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3 、訪客IP:18.116.42.157
姓名 楊穎詩(Weng-si Ieo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郭象《莊子注》的詮釋向度
(The changing direction of the way of annotation in Kuo Hsiangh’s Annotation of Chuang-Tzu)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郭象《莊子注》的詮釋向度」為題,以討論郭象《莊子注》詮釋的主題內容、工夫論、境界論及其詮釋方法等四個方面來說明郭《注》之於《莊子》義理的轉向,並指出其論學宗趣為「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的道化政治理境。
  首先,從郭象《莊子注》詮釋之主題內容區分,可大別為六個部分,即性分合一、兩層逍遙、迹冥圓融、不齊之齊、自生獨化、圓融名教等內容,其主題內容以性分作為論述起始,以「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之道化政治理想為其義理之歸終。其次,從工夫論及其形態來看,其工夫內容則以「任性安分」、「任順物情」為主,為一積極成全萬物之任順形態。其積極成就萬物的目的,在於使萬物均能自生獨化,各自實現其性分,在其自己,會而共成一天,由此而極成天下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再次,從境界論來看,則顯聖凡均能透過工夫修養體證各人生命中的最高境界,當各人體證其生命最高境界的同時,天下神器則能達致獨化玄冥,由此而揭示道化政治的最高理想。聖凡均能即俗任真,獨化自得,此乃「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之內容,在此可見其政治理想,更由此見其哲學體系之圓融。最後,從詮釋方法來看,則可掘發其著作之用心,莫不在於以「寄言出意」的方式,有系統地圓滿展示其道化政治的理境。由此更可發現郭象注文,從不同角度切入,均能見其詮釋方向已從《莊子》之重視個人的修養--內聖的問題,轉向展示群體的安頓--外王的問題。
  從郭象的詮釋轉向可見,《莊子注》除了繼承《莊子》及傳統道家義理外,於義理內涵上則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充分落實《莊子‧天下篇》所說的「內聖外王」的具體內容。
摘要(英)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changing direction of the way of annotation in Kuo Hsiangh’s Annotation of Chuang-Tzu, which will be illustrated by the discussion of the topical content of Annotation of Chuang-Tzu, the Theory of Self Cultivation, the Theory of States and the way of annotation of the book.; meantime, by discussing the above four dimensions, the objective of Kuo Hsiangh’s Annotation of Chuang-Tzu will be pointed out as to demonstrate the ideal sublime of Taoism Politics.
Firstly, the topical content of Kuo Hsiangh’s Annotation of Chuang-Tzu,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heory of Xin Fen, the Theory of Xiao Yao, the Theory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Harmony, the Theory of Chi Wu, Self Creation and the Confucian Teachings of Ethic Asserted these six parts, is annota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Xin Fen, and is designed to reach the final goal of demonstrating the ideal of Taoism Politics. Secondl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Self Cultivation, the content of self cultivation in the book focuses on two dimensions: “complying with Xin Fen” and “complying with all objects”. They actively construct a form of the smoothness of the complying among the whole creation, which aims at causing the whole creation to perform self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each one’s own Xin Fe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deal of Taoism Politics. Thirdly, in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States, it is thus evident that both sacred people and ordinary people can embody the highest state of life through self cultivation; and meanwhile, the ideal of Taoism Politics can be perceived. With the belief that both sacred people and ordinary people can perform self cultivation by their own, one can see the possibility of Round Teaching and the perfection of its philosophical system. La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y of annotation, one can see Kuo Hsiangh’s devotion to the book and his aim of demonstrating the ideal sublime of Taoism Politics systematically. Thus, it is clearly shown that, from whichever angles, the way of annotation in Kuo Hsiangh’s Annotation of Chung-Tzu has changed its direction and focus from the highest value in Chung-Tzu—one’s “inward-cultivation”, to the issue of “outward-governance” of groups.
