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2 、訪客IP:3.144.227.153
姓名 彭瑞芬(Jui-Fen P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Zhang Wentian and the Internal Conflict of the CCP, 1925-1945)相關論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在「五四運動」後,由於國外各種思潮不斷湧進,張聞天(洛甫)接受了現代民主思想的啟蒙,逐漸變成馬克思主義的信徒,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張聞天接獲中共通知前往俄國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此一留學生涯,讓他經歷了一連串的鬥爭,因此被劃為和王明等人同一派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此時國內由於「立三路線」的失敗,共產國際有意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培植留俄學生進入中共的領導核心,於是張聞天在中國共產黨開始嶄露頭角。在國軍圍剿攻勢下,上海的中共中央領導機關被迫轉移,1933年決定成立臨時中央遷入中央蘇區,此時因為遭到毛澤東勢力的抵制,張聞天與秦邦憲(博古)聯手出擊發動「反羅明路線」。「福建事變」後,兩人在處理態度上產生嚴重分歧,再加上秦邦憲利用職權排擠張聞天,因而產生「博(古)洛(甫)矛盾」。毛澤東利用了「博洛矛盾」拉攏張聞天形成「毛洛合作」,在遵義會議上提出要求改變中央領導結構。自此中共中央領導核心重組,張聞天接替秦邦憲,出任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則乘機奪回軍權。紅軍結束長征落腳陜北蘇區後,張聞天一方面為了傳達張浩帶回的共產國際指示,另一方面因為日本侵華舉動不斷,決定召開瓦窰堡會議,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為了減輕紅軍在陜北蘇區的軍事壓力,所以積極對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展開統戰攻勢。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共決定接受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爾後盧溝橋事變爆發,國共雙方因日軍加緊侵華的攻勢,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共成為西安事變最大的贏家。1938年王稼祥帶回共產國際的指示,迫使張聞天將政治權力移轉毛澤東,張聞天和毛澤東之間的合作關係急遽生變。毛澤東為了統一黨內思想,認為主宰中共意識形態的張聞天等留俄幹部,是他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的絆腳石,所以發起延安整風,打擊留俄幹部。1945年中共召開「七大」,毛澤東昔日的政治對手在全黨面前向他俯首稱臣,張聞天更是不斷反省、檢討、改過,以服從毛澤東的意旨。即使張聞天曾經位居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事實上,他只是扮演「虛君」的角色,他始終只是毛澤東的棋子而已。
摘要(英)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various movements kept streaming in from overseas; thus Zhang Wentian (Luo Fu) gradually became a Marxist through th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democratic ideas, and decided to jo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 1925, Zhang Wentian was sent by the CCP to study abroad at Moscow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Russia, which allowed him to experience a series of political conflicts, and was categorized as one of the Twenty-eight and a half Bolsheviks, the same faction that included Wang Ming.
Meanwhile, due to the failure of the Lisan Line within the nation,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intend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studying in Russia to enter the leading core of the CCP during the Fourth Plenum of Sixth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reafter Zhang Wentian began to ascend in the CCP. With the Kuomintang (KMT) forces attacking from all sides, the central leading institute of the CCP in Shanghai was forced to relocate. In 1933, it was determined to transfer temporary central authority to the Soviet Region. Due to suppression from Mao Zedong’s forces, Zhang Wentian and Qin Bangxian (Bo Gu) jointly initiated the Anti-Luo Ming Line.
After the Fujian Incident, serious disputes occurred between the two; furthermore, Qin Bangxian attempted to edge out Zhang Wentian by using his authority, thereby resulting in the Bo (Gu)-Luo (Fu) Conflict. Mao Zedong took the opportunity of the Bo-Luo Conflict to draw Zhang Wentian closer to form the Mao-Luo Collaboration, and proposed to alter the central leading structure during the Zunyi Meeting. The central leading core of the CCP was reconstructed, with Zhang Wentian taking over Qin Bangxian’s position to act as the highest central leader of the CCP, while Mao Zedong regained control over the military.
