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8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6 、訪客IP:18.225.92.60
姓名 毛安琪(An-chi M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王仁杰梨園戲劇作研究
(The research of Wang Ren Jie on Liyuan opera troupe)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旨在研究劇作家王仁杰新編梨園戲作品,探討其個人與劇作風格特色,王仁杰以傳承戲曲傳統文化、保護梨園戲劇種特色風格聞名,長期致力於編寫梨園戲劇本,其作品擅於深刻描繪人性,賦予角色豐富的生命力,且運用泉州方言創作,其人與作品皆具有獨特的氣質,王仁杰的作品不但獲獎無數以外,更被許多姊妹劇種爭相移植,由此不難發現王仁杰對於當代戲曲界的影響力。本論文以王仁杰《三畏齋劇稿》中所收錄的六齣新編梨園戲為主要研究對象:《楓林晚》、《節婦吟》、《陳仲子》、《董生與李氏》、《皂隸與女賊》、《蔡文姬》,討論原著及其作品情節結構的分析、劇中的男人與女人形象的比較、編劇與演員之間的微妙關係、編劇王仁杰帶給梨園戲實驗劇團的影響,並從王仁杰創作手法上來探討他對於梨園戲與戲曲傳統文化上的保護與傳承。另統計從1984年至2012年來各大戲劇期刊、論文有關王仁杰的文章數量,觀察他是如何被眾人關注,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將研究王仁杰的單篇論文、期刊等資料初步建構起來,以方便日後研究者使用。
摘要(英) This thesis have a purpose to explore Wang, Renjie(王仁杰), the famous playwright, newly Liyuan Opera works and to explore the playwright himself with his plays. Wang, Renjie (王仁杰) inherits the drama traditional culture. He always protects Liyuan Opera and maintains this unique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drama. He writes many scripts for Liyuan Opera. His plays are good at profound description on human emotion and enrich the vitality in the role. He also uses the Quanzhou dialect in his works. Resulting in uniqueness both for his work and himself.
Wang, Renjie’s work wins countless awards. This also made many kinds of drama wants to learn and copy his play. This obviously shows that Wang Renji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s regarding to contemporary drama. The research study on Wang, Renjie’s “Sanweizhai Plays”(《三畏齋劇稿》)consist of: Maplewood night(《楓林晚》),Chaste Lady (《節婦吟》),Chen Zhongzi(《陳仲子》),Dong Sheng And Ms. Li (《董生與李氏》),Yamen Runner And Female Thief(《皂隸與女賊》),Cai Wenji(《蔡文姬》). The research included: plot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atrical styl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utline story in Chinese drama, Comparison an image between man and woman in the play, 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er and actor, How Wang,Renjie (王仁杰) influence to the Liyuan Opera theatrical troupe, How his play sustain and protect Liyuan Opera and the drama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from year 1984 to 2012. The phenomenon of Wang Renjie is rising sharply during this period. This shown that many people are interesting in his works.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also integrates a lot of useful materials including Wang Renjie’s papers, which will facilitate other researcher to use in the future.
