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林妙貞(Miao-chen Li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哲學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天台圓教之淨土義與人間淨土之修證實踐 (The Tientai perfect teaching teaches pure land righteousness and the world pure land repair the card and the practice)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論文名稱:天台圓教之淨土義與人間淨土之修證實踐
校所組別: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 博士
研究生:林妙貞 指導教授:李瑞全博士
論文提要內容:
本文主要透過探究天台圓教之淨土觀,除簡別天台圓教之淨土觀與傳統淨土思想於理念、目的與實踐方法上之異同外,進一步探究天台圓教於「淨土」與「究竟涅槃」之關係思想,以及對於「淨土」之「權實」問題之闡釋。其次,藉由說明當代人間淨土之三種認知,從而闡明天台圓教於「人間」與「淨土」之關係,即由淨土經典所引發此方(穢)與彼方(淨)之殊異背離,如何由天台圓教「一念無明法性心即具三千」思想圓融詮解,進而突顯天台圓教於「人間淨土」之實義乃「人間即淨土」。最後,並說明天台圓教之即于人間具體修證觀行(實踐)之「人間性」特質與精神。
|
摘要(英) |
The article main penetration inquired into the Tientai perfect teaching teaches the pure land view, teaches the pure land view and the traditional pure land thought except the Jan other Tientai perfect teaching in the idea, the goal and the practice method outsid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urther inquired into the Tientai perfect teaching does teach in “the pure land” and “actually the nirvana” the relational thought, as well as regarding “pure land” it “simplified and full teachings” explanation question.Next, third kind of cognitions because of explanation present age world pure land, thus expounded the Tientai perfect teaching teaches in “the world” and “the pure land” the relations, namely initiates this side (filthily) by the pure land classics with other side (only) the far different deviation, “As soon as the heart and bright Buddhist-nature heart namely 3000 law” the thought perfect teaching to melt the annotation solution, then reveals the Tientai perfect teaching to teach in “the world pure land” the reality righteousness is suddenly “the world is the pure land”.Finally, and explained the Tientai perfect teaching teaches namely to repair the card view line specifically in the world (practice) it “the worl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pirit.
|
關鍵字(中) |
★ 十界互具 ★ 一念心 ★ 人間淨土 ★ 天台圓教 |
關鍵字(英) |
★ the world pure land ★ The Tientai perfect teachess ★ Ten legal communities have mutually ★ soon as the heart |
論文目次 |
目錄
目錄 ………………………………………………………………………i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文獻及資料
(一)經典文獻 ………………………………………9
(二)近代研究 ………………………………………18
第三節 研究進路及章節結構 …………………………………20
第二章 佛經中之淨土思想
第一節 淨土之義涵與緣起
(一) 淨土之義涵
1、名詞義 ……………………………………24
2、動詞義 ……………………………………26
(二) 淨土之緣起
1、由大願………………………………………30
2、由善根………………………………………32
第二節 淨土之種類與等級
(一) 淨土種類與分級之因…………………………36
(二) 淨土之種類
1、他方淨土……………………………………38
2、唯心淨土……………………………………45
3、人間淨土……………………………………47
(三)淨土之等級
1、各宗之說法………………………………50
2、淨土之位階………………………………54
第三節 淨土分類之義涵
(一)修證理念與目的 ………………………………57
(二)修證方式之歧異 ………………………………66
第三章 天台圓教之淨土思想與演變
第一節 天台智者之淨土思想
(一)「四淨土」說及其義涵 ………………………78
(二)淨土與涅槃之相即不二 ………………………88
第二節 四明知禮之淨土思想
(一)淨土與實相之權實不二 ………………………92
(二)淨土與唯心之圓融不二 ………………………96
第三節 台淨合流之現象
(一)天台之西方淨土化 …………………………103
(二)天台之唯心淨土化……………………………110
1、圓辯道琛之「唯心即淨土」…………111
2、蕅益智旭之「西方即是唯心土」……114
第四章 天台圓教之「人間性」與「人間淨土」義
第一節 天台圓教之「人間性」…………………………………122
(一)「一念三千」義………………………………125
(二)「十界互具」論………………………………134
(三)「諸法實相」義………………………………138
第二節 天台圓教之「人間淨土」義
(一)「人間淨土」之三種認知及義涵……………146
(二)「人間」與「淨土」之關係…………………158
(三)天台圓教之「人間即淨土」…………………162
第五章 天台圓教底「人間淨土」之修證與實踐
第一節 天台圓教底「人間淨土」之修證 ………………………173
(一)五悔與二十五方便……………………………175
(二)十境與十乘觀法………………………………179
第二節 天台圓教底「人間淨土」之實踐
(一)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194