After the Red Army ended the long battle and settled down in the Soviet Region in Shanbei, Zhang Wentian decided to issue the Wayaobu Manifesto for two reasons. The first was to convey instructions from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brought back by Zhang Hao; the second was to establish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in order to fight back the constant attacks from Japan o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military pressure of the Red Army in the Soviet Region in Shanbei, active attacks were taken towards the Northeast Army and the Northwest Army.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he Xi’’an Incident, the CCP decided to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resolve the Xi’’an Incident peacefully. Then with the outburst of the Lugouqiao Incident, the CCP and the KMT once again worked together to form the second cooperation due to aggressive attacks by the Japanese army on China; thus the CCP became the biggest winner of the Xi’’an Incident.
In 1938, Wang Jiaxiang brought back instructions from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which forced Zhang Wentian to hand over political power to Mao Zedong; thus th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Wentian and Mao Zedong deteriorated drastically. In order to unify factions within the party, Mao Zedong believed that officials in Russia, including Zhang Wentian, who were in control of the ideology of CCP were the greatest obstacles preventing him from becoming the highest leader within the CCP; therefore he initiated the Yan’’an Rectification Movement to breakdown the officials in Russia. In 1945, the CCP called the 7th Party Congress, where all of Mao Zedong’s past political competitors bowed down before him in front of the entire Party; even Zhang Wentian engaged in acts of introspection, self-criticism, repentance and reform, all on obeisance of Mao Zedong. Even though Zhang Wentian used to be the highest leader of the CCP, in fact, he was merely playing the role of an empty sovereign; he was always just a chess piece for Mao Zedong.
關鍵字(中) ★ 延安整風
★ 西安事變
★ 博洛矛盾
★ 毛澤東
★ 秦邦憲
★ 張聞天關鍵字(英) ★ Qin Bangxian
★ Bo (Gu)-Luo (Fu) Conflict
★ Mao Zedong
★ Zhang Wentian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iv
目錄…………………………………………………………………………………...v
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崛起的歷史背景………………………………………………………….19
第一節 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19
第二節 「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由來……………………………….31
第三節 六屆四中全會與進入中央蘇區…………………………………….57
第三章 邁向權力巔峰的政治契機……………………………………………….74
第一節 「博洛矛盾」轉向「毛洛合作」………………………………….74
第二節 遵義會議後擔綱重任……………………………………………….94
第三節 瓦窰堡會議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15
第四章 失去最高權力的緣由……………………………………………………135
第一節 「毛洛合作」的終點………………………………………………135
第二節 毛洛關係生變………………………………………………………154
第三節 延安整風與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74
第五章 結論………………………………………………………………………193
徵引書目……………………………………………………………………………205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1912﹒8–1913﹒2)》,
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1911﹒12–1912﹒7)》,
