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陳章勇(Chang-yu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以故事、合作、對話、反省融入國中生數學學習的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with Stories, Cooperation, Dialogue, and Introspection)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研究主要在描述我在國中任教的班級中,以「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並探討學生對於「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的反應和想法,以及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我在任教的兩個八年級班級中,進行一整個學期的觀察與紀錄,在期間蒐集學生的意見與回饋、謄寫教師個人工作日誌、紀錄與學生的訪談資料,並根據各種研究資料,與研究所的研究夥伴進行多次的會議與討論;在每一次的教學行動中,教師不斷進行自我省思,再與研究夥伴討論,透過「教學——省思」的不間斷歷程,不斷精進教師的教學專業、改善國中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和學習理解歷程。
研究的過程中,總共進行三次的「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發現「數學史」課程能有效提升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第一次「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教授的單元是「畢氏定理」,並以合作教學法呈現相關教材給八年級的學生,結果發現,學生非常肯定「數學史」的教材內容,同時也間接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只是教師在實施合作教學時,必須非常謹慎組別的遴選方式,才能避免學生在團隊合作時成摩擦與衝突,因而影響學習意願。第二次「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教授的單元是「質數」,該單元是七年級的教學範圍,不適用於八年級學生,為了研究方便,貿然將該單元實施在八年級學生的課堂中是不適當的舉措,教師應恪守教育良知,審慎思考每一次教學的適切性,才符合教師本分。第三次「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教授的單元是「方程式」,並以資訊設備呈現相關的教材內容,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每一個班級的教學實施後,都透過不斷的省思與討論,改善下一個班級的教學方式,到最後一個班級教學時,教學方式已經成為非常完善而且順利,同時,資訊設備能以多元的方式(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呈現教學素材,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提昇學習動機。
本研究除了書寫三次的「數學史」教學歷程外,另外針對教師本身的處境,做了詳細的描述;每一個教師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故事,包括與同事相處的情境、與學生互動的過程,還有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各種影響等等,種種因素都會造成教師在教學理念上、教育思維上不同的改變,所以教師透過省思自身,才是認識自己最關鍵的步驟,也唯有教師清楚瞭解自己,才能根據本身的特點設計出符合個特質的教學模式,也才能真正發揮適當的教學創意。
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其實沒有既定的方法與步驟,而是處處都應該展現教學的創意與活力;在不同的班級任教時,教師必須關照學生的學習需要與班級不同的特質,並透過「自我省思」、「與研究同儕討論」反覆檢視自己的教學歷程的優、缺點,研擬出適合不同班級特性的教學計畫,才能符合不同學生特質的學習需要,所以保持「彈性」是教學改進的重要關鍵。其次,教師的教學熱情要得以長久延續,除了學生回饋可以增進教師的教學熱忱外,因為師生互動而促進學生成長、進步所獲得的成就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
摘要(英)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ntegrating math history into math lesson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thinking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of math history into math lessons and to explore teachers’ reflection and growth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The action research is conducted in the current paper. I have observed and recorded my two eighth-grade classes for one semester. Students’ suggestions and feedback are collected. The teacher’s personal diary is kept to record the interview data from students. I have held several meetings with my research partners to discuss all data I collected. In each teaching, I keep rethinking my teaching and discussing with my research partners in a “reflective teaching” process where teachers’ teaching expertise should be gradually developed to improv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ath learning attitude 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math history teachings are demonstrated three tim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iculum of teaching math history can help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math learning. “Pythagoras’’ Theorem” is the unit of the first math history teaching and materials are presented to eighth graders via cooperative teaching.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materials of math history and indirectly value the importance of team work learning. Therefore, teachers while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teaching should carefully group students to avoid any conflicts or arguments in students’ cooperation, which might further affect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learn. The unit of the second math history teaching is “prime number”, 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seventh graders not eighth graders. The unit is rather not suitable for eighth graders due to research convenience. Teach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educational conscience and carefully think about each teaching unit’s appropriateness. The unit of the third math history teaching is “equation”. Relevant materials are presented via technology faci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everal reflections and discussions are conducted to improve next class’s teaching method after each class’s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 the final tea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 has become well-designed and left nothing to be desired. Meanwhile, technology facility can provide teaching materials in multiple ways including words, image, voice and animation to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promote learning motivation.