(二)人間佛教之「人間淨土」的具體建設 ………200
第六章 結論
(一)追求「淨土」對生命的積極義涵……………204
(二)「人間即淨土」觀對現世人生與現實人間的
正面意義 ……………………………………205
(三)建設「人間淨土」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206
參考文獻 ………………………………………………………………213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典籍類
(一)天台經藏:(按天台傳承)
智者述,灌頂記,《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第33冊。
智者述,灌頂記,《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大正藏》第33冊。
智者述,灌頂記,《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第34冊。
智者述,灌頂記,《觀音玄義》,《大正藏》第34冊。
智者撰,《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
智者撰,《維摩經玄疏》,《大正藏》第38冊。
智者述,灌頂記,《金光明經玄義》,《大正藏》第39冊。
智者說,灌頂記,《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
智者述,灌頂記,《四念處》,《大正藏》第46冊。
智者述,灌頂記,《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第46冊。
智者撰,《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46冊。
智者撰,《淨土十疑論》,《大正藏》第47冊。
智者撰,《五方便念佛門》,《大正藏》第47冊。
灌頂撰,《大般涅槃經玄義》,《大正藏》第38冊。
灌頂述,《觀心論疏》,《大正藏》第46冊。
灌頂編纂,《國清百錄》,《大正藏》第46冊。
灌頂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50冊。
湛然述,《法華玄義釋籤》,《大正藏》第33冊。
湛然撰,《十不二門》,《大正藏》第33冊。
湛然述,《法華文句記》,《大正藏》第34冊。
湛然略,《維摩經略疏》,《大正藏》第38冊。
湛然著,《止觀大意》,《大正藏》第46冊。
湛然述,《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藏》第46冊。
湛然述,《金剛錍》,《大正藏》第46冊。
知禮述,《觀音玄義記》,《大正藏》第34冊。
知禮述,《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大正藏》第39冊。
知禮述,《十不二門指要鈔》,《大正藏》第46冊。
諦觀錄,《天台四教儀》,《大正藏》第46冊。
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大正藏》第46冊。
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
(二)淨土經藏:(按首字筆劃數)
支婁迦讖譯,《阿閦佛國經》,《大正藏》第11冊。
支謙譯,《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大正藏》第13冊。
沮渠京聲譯,《彌勒上生經》,《大正藏》第14冊。
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大正藏》第14冊。
宗曉輯,《樂邦文類》、《樂邦遺稿》,《大正藏》第47冊。
迦才撰,《淨土論》,《大正藏》第47冊。
袁宏道撰,《西方合論》,《大正藏》第47冊。
智旭注,《阿彌陀經要解》,《大正藏》第47冊。
康僧鎧譯,《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
源信撰,《往生要集》,《大正藏》第48冊。
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實叉難陀譯,《十善業道經》,《大正藏》第15冊。
窺基疏,《彌勒上生經疏》,《大正藏》第38冊。
曇鸞撰,《往生論註》,《大正藏》第40冊。
遵式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藏》第47冊。
遵式撰,《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正藏》第49冊。
彊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
(三)其他經藏:(按首字筆劃數)
天親菩薩造,真諦譯,《佛性論》,《大正藏》第31冊。
玄奘譯,《大般若經》,《大正藏》第5-7冊。
玄奘譯,《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第14冊。
玄奘譯,《解深密經》,《大正藏》第16冊。
玄奘譯,《攝大乘論》,《大正藏》第31冊。
吉藏撰,《淨名玄論》,《大正藏》第38冊。
吉藏撰,《大乘玄論》,《大正藏》第45冊。
弘忍述,《最上乘論》,《大正藏》第48冊。
求那跋陀羅譯,《勝鬘經》,《大正藏》第1冊。
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第24冊。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10冊。
延壽著,《宗鏡錄》,《大正藏》第46冊。
施護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大正藏》第15冊。
馬鳴菩薩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淨影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第44冊。
淨覺集,《楞伽師資記》,《大正藏》第85冊。
無羅叉、竺叔蘭共譯,《放光般若經》,《大正藏》第8冊。
智旭重述,《教觀綱宗》,《大正藏》第46冊。
智旭撰,《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大正藏》第44冊。
智旭撰,《金剛經破空論》,《續藏經》第25冊。
智旭撰,成時編,《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大藏經》第36冊。
鳩摩羅什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道宣撰,《釋迦方志》,《大正藏》第51冊。
道宣撰,《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38冊。
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冊。
賢首撰,《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第45冊。
慧思作,《大乘止觀法門》,《大正藏》第46冊。
慧能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
親光等菩薩造,玄奘譯,《佛地經論》,《大正藏》第26冊。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
