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202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217.212.222
姓名 鄭淑方(SHU-FANG 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客家話蟹攝字與周邊方言的比較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he words of Xie She opening mouth in Hakka and neighboring dialects)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客家話蟹攝開口字的特色為:一、二等為前、後元音的對比,三、四等不合流,四等有洪音的表現。其中一、二等為前、後元音的對比,在各省各方言點的表現不盡相同,在廣東梅縣、翁源、清溪及江西省大部分的客方言點,大多為-o、-a的對比,即一等主要元音為-oi(或??),二等為-ai。但這個-oi有不同形式的變體,在閩西武平這個-oi變為-u?i,長汀變-ue,寧化為-ua,江西的寧都為-uai,而不管這個一等元音-oi(或??)如何變,皆不出以後圓唇元音為首的複合韻範圍。這個以後圓唇元音為首的複合韻在南方各大方言蟹攝開口一等中均大有表現,尤其是贛語中有一部份方言點蟹攝一、二等的表現也呈現-o、-a的對比,可以說在蟹攝一、二等的表現上。贛語和客家話是較為接近的。
雖然客家話蟹攝三等和官話方言一樣,大多為-i元音(舌齒音聲母則為舌尖元音),但部分方言點四等中仍保留了洪音-ai,及同於一等以後圓唇元音為首的複合韻-oi(-ue、-ua、-uai等)。這些洪音多保留於一些常用字中,如“泥、犁、弟、低、雞”等字為-ai韻,而後圓唇元音為首的複合韻幾乎只保留於“梯”一字之中,也就是同於一等元音的表現。閩語的齊韻也有類似的表現,閩語各區四等齊韻許多轄字仍一致保留洪音-ai韻,至於“梯”字,在閩南、潮汕區及廣東、廣西等閩方言點,表現為-ui韻;在閩北方言點建陽則為-?i韻,將樂為-u?韻;閩中區沙縣為-ue韻。也就是閩語的“梯”字和客家話一樣,皆為以後圓唇元音為首的複合韻。
綜而言之,客家話蟹攝開口一到四等的各項特點,都可以在南方其他方言中找到相似的表現。尤其是客贛關係一向密切,客、贛語在蟹攝一、二等的表現在多數方言點是相合的,只不過贛語和客家話相比,贛語所處地域更接近北方官話區,所以受官話的影響更大,客家話蟹攝開口四等齊韻仍保留了洪音,三、四等則保留了唐朝以來的讀書音-e韻,但贛語三、四等卻幾乎合流為前高元音-i。客家話和贛語這樣的情形,就好比閩南語和潮汕區閩語的關係一樣,以廈門和潮州為例,廈門和潮州蟹攝一至四等在白讀音雖然韻母的表現不同,但各韻母所轄轄字,彼此間是整齊地對應著的。然而在文讀音上,廈門三、四等為e韻,潮州卻全為-i韻。
然而拿客家話蟹攝一等以後圓唇元音為首的複合韻,和被高本漢視為較古的中國方言―域外譯音相對照,發現這個後圓唇元音並不見錄於四種域外譯音。從日譯吳音到安南譯音,蟹攝開口一到四等幾乎全為前元音的表現—〔e〕、〔?〕或是複合韻〔ai〕等,後圓唇元音反而少有表現,除了在安南譯音泰韻字“貝”為〔oi〕‚高麗譯音的佳韻字“曬”為〔u?〕‚ 有著驚鴻一瞥之外,後圓唇元音便杳無蹤影。但是這個以後圓唇元音和前高元音所組成的複合韻〔oi〕‚卻在現代南方各方言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擁有莫大的舞台,並以不同的面貌示人。?i、ue、uai、ui韻都是這個複合韻的不同面貌。
這個以後圓唇元音為首的複合韻不單存在於客語,從地處較南端的粵語,往北至閩語、贛語、湘語等,都有他的蹤影。甚至位於浙南的閩東方言點泰順、蒼南、贛東北的吳語、徽語方言點都看得見這個後圓唇元音為首的複合韻。然而贛東北是“她”留下芳蹤的最北之地,越過江西省,北鍏三十度以北就再也不見“
她”的芳蹤。因此,這個不見於域外譯音蟹攝開口字的後圓唇元音,顯然是屬於南方的音韻,或者說是古漢語的音韻留存。引用橋本萬太郎先生的觀點來說,現代漢語南方方言正是古代漢語的歷史投影。古代漢語雖在現今北方漢語中難尋見蹤跡,但在語音演變相對較緩慢、也較保守的南方,卻保留了相對於北方較多的古代漢語的遺跡。
這個後圓唇元音所構成的複合韻不單出現在咍、泰韻中,客家話大部分的方言點蟹攝合口一等也是這個形式的複合韻。客家話蟹攝開、合口一等皆為此-oi韻,或??、???、??等以後元唇元音為主的形式,也就是說客家話蟹攝開、合口是平行發展的。然而域外譯音中的安南譯音,蟹攝合口一等為-oi韻,開口卻為-ai韻。以至於客家話蟹攝開口一等中的-oi韻,在域外譯音找不到相對應的層次。對比於客家話大部分方言點蟹攝開合口平行,安南譯音層顯示的是,開合口發展的不平行。是開口一等的演變比合口快,而合口較開口保守的情形。
儘管,客家話合口一等中的後圓唇元音所構成的複合韻屬安南譯音層。卻有部分方言點合口一等的表現和安南譯音不盡相同。安南譯音灰韻從幫組到曉匣母字都為-oi韻,但客家話有些方言點灰韻的走向,呈現的是幫組字和曉匣母走向一致,而和端精組走向不同的情形。客家話灰韻的這種表現,在南方方言中並不是孤例,在粵語、和閩語的部分方言點,其灰韻幫母字和曉、匣母韻母的表現和端、精組字韻母的表現亦是涇渭分明。
造成灰韻幫母字和曉、匣母韻母走向不同的原因,是後來的音韻演變造成兩者韻母走向一致,或者是中古的灰韻字在上古分屬於之、微兩部,而幫組字和曉匣母字屬於之部,端精組字屬於微部,是以造成分別?
