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6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18.191.111.130
姓名 張玉萱(Yu-Hsua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赴中國之臺灣洋畫家-以劉錦堂、陳澄波為例
(Taiwanese oil painters in Chin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Liu Chin-tang, Chen Cheng-po)
相關論文
★ 台灣廟宇敘事性雕繪題材分析-以桃竹苗地區廟宇為例★ 從三峽祖師廟中學院背景作品談李梅樹主導之意義
★ 荒誕寫實 夏卡爾之《死魂靈》插畫 (1923-27)★ 流動的疆界:以漫畫為例看民初上海高階與通俗美術的分類與界線問題
★ 「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 ( 1911-1935 )★ 陳子福電影海報研究
★ 唐納•賈德藝術中的曖昧與深度★ 從狄德羅的沙龍評論 看夏爾丹的靜物畫在法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 宜蘭老畫家王攀元★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建立:以顏水龍美術、廣告與工藝創作為例
★ 清末民初女子藝術教育之研究-以上海地區為例★ 民國初年觀畫論畫的現代轉型--以上海地區的西畫活動為例
★ 藝術自主性與社會功能的結合—以費農.雷傑(Fernand Léger, 1881-1955)1918-1955年作品為例★ 東西的交響—以惠斯勒日本風味油畫作品為例
★ 從哲學化到體制化:早期觀念藝術的終結、離散或轉型★ 地方意象:尤特里羅繪畫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日治時期臺灣洋畫家劉錦堂(1894-1937)與陳澄波(1895-1947),於1920至1930年代間赴中國擔任美術教職。生於日治時期之臺灣的他們,成長於日語文化與漢文化並存的社會,當他們赴東京美術學校留學,以接受更完善的美術教育時,他們見到日本畫家對中國書畫的尊崇與喜好。當他們畢業後前往中國,不僅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仰慕,更是為了藝術與文化上的追求。
當劉錦堂與陳澄波於中國發展時,在與中國、日本、臺灣的關係上呈現複雜的認同。劉錦堂成為中國政治家的養子,參與中國政治和抗日活動,旅居中國十七年期間僅以中國官員身份返臺一次;陳澄波則以福建為籍貫來到上海,旅滬四年期間亦積極參中、日、臺的藝術展演。他們的身份隨著中日政治關係而轉變,他們皆於1920年代時代表中國赴日,促進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但當1930年代中日關係交惡時,他們感受到中國對日人與臺灣人的敵意,陳澄波回到臺灣,在中國的劉錦堂則以圖畫來籲求中國重視臺灣。
而在繪畫方面,劉錦堂與陳澄波在旅居中國期間,皆積極與當地的畫家交流,並參與全國美展等藝術展演活動。他們與當時許多東方的洋畫家一樣,致力於融合中西繪畫,在西方後印象派與中國書畫之間尋求中西繪畫的共同點,從重視色塊,轉而強調線條的運用。他們皆在傳統文化中發展新的表現方式,將傳統中國書畫的技法融入西方洋畫當中。
摘要(英)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ese oil painters Liu Chin-Tang(1894-1937) and Chen Cheng-Po(1895-1947) went to China as art teachers in the 1920s-1930s. Born and raised during Japanese colonization of Taiwan, they lived in a world of Chinese culture in parallel with that of Japanese-language culture. When they studies in Tokyo School of Fine Arts in order to gain access to the most advanced cultures, they witnessed the respect esteemed Japanese artists paid to Chinese painting. After graduation, they both went to China, not only for the longing for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for their artistic pursuit.
While Liu and Chen worked in China, they showed complexity of identiti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China and Japan. Liu was a foster son of a Chinese politician, he participated in China politics and involved in anti-Japanese activity. During his stay in China for 17 years, he only visited Taiwan once as a Chinese politician. Chen used Fujian province as a place of origin, during his stay in Shanghai for 4 years, he was active in artistic events in China, Japan and Taiwan. Their identities shifted in the China and Japan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oth of them visited to Japan on behalf of Chinese government in 1920s, serving as a bridge for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owever, when violence broke ou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during the 1930s, they felt China’’s hostility against Japanese and Taiwanese. Chen returned to Taiwan as a Japanese citizen, and Liu stayed in China, used painting to ask China to treat Taiwanese as Chinese, not Japanese.
