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5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2 、訪客IP:18.191.29.13
姓名 洪雪娥(Hsueh-E 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中共高考制度的停止與恢復之研究-以上山下鄉知青為例
(The Halt and Restoration of the National Tertiary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Rusticated Youth of China)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共建政初期,鑒於國家建設人才的需求,曾致力於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然而,在極「左」思潮的主導下,「反右運動」進化為「文化大革命」,剛起步的高考制度遂宣告中斷。十年「文革」不僅是毛澤東維繫政權的戰術運用,也可說是毛澤東體現個人教育理念的實驗運動。
在「教育要革命」的口號下,高等教育成為教育戰地,學校功能近乎零。為了解決「紅衛兵運動」的爛攤子,中共中央又發起「再教育」運動,掀起另一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熱潮,但仍然掩飾不了高等教育人才不足的窘境。於是,毛澤東提出〈七二一指示〉,大學又可以復辦招生,但接著「兩個估計」的出爐,卻又將高等教育推向另一個火坑,而在「上、管、改」的口號下,「工農兵大學」並未具備高等教育的功能。
在目睹「文革」時期諸種教育亂象後,周恩來、鄧小平力挽狂瀾,在「九一三事件」之後,試圖進行教育整頓,雖然皆因毛澤東的批鬥而流產,卻在無形之中累積民意,終於在「文革」結束之後開花結果,鄧小平並適時地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完成恢復高考的歷史任務。
摘要(英) After 1949,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ried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Tertiary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order to recruit manpower for various construc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Due to the thought of ultra-left trend pervading the then Chinese society, the Anti-Rightist Movement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o that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was nipped in bu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66 to 1976,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not only Mao’s tactics to maintain his regime but also an experimental movement to embody his thought on education. Due to the slogan “Education needs revolution”, tertiary education became the battlefiel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was therefore paralyzed.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order of the utter chaos resulted from the Red Gua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arted the “Reeducation Movement” also named the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Movement”, dispatching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young intellectuals to the rural areas. Nevertheless,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manpower are not completely met. Because the tertiary education was brought to a virtual halt, China soon lacked for qualified manpower and specific technicians. Therefore, Mao’s “721 Directives” in 1968 gave part of higher schools an opportunity to restore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1971, the education conference came up with the “two appraisals”, approv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ural Revolution to Chinese society. In “two appraisals”, the proletariat was allowed to enroll in the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review and parentage, to manage colleges and to change colleges; however, the colleges of the proletariat actually didn’t have the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Zhou Enlai and Deng Xiaoping attempted to rectify and reform the system of tertiary education after “913 Incident”, but their efforts were thwarted due to the leftists’ criticism and Mao’s denunciation. Finally, the rectific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tertiary education was sparked by Deng Xiaoping after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77.
