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李品曄(Pin-yeh Li)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 (Confinement and aspiration in the poems of female poets in Song Dynasty)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論文凡七章,除首章緒論及末章結論外,分別從五個不同角度探討「宋代女性詩歌中的禁錮與追尋」,分別是: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兵燹戰禍、情感際遇、活動空間。各章先概述創作外緣背景,繼之探討不同角度下產生的禁錮心理,最後申論由禁錮而觸發的追尋嚮往。
第壹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擬定論文方向。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參酌前人研究成果之缺失以資借鏡。建立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論文架構,作為後續論述之綱要。針對論題中「女性詩歌」、「禁錮」、「追尋」等關鍵詞,給予清楚明確的界義。最後論述女詩人內在的創作動機與因素。
第貳章探討學術思想下的禁錮與追尋。前言析論兩宋理學家強調修身立德的學術環境,影響女子的才德培育、家學教育和貞節觀念。第一節闡明受理學薰染的生活環境對女詩人形成禁錮,在思想上產生重德輕才、相夫教子、恪守名節的道德制約。第二節從理學與禮教的逐漸深化流布,標舉女詩人所追尋的人格典範。
第參章探討社會制度下的禁錮與追尋。前言闡述宋代法律、家庭、習俗、職業等社會制度的影響,造成男尊女卑的兩性位階。第一節析論禁錮於不平等的身分階級中,姬妾、奴婢、娼妓等女詩人群體的詩歌創作。第二節追溯女詩人作品中嘗試擺脫階級,追尋自主尊嚴的軌跡。
第肆章探討兵燹戰禍下的禁錮與追尋。前言簡析北宋傾覆、宋室南遷及南宋滅亡,致使許多宮廷及民間婦女成為強寇俘虜。第一節針對詩歌中內容情懷的不同,將女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慨嘆,區分為亡國之悲憤、思鄉之哀淒兩大方向。第二節首先以政治詩為主,邊塞詩為輔,說明女詩人的政治理念。再以詠史詩為例,闡述女詩人的歷史觀點。最後以社會詩為例,探討女詩人的仁愛胸襟。
第伍章探討情感際遇下的禁錮與追尋。第一節側重女詩人以情愛為創作主題的詩歌,包含相思悅慕、離愁閨怨、寄贈悼亡等內容,歸納出三種不同層面的坎坷際遇。第二節藉由女詩人的創作主題,歸納出兩種不同方式的情愛追尋。其一為寄人述情,其二為借景達情。
第陸章探討活動空間下的禁錮與追尋。第一節將女詩人受侷限的活動場域,概分為宮廷御苑和宦門園林,分析詩人情懷和特色。第二節由清淨涅槃、訪仙求道、隱逸林泉三個主題,窺見女詩人內心所追尋的人生境界。
第柒章為結論。總說女詩人在上述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兵燹戰禍、情感際遇、活動空間等種種有形無形的禁錮下,身心承受著形式迥異、程度不等的悲苦,從而牽引女詩人創作的動機,激發其追尋更高遠、更深刻、更開闊的生命境界。
|
摘要(英) |
This thesis discussed the confinement and aspiration in the poems of female poets of Song Dynasty from five different angles: philosophy and culture, social system, wars, love affairs, and living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the neo-Confucianist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emphasize morality and ethical standards, which influence women’’s ethical education, home education and the notion of chastity. The popularity of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etiquette of the society help develop the standards of moral integrity that female poets pursuit.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system, Song Dynasty is a patriarchal society. Its law, family values, custom and all walks of life result in the gender bias. The poetry of female poet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 was analyzed and poets’’ aspiration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social class and to search for their self-integrity was further probed. From the aspect of wars, the impact of which to female poets is sketched in full. The poets’ viewpoints to the politics, history, and the life of common people are revealed through the emotional description to the fall of a nation and the nostalgia in the poetry. As to love affairs, the female poets’ poems with love and affection subjects are analyzed. Those poems contain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experiences, expectations, and ways of expressions. As to living space, the female poets’ livelihood in Song dynasty is analyzed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ife and what they aspire to. Though the discussion above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various life confinements the female poets face to, and realize the connotation in their poetry, the creation motivation, and their aspiration for life.