During their stay in China, Liu and Chen both worked hard to fit in the circle of local artists, and they participated in artistic events such as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Like other Eastern oil painters, they tried to fuse the East and West painting and fi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oncepts in Western Post-Impressionism and Chinese painting. They emphasized the expression of lines, shifting toward expressing images with lines rather than color patches. Both of them devoted to discovering a contemporary style from traditional roots, f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techniques and themes with Western form.
關鍵字(中) ★ 劉錦堂
★ 陳澄波
★ 日治時期
★ 臺灣洋畫家
★ 中國
關鍵字(英) ★ Taiwanese oil painters
★ China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Chen Cheng-po
★ Liu Chin-tang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緒論 1
第一章 日治時期赴中國之臺灣洋畫家 7
第一節 上海、北京的臺灣洋畫家 7
第二節 閩粵地區的臺灣洋畫家 14
第二章 劉錦堂 20
第一節 劉錦堂的中國經歷(1921-1937) 20
赴中國以前 20
1921-1928北京時期 22
1928-1929西湖時期 27
1929-1937北平時期 28
第二節 劉錦堂的繪畫風格 32
初期-留日習得的印象派風格 32
中期-1928-1929年 後印象派風格與中國書畫的影響 35
晚期-1930年代 中西融合的獨特風格 41
第三節 劉錦堂與臺灣社會 45
傳統漢文人 45
中國官員 49
臺灣遺民 50
第三章 陳澄波 55
第一節 陳澄波的上海經歷(1929-1933) 55
赴中國以前 55
1929-1933上海時期 56
第二節 陳澄波的繪畫風格 63
留日時期-對南畫的嘗試 63
旅滬時期-趨於成熟的中西融合 67
返臺-對東洋人之東洋畫的思考與摸索 70
戰爭前後-純真風格 73
結論 77
參考書目 81
附錄 89
【附錄一】國立北京美術學校戰前組織沿革 89
【附錄二】劉錦堂(1894-1937)年表 91
【附錄三】陳澄波(1895-1947)於1925-1947年間展覽活動 95
圖版 100
圖版來源 113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1.報刊
臺灣:《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新民報》、《臺灣文藝叢誌》、《臺灣新報》
北京:《北平晨報》、《晨報副鎸》、《世界日報》
上海:《申報》
南京:《中央日報》
天津:《大公報》
2.中國期刊:
《山東教育行政週報》1934年第294期
《上海藝術月刊》創刊號,1941年11月
《世界畫報》第175期,1929年3月3日;第340期,1932年6月19日;第427期,1934年2月15日
《民言畫報》1930年第46期,1930年9月
《良友》1928年第32期
《美周》1929年第11期,1929年9月
《亞波羅》1928年第2期,1928年10月
《救國通訊》1932年第4期
《國民公論(上海1931)》1932年第1卷第37期
《國史館館刊》1948年第1卷第4期
《湖社月刊》第47冊
《紫羅蘭》1929年第4卷第10期
《新教育》1925年第11卷第2期
《學生雜誌》1923年第10卷第2期
《霞光畫報》1928年第1卷第11期;1929年第38期
《藝觀》1929年第3期
《藝園》1931年第1卷32期
《藝術旬刊》第1卷第5期,1932年10月
《藝風》1933年第1卷第1期;1935年第3卷第2期
3.臺灣期刊
《詩報》第25期,1931年12月;第28期,1932年1月
4.檔案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三年(五十六)〉,《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198-157,入藏登錄號:002000001587A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八)〉,《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206-003,入藏登錄號:002000001595A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二十)〉,《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002-080200-00447-050,入藏登錄號:002000001836A
5.專著
正木直彥,《十三松堂日記》第二卷,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1965
《東京美術學校校友會月報》第18卷第2號,1919年7月;第29卷第8號,1931年3月
《美展》第一期、第九期,1929
《美展特刊-今》,1929
陳澄波,〈製作隨感〉,《臺灣文藝》2:7期,1935年7月,頁124-125
陳澄波,〈美術的回響〉,《諸羅城趾》,1937年3月2-3日。轉引自顏娟英,《風景心境》,頁166-167
陳澄波,〈日據時代臺灣藝術之回顧〉,1946。《雄獅美術》第106期,1979年12月,頁69-72
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上海:開明書店,1934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輯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1948。收錄於《民國史料叢刊》第978-981冊,鄭州:大象,2009
二、戰後研究專著:
