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4 、訪客IP:13.58.61.197
姓名 謝麗貞(Li-chen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educated youths who moved back to the cities.─ ─ Liang Xiao sheng "Xue Cheng" (雪城))
相關論文
★ 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電視劇研究
★ 知青問題研究——以雲和縣為例★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 漢語舌尖元音的歷史演化與地理分布★ 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
★ 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 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 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 王小波〈黃金時代〉之暴力敘事與成長啟蒙
★ 食指後期詩作之人生主題探討★ 盜墓小說《鬼吹燈》研究
★ 從青樓到閨閣的文學跨越-以柳如是與徐燦為例★ 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無風之樹》為例
★ 氣候變遷對漢末三國的影響——以文學為探討核心★ 王安憶小說性描寫的心理分析──以《三戀》、〈崗上的世紀〉為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79年起各地知青陸續大規模回城,這些闊別城市多年的知青在返回城市後,卻出現生活適應上的困窘,作家們在八十年代紛紛寫出這些回城知青的生活境遇,本論文所要探究的回城知青之集體記憶包含生活環境的適應、工作家庭的融入、經濟物質的困頓、婚姻學業的困境以及思想情感的困惑等各種生活處境。
本論文利用「文本分析法」,以梁曉聲小說《雪城》為中心,先分析《雪城》中回城知青的生活境遇,再參酌比較其他作家在此議題的文本呈現,並引用相關的史學研究、社會學研究、期刊討論、統計年鑒以為佐證,歸納出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
在回城知青與社會∕家庭的衝突中,回城知青要面對城市民眾的冷漠、生活空間的擁擠和家人相處的隔閡。在成家與立業的難題中,回城知青要面對大齡未婚的壓力或是婚姻破碎、愛情損失的處境;他們有人成了待業青年,或是從事勞力工作;為了工作或理想,他們積極追補學業,但因為基礎不佳和年歲已長因此格外艱辛。在異質價值的矛盾與取捨中,知青要面對與從前迥異的價值觀,嚴謹的道德觀與城市的新準則讓知青無所遵從;集體主義與個人生活讓知青無從抉擇;理想主義與現實生活更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在回城知青的徬徨與省思中,面對回城後的生活,有些知青安於現狀,有些知青不甘平凡;他們懷念從前的邊疆∕農村,甚至選擇「回歸」;他們回顧也反思自己的知青時代。總之,回城知青的生活處境也可以說是知青的另一種「集體記憶」。
摘要(英) Around 1979, large scales of educated youths moved back to the cities. However, after years away from the cities, these educated youths faced many difficulties in life. Writers in the 80’s expressed the lifestyle of the youths during that era. This thesis is to inquiry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se youths, including adapting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itting in the work-family, the difficulties of material life, the swamp of marriage and academic studies, confusion of thoughts and emotions with other living conditions.
In this thesis, “Text Analyzing” was applied, and Liang Xiao sheng’s novel "Xue Cheng" served as base. This thesis first analyzed the lives of Youths that return to the city in “Xue Cheng,” then referred it to other writer’s text that presented the same issue; while quoting relevant historical researches, sociology researches, journal discussions, and statistics as strong supports to draw a conclusion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educated youths who returned to the cities.
The impact of the youths that returned to the cities on society, and family, has left the youths to confront the coldness of the city’s residents, the crowded living space, and the estrangement among the family. Upon Marriage and Carriers, the youths had to face the pressure of older unmarried, broken marriage, or the loss of love. Some of the youths became unemployed youths, or physical labors. Due to their occupation or dreams, they were active in catching up with academic studies, but their poor basis and older in age has made it particularly difficult. Under the dilemma of different values and contradictions, the youths had to face new values, strict morality and the city’s new standards, which made the Youths nothing to comply with. Collectivism and personal life has made it unable to choose for the Youths; while a big difference lies between idealism and realistic life. Among the uncertainty and pondering of the Youths that returned to the cities, some are content with it, some couldn’t accept that they ought to live regular lives, and some upon missing the lives before chose to “return” to the suburban. The youths recalled and self-examined their lives in that “Educated Youth” era. To sum up, the lives of the educated youths who returned to the cities is said to be another form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educated youths.
