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30602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8 、訪客IP:3.145.97.1
姓名 劉家良(Chia-Liang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
(The Construction of Hakka Symbols: A Case study of Tung Blossom)
相關論文
★ 客家地區醫療院所企業社會責任--以天晟醫院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為例★ 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
★ 客家社團與溝通媒介之研究—以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為例★ 台灣客家戲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中壢市興國國小音樂教學為例
★ 客家休閒農業區經營策略之研究--以照門休閒農業區為例★ 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客家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以桃園縣二所社區大學為例
★ 新北市客家社團公民社會化之研究:CIVICUS公民社會指標的初探★ 以跨文化的觀點看商業電視台製播族群語言教學節目—以TVBS「來怡客」為例
★ 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 客籍企業家興業精神之研究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日本OVOP運動與台灣客家地方特色產業的比較分析:協力角色觀點★ 客家節慶活動旅遊效益之研究-以新埔義民節為例
★ 客家桐花祭與日本櫻花祭之比較研究─以文化治理的觀點★ 日本六級產業理論應用於台灣地方產業發展之策略-以苗栗公館紅棗產業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自198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展開以來,持續不斷的客家運動,影響了台灣客家事務各層面的發展,包括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設置、客家電視台的開播、客家基本法的通過等。這段期間,客家族群在與台灣其他族群的互動過程中,建構了自我認同,而其他族群則形成對客家族群的意象。在此一不同族群對話的場域中,所賴以溝通的就是符號;而此一符號媒介是場域行動者共同建構,而不是由客家族群或非客家族群單獨建構的。
在客委會積極推動的活動中,客家桐花祭歷經十年,可以說是能見度最高的活動,桐花因此成為客家族群的象徵符號之一。
為了解桐花被建構為客家符號的過程,本研究先以符號學的角度分析桐花所代表的意義歷來之轉變,再進一步以接合理論(構連理論)進行探討。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針對各領域的行動者進行質化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1)桐花符號擁有原生、不必然以及族群性。(2)客家桐花祭是建構桐花符號最重要的場域。(3)各領域的行動者深化了桐花符號的強度。(4)桐花符號兼具文化性與經濟性。
本研究對建構客家符號的建議為:(1)更深化桐花符號的文化性。(2)依循本研究結論建構其他客家符號的可能性。
摘要(英) Since 1988, after the Campaign of Restore My Mother Tongue, the ongoing Hakka movement has impacted Taiwan Hakka affairs developments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the setting of Council for Hakka Affairs, Hakka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the Hakka Basic Law and so on. Dur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Hakka and other Taiwan ethnic groups in this period, the Hakka group establishes self-identity, while other groups form their image of the Hakka community. In the dialogue field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communication means are symbolic, and the symbolic medium is co-constructed by the field actors, rather than by individual Hakka or non-Hakka.
Under the active promotions of the Council for Hakka Affairs, the Hakka Tung Blossom Festival lasting in a decade can be said as the highest visibility activity. The Hakka Tung Blossom becomes a symbol of Hakka.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he Tung Blossom constructed as the symbol of Hakka, this study first review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meaning of the Tung Blossom in the semiotic point of view, then further explores the articulation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ctors in many areas for a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ung Blossom symbol is native, not inevitable, and ethnic; (2) Hakka Tung Blossom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 to build the tung blossom symbol; (3) The actors in various fields deepened the strength of the Tung Blossom symbol; and (4) The Tung Blossom symbol has both cultural and economic worths.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e construction of Hakka symbols: (1) to deepen the culture meanings of the Tung Blossom symbol; and (2) to follow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for the possibility of building other Hakka symbols.