1.臺灣相關研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口述歷史第六期-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稻鄉,2002
王家誠,《郭柏川的生平與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王學新,《日本對華南進政策與臺灣黑幫籍民之硏究:(1895-1945)》,南投:臺灣文獻館,2009
北師四十年編輯委員會主編,《北師四十年: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臺北:省立臺北師專,1985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福祿壽,1999
李欽賢,《氣質.獨造.郭柏川》,臺北:雄獅,1997
李柏黎,《遺民.深情.劉錦堂》,臺北:文建會,2009
東之畫廊編,《臺灣早期畫家劉新祿畫集》,臺北:東之畫廊,1994
李淑珠,《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陳澄波繪畫考》,臺北:典藏藝術,2012
呂采芷(羽田ジェシカ),〈終始於臺灣-試探陳澄波上海期之意義〉,收錄於《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臺北:臺北市立美館,2012,頁16-31
林育淳,《油彩.熱情.陳澄波》,臺北:雄獅,1998
林惺嶽,〈一位來自臺灣的唐山人:略論劉錦堂的生涯及藝術〉,收錄於《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論文專集》,臺中:臺灣美術館,2000,頁71-86
周文主編,《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硏討會論文專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0
周亞麗,〈祖國認同與臺灣關懷 劉錦堂的臺灣遺民圖〉,收錄於《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7,頁290-306
周亞麗,〈陳封於歷史煙塵的臺灣畫家-初探張秋海的生平及作品〉,收錄於《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論文專集》,臺中:臺灣美術館,2000,頁113-138
丘函妮,〈陳澄波「上海時期」之再檢討〉,收錄於《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臺北:臺北市立美館,2012,頁32-49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6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著、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 中譯本》,南投:臺灣文獻館,2010
連橫原編,《臺灣詩薈(下)》,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硏究》,臺北:稻鄉,2001
莫渝編,《王白淵 荊棘之道》,臺中:晨星,2008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臺北:文經社,1998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文;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張齡方、范毅軍、葉高華、廖泫銘,〈日治時期1930年代日語普及率地理加權迴歸分析〉,收錄於《201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論文選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2010,頁171-187
國立歷史博物館,《魏清德舊藏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陳郁秀總編,《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遠流,2008
莊伯和,《使命‧關懷‧莊索》,臺北:文建會,2011
黃朝謨著,《臺灣美術全集16 林克恭》,臺北:藝術家,1995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1978
劉藝,〈劉錦堂的生平與藝術〉,收錄於《劉錦堂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頁15-19
劉新祿,《臺灣早期畫家劉新祿及其子女畫作聯展畫集》,嘉義: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2004
蔡罔甘撰,《旨禪詩畫集》,臺北:龍文,2001
賴明珠,《簡練.玄邈.林克恭》,臺北:文建會,2011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誌》,臺北:前衛,1988
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1 陳澄波》,臺北:藝術家,1992
顏娟英,〈一九三○年代美術與臺灣運動〉,收錄於《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1993,頁535-554
顏娟英,〈陳澄波繪畫風格的形成〉,收錄於《陳澄波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頁10-14
顏娟英,〈美術〉,收錄於《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頁71-138
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21 呂基正》,臺北:藝術家,1998
顏娟英,《風景心境》,臺北:雄獅,200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蕭瓊瑞,〈王悅之與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收錄於《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論文專集》,臺中:臺灣美術館,2000,頁55-70
蕭瓊瑞,〈伊啦,福爾摩沙!陳澄波筆下的臺灣林木〉,收錄於《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美術館,2011,頁18-32
2.中國相關研究