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斯大林全集》,第九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54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
(1917–1925)》,第二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
(1926–1927)》,第五卷上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8年。
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編,《親歷重大歷史事件實錄》,第一卷(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中共黨史資料編輯部編,《親歷重大歷史事件實錄》,第二卷,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三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五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六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七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八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九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五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年。
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北京:檔
案出版社,1985年。
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北京:檔
案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央檔案館編,《遵義會議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資料》,第八輯,北
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逄先知主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北京:中
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年譜組,《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
1958)》,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上册,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7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張聞天年譜(1900–1941)》,上卷,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張聞天年譜(1942–1976)》,下卷,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
中國現代史學會編,《長征檔案》,第一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
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七十一輯,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
(匈)貝拉‧庫恩編、中國人民大學編譯室譯,《共產國際文件匯編(1919–1932)》,
第三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65年。
朱文原,《西安事變史料—重要函電(上)》,第一冊,台北:國史館印行,1993年。
朱文原,《西安事變史料—重要函電(下)》,第二冊,台北:國史館印行,1993年。
軍事科學院組織編,《項英軍事文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等編,《張聞天早期文集(1919﹒7–1925﹒6)》,北京:中共黨史出
版社,1999年。
張聞天選集編輯組編,《張聞天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
張聞天選集編輯組編,《張聞天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
張聞天選集編輯組編,《張聞天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年。
張聞天選集傳記組編、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在1935–1938(年譜)》,北京:中共黨史
出版社,1997年。
張聞天選集傳記組,《張聞天晉陜調查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年。
薛謀成、鄭全備選編,《“福建事變”資料選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二、專書
人民出版社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上海市高校《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編寫組編,《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1年。
三軍大學戰史編纂委員會,《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三部—剿共》,上冊,台北:國防部史
政編譯局,1993年。
三軍大學戰史編纂委員會,《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三部—剿共》,下冊,台北:國防部史
政編譯局,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
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