關鍵字(中) ★ 後知青文學
★ 集體記憶
★ 梁曉聲
★ 雪城
★ 知青
★ 返∕回城
關鍵字(英) ★ Youths
★ return to the cities
★ Liang Xiao sheng
★ Xue Cheng (雪城)
★ collective memory
★ The after educated youth era literature
論文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8
第二章 回城知青與社會∕家庭的衝突 21
第一節 城市民眾的冷漠 22
第二節 生活空間的擁擠 27
第三節 家人相處的隔閡 35
第四節 小結 44
第三章 成家與立業的難題 47
第一節 大齡未婚與婚姻破碎 47
第二節 待業困境與勞力工作 54
第三節 追補學業與學習困境 64
第四節 小結 70
第四章 異質價值的矛盾與取捨 72
第一節 舊價值與新準則的拉鋸 73
第二節 集體主義與個人生活的抉擇 81
第三節 理想主義與現實生活的落差 93
第四節 小結 103
第五章 回城知青的徬徨與省思 107
第一節 安於現狀與不甘平凡 107
第二節 徘徊於城市與鄉村的心靈 116
第三節 回顧與反思知青時代 127
第四節 小結 135
第六章 結論 138
參考書目 145
一、梁曉聲著作 145
二、其他作家的作品(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146
三、學術專書(按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147
四、學位論文(依照發表的時間先後排序) 148
五、期刊資料(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149
參考文獻 一、梁曉聲著作
梁曉聲:《雪城》,連載於《十月》,1986年,第二期,頁4-93;第三期,頁178-263;第四期,頁196-257;1988年,第一期,頁43-109;第二期,頁131-224;第三期,頁133-224。
──:《雪城》,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
──:《雪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今夜有暴風雪》,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年。(收錄〈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為了收獲〉、〈為了大森林〉、〈阿依吉倫〉、〈苦艾〉、〈邊境村紀實〉、〈鹿哨〉、〈黑帆〉、〈白樺林作證〉共十篇知青小說)
──:《年輪》,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今夜有暴風雪》,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年。
──:《一個紅衛兵的自白》,臺北:馥林文化,2006年。
──:《浮城》,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母親》,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年。
──:《鹿心血》,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年。
──:《梁曉聲自選集:泯滅》,貴陽:貴陽人民出版社,1995年。
──:《紅色驚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尾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弧上的瑣思》,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欲說》,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父親〉,今見於王蒙、王元化總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短篇小說卷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頁98-120。
──:〈我加了一塊磚〉,《中篇小說選刊》,1984年第二期,頁61-62。
二、其他作家的作品(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小鷹:〈星河〉,收錄於王小鷹:《王小鷹》,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頁55-106。
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今見於王蒙、王元化總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短篇小說卷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頁522-544。
──:〈崗上的世紀〉,收錄於《崗上的世紀》,臺北:INK印刻文學,2008年,頁20-114。孔捷生:〈南方的岸〉,今見於陳荒煤總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中篇小說集(下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5年,頁229-315。
──:〈普通女工〉,《小說界》,1982年第三期,頁109-149。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今見於侯吉諒主編:《83年「大陸全國文學獎」短篇小說(1)──搶劫即將發生》,臺北:海風出版社,1988年,頁84-106。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小說選刊》,1983年第七期,頁78-80。
肖復興、肖復華:《啊!老三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吳歡:〈雪,白色的,紅色的……〉,《當代》,1984年第三期,頁163-194。
張抗抗:〈塔〉,《收獲》,1983年第三期,頁4-41。
張辛欣:〈在同一地平線上〉,《收獲》,1981年第六期,頁172-233。
張承志:〈綠夜〉,《十月》,1982年第二期,頁130-137。
──:〈北方的河〉,收錄於《北方的河》,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7年,頁31-172。
陸星兒:〈啊,青鳥〉,《收獲》,1982年第二期,頁92-155。
──:〈達紫香悄悄地開了〉,《收獲》,1983年第四期,頁96-141。
