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3306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6 、訪客IP:52.14.150.55
姓名 陳美靜(Mei-j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環境工程研究所
論文名稱 地表水中氨氮之生物急毒性研究
(Acute toxicity of ammonia in surface water)
相關論文
★ 偏光板TAC製程節水研究★ 應用碳足跡盤查於節能減碳策略之研究-以某太陽能多晶矽片製造廠為例
★ 不同形態擔體對流動式接觸床 (MBBR)去除氨氮效率之探討★ 以減壓蒸發法回收光阻廢液之可行性探討-以某化學材料製造廠為例
★ 行為安全執行策略探討-以某紡絲事業單位為例★ 以環保溶劑取代甲苯應用於工業用接著劑可行性之研究
★ AO+MBR+RO進行生活污水廠水再生最佳調配比例之研究-以鳳山溪污水處理廠為例★ 二氧化矽與氧化鋁廢水混合混凝處理之研究
★ 利用碳氣凝膠紙電吸附於二氯化銅水溶液現象之探討★ 非接觸式光學監測混凝系統技術之發展
★ 以光學影像連續監測銅廢水化學沉降之技術發展★ 以膠羽影像光訊號分析(FICA)技術監測高嶺土之化學混凝
★ 膠羽影像色譜分析技術 監測混凝程序之開發‒以地表原水為例★ 石門水庫分層取水對於前加氯與混凝成效之影響
★ 石門水庫分層取水對於平鎮淨水廠快濾池堵塞成因分析★ 水足跡盤查分析與節水策略-以某印刷電路板軟板廠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瞭解常見地表水放流水、灌溉水、自來水、馴養水之氨氮濃度對水生生物急毒性的影響,期望找出氨氮對地表水棲息之水生生物造成的毒性關聯性。各水樣於氨氮濃度於25 mg/L時,其生物急毒性統計略同於氨氮濃度為3 mg/L、10 mg/L所呈現之生物急毒性反應,生物毒性反應較為明顯則是落在氨氮濃度為75 mg/L時,均有明顯魚體死亡情形。而試驗水樣自來水,其氨氮與自由餘氯形成氯胺,可能為影響自來水生物急毒性之原因而導致於氨氮濃度於75 mg/L 時TUa>1.43。放流水與自來水進行比較時,氨氮濃度於25 mg/L時兩者生物急毒性反應略同(TUa<1.43),而於氨氮濃度75 mg/L時,放流水急毒性反應TUa<1.43而自來水TUa則>1.43,經比較其兩者水樣來源時,初步判斷最大之差異應為放流水已經過廢水生物處理系統之氨化、同化、硝化及脫硝去除原廢水中高濃度的氨氮使其符合法定放流水標準,應與生物處理系統含有硝化菌有關。生物毒性會因生物體大小與本身之特性及對污染物之耐受性而有所改變,受測生物的選擇應需要審慎評估,環境因子與環境壓力似乎會提高魚體死亡機率,進而影響TUa的反應。
摘要(英)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ammonia in surface water on the acute toxicity of fish. River, discharged, feeding, potable water were us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was 25 mg/L ,the acute toxicity of ammonia is similar to tha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were 3 and 10 mg/L. The significant toxicity was observ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was 75 mg/L, at which many fishes were dead. Ammonia and residual chlorine may form chloroamine; thus, even at low concentration, acute toxicity of ammonia may be enhanced and as ammonia reached 75 mg/L, TUa > 1.43. Biological treatment is commonly used to remove ammonia, which may transform ammonia into less toxic compounds. Theref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toxicity of ammonia may be limited in discharged wastewater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itrobacter. Because of the size, viability, and toxic pathway, organisms have different resistivity to toxic compounds. Therefore, selection of test organism should be assessed carefully. Also, environmental factors seemed to increase the death rate, and thus, affecting TUa
關鍵字(中) ★ 自由餘氯
★ 生物急毒性
★ 導電度
★ 氨氮
關鍵字(英) ★ chlorine residue
★ Conductivity
★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of acute toxicity
★ Ammonia
論文目次 目錄
表目錄 IV
第一章 前言 1
1.1研究動機 1
1.2研究內容與目的 3
1.3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光電業廢水污染特性及影響 5
2.2氨氮對水體之影響 12
2.3氨氮與生物急毒性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
3.1 實驗規劃 22
3.2 實驗設備與材料 2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1
4.1生物急毒性試驗結果 31
4.2水質差異對於氨氮生物急毒性之影響 38
4.3生物急毒性實驗操作因子之影響 46
第五章 結論 55
5.1結論 55
5.2建議 56
參考文獻 5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水污染防治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7。
2. Chen Q., A. Nijenhuis, H. Preusting, J. Dolfing, D. B. Janssen, and B.Witholt, “Effects of Octane 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Pseudomonas Oleovorans MembraneLipids during Growth in Two-Liquid-Phase Continuous Cultures”,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17(7),1995。
3. 關振廣、孟偉、劉征濤、余若禎,『我國淡水生物氨氮基準研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2011
