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5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7 、訪客IP:13.59.107.229
姓名 吳依鄉(I-Hsia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國共內戰前期中共對第三黨派宣傳策略之分析- 以《新華日報》為中心之探討(1945.12-1947.1)
(An Analysis of the Propaganda Poli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wardthe Third Party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Case of theXinhua Ribao )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對日抗戰時期,國共兩方展開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中共黨報《新華日報》在「國統區」的誕生。此時,中國也出現了要在國、共之外,走出「第三條路線」的第三黨派。而中共也利用了馬歇爾調處的黃金時段,建立起與第三黨派的合作關係。
在馬歇爾抵達中國時,《新華日報》上即以大篇幅報導其抵達的消息,及杜魯門總統發表的美國對華政策聲明。此時,《新華日報》上在報導此類新聞時不斷訪問第三黨派人士的意見,並給予正面評價。馬歇爾抵達後在數月內即達到國、共停戰目的。在停戰令發布後,同日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達成各黨派的協商。而《新華日報》上也引第三黨派人士之發言讚揚這些成就。
但隨著東北戰局的日益激烈,及政協決議不完全被落實,《新華日報》上對美方開始有所批評。但一開始對美方的抨擊,僅在於美國對華援助上,並未擴及至馬歇爾的調處。8 月份起,《新華日報》將輿論的抨擊擴大至馬歇爾的調處,使馬歇爾倍感調處之困難。在制憲國民大會召開前,馬歇爾不斷引第三黨派進入國共間的軍事及政治調處。但在制憲國民大會召開後,也導致第三黨派內部的分裂。而《新華日報》上也以此為標準分出異己,並強化與未參與制憲國民大會的黨派關係。
摘要(英)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the KMT and the CCP started their cooperation for the second time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birth of the party organ, Xinhua Ribao, of the CCP in the KMT-governed area. In the meantime, the third party, which tried to find the third way beside the KMT and the CCP, had also shown up. Therefore the CCP took this gold enopportunity to use its party paper to propagate its ideals and to strive for the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of the third party at the stage of Georg C. Marshall’s mediation of civil war in China.
When Marshall arrived in China, Xinhua Ribao largely reported the news and the declaration toward China by President Truman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Meanwhile, they also reported the opinions from the third party. Marshall ceased the Chinese Civil War in months after he came to China. After the order to cease-fire, on the same day, they also called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Such things gained the appraisal from Xinhua Ribao with
people from the third party. However, after the end of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nd Marshall’s leaving. With the severe war in Northeast in China and the incomplete working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Xinhua Ribao started its
unfriendly critics to the USA. It also reported the informal and even formal statements from the third party to attack Marshall’s visit. From August, Xinhua Ribao expanded the public voice to critic Marshall’s conciliation, and this made the conciliation more difficult. Before Constitution construction national assembly, Marshall positively brought the third party into
the military and policy conciliation, but after the assembly, it also led to the break of the third
party. In this event, Xinhua Ribao took this as a criterion to distinguish their supporters, and reinf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elf and the parties which were absence in Constitution construction national assembly.