|
關鍵字(中) |
★ 宋代 ★ 女詩人 ★ 女性詩歌 ★ 禁錮 ★ 追尋 |
關鍵字(英) |
★ Song Dynasty ★ female poet ★ female poetry ★ confinement ★ aspiration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致謝辭Ⅲ
目錄Ⅴ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3
一、宋代婦女生活背景之研究3
二、宋代女詩人詩集之研究3
三、宋代女詩人群體之研究4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架構5
一、研究範圍5
二、研究方法5
三、研究架構6
四、名詞義界7
第四節 宋代女詩人創作之因素10
一、時乖命蹇,悲慨交集10
二、學優才贍,內外兼修12
三、怡情悅性,消閑遣懷14
四、獨立自主,意識覺醒15
第貳章 學術思想下的禁錮與追尋16
第一節 禮教名節的束縛18
一、重德輕才的價值標準18
二、賢妻良母的倫理角色22
三、恪守名節的懿範典型27
第二節 追尋高蹈美善的品格33
一、幽雅絕塵,超凡拔俗34
二、貞風傲骨,勁節堅志36
小 結42
第參章 社會制度下的禁錮與追尋43
第一節 身分階級的牢籠50
一、姬妾50
二、奴婢52
三、娼妓54
第二節 追尋自主尊嚴的個體61
一、體驗生命,意識自我61
二、彰顯價值,肯定自我68
三、傳揚翰墨,展現自我73
小 結77
第肆章 兵燹戰禍下的禁錮與追尋78
第一節 國破家亡的慨嘆79
一、亡國之悲憤79
二、思鄉之哀淒84
第二節 追尋悲憫恢弘的懷抱89
一、指斥時政,慨嘆世局89
二、臧否人物,諷喻奸佞94
三、悲憫黎庶,反映疾苦98
小 結101
第伍章 情感際遇下的禁錮與追尋102
第一節 情路坎坷的幽咽103
一、情人不成眷屬103
二、琴瑟難以和諧107
三、結髮無緣白首111
第二節 追尋契合完滿的情愛115
一、寄人述情,坦率直截115
二、借景達情,熱烈真切118
小 結122
第陸章 活動空間下的禁錮與追尋123
第一節 閨圍苑囿的侷限124
一、宮廷御苑124
二、宦門園林131
第二節 追尋遁隱出世的境界139
一、清淨涅槃139
二、訪仙求道140
三、隱逸林泉141
小 結144
第柒章 結論145
徵引文獻150
附錄:〈宋代女性詩歌一覽表〉162
|
參考文獻 |
壹、古籍
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毛詩》。收錄於《漢魏古注十三經:附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四部備要》本。
漢代‧司馬遷,《史記》,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宋慶元黃善夫刊本。
漢代‧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漢代‧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漢代‧班昭,《女誡》,收錄於清‧陳夢雷原編;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39》,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漢代‧鄭玄注,《孝經》,收錄於《漢魏古注十三經:附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四部備要》本。
漢代‧鄭玄注,《周禮》,收錄於《漢魏古注十三經:附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四部備要》本。
漢代‧鄭玄注,《禮記》,收錄於《漢魏古注十三經:附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四部備要》本。
漢代‧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書銘出版社,1997年。
漢代‧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四部備要:80》。
漢代‧劉向,《列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漢代‧劉安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臺北;古籍出版社,2005年。
晉代‧陶潛,《搜神後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5》。
晉代‧陶潛,郭維森、包景誠譯注,《陶淵明集》,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44》。
晉代‧葛洪,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古籍出版社,1997年。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宋紹興刊本。
南朝‧宋‧劉義慶撰,柳士鎮、錢南秀譯注,《世說新語》,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南朝‧梁‧鍾嶸著,徐達譯註,《詩品》,臺北:古籍出版社,1997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5年新校胡刻宋本。
南朝‧梁‧顏之推,《顏氏家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南朝‧陳‧江總,《江令君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叢書集成三編:37》。
唐代‧王昌齡撰,李國勝注《王昌齡詩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唐代‧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1》。
唐代‧李商隱,李淼譯,《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麗文書局,1993 年。
唐代‧李朝威,《柳毅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2》。
唐代‧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代‧房喬,《晉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宋刊本。
唐代‧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典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代‧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代‧韓愈撰,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書局,2004年。
五代‧後蜀‧花蕊夫人撰,徐式文箋注,《花蕊宮詞箋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3833》。
宋代‧尹洙,《河南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0》。
宋代‧王灼,《碧雞漫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1》。
宋代‧王得臣,《麈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
宋代‧司馬光,《司馬文正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188》。