關鍵字(中) ★ 王仁杰
★ 梨園戲
★ 三畏齋劇稿
★ 董生與李氏
★ 節婦吟
關鍵字(英) ★ Wang,RenJie
★ Liyuan opera
★ Sanweizhai Plays
★ Dong Sheng And Ms. Li
★ Chaste Lad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8
第五節 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王仁杰其人及其作品 12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戲曲環境 12
第二節 王仁杰的文學素養與創作歷程 15
第三節 家庭教養與文化氛圍 17
第四節 創作起源與寫戲淵源 19
第五節 王仁杰風格特色的展現 21
第三章 王仁杰「新編梨園戲」劇本分析 22
第一節《楓林晚》原著與改編 22
第二節《節婦吟》原著與改編 29
第三節 新舊版《節婦吟》之比較 36
第四節《陳仲子》原著與改編 48
第五節《董生與李氏》原著與改編 60
第六節《皂隸與女賊》原著與改編 69
第七節《蔡文姬》原著與改編 73
第四章 王仁杰「新編梨園戲」劇本特色 80
第一節 沿用「自報家門」 80
第二節 「鬼魂」與「夢境」的運用 84
第三節 王仁杰劇中的「男人」與「女人」的形象 87
一、《楓林晚》中的杜芒種v.s.賀望蘭 87
二、 舊版《節婦吟》中的沈蓉v.s.顏氏 88
三、《陳仲子》中的仲子v.s.仲子妻 90
四、《董生與李氏》中的董四畏v.s.李氏 91
五、《皂隸與女賊》中的楊一索v.s.一枝梅 93
六、《蔡文姬》堅毅的女性形象 94
第五章 王仁杰與泉州梨園戲實驗劇團之關係 96
第一節 曾靜萍對於王仁杰作品的影響 96
一、關於曾靜萍 97
二、演員與編劇之間的微妙關係:以《董生與李氏》為例 98
第二節 梨園戲的傳承分析 101
一、以劇種個性來挑選適合題材創作 102
二、恢復戲曲以表演為中心的藝術傳統 104
三、護衛戲曲的核心價值:空靈的舞台 107
四、情節安排回到傳統「一人一事」為主 110
五、以泉州方言寫梨園戲劇本 111
第三節 王仁杰對梨園戲實驗劇團之影響 112
一、統計單篇論文與期刊數量:從1984年至2012年 113
二、劇作家與劇團營運的共生關係 123
第六章 結論 129
第一節 王仁杰與梨園戲劇種風格特色的展現 129
第二節 編劇、演員、評論家與劇團的緊密結合 130
第三節 研究成果與限制 130
參考文獻與資料 133
附錄一、王仁杰訪談 154
附錄二、王仁杰訪談 161
參考文獻 一、 古籍(依時代排序)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篆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八三,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9月初版一刷。
沈起鳳 ,<諧鐸>收錄於《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六輯諧謔篇),台北,天一出
版社,民國 74年。
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1年7月第一版。
尹桐陽,<於陵子>收錄於《漢學彙編》墨子注譯,廣文書局有限公司發行,民國67年7月初版。
二、 專著(依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5年出版。
王仁杰,《三畏齋劇稿》,北京,中國戲劇,2000年。
––—— ,《三畏齋劇稿》(增訂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年12 月第一版印刷。
王安祈,《當代戲曲》(附劇本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2年。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出版,1996年。
王秋桂編,《中國地方戲曲叢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思想文化
史研究室,1995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尤鳳偉 ,《一樁案件的幾種說法》,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中國戲曲志福建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1993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全十冊),北京,中國戲劇 ,1959
年。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
1995年。
中國戲劇院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戲曲劇目工作座談會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石磊,《二十世紀中國戲曲改革啟示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安葵,《當代戲曲作家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戲曲理論與戲曲思維》,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李建民,《談文說藝》,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7年。