From the changing direction of the way of annotation in Kuo Hsiangh’s Annotation of Chuang-Tzu, it is thus evident that, in addition to inheriting the philosophy of Chuang-Tzu and other Taoism philosophy, Annotation of Chuang-Tzu has made further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philosophical cultivation, and has further carried out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idea of “Inward-cultivation” and “outward-governance” from Chuang-Tzu.
關鍵字(中) ★ 神器獨化
★ 道化政治
★ 莊子
★ 郭象
關鍵字(英) ★ Taoism Politics
★ Self Creation
★ Chung-Tsu
★ Kuo Hsiangh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考察 6
一、注書之體 9
二、著書之體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1
一、強調詮釋的系統性與一致性 21
二、運用「詮釋學的循環」詮解文本 23
三、正視詮釋上的「時間距離」與「前見」 26
第四節 郭象生平及其著述 32
一、郭象生平 32
二、郭象著述 35
第二章 主題內容(一) 41
第一節 性分合一 41
一、性分之殊異性 42
二、性分之限制性 51
三、明王任天下之性分 63
四、小結 66
第二節 兩層逍遙 66
一、逍遙的判準:從有待與否到是否適性 67
二、逍遙的對象:從至德修養到彼我玄同 70
三、逍遙的工夫:從調適上遂到任性安分 72
四、逍遙的境界:從調適造極到圓融萬有 75
五、聖王在宥天下的逍遙 81
六、小結 84
第三節 迹冥圓融 86
一、迹與冥 86
二、迹與無迹 92
三、儒道會通的可能 95
四、聖王之遊外冥內 100
五、小結 105
第三章 主題內容(二) 107
第一節 不齊之齊 107
一、以性分作為齊物的內容 108
二、以得性作為齊物的方式 109
三、以天放同得齊天下神器 118
四、小結 125
第二節 自生獨化 126
一、存在之自我決定 126
二、外物之相因相與 140
三、神器之獨化玄冥 144
四、小結 151
第三節 圓融名教 152
一、積極肯定名教 153
二、主張明王治國 165
三、兼忘天下之治 170
四、小結 176
第四章 工夫內容及其形態 179
第一節 工夫內容 180
一、自內而言:任性安分 180
二、對外而言:順應萬物 182
第二節 工夫轉向 187
一、工夫復顯的對象:由心而性 188
二、對才性的定位:從消極限制轉向積極成全 194
三、實踐工夫的主體:從個人修養轉向神器獨化 198
第三節 工夫形態及其特色 201
一、工夫形態:任順成性 202
二、任順成性的工夫形態之特色 210
第五章 開顯的境界 219
第一節 從聖凡境界看逍遙與成聖的關係 219
一、聖凡境界高下殊異 220
二、氣稟決定聖凡之別 221
三、逍遙與成聖之異同 223
第二節 從神器獨化境界看圓教的可能 225
一、從神器獨化境界中見其為圓教 225
二、從神器獨化境界顯其實有形態 233
三、從神器獨化境界成全現實一切 241
第六章 詮釋方法 247
第一節 寄言出意 248
第二節 泯對待而為一 255
一、泯主客合一 256
二、泯內外合一 257
三、泯聖凡而為一 259
第三節 終始無礙 262
一、以終攝始 263
二、以始歸終 266
三、終始無礙 267
第七章 結論 271
參考書目 283
一、古代典籍 283
(一)郭象著作 283
(二)《莊子》 283
(三)魏晉玄學相關典籍 284
(四)其他 284
二、現代專書 286
(一)郭象《莊子注》相關研究 286
(二)《莊子》相關研究 286
(三)魏晉玄學相關研究 286
(四)其他 287
三、期刊論文 288
(一)郭象《莊子注》相關研究 288
(二)《莊子》相關研究 289
(三)魏晉玄學相關研究 290
(四)其他 291
四、學位論文 291
參考文獻 以下參考書目按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古代典籍
(一)郭象著作
郭象注:《莊子》(宋刊本)(《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郭象注:《論語體略》(《玉函山房輯佚書》3),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12。
郭象注,成玄英疏,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3。
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7。
(二)《莊子》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四川:巴蜀書社,2007.5。
方潛:《南華真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6),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5。
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2。
王叔岷:《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6。
吳峻:《莊子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22),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呂惠卿,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2。
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2。
林雲銘:《莊子因》(《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8),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宣穎:《南華真經評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1),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高 :《郭子翼莊》(《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1),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郭良翰:《南華經薈解說》,(《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13,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9.2。
楊慎:《莊子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正統道藏》25冊,)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1977。
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24),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
歐陽景賢、歐陽超:《莊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98。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3。
歸有光:《南華真經評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9),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歸有光批閱,文震孟訂正:《南華經評注》(影印明刊本),杭州:杭州古舊書店,1983。
嚴靈峰:《莊子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82.5。
釋德清:《莊子內篇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8。
(三)魏晉玄學相關典籍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中華書局,1999.12。
