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潘文惠(Wen-hui Pa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The Influence of Chiang-Lee Struggle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5-1949))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
摘要(中) |
本文主要在探討蔣介石與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之間的內部鬥爭對於國共內戰的影響。在論述的基礎與方向上,採取將蔣、李立場不同的對立觀點均予納入後,再重新提出整合性的觀點,而在解釋上亦希望儘可能摒除政治因素干擾,純粹地以六十年後的角度,重新審視1945至1949年這段極具關鍵性的一仟捌佰多個日子中的歷史發展。
由這樣的角度出發,吾人不難發現,國共情勢的丕變,乃至最終政權易手,撇開中國自清末以來連年動盪所造成的種種社會、經濟面向等大時代因素,國民黨最終失去政權,有更大因素是來自於內部的不團結,尤其是身為國家領導人的蔣介石以及做為其副手的李宗仁及其所帶領的桂系之間,自始至終,互相制肘,使得原本仍有放手一搏的機會,驟然消逝。
然而,此一說法只是過於簡化的敘述。因為在蔣介石歷年來三次下野事件中,李宗仁及其所統領的桂系不是主要施壓者,就是最後獲利者。但若由另一面向觀察,國民政府在其領導的北伐、剿匪、抗日戰爭中,桂系卻又發揮重要的軍事協助,甚至在反共立場上,桂系亦是蔣介石最為堅定的盟友,因此,兩人最終所展現的互相羈絆必然有其淵源,而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國民黨大陸政權的挫敗。
|
摘要(英) |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study the interior struggle between Chiang and Guangxi clique led by Lee Tsung-jen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pposing viewpoints between Chiang and Guangxi clique, and then proposes an integrated view. We would also re-examin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uring 1945-1949 with the 21st century viewpoint getting rid of the political interference as every possible.
In addition to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urbulence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 can find that the KMT-CPC situation changing, and ultimately KMT lost regime in mainland China, the major cause comes from internal strife, especially between Chiang Kai-shek, his assistant Lee Tsung-jen and Guangxi clique led by Lee Tsung-jen. Due to their constraints to each other, they finally lost the last chance to fight with CPC.
However, this kind of narrative seems to be simple. Over those years, Chiang had been forced to relinquish all his power for three times. Lee Tsung-jen and Guangxi clique always played the role of oppressor or profiteer. On the other hand, Guangxi cliqu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military assistance during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anti-Communist campaigns and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Even in the position of anti-communist, Guangxi clique was Chiang Kai-shek most stalwart friend. Therefore, Guangxi clique and Chiang Kai-shek got entangled in each other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Also, all these complex factors resulted in the collapse of Kuomintang’s regime in the mainland China.
|
關鍵字(中) |
★ 蔣李內爭 ★ 國共內戰 ★ 蔣介石 ★ 李宗仁 |
關鍵字(英) |
★ Lee Tsung-jen ★ Chiang Kai-shek ★ Chinese Civil War ★ Chiang-Lee Interior Struggle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侷限 4
第三節 全文架構 7
第二章 蔣桂恩怨的產生 10
第一節 新桂系力量的形成 10
第二節 北伐與蔣介石第一次下野 13
第三節 編遣會議與蔣桂戰爭 22
第四節 寧粵分裂蔣介石第二次下野 28
第三章 1945-1948年:由心結到對立 34
第一節 抗戰期間桂系勢力的變遷 34
第二節 抗戰結束後詭譎的國共情勢 39
第三節 蔣桂衝突的激化:副總統選舉 48
第四章 1949年:蔣桂內鬥的終局 58
第一節 蔣介石第三次下野 58
第二節 國共和談的失敗 72
第三節 杭州會談與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的成立 81
第五章 結論:由大歷史角度重新評價蔣李之爭 91
徵引書目 95
|
參考文獻 |
一、檔案資料
國史館,《蔣介石總統檔案.特交檔案》。
國史館,《蔣介石總統檔案.事略稿本》。
國史館,《蔣介石總統檔案.革命文獻》。
國民黨黨史館藏,《政治會議第六次臨時會議議事錄.中政會檔》。
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編輯委員會,《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台北:黎明,1984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五‧下》(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年)。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七‧上》(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年)。
秦孝儀,《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別錄‧卷三十七》(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會;198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國民革命建軍史 第二部:安內與攘外(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3年)。
陳鵬仁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彙編》(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9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物價志》(南寧:廣西人民,1996年)。
榮孟源主編,孫彩霞編輯,《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下冊)》(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
閻錫山先生紀念會編,《民國閻伯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
周玳,〈回憶編遣會議〉,收錄於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二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年份不詳)。
二、專論書籍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革命與戰爭》(台北:台北時報文化,2006年)。
郝柏村,《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北:天下文化,2011年)。
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衡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12月)。
司馬既明,《蔣介石國大現形記》(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
