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7306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4 、訪客IP:3.129.39.83
姓名 鍾秀金(Hsiu-Chin C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A Study of Animal Metamorphosis in Hakka and Aboriginal Folklores in Taiwan)
相關論文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
★ 現職與支援教師客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南桃園國小為例★ 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
★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 桃園縣觀音鄉白玉村閩式客家話之研究★ 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
★ 臺灣海四話研究─以苗栗縣西湖鄉為例★ 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民間故事透過大眾集體口頭創作,具有獨特而豐富的故事內涵,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對於文化的傳承,是最佳的一項途徑,在現代資訊發達、文明進步的社會,過去先人的智慧受到強力的衝擊,漸漸淹沒在時間的洪流,早期在茶餘飯後以口傳方式傳達禁忌、經驗、思想的故事,似乎不復為新生一代記存。
客家人與原住民居住環境相類似,民間故事經常流傳互動而容易產生借用或影響,本研究以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為對象,試圖以文本分析、比較文學的方式,將蘊藏於兩族的文化特色及民族特性抽絲剝繭,分析其異同,同時依地區、種族之不同做內部差異的比較。
本論文根據所收集的文本依區域、種族、變形類別、變形原因加以歸納整理,從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信仰與社會處世關係、女性形象來說明客家與原住民呈現的文化意涵。以文本呈現夫妻同心、感情失和、失去親人等面向來探討兩族夫妻關係之異同,發現客家夫妻間的不平衡關係,妻子角色的隱形化,而原住民妻子個性明顯強勢,表達方式較直接。再以文本呈現之親子衝突、家庭成員不合、父母懲罰、因果關係來比較兩族親子關係的文化特色,發現客家父母教養態度有兩極化現象,一為父母疼惜子女,另一為親子對立。原住民的教養觀也呈現不同,一種為動物託人類扶養子女,另一種冷漠不理睬,任其自生自滅。又以文本呈現之實現願望與造福鄉里、命運及風水、生活禁忌、生活教育分別看出兩族的民俗信仰與社會處世關係,客家族群受佛教、儒家思想影響,故事多以勸化、教導世人,行善行孝。原住民天性單純樸實,崇尚自然與祖靈崇拜,大自然萬物是平等、不分彼此的。最後以文本呈現之巧女形象、惡女形象、女性主義的發揚等分析兩族的女性形象,發現客家與原住民女性從小均須學習持家、製衣縫補、處理農事,兼備內外事務的技能使其能支撐家庭。
筆者發現透過文字化的保存,可提供後人研究資料,相對的也容易產生單一化的情形,作者或故事家基於某種緣故,挑選情節較吸引人的故事,改編或增減故事情節,忽略其他個人以為較不吸引人的故事,或尊重原有情節,漸漸故事的多樣多元性產生變化,語言、詞彙的使用,已失去民間故事的原味,期望在未來能繼續補其不足研究之。
摘要(英) Folklores are endowed with unique and rich stories reflecting the spirit of a race via collective creation with oral diction. Folklores are also the best way to pass down the ethnic culture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of massive information flows and advanced civilization, the intellectual products of our ancestors are oftentimes attacked and buried in the current of time. Thus, the stories of social taboos, experiences and ideas that our forefathers passed down by speaking to their children after dinner no longer exist in the memori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akka and aboriginal people are very similar. Therefore, the folklores of these two ethnic groups were easily shared, borrowed or influenced with each other. This Study targets the stories of animal metamorphosis in the folk stories between Hakka and aboriginal groups in Taiwan,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cultural and ethnic features of these two groups by means of comparing the story texts and literatures. Meanwhile, the Study hopes to compare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groups based on regions and races.
