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5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 、訪客IP:3.19.55.8
姓名 王琬婷(Wan-Tin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明代後期(1522-1644)書畫交易探析:以江南地區為中心
(The Transaction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the Area of Jiang N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1522-1644))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明代後期商品經濟發展,以及奢靡之風的影響下,晚明書畫消費群體從士大夫階層擴展至武官、太監等政治權貴,也向下延伸到經商致富的商賈之家。一方面,書畫以關說、獻賄等形式,成為政治場域中權力網絡經營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書畫成為富商大賈用以標榜文雅,晉身上流社會的象徵資本。這些「好事者」對於文人品賞文化的模仿,擴大了書畫交易市場,造成價格上漲。以至於魏晉隋唐的書畫高價厚值,超出一般文人士大夫的消費能力之外,重要的名家書畫多為權貴、富商之家所壟斷;為平衡商品的供應與消費者的需求,明代後期書畫市場的主要商品乃逐漸轉向明朝當代書畫。
明代後期的書畫交易管道有二,其一為分布於北京、南京、杭州及蘇州等城市的定期性書畫市集以及常態性骨董舖、書畫肆。其二為貴賤貿遷的游賈販運。這些書畫商的出身背景複雜,有些是基層文人棄儒求賈,有些是來自徽州或江南地區世業骨董的商業家,也有少部份是僧人或市井庶民。他們對於書畫交易的經營手法或態度或有不同,但大致上不脫賤收貴賣,賺取差價利潤;以及提供潤筆,求索當時具有聲名的文士手筆,再予轉賣。晚明書畫市場的蓬勃發展,導致許多書畫商賈進行各種詐偽手法例如以今搨本作古本、真跋裝偽本或偽作名款等,因為厚利的吸引而風行一時。
由於明代後期輕商傳統漸弱,以及山人游客文化風行的影響下,有更多的基層文人選擇販賣文藝,以潤筆酬謝維生;或者乾脆棄儒從賈,經營書畫交易以逐末利。不論前者或後者,皆以山人、徵士、隱者的姿態,透過拜訪、書畫酬酢、文藝雅集等頻繁的社交活動,進行文藝的販賣或商品的交易,與士大夫們維持密切的交往。他們介於士紳與畫師、商賈的身份,使得書畫交易創作與經營者的角色更為複雜;而即使在朝的士大夫,也都會基於「時易新玩」的流通考量,出售自己的藏品。這些趨利與世俗化的普遍情況,乃使得晚明社會所謂雅與俗的界限更為模糊。
摘要(英)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merchand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vanity trend of the society, the late Ming Dynasty consumer group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xpanded from scholar-bureaucarats to military officers or eunuches; meanwhile, the merchants who ran successful business had also become part of the consumer groups. On the one hand, in order to lobby or to bribe, the calligraphies and paintings were seen as an important intermedium in the political network management. On the other hand, for rich merchants, the calligraphies and paintings became a symbolic capital used to mark their exquisiteness. These merchants, military officers or eunuches who imitated the culture of scholars did expand the market of calligraphies and paintings, which caused the price increase of works of art of Dynasty of Wei, Jin, Sui and Tang.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supply and need of the art market, the mainstream merchandise of ar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us was gradually turned to focus on contemporary works of art of Ming Dynasty.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of merchandise of calligraphies and painting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One was based on the periodical art fairs, regularly-set antique shops, or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hops, which were located in the cities of Beijing, Nanjing, Hangzhou, or Suzhou. The other way was based on the merchandise trading between businessmen who travelled from places to placed trying to collect and buy goods with low price and to sell goods with high price. These businessmen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onsisted of a wide range of backgrounds. Some were scholars who fail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Some were professional antique dealers coming from Huizhou and Jiang Nan. Due to the huge profit, many of these businessmen even acted frau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made their living by earning royalties or even turned themselves into businessmen to run their own art business. No matter they chose either way to earn a living, the scholars always took the stance of hermits who got into art dealing business through frequent social activities such as joining artist gathering or art fairs which made these scholars keep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scholar-bureaucrats in power. Their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also made the role of art creating and dealing more complicated. In result, the difference of tastes between elites and common people became more and more unobvious be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of profit-making and art-popularizing.