關鍵字(中) ★ 馬歇爾
★ 第三黨派
★ 新華日報
★ 中共
★ 宣傳策略
關鍵字(英) ★ Xinhua Ribao
★ George C. Marshall
★ the third party
★ the
★ the propaganda polic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時代下的產物-《新華日報》及第三黨派
第一節 中共在國統區新聞事業之奠基……………………………………………13
第二節 《新華日報》的發展………………………………………………………18
第三節 民主同盟各組織之背景與結合……………………………………………23
第四節 民主同盟的發展(1944-1947)……………………………………………28
第三章 建立統一戰線-馬歇爾使華初期的中共宣傳策略
(1945.12-1946.2)
第一節 馬歇爾使華背景及其使華訓令……………………………………………35
第二節 馬歇爾與第三黨派的接觸…………………………………………………39
第三節 第三黨派對停戰令的看法…………………………………………………42
第四節 政協前關於第三黨派的報導………………………………………………47
第五節 政協期間關於第三黨派的報導……………………………………………52
第四章 立場轉變的關鍵-馬歇爾暫時返美後中國局勢的遽變
(1946.2-1946.7)
第一節 和平新中國想像的破滅……………………………………………………58
第二節 東北戰局與對第三黨派的宣傳……………………………………………67
第三節 對於第三黨派人士被打壓事件的報導……………………………………77
第五章 徹底的反美-馬歇爾離華前中共的宣傳走向
第一節 制憲國民大會前的勢力角逐………………………………………………87
第二節 召開制憲國民大會的紛爭…………………………………………………95
第三節 國民大會會後影響及馬歇爾離華宣言……………………………………104
第六章 結論 ………………………………………………………………………114
參考文獻 一、 報紙
1.《新華日報》,1945-1947 年。
2.《中央日報》(重慶版),1945-1947 年。
3.《大公報》,1945-1947 年。
二、 史料
1.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 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年。
2.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 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年。
3.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 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年。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8. 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卷。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 年5 月。
9. 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管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下卷。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員會編,《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年。
1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青年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年。
12.中共重慶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談判紀實》。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 年。
13.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
1941-1949)》。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年。
14.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六十年》。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 年。
15.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 年。
16.立華編,《政治協商會議文獻》。北京:中國圖書館協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2009 年。
17.石西民、范劍涯編,《新華日報的回憶.續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8.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9.卓兆等人選編,《政治協商會議資料》。成都:四川人民,1981 年。
20.南方局黨史資料徵集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統一戰線工作》。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年。
21.南方局黨史資料徵集小組編,《南方局黨史資料大事記》。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年。
22.梁敬錞譯註,《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箋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年。
23.《新華日報》《群眾》週刊史學會編,《堅持團結抗戰的號角》。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年。
24.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一),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檔史委員會發行,1981 年
25.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二),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檔史委員會發行,1981 年
26.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三),戰後中國。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檔史委員會發行,1981 年
27.潘梓年、吳克堅、熊瑾玎等著,《新華日報的回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8.國民參政會史料編纂委員會,《國民參政會史料》。台北:國民參政會在台歷屆參政員聯誼會,1962 年。
三、 專書
1. 牛軍,《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
2. 王覺源,《中國黨派史》。台北:正中書局,1983 年。
3. 王雲五,《岫廬八十自述》。台北:商務,1967 年。
4.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日誌(1945 年11 月~1947 年1 月)》。台北:國史館,1992年。
5. 王成勉,〈馬歇爾與中國第三黨派:馬歇爾使華調處新探〉,《中華民國建國80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2。
6.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一階段之研究(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民國三十五年三月)〉,《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一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2。
7. 王成勉,〈從和平到戰爭-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二階段之研究(民國三十五年三月-六月)〉,收於國父建黨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年。
8. 司徒雷登著,閻人俊譯,《在中國五十年》。香港:求精出版社,1955 年。
9. 宋春、劉志超主編,《民主黨派與中共合作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年。
10. 李起民,《中國民主黨派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
11. 李浩,《馬歇爾》。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年。
12. 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台北:永業出版社,1983 年。
1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9 年。
14. 邵玉銘,〈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美國、蘇聯與國共四角關係之研究〉,《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1980 年。
15. 林立樹,《司徒雷登調解國共衝突之理念與實踐》。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 年。
