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5 、訪客IP:3.146.178.220
姓名 吳牧雲(Wu M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
(A Study on Liu Chen-weng’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相關論文
★ 太康英彥—三張詩文研究★ 錢起山水田園詩研究
★ 謝枋得之散文及《文章軌範》研究★ 南朝贈答詩與士人文化研究
★ 南宋遺民道教詩歌研究★ 宋元之際逸民畫家題畫詩研究
★ 兩晉政論文研究★ 海濱鄒魯的區域印記——北宋蔡襄詩歌研究
★ 李綱詩歌研究★ 地誌與記憶:南宋地方百詠組詩之研究
★ 劉辰翁《須溪四景詩集》研究★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執志與保真:王荊公詩歌主題研究
★ 六朝哀挽詩文研究★ 謝枋得詩歌及其詩學觀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評點」是呈現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和批評的特殊形式,它發端於詩文,盛行於小說,甚至擴及戲曲領域。宋代「評點」的初衷多含有教學與科舉的實用功利目的。及至南宋末年劉辰翁,其評點的範疇乃擴及諸子、詩歌、古文、小說等,對象之多、範圍之大、內容之豐富,可謂空前。劉辰翁對《世說新語》的評點,被譽為小說評點的開山祖師。明清以降,雖有文人參與從事《世說新語》之評點,但在評點內容及數量、見解上,劉氏之作卻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擬從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中,探討其獨特的文學品味:劉氏何以會評點向為中國傳統文人鄙棄的文類──小說,並爬梳劉氏的閱讀理論與文學主張、探討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形式、對象與內容,從而評價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價值。茲將本論文各章之大要略述於後:
第一章「緒論」,共分四節。第一節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研究對象與範圍,第三節概述近二十年來劉辰翁研究概況,第四節概述劉辰翁的生平事蹟,內容包括其出生、求學、科舉、仕宦、漂流、隱居等階段,以見其一生的發展起落。
第二章「中國傳統閱讀觀與劉辰翁的評點方法」,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閱讀與評點的關係,第二節論述「以意逆志」的閱讀觀與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方法,第三節論述「詩無達詁」的閱讀觀與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方法
第三章「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形式、對象與內容」,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使用的符號之意義,第二節指陳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的批語位置,第三節論述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對象與內容。
第四章「《世說新語》的文類與劉辰翁的小說觀」,從《世說新語》的文類與唐宋之小說觀等方面探討劉辰翁的小說觀與其《世說新語》評點的關係,共分四節。第一節論述《世說新語》的文類的特殊性。第二節論述唐代的小說觀。第三節論述宋代的小說觀。第四節論述劉辰翁的小說觀。
第五章「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目的與優缺」,共分二節。第一節從探討劉辰翁評點詩文之目的,以呈現其《世說新語》評點的目的特殊性。第二節論述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的優點與缺點。
第六章「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價值」,共分四節。第一節肯定劉辰翁評點具有「挹注《世說》之注解,裨益後世《世說》的研究」的價值。第二節評述劉辰翁評點具有「開創小說評點之新風氣,奠定小說理論之基礎」的價值。第三節說明劉辰翁評點具有「對於小說評點形式、對象、用語」的影響。第四節論述其《世說新語》評點奠定中國小說理論之基礎。
第七章「餘論」,首先就劉辰翁是否為首位評點《世說新語》者作辨析,其次說明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具有既理性而又感性的風格,最後檢討本文之缺失,以及本文或能引起世人對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之重視與作為提供研究《世說新語》的新方向與對象的參考。
摘要(英) Abstract
“Commentary (pingdian)” is a special way to present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t made a start from verse to novel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Commentary” in Song dynasty had its practical purpose for teaching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It is Liu Chen-weng, one of the pioneers in 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in the end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o not only comments on works of scholars, but also on poetry, ancient writings, and novels. 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the commentary on novels because of hi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u’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far exceeds others in the contents, entries, and opinions.