關鍵字(中) ★ 工農兵
★ 兩個估計
★ 文化大革命
★ 鄧小平
★ 知青
★ 恢復高考
關鍵字(英) ★ young intellectuals
★ Deng Xiaoping
★ Cultural Revolution
★ “two appraisal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Ⅲ
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知青上山下鄉的背景…………………………………………………………… 17
第一節 文革前的高考制度……………………………………………………………...17
第二節 高教體制的破壞……………………………………………………………… ..30
第三節 知青下鄉插隊………………………………………………………………….. 42
第三章 恢復高考制度前的背景………………………………………………………….57
第一節 文革時的高等教育……………………………………………………………...57
第二節 「九一三事件」的衝擊………………………………………………………...70
第三節 高教工作的整頓………………………………………………………………...82
第四章 恢復高考制度的始末…………………………………………………………… 94
第一節 鄧小平第三次復出 ……………………………………………………………..94
第二節 鄧小平與恢復高考…………………………………………………………… 104
第五章 結論……………………………………………………………………………...124
徵引書目………………………………………………………………………………….134
參考文獻 一、史料文件: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5(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周恩來教育文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下(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1月)。
《內部資料》,期173(北京:清華大學井岡山作戰部,1967年)。
首都紅衛兵第三司令部北京郵電學院東方紅公社衝鋒隊編,《北京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
命大事記(1965-1967)》。
《中國人口.山東分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
《學習材料》(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66年6月)。(原件)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講話談話批示集:1977年5月至12月》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國教育年鑑(1949-198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
〈山東省1977年高考方面的資料〉(原件)
三一齋主人主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文件選編》電子書(200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光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6年)。
二、專書: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19.5-2005.12)》(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
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新華月報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200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卜偉華,《「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1966-196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
王子冀主編,《回首黃土地》(瀋陽:瀋陽出版社,1992年)。
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史雲、李丹慧,《難以繼續的「繼續革命」—從批林到批鄧》(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
朱元石等訪談、整理,《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歷》(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
米鶴都,《紅衛兵這一代》(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
李江源,《我是一個工農兵學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宋柏林,《紅衛兵興衰錄—清華附中老紅衛兵手記》(香港:德賽出版有限公司,2006
年)。
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余習廣主編,《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化大革命》上書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下卷(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
金大陸、金光耀主編,《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研究文集(上)》 (上海:上海社會
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四)》(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8年)。
季羨林,《牛棚雜憶》(香港:三聯出版社,1999年)。
周全華,《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東方出版中心編,《我的77、78》(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胡鞍鋼,《毛澤東與文革》(香港:大風出版社,2008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7年)。
韋政通,《一陣風雷驚世界》(台北市:立緒文化,1999年)。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耿飈,《耿飈回憶錄(1949-199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