By collec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gions, races, types/rationales of metamorphosis in the stories, the author hopes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kka and aboriginal cultur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ocial customs, and the images of women. The Study presents different scenarios in a family, such as the bondag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the broken relationships, and loss of families, hoping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a matrimony bond of the two ethnic groups. The Study found ou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n Hakka people is rather imbalanced, and the role of wife is almost invisible. To the contrary, the wives in aboriginal families have strong characters and tend to be more straightforward in expressing themselv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compares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parenthood by presenting the texts of conflict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onflicts between family members, punishments from parents to their children and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The Study also found out that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Hakka families are very extreme: Either the parents love and spoil their children, or they oppose against each other. The way of raising children among aboriginal people is also very distinguished. One type of family entrusts human beings to take care of the offspring of animals, whereas the other type of family tends to be oblivious to their survival. The Study also presents the folk beliefs and social norms of these two groups with texts of folklores about people’s dreams of contributing to home towns, belief in destiny and “Fong-shui”, taboos, and life education. The Hakka people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Buddhism and Confucius thinking so most of the focuses in their stories are about teaching people to behave well and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nature of aboriginals is pure and austere, and they worship everything in the Mother Nature as well as the spirit of their ancestors. They also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in this world is equal; nothing/no one is more superior to the other. Lastl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images of women by presenting the texts of stories about good and bad women, and the promotion of feminism. The Study found out that the women of both Hakka and aboriginal families are required to learn how to undertake family chores since they were little, including sewing and agricultural/farming skills. They have to be trained to be equipped with the capabilities of taking care of affai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ir home life as a token of supporting their families.
The author noticed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words leaves traces of research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However, it also leads to a monotonous view. That is to say, the authors or writers of the folklores only selected the most attractive parts of a story and edited the content by ignoring the less attractive parts for some unknown reason. They may also keep the original plots of the story without changing anything. But the stories will st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e and different. The choice of language and rhetoric has altered the original spirit of the stories.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 future studies will be able to make up for this shortcoming.
關鍵字(中) ★ 臺灣原住民
★ 比較文學
★ 動物變形
★ 臺灣客家
★ 民間故事
關鍵字(英)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aboriginal in Taiwan
★ Hakka in Taiwan
★ folklores
★ animal metamorphosi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1-2-1 研究問題 3
1-2-2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1-3-1 民間文學 4
1-3-2 民間故事 5
1-3-3 神話 5
1-3-4 傳說 6
1-3-5 比較文學 7
1-3-6 動物變形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8
1-4-1 研究範圍 8
1-4-2 研究對象 12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1-5-1 文獻蒐集法 15
1-5-2 文本分析法 15
1-5-3 比較文學法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區域型民間故事之相關文獻 18