My thesis plans to discuss the distinctive literary taste in Liu Chen-weng’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Why does Liu choose to comment on novels, the genre despi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 According to Liu’s reading approach and literary views, I will discuss the style, objects, and contents of hi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his commentary on the novel. The following are brief introductions of each chapter in this stud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begins with motives and purposes of my research. Next, I will introduce the object of study appears in the thesis.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predecessor’s works on Liu Chen-weng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o present Liu’s rise and fall, the fourth part briefly discusses his life story, including his birth, education, imperial examination, serving in the government, drifting, and living in seclusion.
The Second Chapter, “Comparis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s on Reading and Liu Chen-weng’s Commentary Method,”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First, I will explain relations between reading and commentary. Then, I will compare views on reading in terms of “inferring willing from meaning” with the method Liu uses when commenting on Shi Shuo Xin Yu. The last part focuses on views about reading that “there is no ultimate authoritative explanation for poetry” and the method Liu uses when commenting on Shi Shuo Xin Yu.
Chapter Three is named as “Style, Objects, and Contents in Liu Chen-weng’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I will discuss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in order: What do symbols Liu uses stand for in hi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Where does Liu leave commentary symbols when commenting the novel? What objects and contents does Liu comment on in Shi Shuo Xin Yu?
The Fourth Chapter introduces “The Genre of Shi Shuo Xin Yu and Liu Chen-weng’s Views on Novels.” I try to seek connections of Liu’s views on novels and hi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through relations between the genre of Shi Shuo Xin Yu and views on novel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following four topics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genre of Shi Shuo Xin Yu, views on novels in Tang dynasty, views about novels in Song dynasty, and Liu’s views on novels.
Chapter Five is called “Purpo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iu Chen-weng’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To present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Liu’s commentary, the first section deals with purposes of Liu’s commentary on verses. The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iu’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will b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The Sixth Chapter, “Value of Liu Chen-weng’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consists of four parts. Firstly, Liu’s commentary “not only improves notions of reading Shi Shuo Xin Yu, but also helps later generations do research on this novel”. In addition, Liu’s commenta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commentary on novels and laying groundwork for the theory of novel”. The third part indicates how Liu’s commentary “affects style, objects, and use of language in commentary upon novels.” The last part approves that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y of Chinese novels.
To conclude the thesis, the last chapter includes three sections. To begin with, I will analyze if Liu Chen-weng is the first one to do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Next, I will explain why Liu’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possesses both rational and perceptual manners. At last, reflection on my thesis will be provided to interest others to think highly of Liu Chen-weng’s commentary on Shi Shuo Xin Yu and served as reference for others when studying this novel.
關鍵字(中) ★ 凌濛初
★ 李贄
★ 王世懋
★ 劉應登
★ 世說新語
★ 評點
★ 劉辰翁
關鍵字(英) ★ Wang Shimao
★ Shi Shuo Xin Yu
★ Liu Chen-weng
★ Commentary
★ Ling Mengchu
★ Li Zhi
論文目次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研究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4
第三節 劉辰翁研究概況……………………………………………….....7
