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30101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6 、訪客IP:3.138.174.45
姓名 馮尹君(Yin-chun F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記憶與技藝--重讀《家變》
(Recall and Artistry—a Reinterpretation of “ Family Catastrophe”)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王文興的《家變》為範圍,以「記憶」與「技藝」為題,試圖梳理《家變》中的時代記憶書寫,以及作家如何從個人的經驗,經過藝術化的「技藝」而呈現。《家變》的敘事角度,乃以一個回憶者的姿態而成,這樣的手法在現今的創作很常見,然而在民國六O年代卻是少有的。其中,《家變》大量的日式建築描述場景──也就是作者幼時所居住的紀州庵,除了見證台灣日治五十年的歷史經驗外,更見證了戰後台灣這塊土地上的集體記憶,融合了不同族群的多種文化。這些文化透過許多寫實的生活「斷片」與「細節」,於小說中如實的呈現。書中的主角范曄,透過成長以及尋父的兩條回憶線,除了拼貼出主角的成長史與創傷經歷,也拼貼出台灣於民國遷台後,早期公務人員的清貧生活,以及宿舍生活的概況,文中透出濃濃且只屬於那個時代的社會氣氛。
  本文於第二章先試論虛擬作者如何以回憶的姿態回顧,及王文興「敘事者和主角最後原是同一人」的目的與可能造成效果為何。第三章,以文本中關於物質上的一些細節與描寫片斷,輔以日治與國民政府遷台所構成的台灣文化史如何的在集體記憶中展現。第四章,分析作家如何以其經驗,並透過字詞記憶的違背、表現主義的手法運用,達到小說詩化與舞台效果的呈現。我們發現,如果《家變》是一齣舞台劇,雖然人物可能是虛構,但布景卻是寫實的,而即便是虛構的人物所構成的虛構故事,卻成功的引起讀者感覺經驗的雷同,勾出某些不能算少數的曾經少年的成長記憶。
摘要(英) My thesis talks about one of Wang Wen-hsing’s books, “Family Catastrophe”. I try to make those contents in order of time featured with the topic of “recall” and the spirit of “artistry”. Besides that, I attempt to discuss how Wang artistically presents these contents with his experiences within his life, too. The way Wang wrote the book as a “recaller” is popular these days, but rare in the sixties. Also, the scenes with a number of Japanese architectures, like Kishu Ann where the author lived, witnessed not only the history of Taiwan in Japan-occupied period for 50 years, but also the common memories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among different peoples. These cultures are realistically presented through many pieces in daily life. The main character Fan Ye completed his life with both his growth and his traumas, and projected how servants in government authorities lived their poor life in the dormitories in the sixties. The readers could easily feel the atmosphere of the whole society only at that time.
In chapter 2 of this thesis, I try to connect how the author Wang Wen-hsing recalled his life and the purpose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effects that Wang wants to tell us that the main character Fan Ye is the author Wang himself first. Next,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he history on the cultures in Taiwan from 1895 to 1960s with expressions of episodes of the character’s stories. In chapter 3, I want to deconstruct the way the author poeticizes and dramatizes “Family Catastrophe” with his life and his own personalized dictions and the spirit of expressionism. We find out that if “Family Catastrophe” is a musical drama, the scenes are real though the characters are “virtual”. However, those “virtual” characters and stories successfully help every reader recall his or her common feelings of those years.