關鍵字(中) ★ 客家符號
★ 桐花
★ 客家桐花祭
★ 接合理論(構連理論)
關鍵字(英) ★ Articulation Theory
★ The Hakka Tung Blossom Festival
★ Tung Blossom
★ The Hakka Symbols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相關文獻檢閱 7
壹 、相關碩博士論文 7
貳 、新聞報導內容 25
第二節 符號學 30
壹、約翰費斯克 31
貳、皮爾斯 32
叁、索緒爾 34
肆、羅蘭巴特 36
第三節 接合理論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5
壹、文獻分析法 45
貳、深度訪談法 45
第四章 桐花符號的建構過程 49
第一節 公部門的影響力 49
壹、公部門的火車頭效應 49
貳、影響決策者的內外在因素 52
叁、政策核心建立的內外在因素 54
肆、政策對於符號建構的未來 60
第二節 私部門(含媒體)的協力 64
壹、異業結盟對於符號建構的協力 65
貳、符號建構對於地方產業的助益 67
叁、媒體端對於符號傳播的協力 69
第三節 第三部門的論述及參與 70
壹、學界的論述 71
貳、地方社團及社區營造 72
叁、文史工作者的貢獻 74
第四節 他者觀點 74
壹、民眾對桐花符號的感受 74
貳、民眾的行動 79
第五章 結論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1
壹、桐花符號擁有原生、不必然以及族群特性 81
貳、客家桐花祭是建構桐花符號最重要的場域 83
叁、場域行動者深化了桐花符號的強度 84
肆、桐花符號兼具文化性與經濟性 8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87
壹、更深化桐花符號的文化性 87
貳、依循本研究結論建構其他客家符號的可能性 88
參考文獻 91
附錄一 前客委會官員(編號A)訪談紀錄 97
附錄二 前客委會官員(編號B)訪談紀錄 113
附錄三 前客委會官員(編號C)訪談紀錄 127
附錄四 專家學者(編號D)訪談紀錄 131
附錄五 專家學者(編號E)訪談紀錄 141
附錄六 業者(編號F)訪談紀錄 155
附錄七 民眾(編號G)訪談紀錄 165
附錄八 民眾(編號H)訪談紀錄 171
附錄九 「桐慶100‧花舞客庄」「2011客家桐花祭」活動計畫書 175
參考文獻 中文著作
丘昌泰、蕭新煌 主編 (2007)。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台灣與全球的經驗台北市:智勝文化。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2009)。共桐去旅行-小鎮老街古道慢慢遊。台北市:上旗文化。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6)。賞桐遊春-客家桐花祭。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邂逅桐花。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市:五南圖書
江明修、丘昌泰 主編(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Hakka ethnicity and cultural repressentation。台北市:智勝文化。
李世暉(2011)。台灣客家公共事務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原作者:M. Jean Baudrillard)。台北市:時報文化。
周錦宏(2007)。客家文化產業與第三部門。台北市:智勝文化。
俞智敏 等(譯)(2002)。文化(Culture)(原作者:Jenks, Chris)。台北市:巨流出版。
徐正光 主編 (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莊錦華(2011)。桐花藍海:一朵桐花創造百億財富的傳奇。台北市:二魚文化。
張維倫 等(譯) (2003)。文化經濟學(原作者:David Throsby)。台北市:典藏。
張錦華 等(譯) (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原作者:John Fiske)。台北市:遠流。
張君玫、黃鵬仁(譯) (1997)。消費(原作者:Robert Bocock)。台北市: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張思仁 等(譯) (2002)。被發明的傳統(原作者:Eric Hobsbawm )。台北市:城邦文化。
陳芸芸(譯) (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原作者:James Lull)。台北市:韋伯文化
劉維公 (2006)。風格社會。台北市:天下
碩、博士論文
朱婉寧(2005)。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雅群(2004)。客家桐花祭之政策行銷暨滿意度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秀宇(2009)。政府政策行銷策略成效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車成緯(2008)。地方依附、社區意識與節慶活動認同之關係研究-以土城桐花節為例。輔仁大學餐飲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信慧(2008)。客家桐花祭政策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桃園縣。
吳家喬(2011)。客家創意生活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苗栗公館五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桃園縣。
吳靜欣(2006)。從符號消費論觀點探討化妝品包裝對消費者購買之影響。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吳禮青(2005)。北埔文化創意產業視覺設計規劃創作。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學位創作報告,未出版,桃園縣。
林绣芬(2006)。客家桐花祭之效益評估─以苗栗縣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錫霞(2009)。客家文化意象的想像與建構:以勝興國際桐花村為例。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市。
陳芷萱(2003)。應用本土化設計風格於台灣當代商業包裝設計之視覺圖像研究(1990~)。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陳致濂(2006)。以符號消費探究個性化商品銷售成功因素─以LOMO攝像產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世昆(2003)。社區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以大雁村仙楂腳聚落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張家誠(2009)。桐花意象對產品加值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繼尹(2009)。桐花季遊客對桐花商品符號消費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
黃于貞(2010)。設計策略下客家文化之探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黃顺意(2005)。客家文化產業行銷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葉欣偉(2004)。農業節慶活動遊客效益認知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鄧敏宏(2003)。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佛光人
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廖美玲(2009)。用故事打造節慶品牌的客家桐花祭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EMBA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孟尚(2006) 。客家桐花祭政策執行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銀丹(2011) 。以公私協力推動客家文化發展之研究—平鎮客家書院之經驗。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賴奕茹(2009)。客家特質在文化商品上的轉化與應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易珉(2009)。「六堆鬧熱季」六堆客家文化創意設計。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專門及研究報告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2010客家桐花祭總體效益與影響評估。未出版。
許俊誠(2009)。文化產業、戲劇與傳播:多元建構的客家─子計畫五:客家文化設計風格之認知研究報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98年度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網路資料
聯合報系知識庫
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cu.edu.tw/library/
指導教授 李世暉(Shih-hui Li) 審核日期 2011-8-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