李漢飛編,《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91年。
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1982年。
何玉人,《新時期中國戲曲創作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11月第
一版。
宋光祖,《戲曲寫作教程》,湖北,人民日報,1992年。
周傳家,《戲曲編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1991年。
吳乾浩,《當代戲曲發展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台北,國家出版社出版,2002年。
––—— ,《崑曲辭典》,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一刷。
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杭州,浙江美術學院,1982年。
––——,《戲曲編劇技巧淺論》,北京,中國戲劇,1984年。
范嘩,《後漢書紀傳今註》(十),國立編譯館出版,2003年10月初版一刷。
林經甫、劉還月,《變遷中的台閩戲曲與文化》,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
胡元翎,《李漁小說戲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
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
貫涌,《戲曲劇作法教程》,北京,文化藝術,2002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1999年。
陳多,《戲曲美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2001年。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年。
航鷹, 《東方女性》(當代大陸女作家文集1),新未來出版社,1991 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泉州傳統戲曲叢書》(共十冊),北京市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2000年。
徐振貴,《中國古代戲劇統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1997年。
曼弗雷德普菲斯特(Manfred Pfister),《戲劇理論與戲劇分析》
(The Theory and Analysis of Drama.),北京:北京傳播學
院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莊長江編,《梨園戲古劇新編》,中國戲劇社出版,1994年4月。
董建,《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年。
張庚主編,《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1994年。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性》,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年。
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趙聰,《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6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96 年。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1995年。
曾永義等,《傳統戲曲之美》,台北,國家,2002年。
曾永義、施德玉,《地方戲曲概論》(下),2011年11月。
廖奔,《戲劇:中國與東西方》,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年。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設有限公司,2000年。
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福建省傳統喜劇選》,上海文武出版社出版,1980年9月第一版。
––—— ,《福建戲史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3月初版。
福建省戲曲研究所、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莆仙戲研究社編,《南戲論集》,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88年12月第一版。
福建省文化廳編,《新時期福建戲劇文學大系》(共八卷),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99年7月第一版。
福建省文化廳編,《福建優秀劇作選1979—1989》,福州,海峽文藝出版,1990年。