Besides the description of “math history” teaching process,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 himself is clearly depicted. Every teacher has their own stories including the location to get along with colleagues, the process to interact with students, other influences from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so on. Each variable influences teachers’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houghts. Hence, the way teachers rethink themselve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mselves.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mselves can teachers design teaching modes based o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appropriate teaching idea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eachers actually have no scheduled methods or steps to teach. Teaching ideas and energy should appear ubiquitously. In different classes, teachers should care about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Teachers should review their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self-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research peers to design teaching plan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classes and cater for different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Therefore, to allow greater flexibility is the key to teaching improvement. Secondly, besides students’ feedback, the 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 to increase students’ growth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from improvement are also key factors to keep teachers’ teaching passion.
|
關鍵字(中) |
★ 數學教學 ★ 行動研究 ★ 數學史 ★ 數學學習態度 |
關鍵字(英) |
★ mathematical teaching ★ math history ★ math learning attitude ★ action research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焦點 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9
第二節 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的融入方法 13
第三節 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的相關研究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一、初任教,雄心萬丈 35
二、再進修,何處依歸 40
三、廣蒐集,各種資料 44
第四節 資料編碼與分析 45
一、資料的分類 45
二、資料的登錄 46
三、資料的分析與呈現 46
第四章 步蹣跚,跌跌撞撞 49
第一節 緩實施,安步當車 49
一、細說明,班級氣氛 51
二、靜悄悄,隱藏危機 52
第二節 分組合作 53
一、教學前的準備 54
二、課程的實施 58
三、教學後的省思 60
第二節 急就章,忙、慌、亂、錯 84
一、忙暈頭,處處筆誤 85
二、猛驚覺,鑄下大錯 86
三、看回饋,溫暖安慰 87
第三節 心出發,資訊融入 88
一、改善教學問題的省思 89
二、教學前的準備 92
三、教學時的實施 94
三、教學後的省思 109
第五章 研究外,更多故事 117
第一節 兩難境,煞費思量 117
一、同理心,體諒彼此 119
二、教學路,不斷摸索 120
第二節 數學難,難於登天 121
一、曾努力,如今放棄 121
二、扭曲觀,埋沒天份 122
三、正向念,發掘自我 124
第三節 教師的感恩 125
一、放羈絆,昂首闊步 126
二、轉心念,教育路長 128
參考文獻 130
附錄 134
附錄一 134
附錄二 145
附錄三 149
附錄四 158
附錄五 159
|
參考文獻 |
Sawyer, R. K. (2004). Cretive teaching: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 as disciplined improvis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2), 12-20.
Sadler, M. P., & Tai, H. R.(2007). The two high-school pillars supporting college science, Science (317): 457-458.
Siu, Man-Keung (1998), The ABCD of using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e (undergraduate) classroom. Using History to Teach Mathematic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3-9.
Heiede, T. (1992). Why Teach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e Mathematical Gazette, 76(475), 151-157.
王郁文(2009)。數學史輔助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尺規作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王義明(2004)。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樣式與規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仲謀(譯)(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原作者:J. McNiff, & J. Whitehead)。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88)
江素女(2007)。國中生數學的學習態度與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何姿瑩(2009)。國中八年級數學資優生加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
李政貴(2002)。從 數學難、數學美 談 數學教育。科學教育,253,19-27。
周崇儒(1999)。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2),1-6。
周惠玲(2002)。國二數學科因式分解單元實踐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玟玟(1990)。認識合作學習法的正確使用。學生輔導,7,33-34。
林淑惠、黃韞臻(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輔導諮商學報,30(2),83-106。
洪萬生(1996)。數學史與代數學習。科學月刊,27(7),560-567。
洪萬生(1999)。HPM 隨筆(二):數學史與數學的教與學。HPM台北通訊,1(2), 1-4。
洪萬生(2001)。數學家書寫歷史:兼評 John Stillwell的「數學與他的歷史」。數學傳播,25(2),54-74。
紀豐裕(2003)。在非導師班實施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翁培菁(2002)。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平方根的意義」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郝永崴、鄭佳君、何美慧、林宜真、范莎惠、陳秀玲譯(2007)。有效教學法。台北:五南。
常雅珍(2007)。幼保系學生說故事學習歷程與發展之研究-以兩個故事班級為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5,133-156。
張世民(2002)。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勝喜(2008)。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一元二次方程式」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長輝(2004)。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圓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淑清(2003)。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商高定理」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伯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曾智鈿(2006)。數學史融入國中二年級數學教學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毅英(1998)。從課程角度探討數學史在課堂中之運用。數學教育,6,8-9。
黃麗霓(2003)。融入數學史教學對國三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等比數列」與「等比級數」兩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明晉(2008)。數學史融入教學對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數列與級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淑芬(1992)。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數學傳播,16(3),16-22。
楊惠后(2002)。商高定理簡史及證明方法。科學教育月刊,252,26-30。
葛建志(2005)。國民小學五年級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及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詹棟樑(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師苑。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苑。
劉士毅(2006)。融入數學史並結合部落格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平方根與商高定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歐陽絳(1998)。數學—數學史—數學教育—素質教育。數學教育,6,2-7。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淑君、段曉林(2004)。論科學與數學之統整。科學教育月刊,275,6-19。
蕭文強(1992)。數學史和數學教育:個人經驗和看法。數學傳播,16(3),23-29。
龍榕淑(2006)。同儕合作學習與電腦輔助教學融入數學科統計圖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縣。
蘇意雯(2004)。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面向: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之實作與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
指導教授 |
林信榕(Shinn-Rong Lin)
|
審核日期 |
2011-7-13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