葉辛:《蹉跎歲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董會平:〈尋找〉,《青春》,1980年第二期,頁1-10。
劉心武:〈立體交叉橋〉,今見於陳荒煤總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中篇小說集(下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5年,頁579-639。
鄭萬隆:〈紅葉,在山那邊〉,《花城》,1982年第五期,頁42-79。
鄧賢:《天堂之門》,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中國知青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韓少功:〈遠方的樹〉,《人民文學》,1983年第五期,頁49-68。
──:〈歸去來〉,今見於王蒙、王元化總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短篇小說卷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頁224-237。
韓天航:〈回滬記〉,《清明》,1995年第二期,頁30-59。
──:〈棚戶紀事〉,《清明》,1997年第六期,頁4-36。
嚴歌苓:《天浴》,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三、學術專書(按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力堅:《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臺北縣:Airiti Press Inc,200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編:《新時期文學六年(1976.10)―(1982.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孔範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中),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史衛民、何嵐:《知青備忘錄︰上山下鄉運動中的生產建設兵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托馬斯‧伯恩斯坦(Thomasp Bernstein)著 李楓譯:《上山下鄉》,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米鶴都:《紅衛兵這一代》,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金大陸:《世運與命運──老三屆人的生存與發展(增訂本)》,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
──編:《苦難與風流──「老三屆」人的道路(修訂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
定宜莊:《中國知青史:初瀾:1953~1968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孟繁華:《1978:激情歲月》,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姚鶴鳴:《在歷史的鞦韆架上──中國新時期文學回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郭小東:《中國敘事 : 中國知青文學》,廣東:花城出版社,2005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 : 敘述文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張學正:《現實主義文學在當代中國1976-1996》,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 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梁麗芳:《從紅衛兵到作家:覺醒一代的聲音》,臺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年。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劉小萌:《中國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
劉小萌、定宜莊、史衛民、何嵐:《中國知青事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潘鳴嘯(Michel Bonnin)著 歐陽因譯:《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四、學位論文(依照發表的時間先後排序)
史景輝:《論梁曉聲小說創作》,內蒙古乎和浩特市: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樸成日:《梁曉聲創作風格研究》,吉林省: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付秀瑩:《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梁曉聲小說創作中的底層敘事》,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段曉丹:《梁曉聲小說創作論》,河北省: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4月。
魏巍:《論梁曉聲九十年代小說中的平民意識》,重慶市: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劉春輝:《典型的過渡性作家與過渡性文本──梁曉聲小說創作論》,濟南市: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五、期刊資料(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炳社、曹強:〈論梁曉聲《雪城》創作的誤區〉,《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四期,2001年7月,頁61-63。
王源:〈新時期「知青小說」主題的嬗變〉,《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一期,頁104-109。
王謙:〈為平民立言的煽情大師:梁曉聲〉,《出版廣角》,2004年第十二期,頁42-44。
