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203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18.217.5.77
姓名 徐千惠(Chien-hui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客家地區醫療院所企業社會責任--以天晟醫院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為例
(CSR of hospital in Hakka area--the community health creation plan implemented by Ten-Chen hospital)
相關論文
★ 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 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
★ 客家社團與溝通媒介之研究—以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為例★ 台灣客家戲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中壢市興國國小音樂教學為例
★ 客家休閒農業區經營策略之研究--以照門休閒農業區為例★ 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客家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以桃園縣二所社區大學為例
★ 新北市客家社團公民社會化之研究:CIVICUS公民社會指標的初探★ 以跨文化的觀點看商業電視台製播族群語言教學節目—以TVBS「來怡客」為例
★ 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 客籍企業家興業精神之研究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日本OVOP運動與台灣客家地方特色產業的比較分析:協力角色觀點★ 客家節慶活動旅遊效益之研究-以新埔義民節為例
★ 客家桐花祭與日本櫻花祭之比較研究─以文化治理的觀點★ 日本六級產業理論應用於台灣地方產業發展之策略-以苗栗公館紅棗產業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中文摘要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延伸,其選擇適當的社會議題即有別於競爭者的獨特作為,降低成本並滿足消費者的行動來滿足社會要求。臺灣社會步入高齡化的階段,老化及各種慢性疾病已成為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建構一個具健康促進觀念結合醫療服務的社會,是應注重的課題。
由於企業社會責任有逐漸浮現的趨勢,本研究探討以企業社會責任來推動地區關懷,以天晟醫院所執行的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為例,著重在企業如何透過社會責任推動地區關懷,從社區健康營造的組成、協調、執行,到最後檢視社區健康營造的落實成效,並且在社區的前景規劃上,企業可以透過資源的支援培力社區成為自主性高的社區健康營造,以及探討企業領導人核心觀念帶動企業運作,瞭解身處於客家地區的醫療院所涵蓋的客家因素影響力。
摘要(英) Abstract
Strategic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extension of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social topics is an unique behavior that separates from the competitors, additionally, it meets social demands by lowering cost and satisfying consumers’ needs. Taiwan is experiencing the aging of the society, aging and various chronic diseases have formed the factors that jeopardize people’s health. Hence, creating a society that integrates the concepts of enhancing health and medical service is a topic to be emphasized.
Since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the tendency to emerge steadily, this study was focusing to explore local cares driven by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ommunity health creation plan implemented by T hospital was used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how enterprises promoting local cares through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forming, coord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reation plan were studied first,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reation was then reviewed. In the planning of the community future outlook, enterprise can support the empowerment community through resources to build a highly autonomous community health creation plan.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d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enterprise leaders that leads the operation of the enterprise, and understood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medical institutes located in Hakka regions to Hakka factors.
關鍵字(中) ★ 社區健康營造
★ 企業社會責任
★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
★ 培力
關鍵字(英) ★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Strategic Enterpris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Community Health Creation
★ Empowerment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與社區健康營造相關研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企業家精神的脈絡 11