曇無讖譯,《悲華經》,《大正藏》第3冊。
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
龍樹菩薩造,《中論》,《大正藏》第30冊。
龍樹菩薩造,《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
二、專書類:(按姓氏筆劃數)
尤惠貞,1993,《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尤惠貞,1999,《天臺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縣:南華大學,初版
牟宗三,1993,《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學生書局,修訂版。
牟宗三,1993,《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書局,初版。
牟宗三,199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初版。
牟宗三,1993,《心體與性體》(第一冊)(第三冊),台北:正中書局,初版。
牟宗三編,1995,《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
牟宗三,1996,《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初版。
牟宗三,1996,《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初版。
安藤俊雄,1959,《天台思想史》,京都:法藏館。
安藤俊雄,1989,《天台性具思想論》,台北市:天華書局,初版。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1998,《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李志夫,1997,《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台北市: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初版。
李志夫,2001,《摩訶止觀之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初版。
李明友,2000,《太虛及其人間佛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
江燦騰,1992,《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江燦騰,2001,《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初版。
吳汝鈞,1999,《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台北市:商務出版社。
吳汝鈞,2010,《中道佛性詮釋學—天台與中觀》,台北市:學生書局。
吳 怡,1996,《生命的轉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佐藤哲英,1981,《天台大師の研究》,東京:百華苑。
林煌洲等,2004,《聖嚴法師思想行誼》,台北市:法鼓文化,初版。
林鎮國,1999,《空性與現代性》,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初版。
牧田諦亮著,索文林譯,《中國近代史佛教研究》,台北市:華宇出版社。
洪金蓮,1995,《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初版。
施凱華,2009,《天台中道實相圓頓一乘思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高淑玲編,1996,《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寫真》,台北縣:佛光出版社,初版。
郭朝順,2004,《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台北市:里仁書局,初版。
陳平坤,2007,《佛門推敲—禪、三論、天台哲學論著集》,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陳兵、鄧子美,1999,《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市:民族出版社,初版。
陳英善,1995,《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市:東初出版社,初版。
陳英善,1997,《天台性具思想》,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陳揚炯,2008,《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市:鳳凰出版社。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1994,《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台北市:法印寺。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1991,《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張風雷,2001,《智顗佛教哲學述評》,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張曼濤編,1979,《天台學概論》,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
張曼濤編,1979,《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
張曼濤編,1980,《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台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
張學智,2000,《明代哲學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溫金玉、釋根通主編,2008,《中國淨土宗研究》,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楊惠南,1991,《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廖閱鵬,1989,《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慧 度,1997,《智者的人生哲學》,台北市:牧村出版社,初版。
潘桂明、吳忠偉,2001,《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初版。
賴永海,2010,《中國佛性論》,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賴品超、學愚主編,2008,《天國、淨土與人間:耶佛對話與社會關懷》,北京市:中華書局。
賴賢宗,2003,《佛教詮釋學》,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初版。
