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18.188.119.67
姓名 鍾月玲(Yueh-ling C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論西西的故事新編
(A Study of Xixi’s Story Re-writes)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西西,一個在台灣文壇崛起的香港女作家,在華文界秉持著寫作的樂趣耕耘了很久,於2005年獲得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給了她實至名歸的肯定,西西的小說向來以「變化瑰奇」著稱,堪稱華文小說中前衛的實驗性作家。本論文將聚焦於西西「故事新編」的作品,這種依據舊文本「重寫」、「再創作」的寫作方式,一直是古今中外的文人創作的方式之一,在既定的經典作品中取材,如何脫穎而出而不至於流於篇幅的增刪,或只是重述舊文本的思考模式,而能給予新的時代意義,西西有極出色並多樣的呈現。首先,第一章先探討「故事新編」類小說的源流,以及不同的名稱、說法,統整學者們同根異枝的論點。第二章則可以看到她藉經典意有所指的為她現今的生存環境發聲,對比古今,希望今人藉「故」事提取教訓,展現時代應有的進步;並對古代另一種文字記錄者——史官,致上最高的敬意。第三章則就集結了「故事新編」的短篇創作《故事裡的故事》,作專章的討論,每一則短篇在為弱勢族群發聲之餘,著重在西西如何嘗試各種說故事的手法,開展讀者的視野。第四章探討西西以圖為文的故事新編,西西藉圖重現當時的故事,這種跨媒介的「文本互涉」是西西所擅長的手法。「故事新編」類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西西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信手拈來的將閱讀而來的豐富啟發置入自己的小說中,以讀者的姿態,向經典之作發出質疑。
摘要(英) Xixi is a writer who lives in Hong Kong and became known to readers in Taiwan in about 1983. She has committed herself totally to the pleasure of writing and after years of serious effort was honored with the ‘Flora Traces: World Chinese Literature Prize’ in 2005. A very well justified acknowledgement of her work. Xixi’s fiction is well known for its ‘enchanting metamorphosis’ and she is one of the cutting-edge experimental writers of Chinese ficti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cus on Xixi’s Story Re-writes, a genre of writing that re-creates existing text. This is a well known creative practice quite common among the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riters and prevalent across the world. Inspiration is taken from known classical rewrites. The secret lies in making the new work stand out from the original without reducing it to mundane text revision, a word count change or paraphrase. The purpose should be to inject the original central frame of thought with a refreshing epoch-specific significance. In that respect the work of Xixi stands out with diverse range of form and presentation. In Chapter I the origin of ‘story re-writes’ as a fiction genre is explored, as well as its different names, while presenting integrated argument of the divergent or unifying view of different scholars. Chaptor II sees Xixi deploy references from history and classic text to serve as a ‘voice’ for our present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hope that her contemporaries will draw lessons from the ‘prior’ text and move forwards in step with time. The highest tribute is also paid to the alternative text scribes of ancient times… the historiographers. Chapter III includes a compilation of short stories, “Story within a Story’, as a part of ‘Story Re-writes’ and conducts specific discussion that goes beyond the story’s purpose. It becomes a mouthpiece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centers on Xixi’s use of different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to expand the readers’ horizon. Chapter IV explores Story Re-writes that use graphic illustration as the text, a technique Xixi relies on to re-enact stories in relation to how they unfolded at the time. This is a cross-disciplinary intertextualizing technique at which Xixi is highly adept. As can be seen in the work of ‘the Story Re-write’ genre, one can see that Xixi is well acquainted with famous international classics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Ideas and thoughts inspired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m have readily found their way into Xixi’s own fictional creations. This is Xixi’s way of expressing her stance as a reader and voicing a challenge to the classic texts.