關鍵字(中) ★ 家變
★ 宇文所安
★ 王文興
★ 記憶
關鍵字(英) ★ Stephen Owen
★ Wang Wen-hsing
★ Family Catastrophe
★ recall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緒論:借鏡「記憶」的經典重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一、 成為集體記憶的經典讀物《家變》……………………1
二、 借鏡「記憶」學說的文本重讀…………………………3
第二節 文獻回顧…………………………………………………10
一、 關於王文興小說主題的相關研究………………………10
二、 關於記憶…………………………………………………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24
一、 文本分析與詮釋…………………………………………24
二、 文獻資料分析……………………………………………25
三、 社會指標分析……………………………………………26
第二章 尋人:啟動回憶的事件緣起………………………………27
第一節 虛擬的回憶者姿態………………………………………27
第二節 成長歷程對視父記憶的影響……………………………35
一、 崇父愛母兒童期…………………………………………36
二、 審父批母青春期…………………………………………38
三、 諒父孝母青年後期………………………………………42
第三節 被回憶的家庭……………………………………………44
一、 被回憶的家庭週期與婚姻滿意度………………………47
二、 被回憶的夫妻權力更迭…………………………………51
三、 被回憶的繼親家庭………………………………………53
第三章 斷片:特定族群的往事再現………………………………58
第一節 斷片──紀州庵:日式建築區居住者的集體記憶……58
一、 住:日式建築改裝成的宿舍……………………………59
二、 通訊:公共電話…………………………………………67
第二節 遷台克難時期公務員的集體記憶………………………71
一、 跨越國界的遠影響………………………………………71
二、 追求穩定國內局勢………………………………………73
第三節 小説《家變》與范曄的記憶復現………………………85
一、 父母死亡想像……………………………………………85
二、 傳統禮教下的成長之痛…………………………………87
第四章 編寫:手記「技藝」與長篇運用…………………………93
第一節 記憶的編織………………………………………………93
一、 如何編:由「分」到「合」……………………………93
二、 如何記:日常創作手記…………………………………95
第二節 技藝:「模擬情況」的展現……………………………98
一、 模擬情況…………………………………………………98
二、 擬真般的模擬……………………………………………107
第三節 違反字詞記憶的「技藝」………………………………111
一、 語言陌生化………………………………………………112
二、 破除流利化………………………………………………112
三、 節奏的講究與英文文法的借用…………………………114
四、 文句詩意化………………………………………………114
第四節 舞台效果的技藝展現與理論運用 ……………………115
一、 詩一般的台詞……………………………………………115
二、 舞台光線的操作…………………………………………117
第五章 結論:尋人、尋物、尋藝的論文編寫……………………120
附錄1: 王文興、范曄、十五篇小說中的兒童青年並置年表……123
參考書目………………………………………………131
參考文獻 一、 王文興著作:(依出版時間順序)
王文興:《書和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王文興:《家變》,(台北:環宇),1973年3月八版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1978年11月,1988年初版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2000年9月二版
王文興:《家變》(經典新版),(台北:洪範),2009年
王文興:《星雨樓隨想》,(台北:洪範),2003年7月
王文興:《家變六講──寫作過程與回顧》,(台北:麥田),2009年11月
王文興:《玩具屋九講》,(台北:印刻),2011年1月13日
王文興:《家變手稿集:《家變》、《背海的人》》精裝版、平裝版,(台北:行人),2010年
二 、相關書籍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
人間副刊主編:《回到中山堂:延平南路98號和周遭生活圈的故事》,(台北:文化局),2002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8年
王璦玲、胡曉真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2009年初版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元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第一版
【日】中村元助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台北學生),1995年3月2刷
中國婦女寫作協會主編:《我們的八十年》,時報,1991年
王文興:《他們在島嶼寫作》,(台北:行人文化),2012年
巴赫金(Bakhtin, M.M )著,錢文中主編:《巴赫金全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年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縣:聯經總經銷),2002年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2006年7月20初版
丘為君、陳連順編:《中國現代文學回顧》,(台北市:龍田),1978年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6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95年4月初版第二次印行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1987年
李瑞騰:《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評論二十家》,1998年3月31日
李如菁:《台灣電信的故事》,(高雄市,國立工藝科學博物館),2008年12月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成共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1999年初版一刷
車文博編:《心理學新詞典》,(長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
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北市:黎明文化),2008年3月出版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 :《西方正典》,The Westem Canan:Thse Books and School of Ages,1998年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法拉(Patricia Fara)和帕特森(Karalyn Patterson)編、盧曉暉譯:《記憶:劍橋年度主題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7月二刷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