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組織編輯,《不盡的思念》,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紀念張聞天》,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0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1921–1949)》,第一卷上冊,北京:中共
黨史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1921–1949)》,第一卷下冊,北京:中共黨
史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19﹒5–1990﹒12)》,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1年。
中國共產黨編年史編委會編,《中國共產黨編年史(1927–1936)》,第二冊,太原:山
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國共產黨編年史編委會編,《中國共產黨編年史(1937–1943)》,第三冊,太原:山
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傳(修訂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章學新主編,《任弼時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出版
社,1996年。
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室編,《張浩紀念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第一篇上海時期,台北:正中書局,1965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第二篇江西時期,台北:正中書局,1965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第三篇延安時期,台北:正中書局,1965年。
王順生、楊大緯,《福建事變—1933年福建人民政府始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年。
王禹廷,《細說西安事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年。
王焰等編,《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王多年等編,《國民革命戰史第四部:反共戡亂上編 剿匪》,第五卷,台北:黎明文化
事業公司,1982年。
王功安、毛磊主編,《國共兩黨關係通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稼祥編輯組編,《王稼祥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明著、徐小英等譯,《中共50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丘國珍,《十九路軍興亡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司馬璐,《中共歷史的見證—司馬璐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4年。
平卓,《長征中的張國燾》,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回憶張聞天編輯組編,《回憶張聞天》,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司馬敦桑,《張學良評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杜維運發行,2003年。
李思慎、劉之坤,《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曲折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李敖,《閩變研究與文星訟案》,台北:榮泰印書館,1965年。
李聚奎,《李聚奎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李海文、熊經浴,《張浩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
李金州,《西安事變親歷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吳保樸、李志英,《秦邦憲(博古)傳》,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7年。
吳明剛,《福建事變始末》,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何方,《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上册,香港:利文出版社,2005年。
何方,《黨史筆記—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整風》,下册,香港:利文出版社,2005年。
佟靜,《歷史轉折中的張聞天》,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
余伯流,《歷史轉折中的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
帕米爾書店編輯部編輯,《任卓宣評傳》,台北:帕米爾書店,1965年。
帕米爾書店編輯部編輯,《任卓宣評傳續集》,台北:帕米爾書店,1975年。
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是如何確立的》,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林君長,《國民革命軍之奮鬬》,台北:黎民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林華田,《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透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周國全、郭德宏,《王明傳》,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哈里森‧沙茲伯里,《長征》,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英)韓素音著、王弄笙等譯,《周恩來與他的世紀(1898–1998)》,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1992年。