關鍵字(中) ★ 作者已死
★ 讀者反應
★ 重寫型
★ 本事遷移
★ 文本互涉
★ 故事新編
關鍵字(英) ★ READER RESPONSE
★ INTERTEXTUALIZATION
★ STORY RE-WRITES
★ RE-WRITES
★ TRANSFERENCE OF THE ORIGINAL STORY
★ DEATH OF THE AUTHOR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ENGLISH ABSTRACT............................................................................... II
第一章緒論:像我這樣一個讀者的故事新編............................................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方法、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方法............................................................................................................... 3
三、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故事新編」的術語界定................................................................................... 6
第三節「故」事為何要「新」編................................................................................11
一、邊傳邊說:文本媒介的轉變........................................................................11
二、 有話要說:繼承與創新............................................................................... 15
第四節 文獻探討及研究範圍......................................................................................... 18
一、西西「故事新編」類前人的研究成果............................................................... 18
二、經典的再創作...................................................................................................... 21
(一)和經典的對話.............................................................................................. 21
(二)西西為何故事新編...................................................................................... 23
第二章認同:我城香港與史家身分........................................................... 28
第一節 香港的灰闌:〈肥土鎮灰闌記〉..................................................................... 28
一、西西的本土意識.................................................................................................. 28
二、故事:〈肥土鎮灰闌記〉的血緣......................................................................... 32
三、新編:女性意識、文本互涉、後設................................................................... 39
第二節 中國的〈圖特碑記〉....................................................................................... 43
一、關於「圖特碑記」.............................................................................................. 43
二、中國化的寫法...................................................................................................... 46
第三章發聲:民胞物與的關懷.................................................................... 50
第一節 多重聲部:〈陳塘關總兵府家事〉、〈芭蕉扇〉.............................................. 52
一、眾聲喧嘩:〈陳塘關總兵府家事〉..................................................................... 52
二、妖的觀點:〈芭蕉扇〉...................................................................................... 55
第二節 獨白式的對話................................................................................................... 57
一、池魚之殃:〈致西緒弗斯〉................................................................................ 58
二、版本異趣:〈浪子燕青〉、〈補遺〉............................................................... 60
三、外星之旅:八月浮槎.......................................................................................... 62
四、西西與卡夫卡:〈長城營造〉........................................................................... 64