第四節 劉辰翁生平事蹟…………………………………………………..24
第二章 中國傳統閱讀觀與劉辰翁的評點方法………………….......26
第一節 閱讀與評點…………………………………………………….......26
第二節 「以意逆志」的閱讀觀與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方法…...28
一、 「以意逆志」的意涵…………………..……………………….....28
二、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與「以意逆志」閱讀觀的實踐……….34
第三節 「詩無達詁」的閱讀觀與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方法……37
一、 「詩無達詁」的意涵………………………..…………………......38
二、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與「詩無達詁」閱讀觀的實踐……....39
第三章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形式、對象與內容…...……....45
第一節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符號……………………………...…..45
一、 劉辰翁評點諸書使用的符號…………………………………….…46
二、 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使用的符號…………………………….50
第二節 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的批語位置…………………………….55
一、 眉批………………………………..…………………………….......55
二、 尾批………………………………..…………………………….......55
三、 夾批………………………………..…………………………….......56
第三節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對象與內容…………………….……..58
一、 對《世說新語》原文的評點…………………………………………..58
(一)闡釋文義………………………………………………….......58
(二)評騭體類………………………………………………..……..59
(三)品味人物………………………………………………….......61
(四)體察情節………………………………………………………62
(五)辨別虛實………………………………………………………63
(六)自抒懷抱………………………………………………………65
二、 對《世說新語》劉孝標註解的評點…………………………………..67
三、 對劉應登評點之評點……………………………………………......70
第四章 《世說新語》的文類與劉辰翁的小說觀……………….....73
第一節 《世說新語》的文類………………………………………………....73
第二節 唐代的小說觀…………………………………………………….....77
一、 唐代史家的小說觀……………………………………………...…..77
二、 唐代文人的小說觀……………………………………………….....79
第三節 宋代的小說觀…………………………………………………….....81
一、 文言小說──以傳奇、志怪為例……………………………..……81
二、 白話小說──以話本為例………………………...……………...…85
第四節 劉辰翁的小說觀………………………………………………..........86
第五章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目的與優缺…..……….……...…91
第一節 劉辰翁評點詩文之目的探討..…………………………….……...…92
一、對科舉弊端的棄絕與科舉文明之緬懷..…………….……….……..93
二、開示後學與自抒懷抱..………………………….…………….……..96
第二節 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的優點與缺點………..…………………100
一、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的優點..………………………….……..101
二、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的缺點..…………………………….……105
第六章 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價值……………………..….……112
第一節 挹注《世說》之注解,裨益後世《世說》的研究………….……112
第二節 開創《世說新語》評點之先聲…….……….……….………….……115
第三節 對於小說評點形式、對象、用語的影響……………………....……145
第四節 奠定小說觀念之基礎……………………………………...….……149
第七章 餘論………………………………...………………………...….……153
參考書目……………………….........................………………………...….……159
附錄……………………………………………...………………………...….……176
附錄一、劉辰翁年表………………………...…………………...……...….……176
附錄二、劉辰翁與四家《世說新語》評點整理………………...…………187
附錄三、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條目數量比例統計表…………..…...………253
附錄四、劉應登《世說新語》評點條目數量比例統計表…………..…...………254
附錄五、王世懋《世說新語》評點條目數量比例統計表…………..…...………255
附錄六、李贄《世說新語》評點條目數量比例統計表……………..…...………256
附錄七、凌濛初《世說新語》評點條目數量比例統計表…………..…...………25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
春秋‧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955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唐宋注疏十三經(一)》,1998年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漢‧桓譚,《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前漢書(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書銘出版公司,1986年
漢‧趙歧,《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99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宋劉孝標注,宋‧劉辰翁批,宋‧劉應登序,《世說新語》,宋寶應三年(1227)劉應登原刊宋元間坊肆增刊評語本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宋劉孝標注,宋‧劉辰翁批,《世說新語》,元坊刊本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宋劉孝標注,宋‧劉辰翁批、劉應登、明‧王世懋批點,《世說新語》,明萬曆間吳興凌濛初刊朱墨黃藍四色套印本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宋劉孝標注,宋‧劉辰翁評,《世說新語》八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廬陵玉禾堂刻本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宋‧劉辰翁批,明‧何良俊增,明‧王世貞刪定,明‧王世懋批釋,明‧李卓吾批點,明‧張文柱校注,《世說新語補(上)、(下)》,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出版社,2000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正浩等注釋,《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朱鑄禹會校集注,《世說新語會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李自修注譯,《世說新語今注今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劉強,《世說新語會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南朝梁‧鍾嶸撰,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長孫無忌等,《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唐‧劉知幾,《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唐‧王維撰,南宋‧劉辰翁評,明‧顧起經註,《歷朝諸家評王右丞書畫鈔》,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7年