崔相錄,《東方教育的崛起—毛澤東教育思想與中國教育70年》(鄭州:河南教育出版
社,1993年)。
黃仁宇,《黃河青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2001年)。
陳克鑫、葉健君主編,《鄧小平大決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陳長江、趙桂來,《毛澤東最後十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年)。
陳建功、周國平等著,《我的1977》(北京:新華書店,2007年)。
陳曉農編注,《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陳曉農編纂,《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星克爾,2006年)。
程中原,《1975-1982:難忘這八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華,《轉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
程中原、夏杏珍,《鄧小平與1975年整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葉永烈,《張春橋傳》(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葉薛超,《歷史的見證『文革』的終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琦主編,《抹不去的記憶—老三屆新三級》(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
張雲生,《林彪秘書回憶錄—毛家灣紀實》(香港:存真社出版公司,1988年)。
張素華,《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張樹軍、高新民主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檔案》,下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台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
董寶良主編,《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公司,1999年)。
楊學為,《中國高考史述論(1949-1999)》(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學為,《高考文獻》,上(1949-197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楊學為,《高考文獻》》,下(1977-199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劉小萌,《中國知青口述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 (1966~1980年)》(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
劉冰,《風雨歲月?1964-1976年的清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年)。
劉西堯,《攀鋒與穿霧—劉西堯回憶錄》(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宋斌,《走向大轉折的年代:1976-1978年的中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杰、徐綠山,《鄧小平和陳雲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年)。
劉武生,《「文革」中的周恩來》(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法)潘鳴嘯(Michel Bonnin)著、歐陽因譯,《失落的一代》(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
版社,2009年)。
鍾岩,《中國新三級學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韓丁,《周恩來紀念集》(香港:七十年代月刊社,1977年)。
聶元梓,《聶元梓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羅平漢,《春天—1978年的中國知識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 著、關心譯,
《毛澤東最後的革命》(台北縣:左岸文化,2009年)。
羅點點,《紅色家族檔案—羅瑞卿兒的點點記憶》(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
顧洪章,《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
顧洪章,《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紀》(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
顧龍,《北大荒風雲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三、論文、期刊:
石維軍,〈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蘇省為個案〉,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潘若蓉,〈華國鋒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羅聖琳,〈文革後期鄧小平角色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蔡翔任,〈從心學到理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丁丑,〈毛家灣服務員披露林彪家庭生活內幕〉,《炎黃春秋》,期2(2003年),頁65-66。
王若水,〈從『批左』到『批右』的轉折—回憶1972年在批林方針上的分歧〉,《百年潮》,期5(1998年),頁37-48。
王祖鍔,〈在階級鬥爭最狂熱時期,我們曾奮力追求平等〉,《記憶》電子檔,期52(2010年6月30日)。
杜鈞福,〈記周恩來的一次談話〉,《記憶》電子檔,期50(2010年5月30日)。
李琦,〈1977︰570萬青年是怎樣走進考場的〉,《縱橫》,期10(1997年),頁4-9。
李靜,〈1973︰突然襲擊「考教授」〉,《中外文摘》,期7(2010年),頁50-52。
余瑋,〈查全性慷慨陳詞恢復高考〉,《中華兒女》,期6(2007年),頁35-37。
余瑋,〈查全性:建議恢復高考第一人〉,《黨史文苑》,期7(2007年),頁32-36。
宋連生,〈三十年前那一頁?1977年恢復高考的歷史回眸〉,《黨史文苑》,期11(2007年),頁4-10。