五、偵破杜甫詩:〈陪李金吾花下飲〉................................................................... 67
第四章看圖:卷軸文物的心得................................................................. 68
第一節 從《洛神賦圖》、《木蘭圖》到文本的創作.................................................... 68
第二節圖、文的互文:〈看《洛神賦圖卷》〉........................................................... 70
一、〈洛神賦〉、《洛神賦圖》、〈看《洛神賦圖卷》〉................................................ 70
二、後設中的對話與潛對話...................................................................................... 76
第三節 圖畫中的清史:《哨鹿》................................................................................ 83
一、《哨鹿》與〈木蘭圖〉........................................................................................ 84
(一)清史中的「木蘭狄獮」.............................................................................. 85
(二)西西《哨鹿》簡介...................................................................................... 87
二、「歷史」與「想像」............................................................................................ 88
(一)《哨鹿》中的清史........................................................................................ 89
第五章結語:像我這樣一個讀者的拼圖遊戲........................................... 94
參考文獻......................................................................................................... 99
一、西西著作............................................................................................................. 99
二、專書 (依作者姓氏筆劃).................................................................................... 101
三、期刋 (依出刋年) ............................................................................................... 104
四、學位論文(依出刋年) ........................................................................................113
附錄一:洛神賦圖局部................................................................................ 114
附錄二:木蘭圖局部.................................................................................... 115
附錄三:木蘭圖局部.................................................................................... 116
附錄四:洛神賦圖........................................................................................ 117
附錄五:木蘭圖卷一.................................................................................... 118
附錄六:木蘭圖卷二.................................................................................... 119
附錄七:木蘭圖卷三.................................................................................... 120
附錄八:木蘭圖卷四.................................................................................... 12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西西著作
《交河》,(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1981),(合集)
《石磬》,(香港:素葉出版社,1983),(詩)
《春望》,(香港:素葉出版社,1983),(短篇小說)
《哨鹿》,(香港:素葉出版社,1983),(長篇小說)
《像我這樣一個女子》,(台北市:洪範書店,1984),(短篇小說)
《像我這樣一個讀者》,(台北市:洪範書店,1986),(散文)
《鬍子有臉》,(台北市:洪範書店,1986),(短篇小說)
《哨鹿》,(台北市:皇冠出版社,1986),(小說)
《手卷》,(台北市:洪範書店,1988),(短篇小說)
《我城》,(台北市:允晨出版社,1989),(長篇小說)
《花木欄》,(台北市:洪範書店,1990),(散文)
《美麗大厦》,(台北市:洪範書店,1990),(長篇小說)
《母魚》,(台北市:洪範書店,1990),(短篇小說)
《花木欄》,(台北市:洪範書店,1990),(散文)
《象是笨蛋》,(台北市:洪範書店,1991),(中篇小說)
《候鳥》,(台北市:洪範書店,1991),(長篇小說)
《剪貼冊》,(台北市:洪範書店,1991),(散文)
《耳目書》,(台北市:洪範書店,1991),(散文)
《時間的話題——對話集》,(台北市:洪範書局店,1995),(散文)
《畫卅話本》,(台北市:洪範書店,1995)(散文)
《飛氈》,(台北市:洪範書店,1996),(小說)
《家族日誌》,(台北市:洪範書店,1996),(小說)
《哀悼乳房》,(台北市:洪範書店,1992),(小說)