福建省泉州市文化局編,《泉州優秀劇作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年。
福建省武夷劇作社編,《武夷十年劇作選》,北京,中國戲劇,1998年。
福建省武夷劇作社編,《武夷新劇選》,北京,中國戲劇, 1998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年3月一刷。
劉浩然著,《泉腔南戲概述》,泉州市正達服務中心承印,1994年。
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一〇輯第三冊),中華書局出版,1987年。
謝魯,《戲曲編劇談》,武漢,長江文藝,1998年。
嚴長珂,《戲曲劇作藝術》,北京,中國戲劇,1988年。
欒梅健、張堂錡,《大陸當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三、 期刊論文
毛忠,<王仁杰劇作學術研討會綜述>,《戲曲研究》,2012年2月。
王小梅,<曾靜萍:漸行漸遠漸無窮>,《福建藝術》,2007年5月,頁29。
王仁杰,<一個編劇的心聲>,《戲劇藝術》,1993年2月,頁4-5。
––——,<董生與李氏>,《劇本》,1994年3月,頁2-12。
––——,<梨園拾得舊時調 翻作新聲唱斷腸---習劇心得雜談>,《福建藝術》,
1997年6月,頁3-4。
––——,<梨園拾得舊時調翻作新聲唱斷腸習劇心得雜談>,《劇本》,第12期,
1997年12月。
––——,<皂隸與女賊>,《劇本》, 1999年1月,頁1-12。
––——,<梨園戲新編歷史劇《蔡文姬》>,《福建藝術》,2003年1月,頁
56-64。
––——,<戲劇家王仁杰手稿>,《福建藝術》,2004年1月,頁40-41。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福建藝術》,2004年3月,頁7。
––——,<臨風到此哭先生>,《福建藝術》,2006年2月,頁56。
––——,<戲曲不會滅亡>,《福建藝術》,2007年5月,頁20-21。
––——,<我與『劇本』這些年……相看兩不膩>,《劇本》,2007年12月。
––——,<《惠安戲曲劇本選》序>,《福建藝術》,2008年1月,頁55。
––——,<陳仲子>,《劇本》,2008年7月,頁60-76。
––——,<讀舊稿《陳仲子》(七絕四首)>,《劇本》,2008年7月,頁73。
––——,<含英咀華品古戲寫在首屆四大古老劇種同台聯訣演出之後>,《中國
戲劇》,2010年7月。
––——,<為伊消得人憔悴>,《劇本》,2011年1月,頁21-22。
––——,<柳永>,《劇本》,2011年1月,頁71-78。
––——,<堅守傳統文化追求戲曲本體>,《戲劇叢刊》,2012年3月,頁92-
93。
王安祈,<李氏的「虛形境界」>,《中國戲劇》,2001年2月,頁41。
王評章,<揚長補短 探索前進---福建省武夷創作劇社召開1968年年會>,《中
國戲劇》,1986年12月,頁52。
––——,<艱難的跋涉---福建省武夷劇作社近期創作述評>,《劇本》,1990年
8月,頁64-77。
––——,<福建省第十九屆戲劇會演創作述評>,《福建藝術》,1994年2月。
––——,<「戲要攢出味道來」---蘇彥石的導演藝術>,《福建藝術》,1994年
6月,頁11-13。
––——,<《滄海爭流》的藝術特點及其對史劇創作的突破>,《福建藝術》,
1997年2月,頁15-18。
––——,<王仁杰散論>,《劇本》,1995年8月,頁63-65。
––——,<《滄海爭流》的藝術特點及其對史劇創作的突破>,《劇本》,1997
年12月。
––——,<劇作者主體性與創作對象主體性的關係>,《劇本》,2000年3月,
頁32-35。
––——,<關於福建戲曲創作的一些思索---第三屆中國京劇節觀後>,《福建藝
術》,2002年2月。
––——,<戲曲危機與地方文化、劇種個性的關係>,《福建藝術》,2004年 2
月,頁16-18。
––——,<北京專家談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福建藝術》,2004年 5月,
頁36-38。
––——,<北京專家談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續>,《福建藝術》,2004年6月,
頁25-26。
––——,<戲曲文學與地方文化、劇種個性>,《戲曲研究》,2005年1月,頁
251-261。
––——,<詩性的表演---曾靜萍印象>,《中國戲劇》,2007年1月,頁36-37。
––——,< 傳統女性的情愛悲劇梨園戲《節婦吟》觀感>,《中國戲劇》,2007
年7月,頁34-36。
––——,<戲曲性、劇種性與文學性、戲劇性的融合>,《福建藝術》, 2008年
1月,頁26-29。
––——,<關於《陳仲子》>,《劇本》,2008年7月,頁74-76。
––——,<24屆戲劇會演優秀劇目散論(一) >,《福建藝術》,2010年1月,頁
26-28。
––——,<福建省第二十四屆戲劇會演優秀劇目散論(二)>,《福建藝術》,
2010年2月,頁12-16。
––——,<曾靜萍 泉腔神韻 梨園精靈>,《福建藝術》,2011年1月,頁4-7。
––——,<戲曲的創新與堅守>,《福建藝術》,2011年1月,頁18-20。
––——,<仁杰印象>,《福建藝術》,2012年1月。
––——,<仁杰印象>,《中國戲劇》,2012年2月。
––——,<地方戲曲劇作家的責任,談談王仁杰>,《戲曲研究》,2012年 2月。
––——,<地方戲曲劇作家的責任談談王仁杰>,《劇本,2012年2月。
王曉珊,<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劇種現狀調查報告>,《福建藝術》,2008
年4月,頁17-23。
王蘊明,<歷史、藝術、時代、人---新時期戲曲歷史劇作摭談>,《劇本》,