沈寶祥,〈胡耀邦與華國鋒—我所知道的若干情況(上)〉,《同舟共進》,頁55-60。
邵桂花,〈1977,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紀實〉,《中華兒女》,期6(2007年),頁26-
31。
姜長青、劉莉,〈陳雲與”天安門事件”的平反〉,《文史精華》,期221(2008年),頁4-8。
馬昌海,〈“文革”前的中學生思想教育〉,《炎黃春秋》,期6(2009年),頁51-54。
馬昌海,〈回首上山下鄉運動〉,《炎黃春秋》,期8(2009年),頁57-61。
徐慶全,〈“按既定方針辦”出籠始末〉,《中國新聞周刊》,期16(2006年5月1日)
,頁87。
袁劍平,〈文革前高考“不宜錄取“政策的回憶〉,《炎黃春秋》,期6(2007年),頁52-54。
唐洲雁,〈毛澤東“文革”後期“解放”和任用老幹部情況簡析〉,《黨的文獻》,期2(1998年),頁12-14。
陳光中,〈1977招生日記〉,《報告文學》,期8(2006年),頁65-82。
陳懋智著、陳琳、陳仁德整理,〈重慶武鬥見聞日記(一)〉,《記憶》電子檔,期3(2008年9月28日)
程中原,〈鄧小平第三次復出經過〉,《百年潮》,期5(2009年),頁45-48。
程振聲 ,〈毛澤東1975年「兩條路線鬥爭」提法的來由〉,《黨的文獻》,期4(2006年),頁79。
程振聲,〈李先念與粉碎“四人幫”〉,《中共黨史研究》,期1(2002年),頁46。
張根生,〈聽華國鋒談幾件大事〉,《炎黃春秋》,期10(2008年),頁9-10。
張根生,〈華國鋒談粉碎“四人幫”〉,《炎黃春秋》,期7(2004年),頁2-6。
張江明、曾建昭,〈葉劍英在粉碎“四人幫”鬥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炎黃春秋》,期3(1997年) 。
傅頤,〈北京市委與天安門事件的平反(上)〉,《百年潮》,期9(2003年),頁12-20。
傅頤,〈教育部長周榮鑫的最後歲月〉,《百年潮》,期2(2002年),頁29-38。
傅頤,〈圍繞“兩個凡是”的交鋒和“綱”的轉移—訪華楠同志〉,《百年潮》,期1(2001年),頁4-12。
張湛彬,〈嚴冬後的早春—中國恢復高考招生制度始末〉,《黨史博覽》,期7(1998 年),頁3-7。
齊茂吉,〈毛澤東欽定林彪為接班人之探討〉,《兩岸發展史研究》,期2(2006年12月),頁199-227。
齊茂吉,〈毛澤東整肅林彪事件新探〉,《兩岸發展史研究》,期5(2008年6月),頁169-224。
齊茂吉,〈「九一三事件」之新探〉,《兩岸發展史研究》,期8(2009年12月)頁159-220。
趙仕樞,〈上山下鄉狂潮是如何形成的?〉,《黨史縱橫》,期7(2004年),頁35-36。
閻陽生,〈清華附中紅衛兵100天〉,《炎黃春秋》,期12(2008年),頁21-27。
熊蕾,〈1976年,華國鋒和葉劍英怎樣聯手的〉,《炎黃春秋》,期10(2008年),頁1-8。
樊冬梅,〈“文革“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歷史考察〉,《黨的文獻》,期4(2005年),頁110-115。
鄧禮峰,〈“三支兩軍”述論〉,《當代中國史研究》,卷8,期6(2001年11月),頁39-52。
鄧鵬,〈老知青?賤民與殉道者〉,《記憶》電子檔,期45(2010年3月30日),頁5。
蔣蘶,〈驀然回首〉,《報告文學》,期12(1989年),頁21-23。
龍平平、張曙,〈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黨的文獻》,期4(2007年),頁11-16。
曉明,〈華國鋒的功與過〉,《記憶》電子檔,期8(2008年9月13日)。
薛慶超,〈鄧小平恢復高考〉《黨史天地》,期7(2005年),頁7-12。
薛慶超,〈恢復高考親歷記〉,《縱橫》,期2(2005年),頁39-43。
蘇維民,〈楊尚昆談廬山會議〉,《百年潮》,期1(2008年),頁10-17。
韓鋼,〈“兩個凡是”的由來及其終結〉,《中共黨史研究》,期11(2009年),頁54-63。
劉之昆,〈劉西堯︰恢復高考前後我在教育部〉,《中華兒女》,期6(2007年),頁32-24。
劉東,〈我親歷的四中文革〉,《記憶》電子檔,期52(2010年6月30日)。
劉海峰,〈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試〉,《教育發展研究》,期7(2007年),頁1-5。
劉海峰,〈關於恢復高考的一則考證〉,《現代大學教育》,期6(2007年),頁17-20。
四、報紙:
《人民日報》,1952年9月26日
《人民日報》,1957年10月26日
《人民日報》,1958年7月3日
《人民日報》,1958年9月20日
《人民日報》,1966年6月18日
《人民日報》,1966年8月19日
《人民日報》,1968年7月9日
《人民日報》,1968年12月22日
《人民日報》,1969年2月2日
《人民日報》,1970年7月27日
《人民日報》,1970年8月16日
《人民日報》,1971年6月19日
《人民日報》,1972年4月24日
《人民日報》,1973年1月1日
《人民日報》,1974年1月1日
《人民日報》,1974年4月19日
《人民日報》,1975年12月4日
《人民日報》,1976年4月8日
《人民日報》,1976年9月17日
《人民日報》,1977年2月7日
《人民日報》,1977年10月22日
《人民日報》,1977年11月18日
《人民日報》,1977年12月21日
《人民日報》,1977年12月26日
《人民日報》,1978年2月18日
《人民日報》,1978年3月19日
《人民日報》,1978年4月26日
《遼寧日報》,1973年7月19日
《文匯報》,1967年1月18日
《文匯報》,1976年3月25日
五、網路資源:
〈回望30年之歷史深處,高考決策交鋒的四個回合〉,《中國青年報》,http://zqb.
cyol.com/content/2007-06/25/content_1804071.htm(擷取時間:2011年4月4日)。
〈高考,階層流動第一步〉,《中國青年報》,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6/25
/content_1804136.htm(擷取時間:2011年4月4日)。
查全性,〈1977年:我向小平建議恢復高考〉,《中國教育新聞網》,http://www.jyb.cn
/gk/gksd/200908/t20090826_305252.html(擷取時間:2011年4月4日)。
〈鄧小平主持恢復高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國際在線》,http://big5.chinabroadcast.
cn/gate/big5/gb.cri.cn/3821/2004/08/12/501@263150.htm(擷取時間:2011年4月4日)
〈五位考務工作親歷見證恢復高考〉,《人民網》,http://edu.people.com.cn/BIG5/61905
75.html(2011年4月4日下載)。
〈那一刻,改變的並不只是個人命運〉,《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GB/
40479/ 40480/6706151.html(擷取時間:2011年4月4日)。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1-7-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