗憲在明代「抗倭」上的作為。從胡宗憲的行事中,可以分析胡宗憲如何經營人脈,運用靈活的政治手脕,處理官場上複雜的人際關係。經由胡宗憲參與的「抗倭」戰爭,可以了解胡宗憲在「抗倭」戰爭中的運作與貢獻。胡宗憲一連串關鍵性的決策,使「倭寇」得到初步的評定,因此,胡宗憲實是影響明代「抗倭」戰爭發展的重要人物。
胡宗憲接任浙江巡撫後,面對「倭寇」勢力龐大,而明軍積弱,胡宗憲在敵強己弱的態勢下,運用計謀與戰術,將「倭寇」的兩大勢力徐海與王直逐步剿滅,這部份的功勞不可抹滅。
胡宗憲為達到平定「倭寇」的目標,他做事亦正亦邪,行事風格遊走邊緣,頗有爭議。但在那時朝政為嚴嵩把持,世宗又喜怒無常、深不可測下,胡宗憲卻是一個有能力,適合此職位之人。在對的時間對的位置,他稱職扮演自己的角色,與上位者關係良好,以利戰事推動。於下則知人善用,許多人才甘心為胡宗憲效命,投身其門下。
胡宗憲的一生最終以悲劇收場,經歷大起大落,是胡宗憲能力的展現,同時也是胡宗憲不拘小節、便宜行事的作風加上生活奢糜所形成的結果。但影響的他的行事風格除了胡宗憲本身的個性外,政治環境是影響胡宗憲從政風格的重要因素。面對世宗,以及意見紛亂的朝廷,胡宗憲使戰事能順利的推行,因此世人應給胡宗憲一個合理的歷史評價,不因其人品而忽略其作為。
|
摘要(英) |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sung-Hsien Hu’s pirate-resisting actions in Ming Dynasty. From his behavior style we can analyze how he established human resource and handled sophisticated relationships in officialdom via adept political skills. Through Tsung-Hsien Hu’s participating in the pirate-resisting war, his operations and contributions in this war can be revealed. The pirates were roughly annihilated because of a series of his key strategies; therefore, Tsung-Hsien Hu is an important figure of the pirate-resisting war development in Ming Dynasty.
Facing pirates’ huge domination and Ming Dynasty’s weak military strength after taking over as the governor of Jei-Chian, Tsung-Hsien Hu employed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o gradually destroy two prevailing branches of pirates reined in by Shi-Hai and Wang-Chi, which was an impressive contribution.
To eliminate pirates as his goal, Tsung-Hsien Hu behaved without precise ethics, gaining criticism for his risk-tak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then government, however, controlled by Yan-Song and the emperor Ming Shizone emotionally unpredictable and unfathomable, Tsung-Hsien Hu was quite fitting into this post—He played well his role at right time and right place with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emperor to facilitate war progress; besides, he could judge people’s worth and know how to best employ them, making his subordinates willing to render loyal service to him.
That Tsung-Hsein Hu’s life ended in a tragedy, wherein he exhibited great capability in undergoing a variety of extreme experiences, arose form his not minding trifle formalities, his handling matters at his discretion and rotten life. Besides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environment had also a huge impact on his behavior patterns. Though dealing with Ming Shizone and chaotic dynasty, Tsung-Hsien Hu proceeded with military victory. He deserves a reasonable historic evaluation from people without considering his contentious characters.
|
關鍵字(中) |
★ 王直 ★ 徐海 ★ 倭寇 ★ 胡宗憲 |
關鍵字(英) |
★ Chi Wang ★ Hai Shi ★ Pirate ★ Tsung-Hsien Hu |
論文目次 |
嘉靖能臣胡宗憲之研究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胡宗憲的家世生平與行事風格………………………………12
第一節 家世生平……………………………………………………12
第二節 行事風格……………………………………………………22
第三節 交遊網絡……………………………………………………33
第三章 「抗倭」戰爭中的角色與表現………………………………45
第一節 明廷的剿撫政策之爭………………………………………45
第二節 胡宗憲的招撫策略與戰術…………………………………58
第三節 王江涇之役與溫台之役……………………………………75
第四章 胡宗憲的人脈經營與政治運作………………………………91
第一節 胡宗憲與明世宗的互動 …………………………………‧92
第二節 胡宗憲與權臣的相處……………………………………‧107
第三節 胡宗憲與部屬的關係 ……………………………………123
第五章 結論…………………………………………………………144
參考書目……………………………………………………………150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古籍與史料
(一)官書典籍
《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二)地方志
邵有濂修,《餘姚縣誌》,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馮維訥,《青州府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三)奏議
胡宗憲,《胡少保奏疏》,收入《明經世文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62。王忬,《王司馬奏疏》,收入《明經世文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62。
唐樞,《禦倭雜著》,收入《明經世文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62。
(四)文集
嚴嵩,《鈐山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俞大猷,《正氣堂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鄭曉,《鄭端簡公文集》,收入《明經世文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62。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順之,《唐荊川先生文集》,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唐執玉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王畿,《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70。
袁煒,《袁文榮公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董份,《董學士泌園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
俞大猷,《正氣堂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鄭曉,《鄭端簡公文集》,收入《明經世文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62。
王樵,《方麓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徐階,《世經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四)筆記
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
李詡,《戒菴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錢謙益,《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