王靈麗、柳茂森:〈1979,知青大返城〉,《讀書文摘》,2010年第七期,頁2-12。
朱沛升:〈「文革記憶」研究初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三期,頁93-96。
西琳:〈論梁曉聲的知青三部曲〉,《瀋陽大學學報》,1990年第二期,頁57-61。
李文明:〈談《雪城》中兩個人物命運的悲劇意義〉,《臨沂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二期,頁71-75。
李巧寧:〈命運的抗爭──知識青年回城心態分析〉,《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二期,2006年4月,頁265-269。
李英莉:〈理性的尋找──返城後知青題材小說的主題〉,《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二期 ,1998年3月,頁40-42。
李晶:〈悲憤的傾洩與消散──《雪城》情緒分析〉,《文學自由談》,1989年第一期,頁79-87。
林蓉、章志紅:〈知青大返城始末〉,《黨史文苑》,2004年第一期,頁25-27。
林顯宗、唐先梅:〈居住空間與家人關係──台北市與農村的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1987年12月,頁35-79。
孟繁樹:〈評《雪城》──艱難的歷程 悲壯的美〉,《當代電視》,1988年第四期,頁18-19。
胡延照、劉明浩:〈上海人口問題和對策研究〉,《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一期,頁94。
孫旋:〈作家梁曉聲研究綜述〉,《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三期,頁128-131。
徐曉東:〈《雪城》:徘徊在理想與世俗之間的精神殉葬之作〉,《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三期,頁69-75。
許人俊:〈20世紀70年代末的知青返城浪潮〉,《黨史博覽》,2004年第二期,頁9-15。
──:〈知青返城浪潮起落紀實〉,《中國改革》,2006年第三期,頁60-62。
晨立:〈「回歸」析──對知青小說的一點思考〉,《當代文壇》,1983年第十一期,頁29-33。
張志忠:〈未曾衰竭的青春──讀《雪城》兼論梁曉聲〉,《當代作家評論》,1987年第三期,頁92-95、88。
張延國、熊寶蓮:〈論梁曉聲九十年代以來的小說創作特色〉,《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五卷第三期,2003年9月,頁14-19。
張細珍、張志忠:〈知青一代理想主義的雙聲:史鐵生與梁曉聲〉,《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二期,頁101-106。
張衛:〈「知青大返城」的率先行動,為什麼偏偏是雲南知青——記30年前知青大返城的肇始內幕並解析其成因〉,《雨花》,2008年第六期,頁26-30。
張廣崑:〈梁曉聲知青小說散論〉,《文藝評論》,1987年第六期,頁54-58。
張曙:〈「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研究述評〉,《當代中國史研究》,第八卷第二期 ,2001年3月,頁102-110。
──:〈鄧小平與知青問題的解決〉,《黨的文獻》,2003年第六期,頁57-62。
梁樹成:〈探索心靈宇宙的「黑洞」──電視連續劇《雪城》漫談〉,《文藝評論》,1988年第一期,頁99-101。
梁麗芳:〈私人經歷與集體記憶:知青一代人的文化震驚和歷史反諷〉,《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四期,頁20-26。
陳曉明:〈永遠的舞者──重新解讀梁曉聲〉,《藝術評論》,2004年第八期,頁74-78。
賀仲明:〈「歸去來」的困惑與彷徨──論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情感與文化困境〉,《文學評論》,1999年第六期,頁114-123。
賀紹俊:〈重讀《雪城》〉,《小說評論》,1995年第一期,頁45-47、57。
裘孔淵:〈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升學、就業、婚姻問題〉,《匪情月報》,1976年第一期,頁20-28。
楊全、謝光治:〈1979:雲南支邊知青大返城〉,《龍門陣》,2005年第十一期,頁4-20。
楊帆:〈在都市與土地之間──回城知青生存現狀剖析〉,《中國農墾》,1992年第一期,頁40-42。
楊麗:〈論梁曉聲《雪城》的悲劇性色彩〉,《呂梁學院學報》,第一卷第三期,2011年6月,頁18-21。
葉辛:〈我經歷的知青回城〉,《百年潮》,2008年第十期,頁54-58。
──:〈論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落幕〉,《社會科學》,2007年第七期,頁142-150。
董淑華、張景忠:〈試論知青文學對精神家園的尋求和重構〉,《東疆學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 ,2004年7月,頁61-63。
董淑華:〈論知青文學的「家園」情結〉,《學術交流》,2009年第九期,頁173-175。
潘一:〈知識青年大返城風潮動因探尋〉,《青年研究》,1994年第三期,頁26-28。
劉起林:〈「境界倫理」的共鳴效應及理念缺失──論《雪城》的影響與研究〉,《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三期,頁76-80。
鄧賢:〈知青返城風暴〉,《報刊薈萃》,2004年第六期,頁41-45。
鄭毅:〈流瀉的真情──談梁曉聲「散文式」的親情小說〉,《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一期,頁31-32。
錢怡:〈愛在北大荒〉,《當代》,1986年第五期,頁149-152。
蕭漢初:〈有雜文血統的新散文──談梁曉聲的散文創作〉,《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二十八卷第六期,2003年11月,頁38-40。
曠若谷:〈論《雪城》的悲劇意識〉,《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87年第一期,頁42-46。
羅軍生:〈鄧小平終結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黨史縱覽》,2004年第十二期,頁4-10。
指導教授 王力堅 審核日期 2012-7-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