唐‧韋應物撰,南宋‧劉辰翁校評,《元刊韋蘇州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
唐‧殷璠編,王克讓注,《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唐‧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李賀著,清‧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北宋‧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北宋‧王安石撰,李壁注,劉辰翁批點,《王荊公詩》,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1988年
南宋‧王灼著,岳珍校注,《碧雞漫志校正》,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南宋‧洪邁,《夷堅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995年
南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南宋‧鄭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南宋‧鄭樵,《通志略》,臺北:台灣中華書局出版社,1966年
南宋‧呂祖謙編,《古文關鍵》,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呂祖謙評,蔡文子註,《古文關鍵》,臺北:鴻學出版社,1989年
南宋‧朱熹集注,《詩經集註》,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南宋‧陳與義,《陳與義集》,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3年
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南宋‧孟元老等,《東京夢蕐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南宋‧謝枋得編,《文章軌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南宋‧真德秀編,《文章正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南宋‧劉辰翁,《須溪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南宋‧劉辰翁,《劉須溪記鈔》,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1988年
南宋‧劉辰翁撰,段大林校點,《劉辰翁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南宋‧劉辰翁撰,蕭逸校點,《須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南宋‧劉辰翁撰,吳企明校注,《須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南宋‧劉辰翁批點,元‧高楚芳編,《集千家批點補遺杜工部詩集》,臺北:台灣大通書局,1974年
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南宋‧劉辰翁撰,嚴靈峰編,《老子道德經評點》,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965年
南宋‧劉辰翁撰,嚴靈峰編,《列子沖虛真經評點》,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971年
南宋‧吳正子註,劉辰翁評,《箋註評點李長吉歌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第四集,1974年
南宋‧劉辰翁評,嚴靈峰編,《莊子南華眞經點校》,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974年
南宋‧陸游撰,南宋‧劉辰翁選,《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北京,綫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集》,2004年
南宋‧孟元老著,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1984年
南宋‧樓昉編,《崇古文訣》,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宋‧趙彥衛,《雲錄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南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新編》,1985年
南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995年
南宋‧倪思撰、劉辰翁評,《班馬異同》,台南:莊嚴出版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6年
南宋‧倪思,《班馬異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第八集,2001年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吳渭,《月泉吟社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吳澄,《吳文正公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元人文集珍本叢刊》,1989年
元‧劉岳申,《申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元‧揭傒斯,《文安集》,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87年
元‧陸文圭,《牆東類稿》,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別集》,1974年
元‧周南瑞,《天下同文集(一)、(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第五集,1974年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1969-1970年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元‧劉岳申,《申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2年
元‧劉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71年
元‧許有壬,《至正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1988年
元‧陳櫟,《定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元‧歐陽玄,《圭齋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86年
元‧虞集,《道園遺稿》,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986年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明‧高秉編選,《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明‧高秉編選,《唐詩品彙》,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出版社,1963年
明‧胡應麟,《詩藪》,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2002年
明‧徐樹丕,《識小錄》,臺北:新興出版社,1985年
明‧解縉等纂,《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楊慎,《丹鉛總錄》,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明‧楊慎,《升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2002年
明‧張岱,《琅環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明‧林庭昂,周廣纂修,《(嘉靖)江西通志》,台南:莊嚴出版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6年
明‧陳繼儒,《晚香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1997年
明‧凌稚隆輯,《史記評林》,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2000年
明‧徐釚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校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明‧凌濛初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明‧許自昌,《樗齋漫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1988年