徐樹丕,《識小錄》,臺北:新興書局,1990。
郎瑛,《七修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59。
涂山,《明政統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張萱,《西園聞見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趙汸,《東山存稿》,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1986。
陸應陽,《廣輿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趙汸,《東山存稿》,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1986。
唐樞,《國琛集》,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張萱,《西園聞見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五)野史
何喬遠,《名山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沈越,《皇明嘉隆兩朝聞見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56。
范守己,《皇明肅皇外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徐學謨,《世廟識餘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鄭曉,《吾學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蕭彥等,《掖垣人鑑》,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六)傳記與年譜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胡嗣運等匯編,《忠敬堂匯錄》,收入《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 : 線裝書局, 2003。
過庭訓,《分省人物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焦竑,《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
雷禮,《國朝列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胡桂奇,《薛文清公行實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二、近人著述(中文著作)
(一)中文專書
卜鍵,《嘉靖皇帝》,臺北縣:知書房出版,1996。
包遵彭編,《明代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嚴嵩與明代政治》,上海:上海科學研究院,1989。
江復明等,《人際關係協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李光壁,《明朝史略》,武漢:人民出版社,1957。
李渡,《明代皇權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牛健強,《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6。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林乾,《嘉靖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胡凡,《嘉靖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姜德成,《徐階與嘉隆政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彭炳進,《人際關係研究概論》,臺北:財團法人馨園文教基金會,1998。
黎東方,《細說明朝》,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0。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鄭樑生,《明代倭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
鄭樑生,《明代中日關係硏究 -以明史日本傳所見幾個問題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鄭樑生,《明史日本傳正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硏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文思詠,《他領導中國:胡錦濤新傳》,紐約:明鏡出版社,2010
林乾,《明帝列傳──嘉靖帝、隆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蘇同炳,《明史偶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黃磊,《徽州朝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二)學位論文
趙秀麗,〈「角色失範」:明代「問題皇帝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碩士論文,2005。
林彩紋,〈明代倭寇-以其侵掠路線及戰術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賴育鴻,〈14~16世紀中、韓之靖倭措施〉,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敬軒,〈《籌海圖編》與明代海防〉,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尚志,〈從武將世家到學術名族:明代浙東儒將萬表(1498-1556)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三)中文期刊論文
田澍,〈雙向流動:嘉靖前期的人事制度改革〉,《社會科學戰線》,期3(2003),頁245-249。
林延清,〈嘉靖帝對內閣的強化、完善與控制〉,《南開學報》,期4(1996),頁9-13。
林延清,〈嘉靖皇帝新論〉,《歷史教學》,期10(1994),頁51-53。
柳存仁,〈夏言.嚴嵩.徐階〉,《嶺南學報》,期1(1999.10),頁345-374。
楊進藝,〈人際關係的社會作用〉,《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期2(1994),頁61-62。
61-62。
卞利與洪仁杰,〈入浙禦倭前胡宗憲活動事蹟考〉,《安徽史學》,期2(1999),頁16-20。
卞利,〈應當全面評價胡宗憲〉,《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1993),頁96-101。
張邦建,〈胡宗憲抗倭事蹟探論〉,《學術界》,期2(1999),頁42-45。
朱聲敏,〈權奸在內而大將立功于外-談胡宗憲的正面評價問題〉,《新余高專學報》,卷12期4(2007),頁18-20。
趙連穩,〈胡宗憲與明代抗倭戰爭〉,《社會科學輯刊》,期4(1995),頁93-100。
趙廣華,〈胡宗憲御倭活動述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19期1(1992),頁70-74。
侯馥中,〈從張經之死看嘉靖政局〉,《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26期4(2008), 頁473-477。
呂靖波,〈胡宗憲幕府人物考略〉,《滁州學院學報》,卷10期4(2008),頁5-7。
韓大成,〈論嚴嵩〉,《學習與探索》,期3(2000),頁128-133。
魏佐國,〈嚴嵩當權原因探析〉,《江西行政學院學報》,卷6 期2(2004),頁68-70。
王劍,〈密疏政治:明世宗理政方式的新特點〉,《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08),頁24-26。
王劍,〈密疏政治與嘉靖朝內閣傾軋之新探〉,《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期5(2008),頁42-48。
王曉霞,〈儒家文化中的人際關係理論〉,《道德與文明》,期5(2000),頁45-47、58。
方弘仁,〈明嘉靖朝五次兵變初探〉,《明史研究專刊》,期5(1982),頁63-82。
尹湘兵,〈明世宗與宦官〉,《黑龍江社會科學》,期2(1998),頁75-77。
尹湘兵、孟廣軍,〈從楊廷和到張璁—嘉靖初年改革述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1 期1(2004.01),頁82-86。
尤淑君,〈從楊廷和到嚴嵩:嘉靖朝內閣首輔的權力交替〉,《政大史粹》,期10(2006.06),頁29-88。
史武,〈明清皇帝寵臣的貪腐之尤〉,《歷史月刊》,期217(2006),頁77-86。
白品海、鹿慧,〈論明代監察制度對皇權與相權的制約〉,《文史哲》,期2(1998),頁49-55。
三、近人著述(外文著作)
田中健夫,《倭寇 海の歷史》,東京:教育社,1982。
中山久四郎,〈「倭寇」的真相〉,《歷史教育》3卷8號,1995年。
片山誠二郎,〈嘉靖海寇叛亂の—考察—王直一黨の反抗を中心に〉,《東洋史學論集》4號,1995年。
小野和子,《明清時代の政治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
四、工具書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1966。
|
指導教授 |
吳振漢
|
審核日期 |
2011-1-10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