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72》。
宋代‧司馬光,《家範》,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96》。
宋代‧司馬光,《書儀》,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2》。
宋代‧司馬光撰,何清谷點校,《溫國文正公文集》,北京:北京大學,2011年《儒藏精華編:210》。
宋代‧朱淑真撰,張璋、黃畬校註,《朱淑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南陵徐乃昌影印元刻本。
宋代‧朱淑真撰《斷腸詩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0》。
宋代‧朱熹撰,明‧陳選注,《小學集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128》。
宋代‧朱熹,《朱文公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庫叢刊正編:52)。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代‧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代‧李清照撰,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代‧李獻民,《雲齋廣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6》。
宋代‧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代‧汪洙,《神童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代‧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宋代‧佚名,《宣和遺事》,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81》。
宋代‧佚名,《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96》。
宋代‧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2709》。
宋代‧洪邁,《夷堅志》,臺北:中文書局,1990年。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代‧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73》。
宋代‧范成大,《石湖詩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180》。
宋代‧袁采,《袁氏世範》,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98》。
宋代‧袁褧撰,宋代‧袁頤續,姚士麟校,《楓窗小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4》。
宋代‧郭茂倩輯,《樂府詩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24》。
宋代‧陳世崇,《隨隱漫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7》。
宋代‧陳長方,《唯室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2》)。
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5》。
宋代‧陸游,《渭南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86》。
宋代‧張耒,《柯山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97》。
宋代‧張玉孃撰,《張大家蘭雪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133》。
宋代‧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代‧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代‧楊萬里,《誠齋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60》。
宋代‧葉紹翁著,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臺北:中華書局,1989年。
宋代‧葉夢得,《石林家訓要略》,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60》。
宋代‧葉適,《水心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129》。
宋代‧趙明誠撰,金文明校證,《金石錄校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宋代‧劉克莊,《後村大全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62》。
宋代‧劉清之,《戒子通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03》。
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北宋嘉祐刊本。
宋代‧蔡襄,《端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宋代‧鄭玉道撰,宋代‧彭仲剛續,宋代‧應俊輯補,《琴堂諭俗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代‧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代‧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代‧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78》。
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宋代‧羅願,《鄂州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2033》。
宋代‧竇儀,《宋建隆重詳訂刑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862》。
宋代‧蘇洵,《嘉祐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代‧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宋代‧蘇軾撰;郎嘩選註,《經進東坡文集事略》,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
宋代‧釋惠洪,《冷齋夜話》,收錄於羅振玉編,《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16》,臺北:大通出版社,1989年。
宋代‧龔明之紀,《中吳紀聞》,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叢書集成簡編:787》。
元代‧脫脫等,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元代‧脫脫等,《宋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元至正刊本。