4. 郭豐紅,汪之和,陳必文,朱孔輝,『分子氨和亞硝態氮對鱖魚成魚的急性毒性試驗』,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2013。
5. 陳琪婷,『以二氧化錳催化降解水中氨氮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3,高雄市。
6. 林勝雄,『離子交換水溶液中之氮化物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6-2114-E-155-003,1997。
7. 產業廢水污染調查及管制措施研議計畫(第二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
8. 陳勝一、邱應志、林志高,『高科技工業園區承受水體微量污染物之調查研究』,2000。
9. 邱舜稜,『以Microtox 檢測方法評估實際廢水生物毒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2。
10. 莊博智,『以生物毒性試驗探討廢水處理廠廢水之急毒性』,2006。
11. 行政院環保署,『河川魚貝類累積毒研究調查及標準方法建立專案研究計畫』,1999。
12. 李俊宏,王漢泉,吳嘉玲,王正雄,『環境檢驗所環境調查研究年報9-新竹縣地區事業廢水生物毒性試驗研究』, 2002。
13. 劉文御,『水產養殖環境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專著,2001。
14. 吳國霖,『循環水養鰻系統中生物濾床除氨效率週期性變動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1999。
15. 黃招彬,『以微生物毒性試驗法評估工業廢水毒性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1996。
16. 楊萬發、宋欣真 『原水水質對乾式濾床去除氨氮之影響』,自來水會刊雜誌第四十一期,1992。
17. 劉復淳,『以固定氮細菌之方式促進硝化及脫硝功能之研究,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8. 林家驊,『添加Cu/La/Ce 觸媒於濕式氧化程序處理含氨水溶液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9. 陳秋楊、黃建清,『微生物毒性試驗法在石化工業排放水毒性評估之比較研究』,第十九屆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
20. Mercalf and Eddy, Inc., Wastewater Engineering Collection Treatment Disposal, 3rdEd., McGraw-Hill, New York, U.S.A.,1991。
21. 凌永健,生物急毒性減量技術探討,科學園區環保法規宣導會,2011。
22. Tabate, 1962;Fromm and Gillette, 1968; Wickins, 1976; Armstrong et al.,1976。
23. 林正芳、陳仁全、鄭福田、郝昌瑾,工業廢水毒性減少評估及Microtox方法介紹 工業污染防治,1995。
24. 陳瑞明,『銨態氮和亞硝酸鹽氮對鯽魚苗的急毒性試驗』,1998。
25. 郭豐紅,汪之和,陳必文,朱孔輝,『分子氨和亞硝酸鹽氮對鯽魚苗的急毒性試驗』,2013。
26. 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池塘養殖與科技管理」課程,2003 。
27. 劉文御,『水產養殖環境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專著,2001。
28. 行政院環保署,生物急毒性檢測方法-鯉魚靜水式法。
29. 行政院環保署,水污染防治法,放流水標準。
3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會灌溉排水管理要點第二十點,灌溉用水水質標準。
3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高科技產業廢水水質特性分析急管制標準探討計畫,計畫編號:EPA-96-G104-02-222,2008。
32. 凌永健,生物急毒性減量技術探討,科學園區環保法規宣導會,2011。
33. 陳重男、盧明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高雄地區自來水淨水場中影響適飲性物質之調查與處理技術之評估』,1999。
34. Nieuwenhuijsen MJ, Toledano MB, Elliott P. Uptake of chlorination disinfection by- Products; a review and a discussion of its implications for exposure assessment inepidemiological studies. J Expo Anal Environ Epidemiol 2000
35. 陳重男、盧明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高雄地區自來水淨水場中影響適飲性物質之調查與處理技術之評估』,1999。
36. Nieuwenhuijsen MJ, Toledano MB, Elliott P. Uptake of chlorination disinfection by- Products; a review and a discussion of its implications for exposure assessment inepidemiological studies. J Expo Anal Environ Epidemiol 2000
37. Orhon, D. and Artan, N. “Modeling of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94
38. P.A. Vesilind and S.M. Morgan,“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nd ed.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2004.
39. Eckenfelder J. W. W. and Musterman J. L., 1992 .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Lancaster。
40. 吳淑美,2009 International Display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IDMC) 環境保護與安全技術管理研討會,2009。
41. 鄭 森 雄,鯉魚之生態、生理與其高濃度之鋅,台灣水產學會 2006 年學術論文發表會,2006。
42. 產業廢水污染調查及管制措施研議計畫(第三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2。
4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毒物宣導教材。
4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毒物學概論 ,毒性化學物質專業技術管理人員訓練教材。
指導教授 秦靜如(Ching-Ju Monica Chin) 審核日期 2012-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