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101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16 、訪客IP:3.142.130.242
姓名 劉明城(Liu Ming 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朱子敬論思想的溯源與詮釋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觀朱子的思想體系中「心」是最關鍵之處,心的主要意義在於具有主宰義與知覺義,因而無論是靜是動都要以「敬」來貞定此心,以確保心時刻皆能合理的活動,因此朱子之一切成德工夫是以主敬為根本的起點工夫
本文將分為二大部分進行,首先通過「敬」的背景考察讓朱子敬論思想得以有其淵源。第二部分主要以敬為核心探討朱子心性論之理論架構,以展開其主敬工夫論。
在章節安排上,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本文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方法與既有之研究資料整理。
第二、三章是對於傳統敬論思想做一考察,分作先秦之敬論思想與宋儒之敬論思想,並以朱子文獻的探討作一承繼與發揚。
第四、五章主要放在朱子心性論與主敬工夫的討論。
第六章結論,本章作一回顧,希望藉著傳統敬論的傳承與朱子敬論思想作一聯繫以期擴充朱子思想體系中的道德價值。
摘要(英) Abstract
The key point in Zhuxi’s (also known as Zhuzi) ideological system is the “xin (mind/heart)”, with its main significance lying in the sense of domination and perception, thus people shall use “jing (respect)”to subdue our minds both in meditation or action, to ensure our heart can act reasonably all the time. Consequently, all achievements of Zhuxi originated from the root of respect.
This paper fall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inspects the origins of Zhuxi’s Theory of Resp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ckgrounds of respect;The second explores the theory structures of Zhuxi’s Theory of Mind with respect as the core, so as to discuss his Theory of Respect.
In terms of the chapter arrangement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s, motiv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ssing of existing documents.
Chapter 2 and 3 review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respect, dividing into the thoughts of respect in Pre-Qin days (before 221 BC) and that of Confucianism in Song Dynasty (960 BC-1297BC). The literatures on Zhuxi are also studied for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Chapter 4 and 5 mainly focus on Zhuxi’s Theory of Mind and the discussion of respect.
Chapter 6 draws the conclusion which reviews the whole paper, hoping to fulfill the moral value of Zhuxi’s ideological systems by connecting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respect with Zhuxi’s theory of respect.
關鍵字(中) ★ 朱子
★ 朱熹
★ 敬
★ 中和
★ 憂患意識
關鍵字(英) ★ Zhuzi
★ Zhuxi
★ Respect
★ Zhonghe (Harmony)
★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Development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8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先秦敬論思想之考察 16
第一節 周人敬的概念之演變 17
一、周初敬的概念是來自於憂患意識 17
二、《詩經》中的敬天思想 20
三、《左傳》中的致敬與行禮思想 22
第二節 孔子修己以敬的思想 28
一、孔子的憂患意識 28
二、從踐仁知天體悟畏天命的虔敬思想 31
三、從修養工夫論敬 35
(一)忠恕工夫的關鍵在敬 35
(二)禮的實踐——以禮契仁,以敬契禮 37
第三節 《易傳》、《中庸》、《大學》思想與敬的關係 40
一、《易傳》思想與敬 40
(一)《易傳》之憂患意識 41
(二)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44
二、《中庸》思想與敬 46
(一)性道教與慎獨 47
(二)誠體與致曲、誠敬 50
三、《大學》思想與敬 53
(一)三綱領 55
(二)格物致知 58
(三)誠意正心 61
第四節 朱子對先秦聖賢敬論的繼承 68
一、遠溯堯舜聖人之道 68
二、承繼孔門敬論思想 70
第三章 朱子之前宋儒之敬論思想 74
第一節 周濂溪之主靜思想 74
一、誠幾聖 76
二、主靜立人極 80
第二節 程明道誠敬和樂以存心的敬論 86
一、定性與識仁 88
二、體用一本與圓頓 91
三、明道之敬論思想 93
(一)和樂之敬 93
(二)敬為本體亦是工夫 95
(三)從敬用以見敬體的檢驗在於慎獨 101
第三節 程伊川之敬論思想 106
一、從橫攝系統說伊川之學 106
二、義性與氣性的課題 108
三、主敬說 112
(一)閑邪、集義 112
(二)敬義夾持 114
(三)敬自虛靜 116
第四節 上蔡、龜山、五峰論敬 120
一、謝上蔡 120
(一)求仁在能戒矜夸與克己 120
(二)敬是常惺惺法 122
二、楊龜山 123
(一)以直說敬 124
(二)以「直」調和二程之「敬」論 125
三、胡五峰 128
(一)誠敬之道 129
(二)察識涵養工夫 131
第五節 朱子對宋代先賢敬論的繼承 134
第四章 朱子的心性論與敬論—以中和新舊說為探討核心 140
第一節 中和舊說與敬 141
一、中和舊說要旨 144
二、「中和舊說」到「中和新說」的過渡時期中對於敬的工夫討論 148
第二節 中和新說與敬 152
一、中和新說「以心為主」而論 154
二、心有「知覺義」和「主宰義」 156
三、主敬工夫論的奠定 160
四、「主靜說」與「主敬說」之關係 164
第三節 朱子敬論思想詮釋之進路 167
一、康德尊敬說與朱子主敬說 169
二、唐君毅先生對朱子主敬思想的詮釋 173
三、朱子敬論思想詮釋之進路 180
第五章 朱子的主敬思想 183
第一節 朱子主敬思想中的敬畏意識 184
一、敬畏之意識 184
二、求放心之路 188
三、常惺惺 192
第二節 主敬工夫論諸說 196
一、「主一」之謂敬 196
二、居敬與窮理 199
三、克己與敬 201
第六章 結論 207
引用文獻 213
參考文獻 引用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宋〕張載著,張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宋〕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5月)。
〔宋〕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6月)。
〔宋〕朱熹,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2月)。
〔宋〕朱熹編:《近思錄》(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3年9月)。
〔宋〕陳淳:《北溪先生字義詳解》(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9月)。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明〕王畿:《龍溪王先生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70年5月)。
〔明〕陳獻章著,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明〕吳廷翰著,容肇祖點校:《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
〔明〕劉蕺山:《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6月)。
〔清〕黃宗羲編:《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2月)。
〔清〕黃宗羲編:《明儒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2月)。
〔清〕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3月)。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李學勤編:《周易正義》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09月)。