第二節 單一族群型民間故事之相關文獻 19
第三節 跨區域型或跨族群型民間故事之相關文獻 21
第四節 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與探討 25
第三章 動物變形故事的變形類別與原因 28
第一節 依地區及種族歸納其變形類別 28
3-1-1 從客家文本來看變形分類 28
3-1-2 從原住民文本來看變形分類 32
第二節 依地區及種族探究其變形原因 36
3-2-1 從客家文本來看變形原因 36
3-2-2 從原住民文本來看變形原因 38
第三節 依變形類別來探究變形的原因 42
3-3-1 從客家文本變形類別來看變形原因 42
3-3-2 從原住民文本變形類別來看變形原因 44
第四節 故事類型之探究 47
3-4-1 臺灣客家民間故事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歸屬比較 48
3-4-2 臺灣原住民民間故事與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的比較 76
第四章 動物變形故事夫妻關係之比較 96
第一節 夫妻同心 96
4-1-1 報答恩情 96
4-1-2 命帶財富 100
4-1-3 傻人傻福 102
第二節 感情失和 106
4-2-1 遭受虐待 106
4-2-2 遭受欺騙 111
4-2-3 與人私通 112
第三節 失去親人 115
4-3-1 尋夫尋妻 115
4-3-2 喪偶之痛 118
4-3-3 喪子之痛 121
第五章 動物變形故事家庭關係之比較 125
第一節 衝突變形 125
5-1-1 親子之間 125
5-1-2 兄弟之間 130
5-1-3 姊妹之間 134
第二節 家庭成員不合 138
5-2-1 欺侮婆婆 138
5-2-2 姑嫂不合 140
5-2-3 妻妾不合 141
第三節 懲罰變形 143
5-3-1 懶惰變形 143
5-3-2 愛哭變形 145
5-3-3 頑皮變形 147
5-3-4 虐待變形 150
5-3-5 欺騙變形 154
第四節 因果變形 160
5-4-1 傳宗接代 160
5-4-2 償還前債 161
5-4-3 隨性變形 164
5-4-4 違反常理 166
第六章 動物變形故事信仰與社會處世關係之比較 170
第一節 實現願望與造福鄉里 170
6-1-1 期望成仙 171
6-1-2 神靈忌諱 175
6-1-3 精怪鬥法 178
第二節 命運及風水 182
6-2-1 命中註定 183
6-2-2 地理風水 186
第三節 生活禁忌 188
6-3-1 懷孕生育 188
6-3-2 婚姻禁忌 194
6-3-3 喪葬禁忌 196
第四節 生活教育 202
6-4-1 謀生技能 202
6-4-2 生活態度 205
6-4-3 社會道德 208
第七章 動物變形故事女性形象之比較 214
第一節 巧女形象 214
7-1-1 農事勞動 215
7-1-2 家務廚藝 218
7-1-3 針織女紅 222
第二節 惡女形象 225
7-2-1 勢利現實 225
7-2-2 生性惡毒 226
第三節 女性主義的發揚 229
7-3-1 追求愛情 229
7-3-2 自我實現 233
7-3-3 當家作主 235
第八章 結論 239
第一節 研究結果 239
8-1-1 在夫妻關係上的觀察 240
8-1-2 在親子關係上的觀察 240
8-1-3 在信仰與社會處世關係上的觀察 241
8-1-4 在女性形象上的觀察 241
第二節 滲透影響 242
8-2-1 漢族流傳至原住民 242
8-2-2 原住民流傳至漢族 243
參考文獻 245
故事文本 245
專書 246
單篇論文 251
學位論文 253
網站 256
附錄 257
參考文獻 故事文本
一、 客家故事文本
吳聲淼,2004,《客家傳說故事第二輯》新竹:新竹縣兩河文化。
吳聲淼,姜信淇,2004,《客家傳說故事》新竹:新竹縣政府。
胡萬川,2003,《新屋鄉客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局。
胡萬川,2003,《楊梅鎮客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局。
胡萬川,2003,《龍潭鄉客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局。
胡萬川,2006,《龍潭鄉廖德添客語專輯(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局。
胡萬川、王正雄,1994,《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二)》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王正雄,1994,《東勢鎮客語故事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王正雄,1996,《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王正雄,1999,《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王正雄,2003,《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七)》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徐運德,1999,《客話講古三百首》桃園:達璟文化。
陳麗娜,2006,《屏東後堆客家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曾彩金,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上)》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楊時逢,1957初版,1992景印一版,《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肇錦,2002,《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三)》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羅慶武,1996,《客家典故與笑談》新竹:自印。
二、 原住民故事文本
王甲輝、過偉主編,2005,《臺灣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1923出版,1996二刷,《生蕃傳說集》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1)》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2)》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3)》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道生,2001,《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4)》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萬川,2003,《復興鄉泰雅族故事(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局。
胡萬川,2003,《復興鄉泰雅族故事(二)》桃園:桃園縣立文化局。
詹素娟,2007,《舊文獻新發現-臺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全妙雲)、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98,《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專書
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3,《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6,《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臺北:常民文化出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6,《庫巴之火-臺灣鄒族部落神話研究》臺中:晨星出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6,《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臺北:常民文化出版。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0,《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臺灣原住民特富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臺北:里仁書局。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7,《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2009,《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臺北:里仁書局。