明‧周瑛、黃仲昭著,蔡金耀點校,《重刊興化府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明‧蓮塘居士輯,《唐人說薈》,古吳軒編,《隋唐文明》,蘇州: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 里仁書局,1982年
清‧王夫之等,《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清‧錢謙益,《杜詩錢注》,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9月七版
清‧萬斯同,《宋季忠義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厲鶚輯,《宋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姚覲觀,《清代燼燬書目四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劉濬,《杜詩集評》,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濟南市:齊魯出版社,,2001年
清‧王琦,《李賀詩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北京:新華書店,1987年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清‧曾廉,《元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四庫未收書編刊》,2000年
清‧邵遠平,《元史類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魏源,《元史新編》,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清‧曾國藩選編,梅季譯注,《經史百家選編》,新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清‧曾國藩纂,《經史百家雜鈔》,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
清‧柯劭忞,《新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出版社,1991年
清‧陸心源集撰,《宋史翼》,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陳蓮塘,《唐人說薈》,文懷沙主編,《隋唐文明》,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5年
(二) 近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
孔繁,《魏晉玄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牛海蓉,《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一川,《文學理論講演錄》,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力波,《列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力堅,《古典新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王水照,熊海英,《南宋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先慎撰,鍾哲點教,《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州明著,郭延禮主編,《中國文學精神《漢代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王次澄,《南朝詩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王次澄,〈元初月泉吟社及其詩析論〉,《宋元逸民詩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1年
王明輝,《胡應麟詩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運熙、顧易生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王靖華,《元代考選制度》,臺北:中華民國考選部,1984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譯》,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王熙元,《古典文學散論》,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王德毅、李榮村、潘伯澄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三)》,臺北:新文豐
出版社,1981年
王鎮遠,《兩晉南北朝詩選》,臺北:樂群文化公司,1991年
王鵬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鍈,《詩詞曲語辭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所,《中國哲學史(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3年
石昌瑜,《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成復旺,《新編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年
朴美齡,《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自清講授,劉晶雯,《朱自清中國文學批評講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謙之、任繼愈,《老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朱謙之釋,任繼愈譯,《莊子集釋》,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朱鑄禹會校集注,《世說新語會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年
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滙釋》,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年
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何忠禮,《南宋科舉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何浩、陳輝、王宗華等,《歷代愛國名人辭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 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
吳功正、許伯卿,《六朝文學》,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年
吳金華,《世說新語考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吳雲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吳禮權、鄭明以,《中國修辭學通史‧當代卷》,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束忱、張宏生註譯,侯迺慧校閱,《唐傳奇選》,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李天道,《中國美學之雅俗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李自修注譯,《世說新語今注今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建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建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新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79年
李熙宗等,《中國修辭學通史‧明清卷》,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出版社,2004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新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6年