李學勤編 :《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二、近人研究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下冊》(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1月)。
王甦:《中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卷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10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3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3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3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3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7月)。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
朱伯崑:《易學基礎教程》(臺北:志遠書局,2004年3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2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年5月)。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3月)。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5月)。
周先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
〔美〕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4年11月)。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64年8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3月)。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5年6月)。
陳來:《古代文化思想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6年1月)。
陳來:《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4月)。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德麟:《程明道思想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3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1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3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7年10月)。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辯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11月)。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爭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溫偉耀:《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5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8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上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7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下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7月)。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7月)。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6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三)》(臺北:三民出版社,1971年9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7月)。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2月)。
羅光:《中國哲學大鋼》(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9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月)。
三、學術論文集
(一)論文集論文
張永儁:〈從程朱理氣說析論朱熹心性論之要義〉,《中國人性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5月)。
楊祖漢:〈胡五峰之體用論與朱子「中和舊說」的關係〉,《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7月)。
楊祖漢:〈從良知學之發展看朱子思想的型態〉,《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7月)。
楊祖漢:〈從朱子的「敬論」看朱子思想型態的歸屬〉,《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八卷,第2期,(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12月)。
楊祖漢:〈從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論」看自然與自由的統一〉,《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1》,(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3月)。
(二)會議論文
高柏園:〈論朱子的『心不即理』義〉,「第五屆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2004年4月)。
楊祖漢:〈「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流變」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12年3月)。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反省〉,「牟宗三與中西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2012年4月)。
(三)期刊論文
何澤恆:〈大學格物別解〉,《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
林安梧:〈試論述中國哲學思想自皋陶以後至春秋戰國時代之發展歷程〉,《鵝湖月刊》,290期,1999年8月。
吳震:〈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關於朱熹「敬論」的幾個問題〉,《哲學門》總第二十二輯,第十一卷,第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梁濤:〈《大學》新解——兼論《大學》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國哲學》第23輯,2001年。
楊柳橋:〈《大學》的「格物」即是《論語》的「正名」〉,《哲學研究》12期,1978年。
楊祖漢:〈儒學的終極關懷〉,《鵝湖月刊》,171期,1989年9月。
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與陽明哲學的特色(上)〉,《鵝湖月刊》,200期,1992年2月。
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與陽明哲學的特色(下)〉,《鵝湖月刊》,201期,1992年3月。
楊祖漢:〈朱子「中和說」中的工夫論新詮〉,《朱子學刊》創刊號,馬來西亞朱熹學術研究會,吉隆坡,2004年11月。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一期,2009年3月。
楊祖漢:〈儒家道德實踐理論新詮〉,《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十輯,2012年9月。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臺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2010年6月。
鍾彩鈞:〈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年6月。
戴璉璋:〈中國哲學史講話第二講--述殷周之際〉,《鵝湖月刊》,14期,1976年8月。
戴璉璋:〈《易傳》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述〉,《鵝湖月刊》,176期,1990年2月
(四)博碩士論文
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
梁巧燕:《「理一分殊」在宋代的詮釋模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4月。
游騰達:《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黃麗娟:《朱子的道德世界》,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指導教授 楊祖漢 審核日期 2013-1-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