周芬伶:《聖與魔 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洪子誠:《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2版
康來新編:《王文興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1990年5月初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5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aurice)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年10月29刷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新北市永和區,臺灣攝影工作室,北星總經銷) 1998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1990年
張大春:《文學不安˙他們都是怎樣長大的?小說裡的少年啟蒙經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初版
張鐸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瑜合著:《親職教育》,(台北:空中大學),2004年8月初版
程德培:《當代小說藝術論》,(高雄:春暉),2003年
赫洛克(Hurlock, Elizabeth Bergner)著、胡海國編譯:《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1991年
愛莉絲˙摩根(Alice Morgan),陳阿月譯:《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2008年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2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批評的通用詞彙編=Keywords in Literary & Critical Studiesu》,(台北,麥田),2003年
廖美立:《作家小傳:王文興》,(台北:行人文化),2012年。(附於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8版
劉可強主持:《市定古蹟紀州庵修復調查研究委託技術服務案報告書》,(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5年7月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1979年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初版
【美】樸安迪講演,樂黛云、張文定主編:《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88年二版
薛化元:《戰後台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2010年3月初版1刷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8月一版一刷
蘇雪林著,中國婦女寫作協會、行政院新聞局企畫主編:《我們的八十年》,(台北:時報),1991年
蘇珊˙佛渥德、克雷格˙巴克(Susan Forward & Craig Buck)著,楊淑智譯:《父母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蘿普(Rebecca Rupp)著,洪蘭譯:《記憶的秘密》,(台北,貓頭鷹),2004年初版五刷
二、 期刊論文
王文興:〈憶紀州庵舊事〉,《文訊》第311期,2011年9月
王甫昌:〈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6卷第1期,1993年12月
王甫昌:〈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76期,頁43-96
王德威:〈喧嘩與孤寂:小說百年的省思〉(曾秀萍記錄整理),《文訊》309期,2011年7月
王德威:〈這才是一個人的聖經──王文興新版《家變》的時代意義〉,《洪範季刊》2001年4月10日第二版
余光中:〈我的台北城南舊事〉,《文訊》第311期,2011年9月
白先勇:〈從《現代文學》的小說談起〉(張俐璇記錄整理),《文訊》第309期,2011年7月
宋雅姿:〈鄉在文字中〉:《文訊》第309期,2011年7月,頁31-41
沈瓊桃,陳姿勳:〈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學術研討會:夫妻對偶關係研究》,2003年7月3-4號
林秀玲編:《王文興專號》,《中外文學》第30卷第6期,2001年11月
林育群:〈再說一次,紀州庵的故事〉,《文訊》第311期,2011年9月,頁60-66
邱立本:〈百年的「吶喊」 「傳奇」的世紀〉,《亞洲週刊》,1999年6月14-20日
康來新:〈眾生眾聲,且喜且驚:關於台灣第一次的王文興國際研討會〉,《台灣文學館通訊》,2010年09月,頁42-45
張漢良:〈淺析「家變」的文字〉:《中外文學》第1卷第12期,1973年5月,頁122-141
張惠:〈「拒絕成長」與「壓抑欲望」──析美國漢學家黃衛總對《紅樓夢》性心理世界的獨異解讀〉,《紅樓夢學刊》,(北京,紅樓夢學刊雜誌社),2010年第4輯
張鐸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瑜合著:《親職教育》,(台北:空中大學),2004年8月初版
陳芳明:〈《秋葉》與《家變》的意義〉,(台北:文訊),2010年2月292期
陳曉明:〈個人記憶與歷史的客觀化〉,《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3期
陳裕美:〈試論王文興《家變》文字〉:《文學前瞻》第3期,2002年6月,頁77-89
陳信木:〈台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較分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2003年
陳儀芬:〈時閒的影像與影響:關於《紅柿子》的回憶〉《中外文學》第31卷第11期,2003年4月
梁世武:〈台灣族群同婚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2009年9月
單德興:〈王文興談王文興〉,《聯合文學》第3卷第8期,1987年6月
單德興:〈偶開天眼覷紅塵──再訪王文興〉,《中外文學》第336期,2000年5月
黃恕寧:〈勇敢邁向孤獨的實驗創作之路──王文興〉,《第13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專刊》,2009年10月。
湯舒雯:〈王文興 一部虔誠的文學史〉,(台北:書香遠傳),2010年1月第80期
湯芝萱記錄整理:〈迷途兩代情──談王文興《家變》〉,《幼獅文藝》第459期,1992年3月
董淑玲:〈《現代文學》特質探析〉,《臺中師院學報》,2005年6月,頁145-159