2009年8月,頁66-71。
––——,<承古啟今 自成一家---簡談王仁杰劇作的美學範式>,《劇本》,2012
年7月。
方李珍,<沉入草野---王仁杰梨園戲的道德形象的民間特質>,《福建藝術》,
2001年3月。
––——,<女性實驗劇場:空白 影像與幻相---論王仁杰梨園戲的女性主體存在>,
《劇本》,2001年3月,頁54-58。
––——,<紅色的七月 繽紛的舞台>,《福建藝術》,2001年5月,頁18-19。
––——,<探求福建戲劇的新突破福建武夷劇作社第十二次創作年會概述>,
《劇本》,2002年5月。
––——,<生命苦旅---讀王仁杰梨園戲新作《蔡文姬》>,《福建藝術, 2002年
6月,頁19-21。
––——,<紅色的題材。綠色的生命力---2008福建省革命歷史題材與現代戲創作
研討會概述>,《福建藝術》,2008年1月。
尤春成,<福建南戲轟動台灣>,《中國戲劇》,1998年1月。
石羽,<古榕樹下的歌者---劇作家王仁杰速寫>,《大舞台》藝術雙月刊,1995
年3月,頁6-11。
四月,<王仁杰和他的《三畏齋劇稿》>,《中外文化交流》,2001年4月,頁
28-29。
白勇華、黃小我,<守成與創新---武夷劇作社2006年學術年會紀要>,《福建藝
術》,2006年5月,頁25-26。
白勇華,<福建省第二十四屆戲劇會演創作研討會紀要>,《福建藝術》,2010
年1月。
安葵,<畏傳統而後超越----談王仁杰劇作>,《劇本》,2001年3月。
––——,<造化鍾神像 武夷劇作設印象>,《福建藝術》,2004年1月。
––——,<是非感幽默感滄桑感 讀王仁杰劇作所想到的>,《戲曲研究》,2012
年2月。
江南,<戲曲傳統與當代意識的結合---王仁杰劇作淺析>,《大眾文藝》,2012
年,頁111-112。
––——,<王仁杰女性題材戲劇作品的創作特色與藝術價值>,《信陽師范學院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月。
––——,<案頭與場上的統一淺析王仁杰劇作的語言藝術>,《文學界》(理論版),
2012年6月,頁39-40。
曲志燕,<福建的戲曲文學創作概述>,《福建藝術》,2009年4月,頁56-57。
曲潤海,<讀王仁杰劇本的感觸>,《福建藝術》,2012年2月。
曲六乙,<「三寡」作家王仁杰和他的《董生與李氏》>,《劇本》,1993年4
月,頁13-14。
李暉,<古雅秀美及其經典化意義梨園戲董生与李氏的音樂分析>,《中國戲
劇》,2012年5月。
汪人元,<戲曲傳統的執著守護---淺談王仁杰劇作的特殊價值>,《福建藝術》,
2012年2月。
汪照安,<梨園戲音樂的繼承與發展>,《福建藝術》, 2000年2月。
––——,<梨園戲音樂概述>,《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0年3 月,
頁25-30。
何玉人,<嶄新的價值取向---論戲曲創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當代戲劇》,
1990年1月,頁44-46。
––——,<歷史與文化的深層探究 人性與靈魂的獨特體驗---王仁杰戲曲創作的神
韻和風采>,《福建藝術》,2005年5月,頁32-34。
––——,<王仁杰戲劇創作的別樣風格>,《中國戲劇》,2012年2月。
谷容林,<中國古代文人自我復歸的心理生存機制---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中董生
的心理分析》>,《四川戲劇》,2006年1月,頁73-74。
阮溫凌,<梨園戲曲人性觀---王仁杰三畏齋劇稿新探>,《福建藝術》,2011年
3月,頁29-33。
李世濤,<詩意化與世俗化的性愛形象---王仁杰劇作 「一鰥一寡」人物形象剖析
>,《藝海》,2011年8月,頁32-36。
周亮,<化險為夷者。一曲《節婦吟》---《節婦吟》淺析>,《修辭學習》,
1999年3月,頁47-48。
武茜,<《蔡文姬》對「文姬歸漢」題材戲曲作品的繼承和超越>,《戲劇文
學》,2010年8月,頁51-54。
林瑞武,<試析曾靜萍的表演藝術>,《福建藝術》, 1998年5月,頁9-10。
––——,<「閩派戲劇」風格成因鄒論>,《劇本》,1997年9月。
吳永藝,<梨園戲傳統藝術對戲曲編劇的啟迪>,《戲曲藝術》, 2000年2月,
頁28-33。
吳賢俊,<當董四畏變成董不畏>,《政協天地》,2006年4月,頁62-64。
吳師彥,<福建泉州戲曲服飾圖案及其藝術特點>,《藝術生活》,2007年6月,
頁24-25。
吳新斌,<王仁杰進入傳統的另一個方式>,《中國戲劇》,2008年12月。
邱劍穎,<探索戲劇創新之路---福建武夷劇作社年學會綜述>,《劇本》,
2007年1月,頁94-95。
––——,<武夷劇作社學術年會在廈門召開>,《中國戲劇》,2006年9月,頁
9。
季國平,<梨園問茶——品味曾靜萍>,《中國戲劇》,2011年1月,頁10-21。
––——,<王仁杰的意義>,《劇本》,2012年2月。
胡可,<戲劇要與新時期的群眾相結合---在第四屆全國優秀劇本授獎大會上的講
話>,《劇本》,1988年8月,頁6-8。
洪川,<衣帶漸寬終不悔---柳永與王仁杰>,《福建藝術》,2011年1月,頁
65-69。
時代,<蔡文姬:命運多舛的才女>,《時代青年》,2009年8月,頁74。
徐珺,<質本潔來還潔去---議新版《節婦吟》之「新意」>,《戲曲研究》,
2012年1月。
馬建華,<優人優戲優語---王仁杰《三畏齋劇稿》的形式美>,《福建藝術》,
2006年5月,頁8-10。
––——,<不朽的文化藝術碩果《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的文化藝術價值>,《福
建藝術》,2007年1月,頁42-43。
高志娟,<王仁杰:堅守傳統文化 追求戲曲本體>,《戲劇叢刊》,2012年3月,
頁92-93。