如果原因是後者的話,那麼李如龍、姚榮松先生(2007)所說的,閩南方言在定型過程中,包含有上古和中古兩個層次的特色也適用於客家話了。
關鍵詞:域外譯音、語音對應、後圓唇元音、一二等重韻、開合同韻
摘要(英) abstract
The caracteristics of Xie She (蟹攝) opening mouth (開口) of Hakka are
the contrast of front and back vowel between the division Ⅰand Ⅱ、the division Ⅲ and Ⅳ do not merge、and there are still broad sound (洪音)in the division Ⅳ.
The caracteristic of front and back vowel between the divisionⅠ and Ⅱ
is not quite the same in different dialect points in different province. Most of dialect points present it as the contrast of 〔?〕 and 〔?〕. The 〔?〕and〔?〕 are both diphthong, 〔?〕is 〔??〕 existing in the division Ⅰ,and 〔?〕is 〔??〕existing in the division Ⅱ .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variant of the diphthong〔??〕, it turn to be〔???〕 in Wuping(武平),〔??〕 in Changting(長汀),〔???〕in Ningdu(寧都) . No matter the diphthong 〔??〕 would be,it always showing as a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This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has great performance in
Southern dialets. Especially a part of dialect points of Gan(贛語) have the
same caracteristic of the contrast of 〔?〕 and 〔?〕between the divisionⅠ andⅡ. We can say that Hakka and Gan dialect are very similar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ivision Ⅰ and Ⅱ
Though most of the rhymes of the division Ⅲ of Xie She opening mouth
in Hakka are the so call find sound (細音)—〔?〕, same as Mandarin
language,there are still existing broad sound including 〔??〕and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in the division Ⅳ. Most of these broad sound
are kept in oral commonly used words like“?泥”(mud)“犁?”(plough)“?弟”
(brother)“低”(low)“雞?”(chicken),and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almost only kept in a word“梯??(lad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divion Ⅳ
of Min dialect is same as Hakka. Min dialect also kept board sounds --〔??〕
in the divion Ⅳ, and the word “梯??”is also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is〔??〕in some dialect
points in Min Nan(閩南)、Shaxian(潮汕)、and the provice of Guangdong (廣東)、
Guangxi(廣西),and it turn to be 〔??〕in Jianyang(建陽),〔??〕in Jiangle(將
樂) .
In short,the caracteristics of Xie She opening mouth in Hakka can also
be found in sourther dialects. However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can not be found in Sinoxenic materials(域外譯音)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rather older dialect by Karlgren,Bernhard(高本漢) . Except one word “貝”
(shell) of Sino-Annamese (安南譯音) is 〔??〕,the rhymes of Xie She opening
mouth of Sinoxenic materials are almost front vowels,like 〔?〕、〔?〕or 〔??〕.So
a large number of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existing in the Xie
She opening mouth in southern dialects can not find the same layer of the
corresponding in Sinoxenic materials.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not only existing in Hakka,
it is visible from Cantonese to Min dialect、Kan dialect and Hsiang dialect . Even at Taishun(泰順) 、Cangnan(蒼南),the dialect point of east Fujian (福建)in southern Zhejiang(浙江), and Wu dialect、Hui dialect in nourthern Jiangxi, all can see the dipthong .But across the northeastern Jiangxi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never can been seen again. That is across the north of the thirty degree north latitude it can be seen nowhere.