關鍵字(中) ★ 書畫交易
★ 文人
★ 晚明
★ 書畫價格
關鍵字(英) ★ Merchandise
★ Scholars
★ Ming Dynasty
★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明代後期的品賞文化與書畫消費………………………………15
第一節 晚明文人的書畫品賞文化……………………………………………15
第二節 明代後期的「好事」之風……………………………………………21
第三節 「雅賄」之風與明代後期書畫藏品的流轉…………………………29
第二章 明代後期的書畫交易市場………………………………………41
第一節 書畫交易的形式………………………………………………………41
第二節 書畫價格的決定因素…………………………………………………47
第三節 書畫價格與消費能力之關係…………………………………………64
第四節 影響書畫價格的商業手法:添款、題識……………………………68
第三章 明代後期文人的書畫治生…………………………………………72
第一節 晚明文人的城市社交與游客、山人文化……………………………72
第二節 晚明的潤筆行情………………………………………………………78
第三節 明末清初文人的畫業:以陳洪綬為個案觀察………………………83
第四章 明代後期的書畫交易經營者………………………………………89
第一節 市集擺攤、書畫肆、骨董舖………………………………………….90
第二節 書畫游賈………………………………………………………………96
第三節 與山人、游客文化結合的書畫交易經營……………………………102
結論………………………………………………………………………………108
徵引書目………………………………………………………………………112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文集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0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續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4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明.王錫爵,《王文肅公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36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李日華,《李太僕恬致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明.李流芳,《檀園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第6集第288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明.范允臨,《輸寥館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0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明.袁中郎,《袁中郎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74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唐寅,《唐伯虎先生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陳謨,《海桑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第4集第310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3年,卷9,頁24。
明.張鳳翼,《處實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陳洪綬著,吳敢校輯,《陳洪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潘耒《遂初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51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二)筆記
元.李祁,《雲陽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6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5年。
明.佚名,《天水冰山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502-150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于慎行,《榖城山館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4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第1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第1041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5年。
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文震亨,《長物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50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安世鳳《墨林快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1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收入《四庫全書珍本》第7集,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7年。
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第7集,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7年。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11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李漁,《閒情偶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8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汪珂玉,《珊湖網》,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5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書局,1976年。
明.吳履震,《五茸志逸隨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0輯第1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姜紹書,《韻石齋筆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2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明.唐志契,《繪事微言》,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徐學謨,《世廟識餘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高濂,《雅尚齋尊生八牋》,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孫鑛,《書畫跋跋》,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5年。
明.屠隆,《考槃餘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曹昭撰,舒敏、王佐增補,《新增格古要論》,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陳絳,《金罍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陳繼儒,《妮古錄》,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陳繼儒,《岩棲幽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1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陳繼儒,《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收入姜亞沙等主編,《中國古代小品精選》第1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出版,2005年。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張紳,《書法通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張應文,《清秘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2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明.程羽文,《清閒供》收入《叢書集成續篇》第2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36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明.馮夢龍,《甲申紀事》,收入《玄覽堂叢書》初輯第21冊,台北:中正書局,1981年。
明.項鼎鉉,《呼桓日記》,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7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明.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1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謝肇淛,《塵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243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清.王弘撰,《山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7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
清.吳其貞,《書畫記》,收入《中國書畫全書》第8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清.吳榮光,《辛丑銷夏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汪琬,《堯峰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5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清.李調元,《骨董志》,收入《小說筆記大觀》第14編第9冊,台北:新興書局,1977年。
清.周亮工,《讀畫錄》,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65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張岱,《陶庵夢憶》,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三)地方志
明.林希元,《(嘉靖)欽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9冊,臺北:新文豐書局,1985。