《故事裡的故事》,(台北市:洪範書店,1998),(小說)
《哨鹿》,(台北市:洪範書店,1999),(小說)
《我城》,(台北市:洪範書店,1999),(小說)
《西西詩集1995~1999》,(台北市:洪範書店,2000),(詩)
《旋轉木馬》,(台北市:洪範書店,2001),(散文)
《拼圖遊戲》,(台北市:洪範書店,2001),(散文)
《白髮阿娥及其他》,(台北市:洪範書店,2006),(小說)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市:洪範書店,2007),(小說)
《母魚》,(台北市:洪範書店,2008),(小說)
《我的喬治亞》,(台北市:洪範書店,2008),(小說)
《看房子》,(台北市:洪範書店,2008),(散文)
《縫熊志》,(台北市:洪範書店,2009),(散文)
《猿猴志》,(台北市:洪範書店,2011),(散文)
二、專書 (依作者姓氏筆劃)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
卡謬 著,張漢良 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及抒情散文選》,(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7年。
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著:《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彭鏡禧、鄭芳雄 合譯,鄭芳雄注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5年。
(荷蘭)佛克馬;伯斯頓編;王寧等譯:《走向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淑罄出版社)1992年。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1991年。
李桑牧等:《〈故事新編〉的論辨和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何福仁 編:《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帕特里莎.渥厄:《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錢競、劉雁濱譯,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95年。
【明】吳承恩:《西遊記》李卓吾評本,(上海市:上海中籍出版社)1993年。
【元】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 著,延保全校注《李行道 孔文卿 羅貫中 戲曲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林非:《論〈故事新編〉思想藝術及歷史意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
林以亮:《更上一層樓》,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6年。
【明】施耐庵:《水滸傳》羅貫中纂修,(台北市:聯經),1988年第二次印行。
徐霞:《文學‧女性‧知識──西西《哀悼乳房》及其創作系譜研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
凌逾:《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常建華:《乾隆事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8年12月。
畢梅雪 侯錦郎 合著:《木蘭圖——與乾隆秋季大獵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1月。
張新穎,《文學的現代記憶》,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6月。
陳潔儀:《閱讀肥土鎮──論西西的小說敘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燕遐:《反叛與對話:論西西的小說》,香港:華南研究社,2000年。
馮明珠:《知道了:硃批奏摺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初版六刷。
劉家駒:《清史拼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3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曾豔兵:《卡夫卡與中國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潘毅 余麗文 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7年。
嚴家炎:《論魯迅的復調小說》,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羅蘭巴特,陳志敏 譯:《物體世界——羅蘭巴特評論集(一)》,(苗栗縣:桂冠圖書出
版),2008年。
三、期刋 (依出刋年)
江江明:〈旁觀我城--西西故事新編體的敘事話語與文化考掘〉,《中國文學研究》,第31期,2011年01月,頁217-247。
陳顯軍、應娜琳〈《灰闌記》中對比強烈的人物形象塑造〉,《南昌高專學報》,2011年第6期,2011年12月出版,頁26~28。
周婷:〈淺析元雜劇《灰闌記》與布萊希特《高加索灰闌記》的異同〉,《華章》2011年第36期,頁96。
蘆笛:〈對二女爭子故事起源和演變的推測〉,《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4月,第4卷第2期,頁200~206。
胡美芳:〈洛神賦圖——一幅視覺表達文學的傑作〉,《文藝生活》2011年04期,頁129~130。
王珊珊:〈長城的「他者」話語——《萬里長城建造時》中的隱喻及其生成機制〉,《傳奇、傳記文學選刋》,2011年02期,頁20~21。
陳旭光,〈論藝術創作中的「對話」與「潛對話」〉,《當代中國文藝研究》2011年第4期,頁90~93。
寶和:〈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金秋》2011年04期,頁26~27。
鄒清泉:〈顧愷之研究論述〉,《美術學報》2011年02期,頁15~22。
王珊珊:〈長城的「他者」話語——《萬里長城建造時》中的隱喻及其生成機制〉,《傳奇、傳記文學選刋》,2011年02期,頁20~21。
任婷婷〈《后水滸傳》對燕青形象的繼承與發展〉,《安徽文學》,2011年08期,頁142~143。
葉華:〈試析「浪子」燕青的人物形象〉,《科技信息》2011年09期,頁566。
宋金民〈名實不符,一個被看輕的水滸英雄〉,《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頁97~100。