第二節 企業社會責任的源流 15
第三節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強化 22
第四節 社區健康營造議題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3
第三節 個案研究概述 57
第四章 醫療體系企業社會責任之質化分析 62
第一節 擬定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因素 62
第二節 醫院企業社會責任執行健康促進 70
第三節 醫療院所企業社會責任落實策略 75
第五章 社區健康營造之質化分析 77
第一節 醫院培力社區 77
第二節 社區被動配合 101
第三節 社區與醫療院所的發展連結因素 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28
壹、中文部分 128
貳、英文部分 135
參、網站資料 138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暨題綱 139
附錄二 擬定SCSR因素領導人價值觀編碼文本 133
附錄三 擬定SCSR因素企業形象編碼文本 134
附錄四 擬定SCSR因素網絡關係編碼文本 137
附錄五 擬定SCSR因素經濟效益編碼文本 139
附錄六 擬定SCSR因素符合社會期待編碼文本 140
附錄七 醫院CSR執行健康促進社區參與計畫基礎面編碼文本 141
附錄八 醫院CSR執行健康促進社區參與計畫進階面編碼文本 145
附錄九 醫院培力社區促進志工投入社區網絡招募編碼文本 149
附錄十 醫院培力社區促進志工投入正式化組織編碼文本 150
附錄十一 醫院培力社區促進志工投入增加凝聚力編碼文本 152
附錄十二 醫院培力社區促進志工投入專業能力增長編碼文本 154
附錄十三 醫院培力社區促進志工投入參與動機編碼文本 156
附錄十四 醫院培力社區促進志工投入拉近醫院與民眾關係編碼文本 158
附錄十五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鼓勵社區民眾投入編碼文本 159
附錄十六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主動性編碼文本 161
附錄十七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醫療院所代表編碼文本 163
附錄十八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需求傾向操作編碼文本 164
附錄十九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培力編碼文本 166
附錄二十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社區接受度編碼文本 167
附錄二十一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志工力量編碼文本 168
附錄二十二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社區關鍵人物編碼文本 170
附錄二十三 醫院培力社區社區參與社會網絡資源連結編碼文本 172
附錄二十四 社區被動配合資訊傳遞因素編碼文本 178
附錄二十五 社區被動配合社區領袖因素編碼文本 180
附錄二十六 社區被動配合誘因編碼文本 181
附錄二十七 社區被動配合主導單位特性編碼文本 182
附錄二十八 社區被動配合資源依賴心態編碼文本 183
附錄二十九 社區被動配合消極心態編碼文本 18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行政院客委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
于漱、楊桂鳳(2003)。〈在地化:社區健康營造永續發展的策略〉。《臺灣醫學》, 7(1),132-136。
王福闓(2007)。〈青少年參與事件行銷中戶外舞臺活動與品牌認同度之關聯〉。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課程作業,未出版,臺北市。
丘昌泰、洪鴻智、陳金貴(2002)。〈建立市民導向的社區參與制度:北市經驗的評析〉。《行政暨政策學報》,35,1-44。
田靜婷、黃慧瑛(2007)。〈壽險業人力資源活動在業務團隊信任型態與企業家精神導向關係之干擾效果〉。《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八(上),55-64。
伍忠賢(2003)。《公司治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商周。
向家弘(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公民組織篇》。內政部。
朱柔若(譯)(2000)。Neuman, W.L.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文化。
江珍宜(2005)。〈從商業倫理探討企業的環境責任〉。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怡娟(1995)。〈如何促進社區民眾參與基層保健工作〉。《社區發展季刊》,69,95-100。
李怡娟(1999)。〈運用充能策略於社區衛生教育〉。《榮總護理》,16(3),237-241。
周中理、李炯東(2009)。〈網絡關係、創新策略與經營績效關係之探究-以橡膠輸送帶製造業為例〉。《經營管理論叢特刊》,3,175-194。
周錦宏(2008)。〈社區組織與政府互動-資源依賴觀點〉。《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江明修主編。臺北:智勝
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臺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宜欣、傅篤誠(2001)。〈臺灣電子產業公益行為之研究〉。《全球產業》,16,1-10。
林玟慧(2006)。〈以「酵素」催化特性的概念探討社區居民對社區活性化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13,247-255。
林奠鴻(2006)。〈社區動員的內涵與技巧〉。《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公民組織篇》。內政部。
林艷君、徐瑩城、黃秀梨、楊雅玲、黃桂薰(2001)。〈鹿谷鄉健康營造體系之經驗〉。《臺灣醫學》,5,198-202。
邱淑媞(2001)。〈宜蘭縣營造社區健康之過程與現況〉。《護理雜誌》,48(1),28-35。
侯勝茂(2001)。〈社區健康營造〉。《臺灣醫學》,5(2),182-187。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
施教裕(2000)。《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務工作手冊─社區組織參與篇》。臺北:內政部
柯亮群(2010)。〈企業策略性公益行為與企業形象關係之研究〉。《文大商管學報》, 15(1),61-79。
胡憲倫、許家偉、林柏維(2009)。〈企業競逐永續浪潮的新趨勢-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44,26-39。
胡憲倫、許家偉、蒲彥穎(2006)。〈策略的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永續發展的新課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0,37-50。