So the dipthong headed by back rounded vowel apparently is belonging to southern China. And the dipthong can not been found in Sinoxenic materials,so we may say it is older than any of Sinoxenic materials,including the oldest Sino-Japenese(日譯吳音) whose existing era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fth to sixth centuries. The above situation is just like what M. Hashimoto(橋本萬太郎) said:the southern dialects of modern Chinese is historical proj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lthough the ancient Chinese can not be found its traces in today’’s modern north Chinese,but the ancient Chinese relics are retained in more conservative sourthern dialects whose evolution are relatively slow in speech. Such a conclusion we have find the evidence in the words of Xie She opening mouth in sothern dialects.
關鍵字(中) ★ 開合同韻
★ 域外譯音
★ 一二等重韻
★ 語音對應
★ 後圓唇元音
關鍵字(英) ★ back rounded vowel
★ Sino-Annamese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Ⅳ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6
第二章 客家話蟹攝開口字與周邊方言的比較 17
第一節 客家話蟹攝開口字的特色 17
第二節 贛語蟹攝開口字的特色 25
第三節 閩南語蟹攝口字的特色37
第四節 粵語蟹攝開口字的特色 43
第三章 客語蟹攝一、二等重韻 55
第一節 客語咍、泰韻的分別與否 55
第二節 客家話蟹攝一、二等重韻的表現 58
第四章 域外譯音蟹攝字與方言的對比 75
第一節 域外譯音蟹攝開口字 75
第二節 域外譯音蟹攝合口字 87
第三節 安南譯音開合口和方言的對比 96
第四節 客家話的蟹攝合口一等與域外譯音的比較 101
第五章 客家話蟹攝合口字特點和周邊方言的比較 108
第一節 蟹攝一等合口和開口同韻 108
第二節、灰韻中的特殊表現 115
第三節 〔???〕韻可存在於蟹攝合口一到四等 122
第四節 蟹攝合口一等有細音〔?〕的存在 124
第 六 章 結 論 133
參考文獻 13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單篇論文部分:
王洪君 1999 〈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
言研究》的1期
吳世畯 1982 〈從朝鮮漢字音看一、二等重韻的問題〉,《聲韻學論叢》第4輯
黃雪貞 1987 〈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
張琨 1993 〈閩方言中蟹攝韻的讀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4本第4份
張光宇 1993 〈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語文研究》第3期
張維佳 2008 〈朝鮮漢字音的層次和來歷〉,《民族語文》第5期
熊燕 2003 〈客、贛方言蟹攝開口四等字今韻母的層次〉,《語言學論叢》第
27輯
學位論文部分:
呂嵩雁 1999《閩西客語語音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汎平 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秀琪 2000《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師範學院台灣語
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書本部分:
王福堂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語文出版社
史皓元著 顧黔譯 2011《漢語方言分區的理論與實踐—以江淮官話與吳語的分區為例》 中華書局
朱曉農 2006 《音韻研究》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 1986 《 漢語音韻學》北京出版社
李如龍、姚榮松 2007 〈閩南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 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吳多泰中
國語文研究中心
高本漢 2003 《中國音韻學研究》 商務印書館
秋谷裕幸 2003 《吳語處衢方言西北片古音構擬》好文出版
莊初升 2004 《粵北土話音韻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袁家驊 2000 《漢語方言概要》 語文出版社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南天書局
1988 《切韻與方言》 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耀堃 1995 《音韻學引論》書林出版社
陳昌儀 1991 《贛方言概要》 江蘇教育出版社
陳暉 2006 《湘方言語音研究》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劍橋 2005 《漢語音韻學講義》 復旦大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 2003 《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董同龢 1993 《漢語音韻學》文史哲出版社
劉澤民 2005 《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民族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1985 《語言地理類型學》世界圖書出版社
謝留文 2003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肇錦 1989 《瑞金方言》台灣書局
語料部分:
北京大學語言學教研室 2003《漢語方言字彙》 語文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 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1999 《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 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 1999 《福建縣市方言12種》 福建教育出版社
林倫倫、陳小楓 1996《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 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倫倫 2006 《粵西閩語雷州話研究》 中華書局
秋谷裕幸
2005 《浙南的閩東區方言》中研院語言研究所
2008《閩北區三縣市方言研究》中研院語言研究所
2010《閩東區福寧片四縣市方言音韻研究》 福建人民出版社
胡松柏 2009 《贛東北方言調查研究》 江西人民出版社
高本漢 2003 《中國音韻學研究》 商務印書館
徐越 2007 《浙北杭嘉湖方言語音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曹志耘 秋谷裕幸 太田儒 趙日新 2000 《吳語處衢方言研究》 好文出版
曹志耘 2002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 商務印書館
張燕芬、林亦 2009《廣西平樂閩方言研究》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詹伯慧 1998 《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4 《廣東粵方言概要》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綸鑫 1999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新中 2006 《海南閩語的語音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錢曾怡 2010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 齊魯書社
鮑厚星 2006 《湘方言概要》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建猷 2007 《廣西漢語方言研究》 廣西人民出版社
藍小玲 1999 《閩西客家方言》 廈門大學出版社
指導教授 羅肇錦 審核日期 2012-8-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