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續編:27》。
元代‧劉一清,《錢塘遺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代‧毛晉編,《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代‧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餘》,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明代‧梅鼎祚,《青泥蓮花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1271》。
明代‧陳霆,《渚山堂詩話》,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
明代‧陳宏緒,《寒夜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89》。
明代‧陳繼儒輯,《安得長者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14》。
明代‧黃淮撰,楊奇士編,《歷代名臣奏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代‧鍾惺輯,《名媛詩歸》,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339》。
清代‧吳之振、呂留良、吳自牧選,《宋詩鈔‧花蕊詩鈔》,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
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清代‧胡培翬撰,《儀禮正義》,收錄於《清人注疏十三經:附經義述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代‧徐釚撰,《詞苑叢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代‧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年。
清代‧陳壽祺等編,《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清代‧陸昶評選,《歷朝名媛詩詞》,1773年《清乾隆癸巳,三十八年)吳門陸氏紅樹樓刊本》。
清代‧曾燠,《江西詩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叢書:1689》。
清代‧厲鶚輯撰,《宋詩記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代‧錢謙益編;清‧陳景雲注,《絳雲樓書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2》。
清代‧薛雪,《一瓢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1701》。
貳、近人著作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臺北:商務出版社,1982年。
丁福保輯,《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中文書局,1979年。
方向東,《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方東美,《先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
方建新、徐吉軍,《中國婦女通史‧宋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年。
王更生、王國良等註譯,《古文觀止》,臺北:黎明文化,1992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宏一,《白話詩經(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女性》,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李 敏,王康福,《中國婦女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燕新,《王荊公詩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汪祖華,《中國女性詩詞襍鈔》,臺北:大眾時代出版社,1983年。
邢 鐵,《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尚秉和,《周易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林語堂著,郝志東、沈益洪譯,《中國人》,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
武 舟,《中國妓女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姚瀛艇等編,《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姜方錟編,《蜀詞人評傳》,成都:古籍出版社,1984年。
姜漢椿、姜漢森注譯,《新譯李清照集》,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柳立言,《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與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柳立言,《宋代的家族與法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洪丕謨,姜玉珍,《古代女性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范之麟、吳庚舜主編,《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新華書店,1989年。
范之麟主編,《全宋詞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1年。
唐圭璋編《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文光出版社,1983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徐子宏譯註,《周易》,臺北:古籍出版社,1996年。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北文主編,《李清照全集注》,濟南:濟南出版社,1990年。
徐式文箋注,《花蕊宮詞箋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徐培鈞,《李清照》,臺北:群玉堂出版社,1992年。
殷義祥譯注,《三曹詩》,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崔成宗,《宋代詩話論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張 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年。
張金花,《宋詩與宋代商業》,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張思齊,《宋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1996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5 年。