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周采泉,《杜集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良霄、顧菊英,《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周建渝,張洪年,張雙慶編,《重讀經典(上卷)》,香港: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周建渝,張洪年,張雙慶編,《重讀經典(下卷)》,香港: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周振甫,《周振甫講《管錐編》《談藝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周裕楷,《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宗廷虎、李金苓,《中國修辭學通史(隋唐五代宋金元卷)》,長春:吉林教育
出版社,2001年
宗廷虎、李金苓,《中國修辭學通史(近現代卷)》,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林白、朱梅蘇,《中國科舉史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晉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出版
社,1957年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經之,李健,《中國古典文藝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
胡曉明,《萬川之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范子燁,《世說新語精粹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范壽康,《魏晉之清談》,臺北:文听閣圖書出版社,2010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郁沅、張明高,《魏晉南北朝文選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倪進、越立新、羅立剛、李承輝著,陳伯海、蔣哲倫主編,《中國詩學史(隋
唐五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出版社,1992年
夏曉虹,《閱讀梁啟超》,北京:新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96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孫琴安,《唐詩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維城,《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型態探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徐中玉、郭豫適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1、22輯)》,上海:華東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國榮,《玄學和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翁其斌著,陳伯海、蔣哲倫主編,《中國詩學史‧先秦兩漢卷》,廈門:鷺江出
版社,2002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張永言主編 ,《世說新語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建業主編,賈奮然等摘編,《李贄全集注‧小說戲曲評語批評與摘編》,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張振德、宋子然,《世說新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張健,《六朝名士》,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1年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萬起,《世說新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張萬起、劉尚慈譯注,《世說新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2004年
許杭生,《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1989年
許建平,《李贄思想演變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許輝、邱敏、胡阿祥,《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郭英德等,《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郭英德等,《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3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新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光磊、王俊衡,《中國修辭學通史‧先秦兩漢魏晉北朝卷》,長春:吉林
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叔諒,李心莊,《重編宋元學案》,臺北:國立編譯館,未著年月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修訂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相,《詩詞曲與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陳援庵,《元史研究》,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陳順智,《魏晉南北朝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陳達凱,《宋詩選》,臺北:樂群文化公司,1991年
陳錫勇,《老子校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陳萬益等,《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陶文鵬等選注譯評,《宋詞選評》,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陶侃如,《中古文學繁年,(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編著,《宋史》,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2004年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中、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年
傅璇琮主編,郭英德著,《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明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
社,2005年
傅璇琮主編,劉揚忠著,《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
社,2005年
傅璇琮主編,劉躍進著,《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瀋陽:遼寧
人民出版社,2005年
單芳,《南宋辛派詞人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玄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曾棗庄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四)》,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游彪,《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臺北:三民出版社,2009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三重:佛光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賀昌群等,《魏晉思想》,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新北:台灣食貨出版社,1995年
黃瑞雲選編,《詞苑英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黃霖、萬君寶,《古代小說評點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年