16. 邱錢牧,《中國政黨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
17.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1984 年。
18. 重慶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史學會編,《新華之光: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史學術研討論文
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年。
19. 秦國生、胡治安,《中國民主黨派歷史 政綱 人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20.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年。
21. 陶涵(Jay Taylor),《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台北:時報文化,2010 年。
22. 彭歌,《新聞三論》。台北:中央日報社出版部,1982 年。
23. 屠傳德,《美國特使在中國1945 年12 月–1947 年1 月》。上海:復旦大學,1997 年。
24. 戚如高、潘濤,《張瀾與中國民主同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年。
25. 陳竹筠、陳起城選編,《中國民主黨派歷史資料選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年。
26.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三民,1997 年。
27. 梁漱溟,《憶往談舊錄》。台北:老古,2007 年。
28. 梁敬錞,〈抗戰勝利後的中美關係(一九四五-一九四九)〉,《中美關係史論文集》。台北:聯經,1982 年。
29. 張鼎昌,《戰後中共「和平民主統一戰線」》。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887 年。
30. 張君勱,《中國第三勢力》。台北:稻鄉,2005 年。
31. 張軍民,《中國民主黨派史(新民主主義時期)》。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32.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 年。
33.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友聯出版社,1976年。
34. 薛銜天,〈戰後東北問題與中蘇關係的走向〉,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編,《戰後中蘇關係走向(1945-196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35. 韓辛茹,《新華日報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0 年。
36. 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
37. 關中,《國共談判》。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2 年。
四、 學位論文
1. 王永恆,〈媒體的力量-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及其影響〉,湖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年5 月。
2. 李炳南,〈政治協商會議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年6 月。
3. 房世剛,〈論解放戰爭時期民主黨派與國共兩黨的關係〉,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共黨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9 月。
4. 姜寧,〈《新華日報》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吉林:吉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年4 月。
5.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變動(1945-194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年1 月。
6. 耿春光,〈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合作關係的演進(1928-1949)〉,廣州: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4 月。
7. 楊惟安,〈以俄為師:從《新華日報》探討抗戰時期中共的文藝宣傳〉,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7 月。
8. 陳雲卿,〈中國青年黨的創見與初期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6 月。
9. 張曉芳,〈中國民主同盟之研究(民國二十八年~民國三十八年)〉,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6 月。
10. 黃文齡,〈司徒雷登使華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6月),頁21。
11. 廖彥博,〈戰後「民主人士」政論分析-以香港《光明報》為中心的研究(1946-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6 月。
12. 蕭守寧,〈中國民主同盟現代化思想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中共黨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6 月。
五、 期刊
1. 力揚,〈「二一零」血案中民主老戰士李公樸訪問記〉,《紅巖春秋》,第5 期(2000 年),頁41-42。
2.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的材料、研究與未來〉《近代中國》,第61 期(1987 年10 月),頁194-201。
3. 王成勉,〈烽火下的調處:對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三階段的評估(1946 年7 月-1947 年1月)〉,頁1-34。台北: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宣讀本,2001 年10 月6-9 日。
4. 余敏玲,〈「偉大領袖」或「人民公敵」:內戰期間國共機關報中的蔣介石形象〉,頁402-404。發表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蔣介石的權力網絡及其政治運作」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9 月4 日至5 日。
5. 韋英,〈愛國赤子民主鬥士-追憶父親聞一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7 期(2000年),頁18-23。
6. 李玉榮,〈試論民盟從愛國進步走向革命的原因〉,《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92 年2月),頁19-21。
7. 李凌、胡邦定、沙葉,〈駁關於沈崇事件的一種謬說〉,《百年潮》,第4 期(2010 年4 月),頁46-50。
8. 周西平,〈關於較場口事件的一些回憶〉,《紅巖春秋》,第5 期(2000 年),頁46-47。
9. 周召志,〈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建立及其統戰工作〉,《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14 卷第9 期(2000 年9 月),頁5-6。
10. 馬句、宋柏,〈沈崇事件與抗議美軍暴行再回顧〉,《百年潮》,第4 期(2010 年4 月),頁40-45。
11. 程虹,〈《新華日報》開闢《友聲》專欄的來歷〉,《紅岩之光》,(2004 年6 月),頁28-29。
12. 粟國成,〈一九四六年一至四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政治科學論叢》,第17 期(2002 年12 月),頁107-144。
13. 梁漱溟,〈回憶參加調查國民黨暗殺李聞案〉,《書摘》,第2 期(2005 年),頁64-66。
14. 陳暉,〈馬歇爾使華與蘇聯對華政策〉,《歷史研究》第6 期(2008 年)。
15. 聞黎明,〈美國對李公樸、聞一多被刺事件的反應與對策〉《江漢論壇》,第1 期(2006年),頁122-125。
16. 張仁善,〈1949 年前後中共的新聞政策及歷史效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5期(2001 年6 月),頁130-135
17. 蔡國裕,〈馬歇爾來華調處國共關係之經過〉,《近代中國》,第79 期(1990 年),頁167-183。
18. 蔡國裕,〈美國調處國共關係之經過與檢討(上)—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的調處〉,《近代中國》,第33 期(1983 年),頁88-112。
19. 謝泳,〈個人遭遇如何成為公共事件-以一九四六年發生的沈崇事件為例〉,《讀書文摘》,第2 期(2010 年2 月),頁2-10。
20. 鄭自來,〈抗戰初期的中共長江中央局〉,《武漢文史資料》,第3 期(1998 年),頁25-29。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11-7-1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