蔡詩薏、胡淑貞:〈社會人口特質、家庭生命週期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差異之研究:一個社區的初探性研究〉,《成功大學學報》第36期,2001年,頁23-49
蔡佳瑾:〈來自回憶的救贖:《紅柿子》中的政治嘲諷、族群關係與原鄉情結〉,《中外文學》第31卷第11期,2003年4月
歐陽子:〈論「家變」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中外文學》第1卷第12期,1973年5月,頁50-57
劉慧珠:〈論王文興《家變》的負面書寫〉,《興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3年,頁289-310
劉乃慈:〈九O年代台灣小說與「類精英」文化趨向〉,《台灣文學學報》第11期,2007年12月
蔡英俊:〈試論王文興小說中的挫敗主題〉:《文星》第102期,1986年12月,頁118-124
儲湘君:〈《紅柿子》、班雅民與回憶〉,《中外文學》第31卷第11期,2003年4月
賴靜毓、陳岫蘭、段岱玲:〈反叛VS.傳統:試論王文興的《家變》和白先勇的《孽子》二書中的雙重性〉,《嶺東學報》第24期,2008年12月
韓麗珠主講,高鈺昌記錄整理:〈座談3:時代與書寫 各世代小說家先鋒(二)〉,文訊第309期, 2011年7月
顏元叔:〈苦讀細品談「家變」〉:《中外文學》第1卷第11期,1973年4月,頁60-85
〈台北城南,紀州庵文學森林的誕生〈序〉〉,《文訊》311期,2011年9月
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卡加利大學:「中文敘事語言的藝術,王文興國際學術研討會」(Art of Chinese Narrative Languag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ang Wen-hsing’s Life and Works)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學術研討會:夫妻對偶關係研究》,2003年7月3-4號
彭明偉:〈論《家變》的真實感與現實感〉,「演繹現代主義:王文興國際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人文中心),2010年6月4日至6月5日
張高評主編:《清代文學與學術:近世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7年
五、學位論文
白依璇:《場域、論戰、接受:王興小說《家變》的典律化過程研究》,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1月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何鳳嬌:《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李時雍:《局內局外:王文興小說論》,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7月
余佩芳:《新文類的誕生:八十回本《紅樓夢》的成長編述》,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術論文,100年六月
林麗如:《歷史與記憶──舞鶴小說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6年,6月23日
洪珊慧:《新刻的石像──王文興與同世代現代主義作家及作品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6月
陳瑋全:《戰後台灣推廣麵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黃真美:《眷村小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8月
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為例的考察》,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瑋全:《戰後台灣推廣麵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清華大學文學碩士論文,1994年1月
張佳瑤:《王文興小說創作的一貫與深化》,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張琬玲:《文化場域變遷及其對台灣文學的影響──以台北都市空間轉化為探討核心》,台灣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楊俐瑩:《王文興小說中的孤獨書寫》,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0年1月
劉采榆:《叛逆者或改革者?──王文興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2007年1月
六、網路資料
台大圖書館,台大近代名家手稿展總網頁:「〈王文興──錘字成詩的現代小說家〉:《家變》稿本與版本〉,網址:http://www.lib.ntu.edu.tw/CG/manuscript/wang/index.html
「【天涯若比鄰】電信科技與文物特展」2011年11月13日下載於 http://chatonline.nstm.gov.tw/b/b01.asp
陳宛茜報導:〈獲頒騎士勳章 王文興:這個獎應頒給台灣〉,《聯合報》,2011年04.23。2011.04.03於網址http://blog.yam.com/gracecss/article/37540269下載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楊馥菱:〈歷史記憶召喚與國族認同的消解──評白先勇的《台北人》〉,1998年7月。於2012.04.09網址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TaiwanLit/online_papers/BorShianYeong.html 下載
黃恕寧:「王文興研究與資訊Language Artist Wang Wenxing」網站 http://people.ucalgary.ca/~snsciban/WWX/sc-04.htm
「最愛100小說大選」專屬網站,網址連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2008/awards/award_order.php?reward_id=rw01000027&reward_cat=0006&reward_year=2004&flag=ALL,最近瀏覽時間:2012.07.06
七、其他
林靖傑導演,廖美立製片:《尋找被海的人The man behind the book──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王文興》,(台北:目宿媒體),2012年。
「天涯若比鄰:電信科技與文物特展」,國立工藝科學博物館,高雄市80765三民區九如一路720號
慢讀講座:「家變例講一:隔空對話」「家變例講二:夢中之夢」、「家變例講三:籍貫姓名」,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於2011年10月13、21、27日7:00-9:00舉辦,三場只講了前兩個主題。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Hsin Kang) 審核日期 2012-7-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