黃霖、韓同文,《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應全,《魏晉玄學與六朝文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星映,《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綱要》,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樹增、陳桐生、王傳飛著,詹福瑞主編,《漢代文人的生命感嘆‧盛世悲音》,
北京: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鐮,《元代文學編年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葉維廉,《飲之太和》,臺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詹幼馨,《司空圖詩品衍繹》,臺北:仁愛書局,1985年
詹秀惠,《世說新語語法探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2年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鄔國平,《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年
廖蓋隆、羅竹豐、范源等主編,《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管錫華,《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臧勵龢,《中國人名大辭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劉文忠,《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劉明今,《遼金元文學史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婷婷,《宋末士風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運好,《魏晉哲學與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潘建國,《古代小說文獻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潘運告,《漢魏六朝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蔣凡,《世說新語研究》,上海,新華書店,1998年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7年
蔡鎮楚,《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鄭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新華書店,2004年
鄭訓佐、李劍鋒著,郭延禮主編,《中國文學精神《魏晉南北朝卷》》,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鄭騫,《永嘉室雜文》,臺北:洪範書店,199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釋評本))》,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插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魯樞元、劉鋒杰、姚鶴鳴主編,《文學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06

盧盛江,《魏晉玄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9年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韓進廉著,詹福瑞主編,《清代文人心裡透視‧無奈的追尋》,北京:河北大學
出版社,2001年
歸青、曹旭著,陳伯海、蔣哲倫主編,《中國詩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廈門:
鷺江出版社,2002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鄺健行、陳永明、吳淑鈿,《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2003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龔鵬程,《中國詩歌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日〕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日〕高津孝著,潘世聖等譯,《科舉與詩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德〕格羅塞著,蔡慕暉譯,《藝術的起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
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英〕拉曼‧塞拉登等著,劉象愚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6年
(三)期刊論文(依發表年代先後)
曹文彬,〈論詩歌摘句批評〉,《文學評論》,1988年第1期,頁82-92。
吳企明,〈劉辰翁年譜〉,《中國韻文學刊》,1990年第5期,頁56-73。
繆軍,〈論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頁67-70。
張宇恕,〈從宴會賦詩看春齊魯文化不同質〉,《館子學刊》,1994年第2期,頁49-52。
徐愛國,〈說「繪事後素」〉,《電大數學》,1994年第4期,頁26-27。
何斌,〈論文學技巧與想像的關係〉,《電大數學》,1994年第4期,頁28-32。
趙建中,〈論「詩無達詁」本義考釋〉,《青島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頁28-29。
王清淮,〈詩經「誤解」舉隅〉,《四川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1994年),頁95-98。
沈淑芳,〈論文學批評的主體性原則--孟子「以意逆志」說的現代詮釋〉,1994年第3期,頁78-83。
韋志成,〈中國閱讀理論的祖碑「以意逆志」辨〉,《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5期(1995年),頁1-5。
周文康,〈劉辰翁生卒年考辨〉,《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頁59-63。
吳承學,〈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文學評論》,第1卷(1995年),頁24-33。
王志明,〈「詩言志」、「以意逆志」說和接受理論〉,《蘇洲教育學院》,1995年,頁39-45。
劉安海,〈略說小說評點〉,《高等函授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17-19。
陳志椿,〈「以意逆志」辨〉,《杭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1996年),頁78-81。
周興陶,〈劉辰翁詩歌評點的理論和實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頁110-113。
譚帆,〈中國古代小說評點的文本價值〉,《學術月刊》,1996年第12期12,頁98-103。
劉宗彬,〈劉辰翁年譜〉,《吉安師專學報》,第18卷第3期(1997年),頁58-67。
孫琴安,〈劉辰翁的文學評點及其地位〉,《天府新論》,1997年第6期,頁70-88。
孫琴安,〈試論中國評點文學的兩個重要來源〉,《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5期(總153期),頁67-71。
胡如虹,〈理論與創作「以意逆志」辨〉,1998年第58期,頁58-60。
孫琴安,〈謝枋得的詩文評點〉,《許昌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8年),頁46-47。
郭延齡,〈山中歲月海上情──辛派詞人劉辰翁和他的〈柳梢青〉〉,《榆林高專學報》,第8卷 第3期(1998年),頁41-43。
李璞,〈劉辰翁三年漂流行迹補考〉,《中國韵文學刊》,1999年第2期,頁88-90。
楊志華,〈理解:重新返回孟子──對「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說的闡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31卷第2期(1998年),頁42-46。
葛成民,〈論李卓吾金聖嘆對《水滸》的評點〉《河北學刊》,1998年第4期,頁96-100。
楊玉成,〈劉辰翁:閱讀專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誌》,1999年第3期,頁199-247。
孫琴安,〈對中國最初評點型態的探討〉,《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頁70-74。
賴海維,〈「詩無達詁」的產生原因及其接受意蘊〉,《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1999年),頁 69-72。