宋希濂,李敖編,《鷹犬將軍》(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
李國祁主編《高中歷史(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余湛邦,《我所親歷的三次國共談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吳振漢,《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派系意識》(台北:文史哲,1992年)。
林孟熹,《司徒雷登在中國》(北京:新華,2001年)。
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2009年)。
易勞逸,《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種子》(台北:李敖,1990年)。
姚鵬、范橋編,《胡適散文第三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2年)。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1999)。
徐詠平 ,《陳果夫傳》(台北:正中書局,1978年)。
黃紹竑,《新桂系紀實》,下冊(南寧:廣西人民,1990年)。
黃仁宇,《從大歷史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
張君勱,《中國第三勢力》(板橋:稻鄉,2005年)。
梁升俊,《蔣李鬥爭內幕》(台北:新新聞,1992年)。
程思遠,《政海秘辛》(台北:李敖,1995年)。
程思遠,《白崇禧傳》(台北:曉園,1989)。
程思遠,《李宗仁先生晚年》(北京:華藝,1996年)。
傅虹霖,《張學良與西安事變》(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陳公博,《苦笑錄》(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79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台北:正中;1994年)。
陳啟天,《寄園回憶錄》(台北:商務,1965年)。
陳廷湘主編,《中國現代史》(成都:四川大學,2002)。
曾健民,《1949國共內戰與台灣》(台北:聯經,2009年)。
雷震,《雷震秘藏書信選》(台北:桂冠,1990年)。
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
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蔣經國,《風雨中的寧靜》(台北:正中,1988年)。
蔣勻田,《中國近代史轉折點》(香港:友聯出版,1986年)。
薛化元、李福鍾、潘光哲編,《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劉維開,《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劉維開,《蔣介石的1949:從下野到復行視事》(台北:時英,2009年)。
趙正楷、陳存恭合編,《徐永昌先生函電言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薛化元,《蔣介石的1949》(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劉統,《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北京:三聯,2006年)。
劉熙明,《偽軍:強權競逐下的卒子(1937-1949)》(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的真相(1937-1947)》(台北:天下文化,2010年)。
董顯光。《蔣總統傳》(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1993年)。
呂芳上主編,《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臺北: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汪朝光著,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卷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三、日記、回憶錄
王正元,《在蔣介石、宋美齡身邊的日子──侍衛官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白崇禧口述,賈廷詩、馬天綱、陳三井、陳存恭撰寫,《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李品仙,《李品仙回憶錄》(台北:中外圖書社,1975年)。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中:永蓮清出版社,1986年)。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蔣公與我》(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
胡漢民,《革命理論與革命工作》(上海:民智印刷所,1932年)。
胡適,《胡適日記全集‧第八冊》(台北:聯經,2004年)。
徐啟明口述,陳存恭撰寫,《徐啟明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黃紹竑,《五十回憶》(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文史資料,1985年)。
粟裕,《粟裕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陳誠口述、國史館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國共戰爭》(台北:國史館,2005年)。
陳潔如,《陳潔如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92年)。
雷震,《雷震日記 1948-1949》(台北:桂冠1989)。
潘宗武口述,鄭麗榕、丁素湘記錄,《潘宗武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2年)。
裴婓、韋慕庭訪問、吳修垣譯,《從上海市長到台灣省主席-吳國楨口述回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航琛口述,張朋園、劉鳳翰撰寫,《劉航琛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龔選舞,《龔選舞回憶錄》(台北:時報,1991年)。
四、期刊論文
尹冰彥,〈李宗仁出主北平行營的前前後後〉,《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北京:中國文史;2002年)。
沈飛德,〈傾城一代有紅顏──孫科二夫人藍妮〉,《傳記文學》,第84卷,第4期。
季雲飛,〈傳統政治心理制約與李宗仁拒簽國內和平協定〉,《學術論壇》,1993年第4期。
胡宗鐸口述,沈雲龍、夏沛然撰寫〈胡宗鐸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7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唐真如,〈李宗仁與“北平行轅”〉,《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北京:中國文史,2002年)。
梁敬錞,〈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簽訂與其影響〉,《傳記文學》,第24卷,第4期,頁1。
張壽齡,〈在李宗仁戎幕的十年〉,《文史資料存稿選編》(北京:中國文史,2002年)。
黃旭初,〈廣西與中央廿餘年來悲歡離合憶述第37節‧李宗仁就任代總統經過詳情〉,《春秋》,第140期。
黃啟漢,〈一九四九年“和談”的回憶〉,《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9期(南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僮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1年)。
陳良佐,〈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
劉仲容,〈回憶我在桂系工作時的幾件事〉,《文史資料選輯》,第73期,(北京:中國文史,1980年)。
劉維開,〈中央非常委員會成立經過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六期(1999年5月)。
朱漢國,〈宋慶齡為捍衛新三民主義與國民黨右派的鬥爭〉,《學術月刊》,第9期。
姜理惟,〈北伐至國共內戰間國軍部隊的演變由派系觀點研究 (1926~1950)〉,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8年。
李宗洋,〈從副總統到代總統-李宗仁政軍角色之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嘉仁,〈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與國共內戰〉,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五、報紙
《新華日報》
《華商報》
《華東日報》
《中央日報》
《大公報》
|
指導教授 |
王成勉(Cheng-mian Wang)
|
審核日期 |
2011-7-20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