文彥生,1992,《中國鬼話(1)》臺北:泉源出版社。
文彥生,1992,《中國鬼話(2)》臺北:泉源出版社。
文彥生,1992,《中國鬼話(3)》臺北:泉源出版社。
方蘭生,1991,《傳播原理》臺北:三民書局。
王世禎,1995,《細說中國民間信仰-由神話起源探討民俗信仰》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王甲輝、過偉主編,2005,《臺灣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秋桂,1980,《中國民間傳統論集》臺北:聯經公司出版。
王秋桂,1994,《民族與民俗》臺北:稻鄉出版社。
王秋桂,1996,《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鄉出版社。
王美晶譯,鈴木質著,1999,《臺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嵩山,2006,《臺灣原住民與人類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王潤華,1984,《比較文學理論》臺北:國家出版。
王燕生、周祖生譯,艾伯華著,1999,《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
古佳豔等譯,杰夫瑞.C.亞歷山大(Jeffrey C‧Alexander),史蒂芬.謝德門(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1997,《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古國順,2004,《客語發音學》總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古添洪、陳慧樺,1976,《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臺北:東大圖書。
古添洪、陳慧樺,1977,《從比較文學到神話》臺北:東大圖書。
田哲益,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伊能嘉矩,1991,《臺灣文化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朱光潛,1986,《談文學》臺北:智楊出版。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何石松編,2007,《國民小學客語課本第十二冊第三課》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余漢儀,1995,《兒童虐待:現象顯示與問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吳永章,2000,《客家傳統文化概說》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敏而,2009,《語言學習百分百》臺北:天衛出版社。
吳燕娜,1999,《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一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呂淑湘譯,羅維著, 2006,《初民社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希滿棒(董美妹),出版年不詳,《蘭嶼島的神話與傳說故事》臺東:臺東縣立文化中心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
李壬癸,1997,《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文化。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省文獻會。
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亦園,2003,《談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臺北:臺灣大學。
李春生,2004,《21世紀中國少數民族婚俗》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
李玲,2011,《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富華,1999,《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李萼,1983,《中國文化概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李福清B‧Riftin,1998,《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臺中:晨星出版。
李獻璋,1989,《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汪毅夫,1995,《客家民間信仰》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沈錫倫,2001,《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臺北:臺灣商務。
沙學君,2010,〈論《中國小說史略》中比較文學的方法〉《科教導刊》社會科學學科研究,頁159-160。
阮昌銳,1987,《傳薪集》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阮昌銳,1994,《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阮昌銳,1996,《臺灣的原住民》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阮昌銳,1999,《植物動物與民俗》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周立明,1991,《會說話的動物》臺北:謙謙出版社。
季羨林,1991,《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岳娟娟、顧迎新,2005,《鬼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房學嘉,2006,《客家民俗》廣州:華南理工達學出版社。
房學嘉、宋德釧、周建新、肖文評,2002,《客家文化導論》廣州:花城出版社。
林文寶,1994,《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臺北:毛毛蟲兒童基金會。
林再復,1991初版,1994五版,《臺灣開發史》自印。
林良文,2000,《淺語的藝術》臺北:國語日報。
林淳毅,2001,《阿美族傳說-邦查的山海故事,後山的美麗傳奇》臺中:晨星出版。
林淳毅,2001,《猴子與螃蟹-臺灣原住民山林傳說故事》臺中:晨星出版。
林道生,1996,《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花蓮:花蓮文化。
林道生,2003,《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橫道口述,徐明珠整理,1996,《林衡道談俚諺》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中央月刊社。
金榮華,1988,《臺東卑南族口傳文學之整理與硏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金榮華,1997,《民間故事論集》臺北:三民書局。
金榮華,2000,《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金榮華編,1997,《民間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姜佩君,2007,《澎湖民間故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施翠峰,1985,《臺灣民譚探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萬川,2004,《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出版社。
胡萬川,2008,《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體索引》臺北:里仁書局。
胡萬川,2008,《臺灣民間故事類型》臺北:里仁書局。