重慶市政府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等編,《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紀實》,上卷,重慶:重慶出
版社,1992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秦福銓,《博古與毛澤東—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領袖們》,香港:大風出版社,2009
年。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台北:一橋出版社,2002年。
郝晏華,《從秘密談判到共赴國難—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探微》,北京:北京燕山出
版社,1992年。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出版,2001年。
張樹德,《跟著真理走—毛澤東與張聞天》,北京:中共中黨校出版,1999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三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鐵男、宋春、朱建華主編,《中國統一戰線大事紀事本末》,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0年。
郭戰平、趙曦主編,《真情見證—開國領袖的親情家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盛岳著、奚博銓等譯,《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北京: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
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册,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
究所,1973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二冊,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
究所,1973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三冊,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
究所,1973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冊,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
究所,1973年。
陳元方、史礎農編著,《西安事變與第二次國共合作》,北京:長城出版社,1986年。
梅劍主編,《國共密事》,第二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戚如高,《國共和談祕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程中原,《張聞天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程中原,《張聞天與新文學運動》,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
程中原,《毛洛合作與長征勝利》,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程中原,《張聞天的非常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馮雪峰,《1928年至1936年的魯迅‧馮雪峰回憶魯迅全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楊尚昆,《楊尚昆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2001年。
楊天石,《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楊天石,《揭開民國史的真相 蔣介石崛起與北伐》,第三卷,台北:風雲時代出版,2009
年。
楊天石,《揭開民國史的真相 蔣介石真相之一 掌權:南京政府》,第四卷,台北:風雲
時代出版,2009年。
楊天石,《揭開民國史的真相 蔣介石真相之二 奮起:抗戰與戰後》,第五卷,台北:風
雲時代出版,2009年。
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1932–1939)》,北京: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年。
奧托‧布朗著、國防情報局譯,《李德回憶錄》,台北:國防部情報局,出版年不詳。
熊向暉等箸,《中共地下黨現形記》,台北:傳記文學社,1991年。
蓋軍,《中國共產黨白區鬥爭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蔡國裕,《中共黨史—上海瑞金時期》,第一冊,台北:國史館印行,1988年。
蔡國裕,《中共黨史—延安時期》,第二冊,台北:國史館印行,1990年。
蔡孝乾,《台灣人的長征紀錄—江西蘇區、紅軍西竄回憶》,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2
年。
劉伯承,《劉伯承回憶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劉英,《劉英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英,《在歷史的激流中—劉英回憶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
劉英,《我和張聞天命運與共的歷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
劉益濤,《十年紀事—1937~1947年毛澤東在延安》,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
蔣中正著、蔣宋美齡述,《先總統 蔣公百年誕辰紀念專集之三: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
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蔣夫人西安事變回憶錄合刊》,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
鄧文儀,《從軍報國記》,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