陳筱筠:〈論西西《飛氈》的地方意識與敘事策略〉,《中外文學》,第39卷3期,總號430,2010年09月,頁125-149。
劉亞洲:〈梁山好漢排名的玄機〉,《中外文摘》,2010年 03期,頁54~55。
陳顯軍:〈不同的女人 不同的世界——《包待制智勘灰闌記》與《高加索灰闌記》中”二母”的形象比較〉,《飛天》2010年第22期,頁29~30。
孟憲平:〈樹、空間、圖式:對《洛神賦圖》個案研究的一種嘗試〉,《藝術探索》2010年03期,頁13-18+148。
郝一甲:〈曹植《洛神賦》到顧愷之《洛神賦圖》的繪畫表現〉,《青年文學》2010年24期,頁104~106。
劉慧敏 王媛 白楊 程媛:〈女性意識的建構與豐富淵博的知識性敘述——論西西小說城市書寫的特質〉,《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五期,2010年9月,頁81~83。
張蕾:〈讀祝宇紅著《「故」事如何「新」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刋》,2010年第六期。
盧世達:〈隱蔽的話語--論魯迅《故事新編》對晚清小說的「現代性」承續〉,《有鳳初鳴年刊》,5期,2009年10月,頁419-433。
蔡妙芳:〈穿過奇幻的大門--論魯迅與汪曾祺的「故事新編」〉,《有鳳初鳴年刊》,4期,2009年09月,頁277-291。
蔣興立:〈論李碧華〈山鬼〉的文本互涉與顛覆〉,《經國學報》,27期,2009年07月,頁108-119。
王盛弘:〈看房子,說故事--談西西《看房子》〉,《幼獅文藝》662期2009年02月,頁76-77。
何福仁:〈西西和《我的喬治亞》〉,《幼獅文藝》662期,2009年02月,頁64-65。
顏瑞雪:〈燕青,水滸英雄的男類人生——兼論《水滸傳》作者對水滸英雄出路的思考〉,《安徽文學》,2009年09期,頁225~227。
朱語丞:〈論布萊希特對中國戲劇的間離——對兩部《灰闌記》的比較閱讀〉,《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04期,頁163~172。
熊燕霞:〈《洛神賦》與《洛神賦圖卷》的審美比較〉,《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9年03期。
陳冰:〈從《博物志》中看看晉代以前的中國古代民俗〉,《文教資料》,2009年19期,頁72~73。
劉文剛:〈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宗教學研究》2009年03期,頁178~183。
陳葆真:〈關於遼寧本《洛神賦圖》的一些問題〉,《故宮學術季刋》2008年06,第二十五卷第四期,頁49~106。
陳潔儀:〈西西《我城》的科幻元素與現代性〉,《東華漢學》8期,2008年12月,頁231-253。
馬延岳:〈《洛神賦》與《洛神賦圖卷》〉,《美術大觀》2008年04期,頁70~71。
李祥林:〈哪吒神話和蓮花母題〉,《民族藝術》2008年01期,頁70~77。
趙稀方:〈本土意識與文字形式——西西小說論〉,《評論和研究》,2008年2月。
西西、何福仁:〈西西說畫--拼溶〉,《印刻文學生活誌》,3卷8期總號44,2007年04月,頁18。
西西、何福仁:〈西西說畫--視點〉,《印刻文學生活誌》,3卷7期總號43,2007年03月, 頁14。
黃清順:〈「舊瓶新裝」看〈鑄劍〉--對「魯迅式風格」的「新歷史小說」作整體觀察〉,《國文學報》,41期,2007年06月,頁133-187。
石守謙:〈洛神賦圖——一個傳統的形塑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07年09第23卷,頁51~71+73~80+200。
曾萍萍:〈像西西這樣的一個作家——評西西《飛氈》〉,《幼獅文藝》627期,2006年03月,頁94-96。
林寶玲:〈西西,香港的說夢人:記香港作家西西榮獲世界華文文學獎〉,《明報月刊》,41卷1期總號481,2006年01月,頁144-146。
陳玟惠:〈論《徬徨》、《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及主題意識〉,《中國語文》,99卷5期總號593,2006年11月,頁63-76。
禇天蕓:〈從《洛神賦圖》看中國古代長卷中的意象表現〉,《上海藝術家》2006年06期,頁72~73。
羅欣:〈淺論《博物志》的哲學思想〉,《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頁127~128。
王媛:〈《博物志》的成書、體例與流傳〉,《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04期,頁58~67。
陳葆真:〈傳世〈洛神賦〉故事畫的表現類型與風格系譜〉,《故宮學術季刋》,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5年,頁175~633。
孔岩:〈灰闌中的敘述:論西西實驗小說的敘述探索〉,《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第27卷第3 期,頁103~107。
林逢森:〈現代小說中的神話運用--論魯迅〈理水〉〉,《東方人文學誌》,4卷4期,2005年12月,頁229-242。
藍劍虹:〈故事的故事--《西西的龍鬚糖》〉,《人本教育札記》,197期,2005年11月,頁74-77。
顏秉直:〈魯迅的《故事新編》與神話小說〉,《醒吾學報》,29期,2005年06月,頁171-183。
朱崇科:〈邊緣童話--諫言(建言)香港:淺論西西的故事新編小說〉,《國文天地》,20卷12期總號240,2005年05月,頁90-94。
吳薇儀:〈千年後的知音--魯迅《故事新編.超死》對莊子生死觀的反諷與隱喻〉,《思辨集》,8期,2005年03月,頁169-180。
鄧曉東:〈從燕青形象之演變看《水滸傳》作者的矛盾心態〉,《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頁264~267。
陳松柏:〈燕青形象的嬗變〉,《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01期,頁54~65。
鄒依霖:〈論西西小說中的遊戲性--以「肥土鎮灰闌記」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卷1期總號85,2004年06月,頁134-156。
何福仁:〈時間、空間和房間--與西西對談〉,《印刻文學生活誌》9期,2004年05月,頁30-41。
黃沛勤:〈跳跳歷史的房子--論「西西詩集」中的英雄與帝王〉,《國文天地》,19卷6期總號222,2003年11月,頁59-64。
劉鋼:〈顧愷之人物畫的傳神境界〉,《岱宗學刋》,2004年12月第8卷第四期,頁50~51。
Reynolds,Brian:〈但丁「神曲」中的女性啟蒙角色〉,《中外文學》,32卷6期總號378,2003年11月,頁15-42。
朱詠瑤:〈五位香港作家相關研究資料目錄〉,《文訊》,217期,2003年11年,頁52-53。
龔玉玲:〈怪胎哪吒「現身」「說法」--現代新編文本中的哪吒圖像〉,《中外文學》,32卷3期總號375,2003年08月,頁125-140。