胡萬川,黃晴文,1995,《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范姜灴欽,2005,《臺灣客家民間傳說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范姜灴欽,2010,〈臺灣客語與原住民「人變動物」故事比較研究〉《臺灣客語暨原住民語語文教育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孫大川,1997,《神話之美-臺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臺北:文建會。
徐正光,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研究協會。
徐有富,2005,《唐代婦女生活與詩》北京:中華書局。
徐照華,1999,《臺灣文學研習專輯》臺中:臺中圖書館。
涂公遂,1996,《文學概論》臺北:五洲出版有限公司。
涂春景,2002,《聽算無窮漢-有韻的客話俚諺1500則》臺北:自印。
高凌瀚、蔡錦濤譯,沃維爾著,2004,《死亡文化史:用插圖詮釋1300年以來死亡文化的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高國藩,1995,《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87,《中國人的面具性格》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榮,2001,《修辭新思維》臺北:萬卷樓。
張恭啟、于嘉雲譯,R‧Keesing(基辛)著, 1989,《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張祖基,1986,一刷,1994,二刷,《客家舊禮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張紫晨,1995,《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梁漱溟,1989,《中國文化要義》臺北:正中書局。
清水純,1998,《噶瑪蘭族神話傳說集-以原語記錄的田野資料》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畢恆達,1996,《尋找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畢樳,2009,《民間文學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章英華、葉至誠、吳來信,2006,《社會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郭崑謨、林泉源,1991,《論文及報告寫作概要》臺北:五南圖書。
郭靜晃、黃志成、黃惠如,2005,《兒童發展與保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千武,1993,《謎樣的歷史-臺灣平埔族傳說》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支平,2000,〈推展客家民系與其他民系的比較研究〉《第5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陳金田譯,片岡巖著,1985,《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
陳雨嵐,2004,《臺灣的原住民》臺北:遠足文化。
陳益源,1999,《臺灣民間文學採錄》臺北:里仁書局。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雅茜譯,Stephen Hart著, 1998,《動物的語言》臺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運棟,1978初版,1983五版,《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
陳運棟,1989,《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運棟,1991,《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臺原出版社。
陳慶浩、王秋桂,1989,《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陳麗娜,2006,〈屏東後堆地區客家民間故事析論〉《客家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鹿憶鹿,2009,《臺灣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
提格亨(P‧von/tieghem),1995,《比較文學論》臺北:臺灣商務。
曾建次,1998,《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臺中:晨星出版。
游霸士‧撓給赫(田敏忠),2003,《泰雅的故事》臺中:晨星出版。
湯廷池,1981,《語言學與語文教學》臺北:臺北學生書局。
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2005,《生死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子堯,2004,《客家民間文學》臺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文博,1997,《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
萬建中,2001,《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萬建中,2006,《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
葉重新,2004,《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葉婉奇譯,古野清人著,2000,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董芳苑,1996,《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1987,《金枝》上冊,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賽夏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卑南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排灣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達悟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魯凱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布農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卑南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邵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阿美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泰雅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達悟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鄒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臺灣的原住民-布農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魯凱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賽夏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全妙雲)、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3,《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臺中:晨星出版。
廖德添,2001,《客家師傅話》,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廖鴻鈞等譯,弗朗西斯.約斯特著,1988,《比較文學導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11,《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趙天儀等,2002,《本土語文研習專輯》臺中:臺中圖書館。