謝冰瑩等編譯,1986,《新譯四書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10版。
藤田宏達,1970,《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釋太虛,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輯,2005,《太虛大師全書》,新竹市: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光碟版。
釋印順,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輯,1999,《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新竹市: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光碟版。
釋星雲,2006,《人間與實踐:慧解篇》,台北市:時報出版社,初版。
釋星雲,2006,《宗教與體驗:修證篇》,台北市:時報出版社,初版。
釋昭慧,1998,《佛教倫理學》,台北市:法界出版社。
釋昭慧,2003,《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市:法界出版社。
釋昭慧,2003,《活水源頭——印順導師思想論集》。台北市:法界出版社。
釋昭慧,2008,《佛教後設倫理學》,台北市:法界出版社。
釋恆清,1997,《佛性思想》,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釋聖嚴,1989,《法鼓山的方向》,台北市:法鼓文化,初版。
釋性廣,2011,《圓頓止觀探微》,台北市:法界出版社,初版。
釋聖嚴,1989,《淨土在人間》,台北市:法鼓文化,初版。
釋聖嚴,1995,《法豉山的共識》,台北市:東初出版社。
釋聖嚴,2006,《禪與悟》。台北市:法鼓文化。
釋聖凱,2003,《四大淨土比較研究》,台北縣:法明出版社。
釋滿義,2005,《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市:天下遠見,初版。
釋慧嶽編,1979,《天臺教學史》,台北市: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初版。
釋證嚴,2002,《生死皆自在》,台北市:慈濟文化出版社。
釋證嚴,2003,《證嚴法師的納履足跡》春之卷。
釋覺醒,2003,《清淨國土—佛教淨土觀》,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三、論文類
(一)碩博士論文:(按姓氏筆劃數)
吳青泰,2010,《「淨土在人間」的思想與實踐》,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聰敏,2002,《觀經妙宗鈔之淨土思想》,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欽,1999,《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琦瑄,2000,《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志銘,1995,《天台智顗性惡說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世東,2006,《彌勒淨土中的人間佛教》,臺南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如睿,2000,《天台圓教的義理與實踐——以《四念處》為探討之中心》,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按姓氏筆劃數)
尤惠貞,〈天臺智者大師的圓頓止觀看病裡乾坤〉,《揭諦學刊》,3期,2001,頁1-37。
王順民,〈人間佛教的遠見與願景——佛教與社會福利的對話〉,《中華佛學學報》,11期,1998,頁227-253。
王順民,〈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8期,1995,頁315-342。
安 愚,〈從法華到淨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0期,1980,頁225-228。
安藤俊雄,〈關於天台的四土說〉(天台の四土說にっいて),1995。收於論說資料保存會編:《中國關係論說資料》(第1分冊下)。東京:論說資料保存會,1996。
安藤俊雄,〈天台智顗的淨土教——般舟三昧教學的完成與晚年的苦悶〉,《大谷大學研究年報》,NO.11,1958。載於《法音》雜誌,7期,1999年,頁18-27。
江燦騰,〈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思想史的探討〉,《東方宗教研究》,2期,1988。
李志夫,〈天台宗之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6期,1983,頁157-201。
李利安,〈佛教的超人間性與人間佛教〉,《哲學研究》,7期,2005。
吳 怡,〈從生命的轉化看中國人間佛教的開展〉,《普門學報》,1期,2001,頁96-119。
胡順萍,〈彌勒淨土法門於現今之意義〉,《哲學雜誌》,28期,1999,頁188-202。
郭朝順,〈智者的圓頓思想〉,《中華佛學學報》,5期,1992,頁121-148。
郭朝順,〈智顗「五重玄義」的佛教詮釋學〉,《世界中國哲學學報》,創刊號,2000,頁129+131-162。
郭朝順,〈法華經的主題與精神〉,《人乘雜誌》,10期,2007。
唯 方,〈從求他方淨土說到人間佛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2期,1980,頁27-286。
黃啟江,〈淨土詮釋傳統中的宗門意識論宋天台義學者對元照《觀無量壽經義疏》之批判及其所造成之反響〉,《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頁309-352。
黃啟江,〈淨土決疑論─宋代彌陀淨土的信仰與辯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4期,1999,頁105-130。
楊白衣,〈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華岡佛學學報》,8期,1885,頁77-125。
義 慧,〈從天臺一念三千論和諧社會的構建〉,《惜緣》,2009。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淨土思想〉,《中華佛學學報》,8期,1995。頁345-371。
賴永海,〈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化〉,《普門學報》,5期,頁59-72。
默 雷,〈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法音》,10期,1997。
釋聖嚴,〈藕益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期,頁331-342。
釋聖嚴,〈淨土思想之考察〉,《華岡佛學學報》,6期,1983,頁5-48。
釋聖嚴,〈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中華佛學學報》,3期,1999,頁1-7。