阮籍:《阮嗣宗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3。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2。
張湛注,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12。
章炳麟:《太炎文錄初編》(《續修四庫全書》1577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8.12。
嵇康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1978.5。
劉卲:《人物志》(《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3。
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3。
劉壎:《隱居通議》(《叢書集成初編》8),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續修四庫全書》1605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四)其他
《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7.7。
孔融:《孔北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夫之:《薑齋文集》(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66.3。
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85.2.25。
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2。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
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0.1。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藏經》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3.6。
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臺北:天工書局,1988。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9。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12。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3。
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8。
姚鼐:《惜抱軒文集》(《續修四庫全書》1453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皇侃撰,陳蘇鎮、李暢然、李中華、張學智、王博、吳榮曾校點:《論語義疏》(《儒藏(精華篇10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9。
陳天祥:《四書辨疑》(《四庫全書薈要》75冊),臺北市 : 世界書局,1986。
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7。
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6。
傅山著,劉貫文等主編:《傅山全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焦竑:《焦氏筆乘》(《續修四庫全書》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程顯、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2。
黃宗羲著:《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7.4。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8。
董仲舒著,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1。
虞世南撰,陳禹謨補註:《北堂書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89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
虞世南編撰,孔廣陶校註:《北堂書鈔》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3。
趙松谷:《王右丞集箋註》,臺北:廣文書局,1977.12。
劉宗周著,戴璉璋等編:《劉宗周全集》,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87.6。
劉知己:《史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85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劉昫:《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11。
劉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0.3。
墨子著,孫詒讓校注:《墨子閒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5。
慧皎著,湯用彤點校:《高僧傳》(《湯用彤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慧遠述:《大般涅槃經義記》(《大藏經》73),臺北:新文豐出版,1973.6。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藏經》25),臺北:新文豐出版,1973.6。
魏了翁:《鶴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7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6。
嚴遵:《嚴遵道德指歸論》(《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1),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3。
蘊聞:《大慧普覺禪師法語》(《大藏經》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3.6。
權德輿著,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
二、現代專書
(一)郭象《莊子注》相關研究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3。
王曉毅:《郭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8。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12。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出版社,2002.8。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3。
楊立華:《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
盧國龍:《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8。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10。
(二)《莊子》相關研究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王叔岷:《莊子管闚》,北京:中華書局,2007.8。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三民書局,2005.6。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2000。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
高柏園:《莊子内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冿出版社,2000.5。