盧弘,《“洋欽差”外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聶榮臻,《聶榮臻元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羅瑞卿、呂正操、王炳南,《西安事變與周恩來同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三、期刊
丁之,〈中央紅軍北上方針的演變過程〉,《文獻和研究》,期5(1985年),頁17–21。
王俊彥,〈少年中國學會成立始末〉,《炎黃春秋》,期11(2001年),頁68–71。
〈少年中國學會成員調查表〉,《檔案與史學》,期1(1994年),頁14–19。
牛崇輝,〈張聞天一生中的四次思想轉折〉,《黨史研究與教學》,期1(1996年),頁1–
4。
王中人,〈鬥爭激烈的“赤都聖地”—莫斯科中山大學全程實錄(上)〉,《黨史縱橫》,
期1(2003年),頁19–21。
王中人,〈鬥爭激烈的“赤都聖地”—莫斯科中山大學全程實錄(中)〉,《黨史縱橫》,
期2(2003年),頁21–23。
王中人,〈鬥爭激烈的“赤都聖地”—莫斯科中山大學全程實錄(下)〉,《黨史縱橫》,
期3(2003年),頁34–36。
王中人、盧文華,〈鬥爭激烈的莫斯科中山大學〉,《文史精華》期3(2002年),頁15–
20。
王生杰,〈王明上台與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關係〉,《遼寧師範大學學報》,期6(1987年),
頁82–86。
王進、王學敏,〈共產國際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幾篇新文獻資料(續)〉,《教學與研究》,
期1(1988年),頁79–81。
毛澤東,〈興國長岡鄉的蘇維埃工作〉,《鬥爭》,期42(1934年1月12日),頁10–16。
毛澤東,〈興國長岡鄉的蘇維埃工作〉,《鬥爭》,期43(1934年1月19日),頁15–20。
毛澤東,〈興國長岡鄉的蘇維埃工作〉,《鬥爭》,期44(1934年1月26日),頁16。
毛澤東,〈上杭才溪鄉的蘇維埃工作〉,《鬥爭》,期45(1934年2月2日),頁15–16。
毛澤東,〈上杭才溪鄉的蘇維埃工作〉,《鬥爭》,期46(1934年2月9日),頁15–16。
毛澤東,〈上杭才溪鄉的蘇維埃工作〉,《鬥爭》,期48(1934年2月23日),頁18–20。
毛澤東,〈與南京談判的協定原則〉(1936年11月12日),《文獻和研究》,期4(1985
年),頁9–10。
毛澤東、周恩來,〈毛澤東、周恩來致張學良電〉(1936年12月13日),《文獻和研究》,
期6(1986年),頁26–27。
毛澤東,〈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1941年9月10日),《文獻和研究》,期1(1985
年),頁4–6。
毛澤東,〈關於高級學習組的決定〉(1941年9月26日),《文獻和研究》,期9(1984
年),頁1。
仇寶山,〈遵義會議前後的三個“三人團”〉,《黨史博覽》,期1(2002年),頁25。
〈中央關於左路軍應專力北上的指示〉(1935年8月15日),《黨的文獻》,期4(1990
年),頁78–79。
中央,〈中央關於對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給左路軍的通報〉(1935年8月24日),《黨
的文獻》,期4(1990年),頁79。
〈中共中央、前敵總指揮部負責人關於左路軍應立下決心改道北進的指示〉(1935年9
月8日),《黨的文獻》,期4(1990年),頁79–80。
毛澤東,〈要蔣、宋實踐在西安所商定之條件〉(1936年11月12日),《文獻和研究》,
期4(1985年),頁9–10。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於西安事變致國民黨中央書〉(1936年12月18
日),《文獻和研究》,期6(1986年),頁30。
巴志鵬,〈延安時期王明挑戰毛澤東領袖地位始末〉,《黨史縱橫》,期6(2003年),頁
19–23。
史唐,〈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回憶〉,《百年潮》,期2(2005年),頁32–36。
田子渝,〈1938年毛澤東與王明政治關係評析〉,《抗日戰爭研究》,期3(2006年),頁
27–46。
伍修權,〈生死攸關的歷史轉折—回憶遵義會議的前前後後〉,《星火燎原》,期1(1982
年),頁16–27。
朱德,〈關於我軍集結札西石崁子的部署〉(1935年2月9日),《文獻和研究》, 期1(1985
年),頁34。
朱德、周恩來、王稼薔,〈軍委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1935年2月10日),《文獻和
研究》,期1(1985年),頁34–35。
朱德、周恩來、王稼薔,〈軍委關於設前敵司令布並以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
的命令〉(1935年3月4日),《文獻和研究》,期1(1985年),頁40。
朱德,〈關於我軍不進攻新場的指令〉(1935年3月11日),《文獻和研究》,期1(1985
年),頁43。
〈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關於立三路線錯誤的討論〉,《布爾賽維克》,卷4期3(1931年),
頁60–61。
吳小龍,〈不能忘卻的一頁歷史—五四運動前後的少年中國學會〉,《二十一世紀》,期1
(2000年),頁25–27。
吳曉,〈中國留蘇學生反斯大林遊行事件〉,《炎黃春秋》,期10(2003年),頁32–35。
李曙新,〈“四老”在莫斯科留學的歲月〉,《黨史天地》,期2(2000年),頁20–22、
41。
李永昌,〈關於“江浙同鄉會事件”的幾個問題〉,《中共黨史資料研究》,期5(2004年),
頁81–87。
李紅軍,〈猴場會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之我見〉,《咸寧學院學報》,卷28期4(2008年),
頁74–76。
李海文,〈西安事變前國共兩黨接觸和談判的歷史過程〉,《文獻和研究》,期6(1984年),
頁16–19。
李海文,〈西安事變前國共兩黨接觸和談判的歷史過程(續完)〉,《文獻和研究》,期8
(1984年),頁21–24。
李玉貞,〈西安事變前後的莫斯科〉,《百年潮》,期12(2005年),頁18–25。
李東朗,〈王明到達延安之後〉,《百年潮》,期11(2001年),頁47–58。
李東朗,〈王明向共產國際狀告毛澤東始末〉,《黨史博覽》,期6(2004年),頁38–43。
李金錚、鄧紅,〈論抗戰時期張聞天主持的晉陜農村調查〉,《抗日戰爭研究》,期1(2008
年),頁183–209。
李勇,〈中共七大推進召開的情況和原因〉,《黨的文獻》,期3(1988年),頁60–61。
何方,〈張聞天與所謂的“二十八個半”〉,《文史精華》,期9(2003年),頁4–9。
何立波,〈反“江西羅明路線”始末〉,《文史精華》,期4(2004年),頁31–37。
沈雲龍、杜桐蓀,〈周恩來致陳果夫立夫兩先生函年份問題的再討論〉,《傳記文學》,卷