吳瑞霞,〈「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孟子文學批評方法試析〉,《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1999年),頁33-35。
劉軍,〈《世說新語》非小說論〉,《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第2卷第2期(2000年),頁88-91。
鄭新華,〈論「詩無達詁」的文學釋義方式〉,《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0年),頁32-36。
劉強,〈對歷史真實的沖淡與對藝術真實的強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0年),頁23-33。
魯統彥,〈試論《世說新語》的史料價值〉,《東岳論叢》,第22卷第1期(2001年),頁128-132。
李璞,〈論劉辰翁稼軒範行的總結、繼承與發展〉,《湖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95-100。
李璞,〈由「二語外率鄙俚」談開去-論劉辰翁對於詞語言風格的主張〉,《中國韵文學刊》,2001年第1期 (2001年),頁58-62。
張勇,〈從「詩無達詁」論中國古代文學接受理論〉,《重慶師院學報》,2001年第1期,頁27-34。
趙冬梅,〈中國古代小說評點研究的拓展〉,《文藝研究》,2001年第6期,頁146-148。
劉勇剛,〈試論《左傳》「賦詩斷章」對後世文學鑑賞的影響〉《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4期(2001年),頁35-38。
王次澄,〈劉辰翁評點李長吉歌詩析論〉,《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8期,頁333-361。
蕭慶偉,〈《須溪詞》人物交游初考〉,《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91-95。
邱昌員、黃敏、謝精兵,〈「鳳林書院」詞人群體略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32-37。
房瑞麗,〈從《左傳》「賦詩」和上博詩論看先秦兩大詩學系統〉,第 2卷第2期(2003年),頁82-85。
王次澄,〈劉辰翁評點陳簡齋研析〉,莫礪鋒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頁370-394。
繆愛虹,〈論析《左傳》賦詩思維傾向〉,《常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3期(2003年),頁19-22。
張秋娥,〈謝枋得評點中的圈點--從謝枋得三種評點著作看其圈點及其體現的修辭思想〉,《殷都學刊》,2003年第3期,頁100-105。
湯江浩,〈論劉辰翁評點荊公詩之理論義蘊〉,《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98-102。
胡淑娟、左宏閣,〈李賀詩源一探〉,《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86-90。
廖泓泉,〈節令詞 招魂曲──簡評劉辰翁的節令詞 〉,《語文學刊》,2003年第3期,頁14-16。
查洪德,〈精神叛逆和文學的重自我法自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74-79。
曹辛華,〈論劉辰翁的小說評點修辭思想──以世說新語為例〉,《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49卷第2期(2004年),頁64-69。
潘建國,〈凌濛初刊刻、評點《世說新語》考述〉,《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4年,頁40-45。
霍有明、牛海蓉,〈劉辰翁暮年詞作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1期(2004年),頁79-83。
張靜,〈劉辰翁杜詩批點本的三種型態〉,《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1期,頁47-51。
黃霖,〈最早的中國戲曲評點本〉,《復旦學報》,第 2卷(2004年),頁39-46。
潘建國,〈凌濛初刊刻、評點《世說新語》考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4年),頁40-45。
曹辛華,〈論劉辰翁的小說評點修辭思想〉,《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9卷第2期(2004年),頁64-69。
沈家莊、顧寶林,〈遺民執杖唐巾起──論劉辰翁詞作遺民心態特徵〉,《廣西大學學報》,第26卷第6期(2004年),頁89-95。
裴惠雲、高超,〈文如其人的理論與實踐依據〉,《求索》,2005年第7期,頁155-156。
胡堯,〈《左傳》引《詩》杜〈注〉辨正一則〉,《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7期(2005年),頁37-38。
邱江寧,〈呂祖謙與《古文關鍵》〉,《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頁144-146。
張秋娥,〈樓昉評點中的圈點符號及其修辭指向〉,《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 131-134。
張秋娥,〈謝枋得古文評點中的辯證修辭思想〉,《鄭州大學學報》,第38卷1期(2005年),頁97-100。
曹麗萍,〈尚奇:南宋散文的另一種風貌──論劉辰翁的散文〉,《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第6期,頁277-377。
劉明今、度娟,〈劉辰翁父子與宋元之際江西文壇〉,《文學遺產》,2005年第4期,頁140-142。
王旭川,〈明代《世說新語》的研究與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5年),頁68-73。
譚帆,〈漫談古代小說理論批評研究之「缺失」〉,《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頁21-24。
丁文林,〈孟子「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論〉,《商場現代化》,2006年下旬刊(總第459期),頁299。
丁進,〈春秋賦詩的真相〉,《安徽財經大學中文系學術月刊》,第38卷(2006年),頁113-118。
吳翔明,〈崇尚「自然」──試論劉辰翁文學的創作觀〉,《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6年5月),頁17-20。
宗延虎,〈《宋元修辭研究》序〉,《殷都學刊》,2006年,頁111-112 。
張靜、焦彤,〈劉辰翁評點的目的〉,《中州學刊》,第5卷(2006年9月),頁246-248。
潘建國,〈《世說新語》元刻本考──兼論「劉辰翁」評點系元代坊肆偽託〉,《文學遺產》,2007年第6期,頁65-77。
劉強,〈劉辰翁與《世說新語》〉,《文學史話》,2010年第1期(總148期),頁61-70。
王路成,〈談古典小說中的「情」與「理」〉,《湖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10年),頁53-56。
(四)學位論文(依發表年代先後)
黃孝光,《須溪詞研究及箋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王偉勇,《南宋遺民詞初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黃孝光,《南宋三家遺民詞人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日)中村加代子,《劉辰翁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3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張曼娟,《明清小說之評點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蔡娉婷,《劉辰翁評杜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曾守仁,《金聖嘆評點活動研究──擬結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南投: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賴靜玫,《劉辰翁詩歌評點析論──以唐代詩歌為研究中心》,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林淑貞,《劉辰翁遺民詞研究》,臺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靜,《劉辰翁評點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焦印亭,《劉辰翁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指導教授 王次澄 審核日期 2011-7-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