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5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 、訪客IP:18.117.75.225
姓名 林威杰(Wei-jie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潘漢年與國共關係之研究(1925-1949)
(A Study on Pan Hannia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5-1949))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潘漢年以犀利的筆鋒在文壇上崛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串連起30年代的左翼文學運動。其中以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最為重要,這的聯盟以魯迅為首,勾串起當時的左翼文學。1931年,顧順章的被捕「叛變」,潘漢年臨危受命,轉入隱蔽戰線,任情報科科長。投入地下工作後的潘漢年,帶有強烈的神祕色彩,期間更替周恩來闢謠,打破當時伍豪脫黨的傳言。1933年,潘漢年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及工農紅軍代表的身分,與當時十九路軍簽訂協定,爾後更奉命與何長工一起代表紅軍與陳濟棠談判並達成協議,為中共紅軍「長征」邁出有利的一步。遵義會議後,與陳雲奉命前往莫斯科報告遵義會議和「長征」的情形。潘漢年在莫斯科期間,與南京國民政府武官鄧文儀晤談,開啟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先聲。1936年2月,受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的指派,回國與南京當局談判,此一時期的潘漢年代表中共,多次與陳立夫、張冲等人交涉,西安事變爆發後,更扮演居中協調的角色。1937年抗戰爆發後,便穿梭於上海、香港兩地,建立起嚴密的情報網,為中共蒐集許多相當珍貴的情報。1945年抗戰勝利後,便積極的從事統一戰線及隱蔽戰線的工作,爭取社會輿論對中共支持,幫中國共產黨日後建政創造良好的條件。
摘要(英) Pan Hannian was risen conspicuously by trenchant writing and has concatenated the Activities of Left-wing literature amount 30 years with the direc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Central Committee since 1925 when he join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mong to those activities, to establish th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nd led by Lu Xun ; meanwhile, it conspired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In 1931, he turned to hidden front as a leader of intelligence because his life was in a danger due to the rebel, Gu Shunzhang, was under arrest. During he worked on behind the scenes and was full of strong mystery, he also refuted rumors about the defection of Wu Hao for Zhou Enlai. In 1933, he was ordered to represent the Red Army to negotiate and reach an agreement with Chen Jitang and took a big step beneficially for the Long March after he has signed an agreement with the 19th Route Army as the identity of Provisional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ese Soviet Republic and on behalf of the Red Army. The harbinger of the second KMT-CCP Cooperation turned on he had a meeting with Deng Wenyi who worked as a Military attache of Nationalist Government. He was designated by Wang Ming, the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to negotiate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Nanjing, and in the meantime he negotiated with Chen Lifu and Zhang Chong repeatedly in February 1936. After the Xian Incident, he acted as a peacemaker even more. Following the War in 1937, he founded the rigorous network of intelligence through the Shanghai and HongKong and also collected lots of valuab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CCP. After the victory anti-war in 1935, he became positive on the United Front and work for the hidden front and fought for public opinions which support the CCP. Otherwise, he also created nice conditions to help the CCP establishes another regime.