清.熊其英等撰,清.陳其元等修,《(光緒)江蘇省青浦縣誌》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四)正史、政書、傳記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年。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收入《明代傳記叢刊》第42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02冊,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雷禮,《皇明大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8冊,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張廷玉修,《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55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五)類書
明.佚名,《五車拔錦》,收入《中國日用類書集成》第1卷,東京:汲古書院,1999年。
明.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遍覽三臺萬用正宗》,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宋翊,《宋氏家規部》,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年。
(六)小說、戲曲
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28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沈自徵,《簪花髻》,收錄於明.沈泰,《盛明雜劇初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凌濛初《拍案驚奇》,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2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3年。
清.李漁,《十二樓》,台北:桂冠出版社,1983年。
清.東魯古狂生,《醉醒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7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七)書畫著錄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64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米芾,《畫史》,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647冊,北京:中華書局。
元.湯垕,《畫鑒》,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清.張照、梁詩正等撰,《石渠寶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第824-825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清.王傑等輯《石渠寶笈續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9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
清.英和等輯《石渠寶笈三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5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
清.王傑,《秘殿珠林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6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0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民國.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故宮書畫錄》,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6年。
(八)年譜
黃湧泉,《陳洪綬年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
二、 專書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牛健強,《明代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出版,台北:樂學經銷,2003年。
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李松,《中國美術.先秦至兩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金炫廷,《明人的鑑賞生活》,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柯律格(Craig Clunas),《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台北:石頭出版社,2009年。
翁萬戈,《陳洪綬》,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出版,台北:樂學經銷,2004年。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陳永怡,《近代書畫市場與風格遷變︰以上海為中心(1843~1948)》,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
陳冠至,《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6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新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江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劉金庫,《南畫北渡:清代書畫鑑藏中心研究》,台北:石頭出版社,2007年。
鄭銀淑,《項元汴之書畫收藏與藝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Cahill, James. The Painter’s Practice: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Clunas, Craig.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毛文芳,〈評Jamie Greenbaum, Chen Jiru (1558-1639): The Background to, Development and Subsequent Uses of Literary Personae〉,《漢學研究》,卷27期4(2009年12月),頁369-376。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0(2002年12月),頁1-57。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1(2003年9月),頁1-85。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卷22期1(2004年9月),頁69-97。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卷17期4(2006年12月),頁73-143。
王鴻泰,〈明清間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卷24期3(2007年3月),頁1-44。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卷17期4(2006年12月),頁217-254。
李博,〈宋代書畫市場昌盛的條件與特徵〉,《瀋陽大學學報》,卷20期5(2008年10月),頁5-7。
林麗月,〈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卷5期1(1994年3月),頁131-153。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卷10期3(1999年9月),頁111-157。
徐永斌,〈明清時期長江下游地區文人與書畫治生〉,《蘇州大學學報》,期3(2009年5月),頁97-101。
高壽仙,〈明萬曆年間北京的物價和工資〉,《清華大學學報》,卷23(2008年第3期),頁45-62。
張長虹,〈晚明徽商與蘇州藝術市場關係研究〉,《新美術》,2005年3月,頁25-35。
張長虹,〈明末清初江南藝術市場與藝術交易人〉,《故宮博物院院刊》,期124(2006年2期),頁20-50。
張長虹,〈晚明徽商對藝術品的贊助與經營—以徽商方用彬為中心的考察〉,《學燈》(2007年2期),頁1-18。
許敏,〈試析明代後期江南商賈及其子弟的文人化現象〉,《明清史》,2005年6月,頁24-35。
(二)專書論文
王正華,〈從陳洪綬〈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頁329-379。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收入周質平等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收入氏著《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頁419-432。
林麗月,〈禁奢與崇奢:明清消費觀念的思想文化史考察〉,收入林麗月主編,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輯,《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頁29-53。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頁137-159。
蔡玫芬,〈蘇州工藝家周丹泉及其時代〉,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頁269-295。
(三)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吳文怡,〈明代王世貞繪畫美學研究〉,台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美琪,《流行與世變: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國豪,〈晚明文人的書法生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汪麗玲,〈陳洪綬人物畫的藝術形象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芝仰,〈明代的旅遊指南〉,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利隆,〈明人的舟遊生活—南方文人水上生活文化的開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林逸欣,〈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侯怡利,〈北宋私人書畫收藏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孟晶,〈晚明金陵《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許文美,〈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畫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許麗容,〈晚明變形畫風的研究:以丁雲鵬、李士達、崔子忠、陳洪綬為主〉,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舒涵,〈晚明時人之金錢觀〉,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萍,〈「畫眼」之「正眼」—明代繪畫收藏品在藝術市場的流動性與社會性〉,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明莉,〈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曾淑娟,〈張岱小品中的旅遊休閒〉,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詹怡娜,〈明代的旅館事業〉,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1-6-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