37期4(1980年),頁52–54。
岳梁、何保健,〈張聞天民主革命時期政治思想淺析〉,《史學月刊》,期5(1993年),
頁110–116。
青石,〈王明留學莫斯科〉,《黨史天地》,期8(2003年),頁16–20。
祁州,〈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時的周恩來〉,《文史精華》,期5(1998年),頁24–29。
林祥庚,〈“福建事變”與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紀念“福建事變”七十周年〉,《探
索與爭鳴》,期11(2003年),頁46–48。
林彪、聶榮臻,〈林聶關於向打鼓新場前進的建議〉(1935年3月10日),《文獻和研究》,
期1(1985年),頁42。
周蕙,〈董健吾的兩次陜西之行〉,《黨史文匯》,期1(1999年),頁24–31。
柳百琪,〈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稱號的由來〉,《炎黃春秋》,期12(1999年),頁70–
72。
洛甫,〈什麼是羅明同志的機會主義路線〉(1933年2月18日),《鬥爭》,期3(1933
年2月23日),頁10–15。
洛甫,〈羅明路線在江西〉(1933年4月15日),《鬥爭》,期8(1933年4月15日),頁
1–6。
洛甫,〈五一節與《勞動法》執行的檢閱〉(1933年4月19日),《鬥爭》,期10(1933
年5月1日),頁7–12。
洛甫,〈論蘇維埃經濟發展的前途〉(1933年4月22日),《鬥爭》,期11(1933年5月
10日),頁1–5。
洛甫,〈蘇維埃政權下的階級鬥爭〉(1933年5月26日),《鬥爭》,期14(1933年6月
5日),頁6–13。
洛甫,〈蘇維埃政權下的階級鬥爭〉(1933年5月26日),《鬥爭》,期15(1933年6月
15日),頁9–14。
洛甫,〈關於蘇維埃政府的〈宣言〉與反機會主義的鬥爭〉(1933年11月21日),《鬥爭》,
期36(1933年11月26日),頁1–4。
軍委,〈軍委關於我軍向川滇黔邊境發展的指示〉(1935年2月7日),《文獻和研究》,
期1(1985年),頁33–34。
唐弢,〈良好的開端—讀張聞天同志早年的文學作品〉,《魯迅研究月刊》,期8(1993年),
頁18–23。
時善剛,〈關於張聞天同志的若干重要史料〉,《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期1(1991年),頁128–130。
馬連儒,〈陳獨秀、俄共(布)、共產國際各是如何對待五卅運動的〉,《北京黨史》,期3
(2005年),頁17–24。
徐行,〈中共第一代留俄生論述〉,《中共黨史研究》,期1(1997年),頁7–13。
康民,〈莫斯科大學的評述〉,《天水師範學院學報》,期1(1988年),頁61–64。
凌步機,〈共產國際與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和福建事變〉,《中國井崗山幹部學院學報》,卷
1期5(2008年),頁40–46。
耿飈,〈張聞天對遵義會議的特殊貢獻〉,《中共黨史研究》,期1(1995年),頁13–14。
徐占權、周繼強,〈準備‧密電‧落腳點—《紅軍長征文獻》編纂札記〉,《黨的文獻》,
期5(1995年),頁86–90。
殷子賢,〈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張國燾的謬說〉,《中央檔案館叢刊》,期2(1987年),
頁57–60。
徐則浩,〈王稼祥對六屆六中全會的貢獻〉,《文獻和研究》,期4(1986年),頁34–39。
張培森,〈張聞天在五四時期的先見〉,《炎黃春秋》,期5(2004年),頁13–16。
張培森,〈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張聞天〉,《理論視野》,期2(1993年),頁72–77。
張培森,〈張聞天與遵義會議〉,《文獻和研究》,期1(1985年),頁49–54。
張培森、程中原、曾彥修,〈張聞天與西安事變〉,《黨的文獻》,期3(1988年),頁6–
13。
張希群,〈青年時期的張聞天與中國現代文學〉,《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期1(2002年),頁24–26。
張允和,〈張聞天教我國文課〉,《群言》,期2(1992年),頁38–40。
張聞天,〈閩贛黨目前的中心任務〉(1933年7月26日),《鬥爭》,期71(1934年9月
7日),頁6–16。
張聞天、毛澤東、彭德懷,〈與南京當局談判之意見〉(1936年3月4日),《文獻和研究》,
期4(1985年),頁2。
張聞天等人聯名致朱德、張國燾、任弼時電,〈冬季以前一、二、四方面軍的行動方針〉
(1936年8月30日),《文獻和研究》,期4(1985年),頁3。
張聞天、毛澤東,〈迫蔣停止剿共是目前中心關鍵〉(1936年11月22日),《文獻和研究》,
期4(1985年),頁10。
張聞天,〈盡量爭取南京政府正統〉(1936年12月13日),《黨的文獻》,期3(1988年),
頁2–3。
張聞天,〈進行和平調解,不站在恢復反蔣的立場〉(1936年12月19日),《黨的文獻》,
期3(1988年),頁8。
張聞天、毛澤東,〈洛甫、毛澤東致周恩來、博古電〉(1937年1月5日),《文獻和研究》,
期6(1986年),頁37。
張聞天、毛澤東,〈我方與寧方談判的主要內容〉(1937年2月9日),《文獻和研究》,
期4(1985年),頁13。
張聞天、毛澤東,〈蔣介石如不讓步不再與談〉(1937年7月20日),《文獻和研究》,期
4(1985年),頁19。
張聞天、毛澤東,〈向南京面交國防計畫等事〉(1937年8月3日),《文獻和研究》,期
4(1985年),頁19。
張景堂、潘合定,〈長征前夕一次成功的談判〉,《文獻和研究》,期6(1986年),頁21–
23。
張烈,〈毛澤東與遵義會議〉,《黨的文獻》,期1(1995年),頁11–15。
張魁堂,〈劉鼎在張學良那裡工作的時候(三)〉,《黨的文獻》,期4(1988年),頁51–
56。
張家康,〈西安事變後周恩來與蔣介石的五次談判〉,《黨史縱覽》,期3(2008 年),頁
13–18。
張樹德,〈張聞天向毛澤東移交權力內情〉,《領導文萃》,期4(2002年),頁118–121。
張曙明,〈延安整風與調查研究〉,《安徽教育學院學報》,期1(1995年),頁23–25。
張兆憲,〈一份社會調查的珍貴遺產—《張聞天晉陜調查文集》簡介〉,《黨的文獻》,期
4(1994年),頁65–68。
陳雲,〈關於瀘定橋會議(1985年2月)〉,《黨的文獻》,期2(1993年),頁12。
陳立夫,〈參加抗戰準備工作之回憶〉,《傳記文學》卷31期1(1977年),頁45–51。
郭國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推讓總書記的原因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卷18期4(2005年),頁469–474。
章學新,〈推動延安整風的關鍵性會議—真誠革命者的反躬自省和王明的諉過、倒算〉,
《黨的文獻》,期6(1997年),頁66–72。