容珮瑜、陳思慎(2008)。〈企業公益的經濟分析與管理策略〉。《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2(1),97-114。
翁望回(1986)。《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正當性之研究》。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高希均審定(2008)。《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臺北:天下遠見。
張世賢(2004)。〈企業對地方永續發展的社會責任〉。論文發表於佛光人文學院公共事務學系主辦之第三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集》。
張育美(2006)。〈女性創業家精神研究—以天成醫療體系個案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未出版,桃園縣。
張英陣(1999)。〈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社區發展季刊》,85,62-70。
張培新(2009)。〈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踐:以美體小舖為例〉。《美容科技學刊》,6(2),85-102。
許世雨(2006)。〈健康城市與健康社區之營造〉。《中國地方自治》,59,11-36。
郭瑞坤(2006)。〈社區領導者的角色扮演〉。《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公民組織篇》。內政部。
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宜民、鍾道詮 (2002)。〈醫師的社會責任養成教育之我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1,30-35。
陳武宗(2004)。〈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與方法〉。《高醫醫訊》,24,1-2。
陳武宗(2009)。〈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社會資源運用與倡導經驗回顧〉。《社區發展季》,126,20-33。
陳俊傑、顏裕庭、顏啟華、陳宣志、李孟智(2004)。〈社區為導向的家庭醫業〉。《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4(3),113-120。
陳美燕、楊瑞珍、劉影梅、廖照慧、黃璉華(2001)。〈社區健康營造的理論與社區護理實務的結合〉。《醫護科技學刊》,3(4),358-364。
陳敏麗、施春合、施國正(2003)。〈社會資本與社區健康營造〉。《臺灣醫學》,7(5),780-785。
陳雅慧(2005)。〈微利時代突圍利器〉。《天下雜誌》,315,84-87。
陳義勝、吳欣蓓、邱文照(2007)。〈企業形象對信任與購買意願影響關係之研究〉。《聖約翰學報》,24,111-126。
陳瑩蓉(2003)。〈企業參與公益活動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 以三個在臺灣的跨國企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靜敏、李碧霞、張淑卿、莊瑞菱(2001)。〈社區健康意識量表之發展與測試〉。《新臺北護理期刊》,3(2), 77-87。
曾育慧(2008)。〈孟加拉婦女培力的先驅:人民醫院〉。《臺大楓城新聞評論》,182。
黃正忠(2005)。〈企業在地方永續發展扮演角色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9(5),1-21。
黃正忠主編(2001)。《企業社會責任-從理念到行動》。臺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黃怡翔(2008)。《決戰CSR-改變世界的企業社會責任力》。臺北:鳴嵐。
黃明珠、張淑紅(2010)。〈社區健康營造之過去、現在、與未來〉。《長庚科技學刊》,12,5-7。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 – 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臺北:揚智。
楊政學(2008)。《企業倫理-倫理教育與社會責任(二版)》。臺北:全華
楊凱程(2002)。〈黃金時代先知對話錄:針砭社區營造的組織運作與社區實踐─以「都市改革組. 織」與「社區資源交流協會」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瑩、黃源協(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 – 以彰化縣鹿港鎮為例〉。內政部社會司專題研究報告。
葉保強(2002)。《建構企業的社會契約》。臺北:鵝湖。
廖婉鈞、林月雲、虞邦祥(2009)。〈知覺組織利害關係人重要程度與組織績效之關係:企業責任作為之中介效果〉。《管理學報》,26(2),213-232。
劉怡苓(2009)。〈不同社區型態與高齡志工社區參與動機之探討-以高雄縣兩社區爲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7(2),273-302。
劉阿榮(2010)。〈客家企業家精神與理論〉。《客家政治經濟》。江明修主編。臺北:智勝
劉潔心、張麗春、楊智琳、林怡君、陳嘉玲(2005)。〈臺灣北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成員態度與能力之影響因素探討〉。《醫護科技學刊》,7(4),317-332。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臺北:三民
蔡秀美(2006)。〈社區志工的招募與經營〉。《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公民組織篇》。內政部。
蔡政哲(2009)。〈邁向綠色前瞻企業的永續經營之道-企業社會責任〉。《品質月刊》,45(7),27-34
鄭怡世(2000)。〈淺論「企業的公益贊助」--社會福利的另類資源〉。《社區發展季刊》,89,201-214。
薛政濱(2004)。〈企業參與地方永續發展之研究-以臺北縣製造業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政策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謝博生(2001)。〈特輯:社區健康營造-緒言〉。《臺灣醫學》,5(2),180-181。
魏米秀、洪文綺(2010)。〈都市與偏遠社區成人的健康資訊尋求經驗: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4,93-114。
羅瑞煌(2001)。〈醫院參與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現況評估與策略運用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嚴慧玲(1991)。〈重商時代的臺灣企業公民─臺灣需要企業良民〉。《戰略生產力雜誌》,428,26-31。
貳、 英文部分
Archie B. Carroll (1996). Business &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3rd ed..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Co.