張采民:《《莊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7。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5。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10。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6。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2。
鄧聯合:《逍遙遊釋論--莊子的哲學精神及其多元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2。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1991.12。
謝祥皓、李思樂輯校:《莊子序跋論評輯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三)魏晉玄學相關研究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8。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
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9。
周大興:《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10。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康中乾:《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9。
莊耀郎先生:《王弼玄學》,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4。
許杭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魏晉玄學史》,陜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7。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湯用彤:《魏晉玄學》(《湯用彤全集》卷六),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4。
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華著:《中國莊學史》,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6。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8。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7。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6。
(四)其他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3。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7。
牟宗三:《中國哲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10。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9。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99.8。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2003.7。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3。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5。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9。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6。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4。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9。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5。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0。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9。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2002.10。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6,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10,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2,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10,全集校訂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9。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12。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12。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5。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1977.12。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館,1990.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2002.1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三聯書店,2000.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出版社,1981.12。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維特根什坦著,牟宗三先生譯:《名理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8。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11。
劉貴傑:《支道林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8。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2。
三、期刊論文
(一)郭象《莊子注》相關研究
王奕然:〈析論郭象《莊子注》的創造性詮釋--以「堯讓天下於許由」為觀察中心〉,刊於《中國學術年刊》,2008.9,頁1-32。
沈素因:〈郭象《莊子注》之工夫論探究〉,刊於《宗教哲學》第44期,2008.6,頁1-16。
沈素因:〈郭象自生義之深層意涵探析〉,刊於《鵝湖月刊》第389期,2007.11,頁32-40。
沈維華:〈莊子、向郭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刊於《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3,頁145-160。
周雅清:〈《莊子‧齊物論》與向郭《注》的義理殊異辨析〉,刊於《鵝湖學誌》第34期,2005.6,頁33-74。
周雅清:〈郭象「自生獨化」論與老莊「道生」說的義理形態辨析〉,刊於《中國學術年刊》第26 期,2004.9,頁181-198。
唐端正:〈郭《注》《齊物論》糾繆--論天籟、真宰、道樞、環中、天鈞、兩行〉,刊於《鵝湖月刊》,第326期,2002.8,頁21-25。
唐端正:〈齊物論郭《注》平議〉,刊於《鵝湖月刊》第92期,1983.2,頁31-40。
袁光儀:〈郭能逍遙?--由向郭《注》「逍遙」義進一步思考莊子之「逍遙」〉,刊於《鵝湖學誌》第45期,2010.12,頁123-156。