趙稀方:〈西西小說與香港意識〉,《華文文學》,2003年3月,頁7~10。
王浩威:〈講評--析論西西的散文<血滴子>〉,《文訊》,206期,2002年12月,頁37。
李欣倫:〈乳癌隱喻,文學療程--析論西西的散文「血滴子」〉,《文訊》,206期,2002年12月,頁36。
陳曉暉〈正典的命運—試論李碧華小說改寫傳統的方式〉,《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二期, 2002。
傅無言:〈長篇連載:民間故事新編「媽祖新傳」〉,《臺灣文藝》,186期,2003年02月,頁91-96。
朱崇科:〈戲弄:模式與指向--論李碧華「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當代》,61期總號179,2002年07月,頁124-139。
阿瑛:〈互文性理論與后現代寫作〉,《寶雞社會科學》2002年01期,頁46~48。
余崇生:〈化古與出新--評《西西詩集》〉,《文訊》,190期,2001年08月,頁37-38。
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分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中外文學》,28卷10期總號334,2000年03月,頁185-204。
陳潔儀:〈從余非筆下的「香港」回溯西西及巴爾加斯.略薩的小說〉,《中外文學》,28卷10期總號334,2000年03月,頁205-221。
杜萌若:〈《封神演義》哪吒〉,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0年12月,第2卷第4期,頁84~86。
宋子俊:〈元雜劇中的宋江和燕青形象考述——兼論《水滸傳》與水滸戲人物描寫的演變、發展關係〉,《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02期,頁64~67。
邱心:〈用心講故事,留心聽故事--西西作品賞析〉,《文采》,5/6卷,1999年11月,頁47-50。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2卷2期,1999年01月,頁91-117。
杜威.佛克馬著,范智紅譯:〈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文學評論》1999年06期,頁144~149。
李代祥:〈試論《博物志》語言學價值〉,《重慶社會科學》,1998年06期,頁72~73。
周敏:〈《灰闌記》與《高加索灰闌記》比較〉,《戲曲研究》1998年00期,頁212~220。
陳惠英:〈抒情與敘述--淺論張愛玲與西西的小說世界〉,《嶺南大學中文系系刊》,1998年06月,5期,頁181-189。
何福仁:〈最近忙些什麼﹖--談西西的幾篇近作〉,《精湛》,32期,1997年09月,頁51-52。
曾麗玲:〈起舞弄清影--西西的香港文本與後殖民擬像 (象)〉,《中外文學》,25卷10期總號298,1997年03月,頁37-40。
李順興:〈歷史、幻想、後設:評[西西]《飛氈》〉,《中外文學》,25卷4期總號292,1996年09月,頁145-148。
艾曉明:〈地毯如何變成飛氈--從《飛氈》看西西的童話小說〉,《讀書人》,19期,1996年09月,頁33-41。
馬森:〈掉書袋的寓言小說--評西西《飛氈》〉,《聯合文學》,12卷10期總號142,1996年08月,頁168-170。
何福仁、關夢南:〈文學沙龍--「看西西的小說」〉,《讀書人》,13期,1996年03月,頁70-75。
周英雄:〈像西西這樣的《傳聲筒》〉,《聯合文學》,12卷3期總號135,1996年01月,頁154。
許琇禎:〈古今錯綜的新命題與模式--魯迅「故事新編」探賾〉,《北市師院語文學刊》,3期,1996年05月,頁191-217。
艾曉明:〈看圖說話--西西創作中圖文互涉初探〉,《現代中文文學評論》,4期,1995年12月,頁113-131。
陳潔儀:〈再談[西西著]《浮城誌異》--從「浮城誌異」的敘述層說起〉,《讀書人》,8期,1995年10月,頁14-19。
倪玉聯〈對古老文化思想的深刻反思──《故事新編》本體意義新探〉,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03期。
林耀德:〈空間呈現在單純的時間軸上--評西西的《候鳥》〉,《聯合文學》,8卷4期總號88,1992年02月,頁117-118。
黎活仁:〈西西《我城》的空間觀〉,《文訊》,35期總號74,1991年12月,頁96-100。
黃子平:〈灰闌中的敍述--讀西西的小說集「手卷」〉,《女性人》,5期,1991年09月,頁139-147。
何福仁:〈西西,這樣的一位作家〉,《精湛》,9期,1989年07月,頁56-58。
蘇其康:〈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之後--評西西編《閣樓》〉,《聯合文學》,4卷6期總號42,1988年04月,頁180-181。
蘇其康:〈藝術翻身?--評大陸小說選[西西編]《紅高粱》〉,《聯合文學》,4卷4期總號40,1988年02月,頁153-155。
陳長房:〈脫軌的閱讀:評 《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西西著)〉,《聯合文學》,3卷8期總號32,1987年06月,頁207-208。
廖玉蕙:〈細節詳盡的奇思妙想[評西西著<鬍子有臉>]〉,《聯合文學》,2卷9期總號21,1986年07月,頁219-220。
黃維樑:〈香港小市民的故事--讀<大拇指小說選>(西西等著)〉,《書評書目》,73期,1979年05月,頁69-77。
四、學位論文 (依出刋年)
黃鈺萱:《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 ──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2011年。
黃雅蓮:《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的研究》,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1年。
張丰慈:《摩登長廊裡的傳奇──論西西的香港都市書寫》,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
鄭蓓蓉:《西西小說香港城市書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9。
江千惠:《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8。
紀麗華:《從「對話」到「童話」──西西小說敘述美學試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6年。
黃慧芬:《西西小說論》,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1994年。
指導教授 康來新 審核日期 2012-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