關鍵字(中) ★ 潘漢年
★ 左翼作家聯盟
★ 隱蔽戰線
★ 西安事變
★ 第二次國共合作
關鍵字(英) ★ Pan Hannian
★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 hidden front
★ Xian Incident
★ the second KMT-CCP cooperati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辭................................. IV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潘漢年崛起的歷史背景............ 10
第一節 潘漢年家世背景與文學經歷........ 11
第二節 潘漢年與左翼文化運動............ 24
第三節 轉入隱蔽戰線.................... 35
第三章 潘漢年與統一戰線的運用.......... 45
第一節 潘漢年與國民黨地方實力派談判.... 46
第二節 潘漢年的莫斯科之行.............. 61
第三節 出任共產國際代表................ 76
第四章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形與破裂.. 95
第一節 潘漢年與西安事變................ 96
第二節 潘漢年與八路軍辦事處............ 115
第三節 「解放戰爭」中的潘漢年.......... 131
第五章 結論............................ 146
徵引書目............................... 151
參考文獻 一、史料(文電檔案、檔案文件彙編、年譜、文集、選集、詩集)
(一)文電檔案
1、台北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文物》
〈事略稿本〉
典藏號:002-060100-00074-015,1933年11月15日。
典藏號:002-060100-00074-019,1933年11月19日。
典藏號:002-060100-00109-022,1936年2月22日。
典藏號:002-060100-00177-025,1943年6月25日。
典藏號:002-060100-00180-005,1943年9月5日。
〈籌筆—統一時期 (一五一)〉
典藏號:002-010200-00151-003,1936年2月3日。
〈籌筆—統一時期 (一五二)〉
典藏號:002-010200-00152-021,1936年2月。
典藏號:002-010200-00152-025,1936年2月。
典藏號:002-010200-00152-041,2月24日。
〈一般資料—手稿錄底 (二十八)〉
典藏號:002-080200-00423-010,1936年11月2日。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五年〉
典藏號:002-080200-00271-023,1936年11月6日。
典藏號:002-080200-00273-008,1936年12月1日。
典藏號:002-080200-00273-042,1936年12月4日。
〈革命文獻—中共詭謀與異動 (一)〉
典藏號:002-020300-00050-068,「呈復奸偽潘漢年與敵偽勾結情形」,1943年10月7日。
〈抗命禍國—抗戰時期 (一)〉
典藏號:002-090300-00202-243,「浙江省政府給蔣介石的電報」,1945年5月22日。
〈革命文獻—戡亂軍事:一般共情〉
典藏號:002-020400-00011-112,1948年9月1日。
〈革命文獻:蔣總統引退與後方布置(一)〉
典藏號:002-020400-00028-002,「共匪駐港代表潘漢年透露共匪之軍事困難與政治陰謀」,1948年11月22日。
〈武裝叛國 (一七六)〉
典藏號:002-090300-00199-151,「毛人鳳給蔣介石的電報」,5月31日。
(二)檔案文件彙編
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綜合組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事記》。北京:紅旗出版社,1987年。
中共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5。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10。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冊11。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冊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 、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冊13。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 、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冊14。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聯共(布) 、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冊15。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冊17。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中共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檔選編》,冊上。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
中共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檔選編》,冊中。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
朱文原編,《西安事變史料》,冊1。新莊:國史館,1993年。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外交方面》,輯72。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7年。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一)》,輯79。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9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編5。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國史館審編處編,《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三)-剿共與西安事變》。新店:國史館,2002年。
(三)年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 : 1905-1995》,卷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 : 1905-1995》,卷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 1898-1949(修訂本)》。北京 :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卷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楊尚昆年譜(1907-1998)》,冊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李向東、王增如編,《丁玲年譜長編:1904-1986》,卷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卷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
張友坤、錢進主編,《張學良年譜》,冊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盛永華主編,《宋慶齡年譜》,冊上。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 : 1892-1978》,冊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四)文集、選集、詩集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周恩來選集》,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書信選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文集》,卷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本書編輯組編,《潘漢年詩文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朱立元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 68,馮雪峰、潘漢年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
朱德,《朱德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毓英,《新興文藝論集》。上海:勝利書局,1930年。
葉靈鳳,《葉靈鳳散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魯迅,《魯迅全集》,卷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魯迅,《魯迅全集》,卷11。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魯迅,《魯迅全集》,卷12。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魯迅,《魯迅全集》,卷1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潘漢年,《離婚》。上海,光華書局,1928年。
二、憶述及文史資料
(一)憶述資料(日記、回憶錄、口述訪談)