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上海文化藝術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
王鏞主編,《中外美術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1998
方漢奇等著,《大公報百年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文化藝術卷美術志》,北京:北京,2008
羊基廣編著,《詞牌格律》,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
李超,《上海油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5
李超,《中國現代油畫史》,上海:上海書畫,2007
周明偉,《廈門與臺灣關係發展三十年研究-《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的探索與實踐》,廈門:廈門大學,2008
柯文輝,《中國現代美術大家評論 衛天霖》,南寧:廣西美術,2002
張友鸞,《世界日報興衰史》,重慶:重慶,1982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1994
陳瑞林,《20世纪中國美術教育歷史研究》,北京:清華大學,2006
黃賓虹等著,《中國書畫論集》,臺北:華正,1986
劉瑞寬,《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美術期刊與美展活動的分析,1911-1937》,北京:三聯,2008
臧杰,《民國美術先鋒 :決瀾社藝術家群像》,北京:新星,2011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3.日本相關研究
辻惟雄,〈日本文人画の成立〉,收錄於《江戸後期の比較文化研究》,東京都:べりかん社,1990,頁328-369。
吉田千鶴子,《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學生の研究》,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9
西原大輔著,趙怡譯,《谷崎潤一郎與東方主義︰大正日本的中國幻想》,北京:中華,2005
羽田ジェシカ,〈海を超えた美術-廈門美専・南洋美専の創始者林学大をめぐって〉,收錄於《民国期美術へのまなざし-辛亥革命百年の眺望》,東京都:勉誠出版,2011年10月,頁218-236
志賀秀孝,〈明治洋画の胎動とうねり-明治美術会から太平洋画会へ〉,收錄於《もうひとつの明治美術:明治美術会から太平洋画会へ》,静岡県立美術館等編:もうひとつの明治美術展実行委員会,2003,頁13-19;306-312
三、學位論文
李婉甄,《藝術潮流的衝擊與交會:日治時期魏清德的論述與收藏》,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周亞麗,《劉錦堂的《臺灣遺民圖》與遺民意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5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臺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1937.7-1945.8)》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劉長富,《論陳澄波的繪畫理念與特色》,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4
蔡家丘,《草枕:日治前期日本來臺書畫家的創作與遊歷(1908-1927)》,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謝宜靜,《民國初年觀畫論畫的現代轉型-以上海地區的西畫活動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魏秀玲,《蔡旨禪及其《旨禪詩畫集》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羅淑慧,《日治時期的臺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蘇雅楨,《王白淵的文化活動與精神歷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肆、 期刊:
卞鳳奎,〈日據時代臺籍留日學生的民族主義活動〉,《海洋文化學刊》第六期,2009年6月,頁1-30
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季刊第三卷第四期,1955,頁16-64
白雪蘭,〈從鼓浪嶼到淡水白樓與巴黎街弄-張萬傳風景畫作的承啟轉變〉,《現代美術》第138期,2008年6月,頁11-17
李淑珠,〈陳澄波(1895-1947)年表的重編-以三份履歷表為主要依據〉,《典藏今藝術》第126期,2003年3月,頁108-120
李淑珠,〈陳澄波與普羅藝術〉,《臺灣美術》第85期,2011年7月,頁20-43
李淑珠,〈陳澄波的「言」與「思」-以寄自東京的「家書明信片」為例〉,《臺灣美術》第88期,2012年4月,頁30-51
林玉山,〈與陳澄波先生交遊之回憶〉,《雄獅美術》第106期,1979年12月,頁60-67
林振莖,〈一衣帶水.桑梓情深-寫記廈門美專(1923-1938)的起落兼論與臺灣的關係〉,《臺灣美術》第77期,2009年7月,頁28-39
林育淳,〈想像的脈絡、創作的軌跡 從陳澄波的創作稿與作品比對圖談起〉,《現代美術》第161期,2012年4月,頁96-107
索翁,〈廈門美專追憶〉,《藝術家》第59期,1980年4月,頁158-168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化人與上海〉,《臺灣文學評論》2:2期,2002年4月,頁20-52
彭飛,〈大學院時期林風眠與蔡元培的合作—林風眠研究之一〉,《榮寶齋》2005年第1期,頁266-273
彭飛,〈林風眠與國立藝術院的創建〉,《美術觀察》2004年第7期,頁85-87
許雪姬,〈1937年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2008, 頁45-46
陳重光口述,王貞文撰文,〈打破美感的禁忌-懷念父親陳澄波〉,《藝術家》第201期,1992年2月,頁217-221
陳重光,〈回首竟百年-「嘉義人陳澄波百年祭」紀念展有感〉,《雄獅美術》第276期,1994年2月,頁35-43
黃茜芳,〈兒女心中最後的伊甸園-談陳澄波三○年代作品《我的家庭》〉,《典藏藝術》第55期,1997年4月,頁221-223
黃圻文,〈滄浪繪影隱逸行-前輩畫家紀有泉問藝旅痕〉,《藝術家》第286期,1999年3月,頁360-361