Ailian, G. “the Impact of Public Scrutiny o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9, 2006, pp.217-236.
Bowen, H. R. (1953).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 Harper & Row.
Burchell, J. & Cook, J. (2006). Confronting the “corporate citizen” shaping the discourse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Science, 26(3/4), 121-137.
Daft, R. (2004).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Davis, K., & R. L. Blomstom. (1975). Business and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McGraw-Hill.
Daviss, B. (1999). Profits from principle. the Futurist, 33, 28-34.
De George, R. t. (1990). Business Ethics,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Donaldson, t and Lee E. Preston (1995).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65-91.
Drumwright, M. (1994). Socially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al buying: environmental concem as a non-economic buying criter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58(3), 1-19.
Frederick, W.C., & J. E. Post, K. Davis (1992).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 Ethics. New York: McGraw-Hill.
Freeman, R. E. & L. R. David (1983). Stockholders and stakehold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ceedding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Definitive Exploration of Issues. Losangeles: UCLA Extension.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Publishing Inc.
Galbreath, J. (2006).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y: strategic options, global considerations. Corporate Goveranace,6,175-187.
Griffin, Ricky W. (1999). Management, 6th ed..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eslin, P.A. and Ochoa, J.D. (2008) Under s tand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75, doi:10.1016.
Joseph W. Mcguire. (1963). Business and Socitty. New York:Mcgran Hill
Keith Davis & Robert L. Blomstrom (1975). Business and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ogsdon, J. M, Reiner, M.& Burke, L.(1990). Corporate philanthropy:strategic responses to the firm's stakeholder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9(2), 93-109。
Marx, J.D.(1989). Corporate strategic philanthropy:implication for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43,(1), 34-41.
McGuire, J.W. (1963). Busi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 McGraw-Hill.
Minkler M(1998).Community organizing & community building for health.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Paluszek, John L.(1976). Business and Society: 1976-2000. New York:AMACOM
Richard L. Daft (2004).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8th ed. Ohio : thomson South-Western.
Schein , E. H.(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2nd.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Stevenson, H. , Roberts, M. , Bhide, A. & Sahlman, W.(1999). Some thoughts on business plan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ventur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Used with permission.
Waddock, S., & Smith, N. (200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s: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1(2), 75-83.
Wallis AD.(1998).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building: part one. National Civic, 87 ,317 -336.
Werther, Jr. W. B. and D. Chandler(2005),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takeholders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Sage Pubications, London, UK.
參、 網站資料
天成醫療體系網站。2010年10月26日,擷取自http://www.tcmg.com.tw/index_cl.asp
中壢天晟志工網站。2010年10月26日,擷取自
http://www.tcmg.com.tw/volunteer/volunteer_cl.asp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2010年10月26日,擷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aspx?No=200712250054
卓越雜誌。2010年10月26日,擷取自http://mib.moker.com.tw/main/article.php?maga_id=00030&vol=0283&id=000300283013
健康醫師網站。2010年10月26日,擷取自http://www.doctorhealth.tw/
指導教授 李世暉(Shih-hui Li) 審核日期 2011-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