劉守華,2002,《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2009,第二版,2010,第二次印刷《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守華主編,2002,《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其偉,1980初版,1990,六版二刷《臺灣土著文化藝術》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其偉,1995,《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泗翰譯,Rene Denfeld著,1997,《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劉錦雲,1998,《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樂黛雲,2004,《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鄭明志,2006,《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
鄭建威、李倞、商孟可、段寶林譯,丁乃通編,2008,《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1980,《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
霍斯陸曼‧伐伐(王新民),1996,《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臺中:晨星出版。
霍斯陸曼‧伐伐(王新民),1997,《那年我們祭拜祖靈》臺中:晨星出版。
鮑家麟,1979,《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鮑家麟,2001,《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薛化元,1999,《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薛惠琪,1995,《六朝傳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謝天振,1994,《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臺北:業強出版社。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出版社。
謝重光,2001,《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謝重光,2005,《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12-20世紀客家婦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鍾敬文,2004,《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羅世名,2007,《比較文學概論》臺北:黎明文化。
譚元亨,2009,《客家文化史上、下卷》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譚達先,1984,《中國民間童話研究》臺北:木鐸出版社。
譚達先,2002,《中國的解釋性傳說》北京:商務印書館。
譚達先,2006,《澳門民間文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蘇兆堂譯,Bernard Gallin著, 1979初版,1985三版,《小龍村-蛻變中的臺灣農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單篇論文
王天鵬,2006,〈中日蛇郎故事比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頁66-71。
尼瑪卓瑪、克珠群佩,2005,〈西藏民間故事比較研究〉《西藏研究》第3期,頁55-61。
左江,2005,〈對中韓日三國龜猴題材民間故事的再考察〉《民族文學研究》2月,頁69-75。
李娜,2007,〈淺析中日民間動物報恩故事的異同〉《科技信息人文社科》30期,頁113。
李傳江,2007,〈唐前志怪故事中擬人化蛇意象的文化闡釋〉《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6卷6期,頁33-36。
沙學君,2010,〈論《中國小說史略》中比較文學的方法〉《科教導刊》社會科學學科研究。
肖遠平,2001,〈田螺姑娘形象的社會美-兼與龍女形象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總22卷第11。
周山華,2007,〈民間故事對幼兒的永恆魅力〉《紅河學院學報》5卷4期,頁68-70。
林忠亮,1989,〈民間文學方法論的新成果-評劉守華著《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荊州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34。
林愛華,〈童語世界裡看中、德文化〉《東吳外語學報》1999,頁263-283。
姚嵐,2009,〈從民間故事題材的比較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7期,頁80-82。
胡吉星,2010,〈比較文學視域下的古代「教化」範疇闡釋〉《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l卷第3期,頁25-27。
范姜灴欽,2010,〈臺灣客家與原住民「人變動物」故事比較研究〉《臺灣客語暨原住民與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頁57-79。
唐萍、楊光,2010,〈略論動物神話故事及動物圖騰〉《西北成人教育學報》探討與爭鳴第6期,頁29-31。
徐之卉,2005,〈白蛇故事與白蛇戲曲的流變〉《臺藝戲劇學刊》1期,頁48-67。
張楊期,2010,〈中日民間文學中異類婚戀故事比較〉《西安社會科學》第28卷第2。
陳秀琪,2001,〈客家民間故事的跨國性〉《第一屆臺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頁80-87。
陳建憲,2000,〈論比較神話學的「母題」概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頁40-44。
陳靜容,2008,〈「命名」、「信仰」與「海洋」的重奏-達悟族口傳文學中的「動物故事」及其內在文化意涵研究〉《海洋文化學刊》4期,頁25-48。
萬建中,2007,〈論民間童話的敘事形態〉《江西社會科學》2007卷6期,頁20-28。
翟志娟,秦素粉,2008,〈變形記—唐代人變動物型小說研究〉《語文學刊》頁100-101。
劉海英,2008,〈東西方文學中「人變驢」故事的類型〉《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753-755。
劉楊,2007,〈故事與小說的敘事學比較研究〉《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4期。
鄭美惠,2006,〈臺灣「屙屎嚇番」傳說及「大人國」民間故事之探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頁121-146。
簡齊儒,2003,〈從「成妻」的過渡性儀式解讀中國蛇郎君故事-以粵臺異文比較為主線〉《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 卷第2 期,頁1-11。
譚君強,2010,〈論比較敘事學研究〉《思想戰線》第6期第36卷,頁76。
鐘文伶,2009,〈臺灣「狗耕田」故事析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3卷2期,頁43-62。
顧希佳,2002,〈蜈蚣報恩型故事的類型解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頁60-63。
學位論文
久部良和子,1991,《賽德克人霧社群的祖靈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玉婷,2010,《中日蛇故事類型比較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王妍婷,2007,《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中動物功能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奕期,2007,《臺南地區風水傳說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王聖馨,2006,《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國際觀內容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王馨瑩,2004,《排灣族與魯凱族圖騰故事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安清,2004,《虎姑婆故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吳姝嬙,2000,《賽夏族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餘鎬,2002,《臺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安玄,2010,《英文檢定與人格特質對個人國際觀認知影響之研究》高雄: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論文。