茹荻,<節婦吟>,《瞭望》,1990年1月,頁38。
陳云升,<試論《董生與李氏》的創作成就>,《當代戲劇》,2012年1月。
陳世雄,<《節婦吟》的當代意識>,《中國戲劇》,1988年4月,頁17-18。
––——,<讓戲劇走進大學課堂---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實習歸來有感>,《中
國戲劇》, 1985年11月,頁58-59。
––——,<關於振興福建戲劇的幾點想法>,《福建藝術》,2001年2月,頁14。
––——,<關於《董生與李氏》的札記>,《福建藝術》,2005年1月,頁19-
20。
––——,<精品劇目求索錄>,《福建藝術》,2007年1月,頁5-10。
––——,<論閩南戲劇文化圈>《文藝研究》,2008年7月,頁95-105。
陳雪紅,<梨園戲唱腔的感悟>,《福建藝術》,2008年5月,頁59。
梁谷音,<「似聞才郎聲聲吟」---看《節婦吟》致王仁杰>,中國戲劇,1990年
12月,頁41。
––——,<崑曲《琵琶行》我與王仁杰>,《福建藝術》,2005年2月。
張青野,<封建桎梏裡的靈魂的哭泣——評新編梨園戲《節婦吟》>,《黃梅戲
藝術》,1989年3月,頁74-75。
郭啟宏,<閒話王仁杰>,《中國戲劇》,2001年4月,頁42-43。
康式昭,<試論歷史題材的戲曲創作>,《戲曲研究》,2010年2月,頁49-50。
康海玲,<演員 燈光 色彩>,《福建藝術》,2005年1月。
梁燕麗,<從《董生與李氏》看王仁杰的創作風格>,《泉州師範學院學報 》
(社會科學),2006年1月,頁43-47。
盛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讀《楓晚林》《祖母綠》《錯錯錯》> ,《小說
評論》,1985年1月,頁27-32。
崔偉,<王仁杰情狀>,《劇本》,1998年7月。
––——,<王仁杰與新文人戲曲>,《福建藝術》,2001年3月,頁4-6。
傅僅,<慾望的旗幟王仁杰劇作的社會學解讀>,《中國戲劇》, 2001年2月。
華志,<以戲曲之美傳世---《董生與李氏》赴京演出專家座談>,《福建藝術》,
2005年3月,頁21-22。
孫紹振,<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和當代文藝的審美價值觀念>,《福建藝術》,
1994年1月,頁4-7。
黃在敏,<從文化品格的視角 解讀泉州戲劇>,《劇本》,1997年12月。
黃志強,<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福建戲曲文獻》研究學術成果探
討>,《藝苑》,2007年12月,頁62-64。
黃淑瓊,<王仁杰的現代性追求>,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6月,
頁15-16。
莊清華,<從『歷史人物』到『歷史中的人』---從《蔡文姬》、《曹操與楊修》
和《捉刀人》看曹操>,《當代戲劇》,2005年6月,頁34-37。
彭寄志,<無名小卒的真實世界---我看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上海戲劇》,
2006年6月,頁36-37。
曾靜萍,<李氏讓我得到太多>,《中國戲劇》,2007年1月,頁56-57。
––——,<就談「公主別」>,《福建藝術福建藝術》,2010年1月,頁58-59。
––——,< 在逆境中堅守 在困境中傳承>,《福建藝術》,2010年5月,頁14-
15。
––——,<走過的日子>,《中國戲劇》,2011年1月,頁8-9。
單躍進,<古典詩韻與當代意識>,《戲曲研究》,2012年2月。
楊熔,<福建族谱中的戲曲史料探述>,《戲曲藝術》,2007年2月,頁14-20。
萬素,<恬淡從容 游弋于潑墨寫意之虛擬空間王仁杰劇作風格點滴>,《中國戲
劇》,2012年2月。
葉曉梅,<人格的尋思——論王仁杰先生的三個劇本>,《福建藝術》,1999年
4月,頁4-6。
溫潘亞,<論十七年歷史劇創作中女性話語的形態與特徵>,《南京師範大學院
文學院學報》,2009年1月。
廖奔,<古典優雅談王仁杰>,《福建藝術》,2012年1月。
趙莎莎,<試論《節婦吟》與《團圓之後》的寡婦形象>,《大眾文藝》,2010
年10月。
蔡懷玉,<此曲只應古時有 今朝難得幾回聞---福建古老劇種晉京匯報演出側記>,
《福建藝術》,1999年1月,頁5-6。
––——,<魅力,在於守成劇種個性>,《福建藝術》,2003年1月,頁48-49。
賡續華,<古南戲遺響晉京城---本刊推薦梨園戲演出座談會要>,《中國戲劇》,
1986年3月。
鞏書芬,<情慾的詩意書寫---評福建泉州梨園戲實驗劇團的《董生與李氏》>,
《劇影月報》,2008年5月。
龔和德,<陽春白雪。返本開新---王仁杰劇作的古典化追求及其意義>,《藝術
評論》,2012年7月,頁33-44。
––——,<陽春白雪。返本開新---王仁杰劇作的古典化追求及其意義>,《福建
藝術》,2012年3月,頁4-12。
鄭碧波,<別樣幽芬淺談梨園戲貼行>,《文學界》(理論版), 2010年5 月, 頁
224。
鄭傳寅,<戲曲文學創作與地方戲的劇種特色---以王仁杰的戲曲創作為例>,
《福建藝術》,2012年2月。
曉耕,<王仁杰的情趣---觀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中國戲劇》,2001年2
月,頁31-32。
––——,<王仁杰劇作研討會在泉州舉行>,《中國戲劇》,2001年2月,頁40。
盧昂,<逐本求源 返樸歸真---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導演手記>,《中國戲劇》,
2004年8月,頁38-41。
-––——,<逐本求源 返樸歸真---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導演手記>,《福建藝