張淑瓊主編,《唐詩新賞》,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曹正文,《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莊 練,《中國古代名女人》,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4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02年。
陳陽鳳、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年。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釋與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陶晉生,《宋代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年。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宋史》。臺北:空中大學,2004年。
傅璿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9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書局,1993年。
黃嫣梨,《朱淑真及其作品》,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黃嫣梨,《朱淑真研究》,臺北:三聯書店,1991年。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
裔柏蔭編,喬肅龢校,《歷代女詩詞選》,臺北:當代出版社,1971年。
雷良波,陳陽鳳,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年
。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出版社,2001 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墨 人(張萬熙),《全宋詩尋幽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蔣伯潛廣解,《廣解四書》,臺北:東華書局,1996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錢鍾書補訂,《宋詩紀事補訂》,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一)》,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二)》,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三)》,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謝冰瑩等編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四)》,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嚴 明,樊 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蘇者聰,《宋代女性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參、學位論文
田秀鳳,《六朝悲美詩風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秀芳,《宋代士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際關係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莉婷,《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
游惠遠《宋代婦女地位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年。
鄭垣玲,《朱淑真及其斷腸詩》,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廖淑幸,《朱淑真斷腸集研究》,臺北:臺北師院應語所碩士論文,2003年。
肆、外文譯著
(美)Chris Weedon(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美)Ebrey Patricia(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Susan Langer(蘇珊‧朗格)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年。
(日)曾我部靜雄著;鄭清茂譯,〈溺女考〉,《文星》,卷101,期1,1962年5月。
伍、單篇論文
丁建軍,〈中國題壁文化的巔峰──宋代題壁文化論略〉,《河北大學學報》卷29期4,2004年。
王師次澄,〈張玉孃及其《蘭雪集》〉,收錄於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之會通與流變: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7年3月。
王玉英,〈封建才女的悲情人生──論朱淑真和她的詩歌創作〉,《渤海大學學報》卷28期1,2006年1月。
王 偉,〈王建與花蕊夫人宮詞之比較〉,《聊城大學學報》期6,2002年。
王國瓔,〈漢魏詩中的棄婦之怨〉,收錄於吳燕娜、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期8,1995年7月。
朱鳳玉,〈敦煌蒙書中的婦女教育〉,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江寶釵,〈論中國文學中「考驗貞潔」之故事類型及其意涵〉,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年。
艾 尤,〈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意識與欲望〉,《藝術廣角》期2,2008年。
吳 凱,〈宋代題壁詩興盛的原因探析〉,《語文天地》期5,2012年。
吳朝暉,〈中國女性文學中「房間」意象的歷史嬗變〉,《重慶社會科學》期6總期151,2007年。
宋東俠,〈宋代女使簡論〉,《河北學刊》期5,1994年。
李又寧,〈中華文明與婦女角色〉,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3年。
李孟君,〈宋詞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貴族婦女、民婦、歌妓、姬妾為主〉,《建國學報》期20,2001年6月。
李法惠,〈花蕊夫人宮詞的獨特價值〉,《南都學壇》卷18期1,1998年。
李貴連,〈試論中國園林對古代女性文學的影響〉,《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期4總期146,2008年。
李榮楣,〈中國婦女纏足史譚〉,姚靈犀編,《采菲錄》,上海:上海書店,1998年。
李 輝,〈憧憬、幻滅、抗爭──朱淑真的心路與詩路歷程〉,《新鄉教育學院學報》卷19期 3,2006年9月。
汪榮祖,〈詩具史筆與史蘊詩心〉,《歷史月刊》期150,2000年7月。
沈金浩,〈李清照創作中的男性化色彩〉,《廣東社會科學》期4,1995年。
初春英,〈淺析宋代的賣女及賣妻現象〉《岱宗學刊》卷6期2,2002年6月。