莊耀郎:〈莊子跟向郭《注》逍遙遊之義理形態辨析〉,刊於成功大學主辦,《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頁443-463。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刊於《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3,頁227-240。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性分論〉,刊於《中國詮釋學》第五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3,頁163-182。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刊於《東海學報》第33期,1992.6,頁123-137。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刊於《哲學與文化》24卷第5期,1997.5,頁420-435。
馮友蘭:〈郭象《莊子注》的哲學體系〉,刊於《中國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11,頁523-595。
黃聖平:〈郭象名教觀探微〉,刊於《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5期,2006.5,頁139-158。
楊祖漢:〈比較牟宗三先生對天臺圓教及郭象玄學的詮釋〉,刊於《新亞學報》第28期,2010.03,頁203-221。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辯〉,刊於《史學評論》第9期,1985.1,頁93-127。
廖文毅:〈論向郭《莊子注》「逍遙義」之轉變〉,刊於《鵝湖月刊》第409期,2009.7,頁26-39。
盧桂珍:〈郭象《莊子注》誤詮之舉要與解析〉,刊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輯,2004.11,頁885-923。
謝大寧:〈論郭象與支遁之逍遙義及支遁義之淵源〉,刊於《中國學術年刊》第9期,1987.6,頁97-109。
(二)《莊子》相關研究
王邦雄:〈老莊道家論齊物兩行之道〉,刊於《鵝湖學誌》第30期,2003.6,頁43-65。
王邦雄:〈從「物論」平齊到「天下」一家〉,刊於《鵝湖月刊》第432期,2011.6,頁9-13。
伍至學:〈吾喪我與「天籟」〉,刊於《鵝湖月刊》第409期,2009.7,頁10-17。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5)〉,刊於《鵝湖月刊》第323期,2002.5,頁1-11。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13)〉,刊於《鵝湖月刊》第330期,2002.12,頁2-9。
周雅清:〈〈莊子‧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刊於《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9,頁23-58。
金貞姬:〈論「人籟」、「地籟」、「天籟」喻在《莊子.齊物論》篇中的結構性意義〉,刊於《鵝湖學誌》第27期,2005.9,頁1-32。
侯潔之:〈《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刊於《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6期,2008.10,頁257-275。
莊耀郎:〈怎麼讀〈大宗師〉〉,刊於《國文天地》第265期,2007.6,頁28-31。
陳政揚:〈「人籟、地籟、天籟」與「吾喪我」之內在相似性的另類詮釋〉,刊於《鵝湖月刊》第290期,1999.8,頁28-37。
楊自平:〈《莊子》「逍遙」概念義涵的探討〉,刊於《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9期,1999.9,頁880-888。
楊祖漢:〈齊物論的言說方式〉,刊於《鵝湖月刊》第354期,2004.12,頁5-11。
楊祖漢:〈論莊子的知與無知〉,刊於《鵝湖月刊》第373期2005 .7,頁24-32。
楊穎詩:〈〈齊物論〉與〈秋水〉義理異同辨析〉,刊於《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7期,2011.7,頁49-70。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刊於《東華漢學》第3期,2005.5,頁23-49。
(三)魏晉玄學相關研究
馬行誼:〈魏晉玄學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與實踐〉,刊於《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6,頁155-181。
莊耀郎:〈牟宗三先生與魏晉玄學〉,刊於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12,頁311-324。
莊耀郎:〈言意之辨與玄學〉,刊於《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4期,2003.4,頁17-33。
莊耀郎:〈魏晉「名教與自然」義蘊之溯源與開展〉,刊於世新五十學術專書《文學、思想與社會》,2006.10,頁29-81。
莊耀郎:〈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刊於《國文學報》第24期,1995.6,頁143-181。
莊耀郎:〈魏晉玄學的有無論〉,刊於《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2002.12,頁239-284。
莊耀郎:〈魏晉玄學影響論〉,刊於《六朝學刊》第1期,2004.12,頁121-144。
莊耀郎:〈魏晉玄學釋義及其分期之商榷〉,刊於《鵝湖學誌》第6期,1991.6,頁33-61。
莊耀郎:〈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刊於《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6,頁187-210
戴璉璋:〈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刊於《國文學報》第42期,2007.12,頁31-54。
(四)其他
周雅清:〈支道林思想研究〉,刊於《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6,頁251-275。
莊耀郎:〈論牟宗三先生對道家的定位〉,刊於《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秋季號),2005.9,頁59-80。
楊祖漢:〈論蕺山是否屬「以心著性」之型態〉,刊於《鵝湖學誌》第39期,2007.12,頁33-62。
楊祖漢:〈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刊於《鵝湖學誌》第37期,2006.12,頁146-175。
賴錫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刊於《鵝湖月刊》第270期,1997.12,頁20-31。
賴錫三:〈「實有姿態」的解消轉譯與「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上),刊於《鵝湖月刊》第272期,1998.2,頁23-30。
賴錫三:〈「實有姿態」的解消轉譯與「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下),刊於《鵝湖月刊》第275期,1998.5,頁47-56。
賴錫三:〈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刊於《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12,頁283-332。
四、學位論文
戎谷裕美子:《對郭象《莊子注》詮釋方法的反思》,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余姒倩:《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李元耀:《郭象《莊子注》中哲學思想體系及其構成》,輔仁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周雅清:《莊子哲學詮釋的轉折--從先秦到隋唐階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陳錦湧:《郭象玄冥哲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黃士恆:《郭象玄理之省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
鍾竹連:《郭象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
指導教授 莊耀郎、楊祖漢
(Yao-long Chuang、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12-6-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