術》,2004年5月,頁31-35。
劉禎,<非主流女性的抒寫 評王仁杰劇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戲曲研究》,
2012年2月。
––——,<非主流女性的抒寫 評王仁杰劇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藝術評論》,
2012年2月。
蔡懷玉,<此曲只應古時有 今朝難得幾回聞---福建古老劇種晉京匯報演出側記>,
《劇本》,1999年3月。
劉世杰,<王仁杰《三畏齋劇稿》的藝術魅力>,《藝術百家》,2007年1月,
頁30-32。
劉姍姍,<人性的壓抑與喚醒---梨園戲《董生與李氏》>,《戲曲藝術》,2009
年3月,頁118-119。
––——,<不同的創作時代 相同的情感壓抑---王仁杰「三寡作品」論析>,《中
國戲曲學院學報》,2009年8月,頁114-117。
劉艷卉,<新編古代戲的另一種可能---以王仁杰劇作為個案>,《中華藝術論壇》
第十輯,2010年,頁355-372。
戴冠青,<王仁杰劇作女性形象解讀>,《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04年1月,頁70-73。
薛若琳,<歷史劇的意涵與構建>,《文藝研究》,2003年6月,頁81- 91。
鍾曉毅,<紅塵有戲---論王仁杰及其劇作《董生與李氏》>,《福建藝術》,
2006年1月,頁34-37。
謝雍君,<節婦吟的象徵意蘊>,《戲曲研究》,2012年2月。
韓得民,<楓林晚>,《當代文壇》,1984年10月,頁42。
魏明,<王仁杰劇作研討會備忘>,《劇本》,2001年3月,頁76。
藝訊,<王仁杰劇作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戲劇》,2012年1月。
蘇彥石,<福建省的最佳女演員曾靜萍>,《中國戲劇》,1988年5月,頁60。
––——,<搶救、繼承、創新---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五十年回顧>,《福建藝
術》,2003年1月,頁44-46。
蘇彥碩,<古典戲劇的內涵永遠大過於導演---我在戲曲導演工作中的體會 >,
《福建藝術》,1997年6月。
四、 研討會論文集/學位論文
(1)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編,《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
中正文化中心。1998年。
(2)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編,《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
灣大學戲劇學系,2004年。
(3)李漢臣,《當代戲曲《團圓之後》的自身交織型情節》,中國文化大學,藝
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學位論文,(中華民國92年6月)。
五、 訪問紀錄
(1)受訪者:王仁杰。採訪者:毛安琪。訪問有關劇本創作過程與方法、對於曾
靜萍與梨園戲的看法、個人學習歷程,2012年11月13日下午6點,訪談
地點:台北市文山區,國立政治大學藝文中心視聽館。
(2)受訪者:王仁杰。採訪者:毛安琪。訪問有關劇本選材的問題,2012年11
月14日上午9點,訪談地點:台北市北投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館。
六、 影音資料類
(1)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董生與李氏》,(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3-
2004年,廣州俏佳人出版,2006年10月28日。)
(2)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董生與李氏》,(「梨園吟韻」國立傳統藝術中
心籌備處發行,雅韻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策劃製作,2000年11月9日至12
日於台北市「新舞台」演出實況錄影。)
(3)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節婦吟》,(北京中國錄音錄像出版總社,出版
年月日不詳。)
(4)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皂隸與女賊》片段,(收錄於CCTV名段觀賞特
別節目,於2007年10月1日播出,出版年月日不詳。)
七、 電子資料庫暨網站
(1)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官方網站:
http://liyuanopera.com/JmjjDetailsID107.html(查核日期為2012年11月10
日。)
(2)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期刊網)
http://cnki50.csis.com.tw.ezproxy.lib.ncu.edu.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查核時間多次,粗略估算時間約從2010年九月至2012年12月間。)
指導教授 李國俊(Guo-jun Li) 審核日期 2013-1-1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