周世箴,〈由語言的魔鏡窺探女詩人作品研究:兼談古今、中西、性別的困惑〉,《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周愚文,〈司馬光的家訓內涵及其對宋代家族教育的影響〉,《師大學報》卷50期2,2005年。
季曉燕,〈論宋代后妃的文化品格〉,《江西社會科學》期10,1996年。
季曉燕,〈宋代烈女的特質〉,《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卷30期2,1997年5月。
林瑞翰,〈宋代政治、社會的歷史特色〉,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
邵育欣〈《楊太后宮詞》辨偽〉,《中國典籍與文化》期65,2008年。
紀德君,〈春濃花艷佳人膽──論宋代話本小說的女性形象〉,《海南大學學報》卷14期2,1996年6月。
胡雯雯,〈論朱淑真詩詞「花」意象的人生象徵意義〉,《安康學院學報》卷20期4,2008年8月。
韋國兆,〈中國古代文學女性意識的嬗變和發展〉,《時代文學》期1,2008年。
徐吉軍,〈論宋代臨安色妓之盛及其社會根由〉,《中國古都研究》,山西:山西出版社,1991年。
秦 闖,〈全面透視女性悲劇命運的新成果──《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評介〉,《安徽史學》期1,1994年。
袁 俐,〈宋代女性財產權論述〉,收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馬秀娟,〈宋代的婦女詩作〉,《中國典籍與文化》期3,1994年。
馬鳳蘭,〈獨特女性的生命體驗和生命價值追求〉,《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
馬德程,〈宋代女優的社會地位〉,收錄於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張小麗,〈論宋代女詩人的詠史詩〉,《宜春學院學報》卷29期3,2007年6月。
張玉秀,〈中國古代女性文學創作素描〉,《雲南電大學報》卷4期2,2002年6月。
張邦煒,〈宋代婦女的再嫁問題和社會地位〉,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3年。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郭東旭,〈論宋代婢僕的社會地位〉,《河北大學學報》期3,1993年。
郭祝崧,〈花蕊夫人考〉,《文史雜誌》期4,總期118),2005年。
陳 文,〈唐宋女性文學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卷26期7,2005年。
陳東原,〈中國的女子教育──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缺點〉,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1年。
陳從周,〈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揚州大學學報》期3,1985年。
陳開梅,〈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特點芻議〉,《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卷18期6,2006年12月。
陳曉芸,〈命蹇情傷詩愈工(上)──論薛濤和溫琬〉,《黃石教育學院學報》卷19期1,2002年3月。
陳曉芸,〈命蹇情傷詩愈工(下)──論薛濤和溫琬〉,《黃石教育學院學報》卷19期2,2002年6月。
陶金鴻,〈梅的象徵與寫梅的歷史〉,《新美術》期2,2009年。
陶晉生,〈宋代婦女的再嫁與改嫁〉,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年。
喬以鋼,〈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的感傷傳統〉,《文學遺產》期4,1991年。
喬以鋼,〈中國女性傳統命運及其文學選擇〉,《天津師大學報》期3,1996年。
曾曉夢,〈試論花蕊夫人的宮詞創作〉,《西安聯合大學學報》卷6期3總期20,2003年 7月。
游惠遠,〈宋代婦女的職業類別所反映的婦女社會地位〉,《勤益學報》期12,1994年11 月。
游惠遠,〈宋代的妾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地位〉,《勤益學報》期12,1996年11月。
焦鳳翔,〈文人的風流豪情與文化潛規則──愛妾換馬故典透視〉,《衡水學院學報》卷12期6,2010年12月。
舒紅霞,閻保平,〈宋代女性文學梅花意境的性別特質〉,《遼寧師範大學學報》卷26期3,2003年5月。
馮天林,〈中國傳統文化對女性的禁錮〉,《寶雞文理學院學報》期4總期55,1995年。
黃文吉,〈宋代歌妓繁盛對詞體之影響〉,《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黃嫣梨,〈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1年。
黃嫣梨,〈朱淑真事跡索隱〉,收錄於黃嫣梨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 果,〈宋人墓誌中的女性形象解讀〉,《東吳歷史學報》期11,2004年6月。
榮 青,〈血淚文字,曠世悲歌──評《宋代女性文學》〉,《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1月。
榮 斌,〈一代詠梅成正聲──論宋代詠梅詩詞創作熱〉,《東嶽論叢》卷24期1,2003年1月。
趙孝萱,〈宋代才女詞人女性書寫的非「陰性」特質〉,《女性的主體性──宋代的詩歌與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劉洪生,〈中國古代題壁詩的載體形式〉,《商丘師範學院學報》期6,2003年。
劉洪生,〈論古代題壁詩〉,《安陽師範學院學報》期3,2006年。
劉 偉,〈試論朱淑真作品中的女性意識〉,《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卷7期3,2008年。
劉 健,王瑞新,〈論創作衝動與創作動機〉《唐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卷12期3,1999年9月。
劉詠聰,〈中國傳統才德觀及清代前期女性才德論〉,《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靜貞,〈殺子與溺女──宋人生育問題的性別差異〉,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年。
蔡靖文,〈論《蘭雪集》中張玉娘之自我形象〉,《文與哲》期8,2006年6月。
儲福金,〈追尋與自我〉,《清明》期4,2008年。
繆 鉞,〈論王清惠《滿江紅》詞及其同時人的和作〉,《四川大學學報》期3,1989年。
鍾樹梁,〈情滿宮詞、恨深家國的花蕊夫人〉《成都大學學報》期5,2008年。
羅 江,〈南宋愛國女詩人論述〉《成都教育學院學報》期2,2003年。
羅常培,〈朱熹對閩南風俗的影響〉,《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1年。
陸、網路資料
鄧小南,〈宋代蘇州士人家族中的婦女〉,收錄於2004年05月16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唐史學科網頁,
網址:http://www.tanghistory.net/data/articles/b02/22.html。
下載時間:2012年04月17日,16時55分
|
指導教授 |
王次澄、呂文翠 (Tzi-cheng Wang、Wen-tsui Lu)
|
審核日期 |
2012-7-27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