曹春榮,〈博古對待福建事變的態度為何前許後拒〉,《黨史研究與教學》,期6(2007
年),頁52–56。
曹春榮,〈1933年,中共高層錯對“福建事變”的內幕〉,《黨史文苑》,期5(2001年),
頁32–35。
曹英,〈王明錯誤路線糾正始末〉,《炎黃春秋》,期6(1996年),頁6–10。
郭華倫,〈五次圍剿與蘇區紅軍的失敗〉,《匪情月報》,卷10期6(1967年),頁102–
115。
傅紹昌,〈五四運動在上海的展開及其特點〉,《歷史教學問題》,期2(1985年),頁6–
10。
黃新憲,〈莫斯科“中大”、“東大”與國共兩黨留蘇學生〉,《中央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期3(1989年),頁40–43。
嵇立群,〈一代政治明星的搖籃—莫斯科中山大學〉,《黨史博覽》,期2(1994年),頁
30–32。
博古,〈擁護黨的布爾雪維克的進攻路線〉(1933年2月16日),《鬥爭》,期3(1933
年2月23日),頁4–10。
博古,〈論目前階段上蘇維埃政權的經濟政策(第一、二部份)〉(1933年4月15日),《鬥
爭》,期8(1933年4月15日),頁12–18。
博古,〈論目前階段上蘇維埃政權的經濟政策(第三部份)〉(1933年6月25日),《鬥爭》,
期16(1933年6月25日),頁9–13。
費侃如,〈紅軍危難的歷史開頭—遵義會議前後的毛澤東〉,《黨史縱橫》,期1(1995年),
頁4–8。
費迅、張樹新,〈張聞天晉陜農村調查的思想理論成就評述〉,《上海黨史與黨建》,期10
(2002年),頁30–33。
程中原記錄整理,〈楊尚昆和劉英的一次談話(1997年3月22日)〉,《百年潮》,期6(1998
年),頁24–26。
彭德懷、毛澤東致洛甫電,〈目前應團結抗日,不應發討蔣令〉(1936年4月9日),《文
獻和研究》,期3(1985年),頁2。
黃棟法,〈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整風運動中的風範〉,《黨史文匯》,期5(2006年),頁
44–45。
葉菊珍,〈張聞天與少年中國學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3(2003
年),頁102–107。
楊尚昆,〈回憶旅莫歲月〉,《黨史天地》,期1(2002年),頁16–19。
楊尚昆,〈回憶旅莫歲月(續)〉,《黨史天地》,期2(2002年),頁16–19。
楊尚昆,〈關於“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問題〉,《百年潮》,期8(2001年),頁10–
22。
楊尚昆,〈在中央蘇區〉,《百年潮》,期10(2001年),頁13–23。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
頁137–155。
楊奎松,〈“江浙同鄉會”事件始末〉,《近代史研究》,期3(1994年),頁193–219。
楊奎松,〈“江浙同鄉會”事件始末(續)〉,《近代史研究》,期4(1994年),頁213–
241。
楊奎松,〈向忠發到底是怎樣一個中共總書記〉,《炎黃春秋》,期5(1996年),頁29–
37。
楊奎松,〈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二十一世紀》,期
83(2004年),頁34–48。
楊奎松,〈毛澤東發動延安整風的台前幕後(上)〉,《炎黃春秋》,期6(1998年),頁2–
13。
楊忠虎、劉曉梅,〈張聞天在延安整風期間的調查研究活動〉,《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報》,
期3(2009年),頁54–58。
路遙,〈關於“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來龍去脈〉,《湘潮》,期4(2004年),頁62–
63。
〈會尋安三縣黨積極份子會議決議〉(1933年3月31日),《鬥爭》,期8(1933年4月
15日),頁6–7。
熊坤靜,〈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傳承》,期9(2009年),頁6–7。
趙志峰,〈莫斯科中山大學紀事〉,《黨史博覽》,期2(1999年),頁46–48。
廖蓋隆,〈徐向前元帥生前的肺腑之言〉,《炎黃春秋》,期1(1993年),頁12–19。
劉秀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黨建》,期7(1991年),頁48。
劉明鋼,〈王明“左”傾宗派集團與莫斯科中山大學〉,《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期1(2007年),頁10–13。
劉中剛、孔凡銅,〈試論長征前期周恩來在“三人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共黨史研
究》,期6(1996年),頁23–27。
劉勉鈺,〈應當全面看待和實事求是評價凱豐〉,《黨史文苑(學術版)》,期9(2006年),
頁4–12。
劉良,〈博古—從錯誤中走出來〉,《黨史文苑》,期6(1997年),頁8–12。
蔣翠英,〈張聞天早期文藝思想〉,《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期1(1992
年),頁13–17。
潘漢年,〈潘漢年關於與國民黨談判情況給毛澤東等的報告〉(1936年11月12日),《黨
的文獻》,期5(1993年),頁71–74、84。
曉農,〈反“羅明路線”的端去來由〉,《黨史博采》,期1(2003年),頁10–14。
戴茂林,〈莫斯科中山大學〉,《黨史縱橫》,期1(1989年),頁38–39。
謝懷單口述、曹敏華整理,〈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生活回憶〉,《黨史研究與教學》,期8
(1983年),頁41–53。
薛慶超,〈長征中的重大決策(三)〉,《共產黨員》,期3(2006年),頁59–60。
薛慶超,〈長征中的重大決策(六)〉,《共產黨員》,期6(2006年),頁59–60。
薛慶超,〈長征中的重大決策(九)〉,《共產黨員》,期9(2006年),頁44。
翟作君,〈試析李立三的“反國際路線”〉,《黨史資料與研究》,期1(1987年),頁1–
12。
關黔新,〈張聞天在遵義會議前後〉,《文史天地》,期3(1994年),頁12–14。
四、報紙
王稼祥,〈回憶毛澤東同志與王明機會主義路線的鬥爭〉,《人民日報》,1979年12月27
日,版2。
沈鴻鑫,〈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名居探訪)—訪張聞天故居〉,《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12月13日,版7。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1-6-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