黃冬富,〈陳澄波畫風中的華夏美學意識-上海任教時期的發展契機〉,《臺灣美術》第87期,2012年1月,頁4-31
劉曉路,〈肖像後的歷史:檔案中的青春,東京藝大收藏的中國留學生之畫像(1905-1949)〉,《美術研究》1997年第3期,頁37-46
劉藝,〈劉錦堂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的地位〉,《臺灣美術》12:2期,1999年10月,頁3-9
謝里法,〈30年代上海、東京、臺北的美術關係〉,《雄獅美術》第160期,1984年6月,頁158-169
謝里法,〈妾悔作君婦,好為名利牽-三○年代成名於北平的臺灣畫家王悅之[劉錦堂]〉,《臺灣文藝》第89期,1984年7月,頁6-28
謝世英,〈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藝術學研究》第8期,2011年5月,頁127-204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期,1993,頁469-610
顏娟英,〈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臺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期,2002,頁625-683
蘇省行,〈臺灣、祖國的文化交流〉,《臺北文物》季刊第三卷第四期,1955,頁89-90
五、西文專書:
Cahill, James, Scholar Painters of Japan : the Nanga School, New York : Asia Society, 1972
Fogel Joshua A., The Literature of Travel in the Japanese Rediscovery of China 1862 -1945,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Hall, Stuart,“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 in Stuart Hall &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6, pp. 1-17.
Storey, John, “ Popular Culture as the ’’Roots’’ and ’’Routes’’ of Cultural Identities,” in John Storey , Invent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Blackwell, 2003, pp. 78-91.
六、 網站
上海美術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3148/index.html
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http://www.cnbksy.cn/shlib_tsdc/index.do
舍我先生報業數位典藏http://newsmeta.shu.edu.tw/shewo/basic.jsp
廈門地方志http://www.fzb.xm.gov.cn/
廈門記憶-廈門人物網站http://was.xmlib.net:8081/xmtsgweb/xmrw-index.jsp
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tkb.nmth.gov.tw/Doth/Default.aspx?2
臺灣美術展覽會資料庫(臺展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database_TE/04te_search/index.jsp
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poetry/home.asp
《臺灣文藝叢誌》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WenYi/main.html
七、圖錄(依出版年代排序)
1.日本展覽圖錄:
日展史編纂委員会編集,《日展史 帝展編四》,東京:日展,1983(昭和58年)
日展史編纂委員会編集,《日展史 帝展編六》,東京:日展,1983(昭和58年)
青木茂監修,《太平洋画会》,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
青木茂監修,《光風会》,東京:ゆまに書房,2002
青木茂監修,《白日会》,東京:ゆまに書房,2003
青木茂監修,《一九三○年協会 槐樹社》,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
2.劉錦堂/王悅之 圖錄
王悅之繪,《王悅之畫集》,北京:人民美術,1985
臺北市市立美術館,《劉錦堂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4
李柏黎,《遺民.深情.劉錦堂》,臺北:文建會,2009
3.陳澄波圖錄
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1 陳澄波》,臺北:藝術家,1992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陳澄波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
林育淳,《油彩.熱情.陳澄波》,臺北:雄獅,1998
陳澄波繪,《藏寶圖肆:陳澄波作品集》,臺北:尊彩國際藝術,2005
陳澄波,廖繼春繪,《璀璨世紀:陳澄波廖繼春作品集》,臺北:尊彩國際藝術,2010
吳慧芳、曾梅珍編,《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策劃,《陳澄波全集3淡彩速寫》,臺北:藝術家,2012
林育淳、李瑋芬編,《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臺北:臺北市立美館,2012
4.其他
朝鮮寫眞通信社編,《朝鮮美術展覽會圖錄:1922-1940》,漢城:景仁,1982
李長蘅等編繪,《芥子園畫譜 第一集 山水》,臺北:華正,1992
臼井勝美,《満洲囯と囯際連盟》,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
李超主編,《宏約深美:上海美專的西畫活動》,上海:上海錦繡文章,2008
葉育陞編,《世紀之光 近現代華人西畫名家精選集》,臺北:長流美術館,2011
指導教授 吳方正(Fang-Cheng Wu) 審核日期 2012-7-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