釋惠敏,〈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記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漢學研究通訊》,63期,1997,頁258-272。
釋惠敏,〈「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10期,1997,頁25-44。
釋法藏,〈臺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佛藏》,14期,1999。
(三)會議與論文集論文:(按姓氏筆劃數)
尤惠貞,〈從智者大師論十二因緣看人間佛教之修證與度化〉,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佛學研究論文集:人間佛教》,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初版,2002,頁135-156。
尤惠貞,〈從天臺教觀的進路論人間佛教的修證〉,《當代儒學研究叢刊26》「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體用修證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10,頁147-169。
方立天,〈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國佛教淨土思潮的演變與歸趣〉。佛學會議論文彙編1:《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台北市:法鼓文化,1998,頁287-304。
方立天,〈中國佛教淨土思潮的演變與歸趣〉,載於釋根通主編:《中國淨土宗究》,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頁2-22。
白正梅,〈往生極樂與建設人間淨土〉,載於釋根通主編:《中國淨土宗究》,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頁98-104。
何建明,〈人間佛教的百年回顧與反思——以太虛、印順和星雲為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06年講座系列, 2006。
何則陰:〈論天國與淨土之實踐性特徵〉,收於賴品超、學愚主編:《天國、淨土與人間:耶佛對話與社會關懷》,2008,頁392-403。
肖永明,〈人間淨土的社會意義〉,載於釋根通主編:《中國淨土宗究》,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頁61-65。
林崇安:〈人間淨土的達成〉。《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台北市:法鼓文化,1998。頁95-112。
俞學明,〈天臺的淨土權實辨〉,載于釋根通、溫金玉主編,《中國淨土宗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頁115-118。
徐文明,〈從唯心淨土、身中淨土到人間淨土〉,載於釋根通主編:《中國淨土宗究》,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頁346-349。
陳榮波,〈印順導師的學行與人間淨土〉。佛教弘誓文教基金會編,《「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佛教弘誓文教基金會,2004,頁F1-F8。
許宗興,〈天台與華嚴圓教意涵之解析〉,《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 1998年,頁27-51。
郭朝順,〈從《摩訶止觀》「十境」論天台智顗的身心觀﹣﹣禪觀者對身心的詮釋〉,《當代儒學研究叢刊26》「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體用修證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10,頁109-145。
張風雷,〈天臺佛學入世精神〉。第一屆中國近現代佛教學術研討專題。2008。
張雪松,〈帶業往生與淨土等級〉,收於賴品超、學愚主編,《天國、淨土與人間:耶佛對話與社會關懷》,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67-87。
楊惠南,〈佛在人間——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的分析〉,釋聖嚴等編著,《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台北市:法光出版社,初版,1991,頁89-122。
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頁181-205。
董 平,〈大陸近二十年關於「人間佛教」的研究及有關理論問題的思考〉,中國哲學會主辦,2005兩岸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15日~16日,台北市: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視聽室。
樓宇烈,〈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弘誓文教基金會編,《「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版, 2004,頁C1-C12。
賴賢宗,〈天台佛教詮釋學的人間佛教論〉。賴品超、學愚主編:《天國、淨土與人間:耶佛對話與社會關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頁268-297。
盧蕙馨,〈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佛教弘誓文教基金會編,《「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佛教弘誓文教基金會,初版,2004,N1-N18。
釋慧開,〈早期天臺禪法的修持〉,《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1992,頁135-177。
釋慧嚴,〈探究《無量壽經》的人間性思想〉,佛學會議論文彙編1:《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台北市:法鼓文化,1998,頁305-326。
釋淨宗,〈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世界佛教論壇主辦,「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徵文」精進獎論文,2006。)
釋法藏,〈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的實踐〉,《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2001。
|
指導教授 |
李瑞全(Shui-Chuen Lee)
|
審核日期 |
2011-7-22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