卓英燕,2005,《王詩琅臺灣民間文學作品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怡嫺,2004,《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
林宓蓉,2011,《宜蘭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欣育,2007,《土地與認同:美濃地區客家墾拓傳說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君,2007,《《臺灣民間故事集》中的禁忌主題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培雅,1995,《臺灣地區邱罔舍故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培雅,2006,《臺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調查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林敏宜,2003,《臺灣民間故事中正義的面貌》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容韡,2008,《中國先秦變形神話傳說中「化生」之思維探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白蓉,2001,《幸福的祈思──中國龍女故事類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洪瑞英,1991,《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景雯,2009,《嘉義地區閩南族群民間故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范姜灴欽,2004,《臺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唐蕙韻,1997,《金門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百蓉,2004,《高雄都會區臺灣原住民口傳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昀浚,2004,《臺灣民間風水傳說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貞,2006,《彰化縣民間文學集之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惠,2009,《排灣族與魯凱族禁忌故事探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曹詩穎,2008,《馬祖民間傳說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曹榮科,2006,《民間故事采錄研究─以彰化縣為探討中心》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梁雅惠,2003,《臺中縣閩南語民間故事之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思齊,2008,《搜「蛇」記-臺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慧,2008,《鳥與人變鳥-臺灣原住民口傳故事析論》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陳慧珣,2000,《泰雅族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衍綸,1997,《臺灣民間故事<白賊七的趣話>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曾俊得,2008,《卑南族民間文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喜城,2002,《[李文古]客家民間文學文化資產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瓊儀,2000,《蘭嶼雅美族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帆儀,2009,《臺中縣閩南語鬼神故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煥東,2008,《桃園縣閩南語民間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聖琪,2005,《民間故事連續變形母題研究──以臺灣漢語故事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葉淑琦,2010,《現職與支援教師客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南桃園國小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芳宜,2007,《雲林縣地方傳說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肇中,2009,《臺中東勢客家民間故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蔡其蓉,2007,《異類婚戀故事類型與性別文化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蕙如,2007,《日治時期臺灣民間文學觀念與工作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蔡鎮任,2006,《臺灣閩南語故事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麗雲,1997,《中國民間動物故事類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俠伶,2009,《魯凱族民間故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戴佳靜,2004,《美濃地區民間故事研究》臺北:臺北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齊儒,2000,《臺灣地區蛇郎君故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蘇泰華,2003,《臺灣原住民神話之比較分析:以人類起源、洪水及射日神話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站
口傳文學網-臺灣民間文學日籍漢譯全文連結
http://nfs84305851‧myweb‧hinet‧net/ol/ol_003-information-2‧htm
全球華人的健康網站101-5-7查詢
http://www.jjkkusa.com/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6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http://www‧hakka‧gov‧tw/mp‧asp?mp=1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分布圖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2011-3-24查詢
http://www‧edu‧tw/files/download/MANDR/hakka-words‧pdf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試用版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行政院客委會哈客通訊摘錄「認識福佬客」2006-01-25張貼
http://www‧ihakka‧net/hakka2002/hakka200209/issue02_c‧ht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101-4-26查詢
http://www.afa.gov.tw/public_index.asp?CatID=104
维基百科101-7-13查詢
http://zh.wikipedia.org/wiki
指導教授 陳秀琪(Siu-Ki Chen) 審核日期 2012-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