中央文獻研究室二部編,《朱德自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3年。
朱德,《朱德自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何長工,《難忘的歲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何長工,《何長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陳濟棠,《陳濟棠自傳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徐恩曾,《細說中統軍統》。台北 : 傳記文學出版社,1992年。
張學良口述、唐德剛撰寫,《張學良口述歷史》。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冊上。台北:國史館,2011年。
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冊下。台北:國史館,2011年。
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中正總統五記-愛記》。台北:國史館,2011年。
程天放,《程天放早年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6。
蔡廷鍇,《蔡廷鍇自傳》,冊中。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蔣廷黻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
蔣中正、蔣宋美齡,《蔣委員長西安事變半月記、蔣夫人西安事變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劉英,《劉英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鄧文儀,《冒險犯難記住》,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年。
聶荣臻,《聶荣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二)文史資料
傅紹昌,〈潘漢年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宜興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宜興文史資料》,輯19,宜興:文史資料委員會,1991年,頁3-17。
晏道剛,〈蔣介石追賭長征紅軍的部署及其失敗〉,收綠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輯62。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3-47。
諶小岑,〈西安事變前一年國共兩黨關於聯合抗日問題的一段接觸〉,收綠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輯71,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1-17。
三、專著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硏究室編,《潘漢年在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金冲及主編,《周恩來傳》,卷1。北京 :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問題原始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共的特務活動-原始資料會編之三》。香港:阿爾泰出版社,198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編輯組編,《左聯回憶錄》。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年。
王凡,《紅色特工:潘漢年傳》。香港:三聯書局,2011年。
王宏志,《魯迅與左聯》。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年。
王建民,《中國共產黨史(第二篇.江西時期)》。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第三篇.延安時期)》。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王禹廷,《細說西安事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年。
王朝柱,《功臣與罪人 : 潘漢年的悲劇》。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
尹騏,《潘漢年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尹騏,《潘漢年的情報生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丘國珍,《十九路軍興亡史》。永和:文海出版社,1978年。
李邁先,《西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李永、溫樂群、汪雲生,《何香凝傳》。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3年。
江關生,《中共在香港》,卷上。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增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武在平,《潘漢年:屢建立奇功的一代英才》。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金冲及主編,《陳雲傳》,冊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周玉山,《大陸文藝新探》。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
林華平,《陳濟棠傳》。台北:聖文書局,1996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冊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冊2。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冊3。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1975年。
姚辛,《左聯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
哈里森.沙茲伯里(Harrison E. Salisbury)著,文林譯,《長征》。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約翰.拜倫(John Byron)、羅伯特.帕克(Robert Pack),《龍爪:毛澤東背後的邪惡天才康生》。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姜建、王慶華,《李濟深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唐瑜編,《零落成泥香如故 : 憶念潘漢年、董慧》。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唐源、韓之友、封世輝、舒欣、孫慶升、顧盈豐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卷2。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馬雨農,《張冲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12年。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敬之,《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
陳志遠,《中國民主黨派史稿》。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冊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張雲,《潘漢年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05年。
張君勱,《中國第三勢力》。板橋:稻鄉出版社,2005年。
戚如高主編,《國共和談祕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費正清(Fairbank , John K.)編,《劍橋中華民國史》,卷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彭樹華,《潘漢年案審判前後 : 審判員親筆批露共和國第一冤案》。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楊奎松,《失去的機會?:抗戰前後國共談判實錄》。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愛潑斯坦 (Epstein, Israel) 著、久保田博子譯,《宋慶齡:中国の良心.その全生涯》,冊下。東京:サイマル出版會,1995年。
雷秀珍編著,《中國共產黨黨史人物介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熊向暉,《中共地下黨現形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7年。
蔣中正,《蘇聯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年。
劉家泉,《宋慶齡在香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謝幼田,《中共壯大之謎-被掩蓋的中共抗日戰爭真相》。紐約:明鏡出版社,2004年。
四、論文(期刊、專書、學位、會議)
(一)期刊論文
丁玲,〈回憶潘漢年同志〉,《新史料文學》,期4,1982年,頁190-193。
丁群,〈潘漢年情報系統的主力劉人壽〉,《文史精華》,期12,2001年12月,頁45-52。
大風,〈潘漢年促成李士群被日軍毒死〉,《傳記文學》,卷69期4,1996年10月,頁84-88。
王鐵群,〈話說中央特務科〉,《黨史文苑》,期1,1994年,頁33-36。
王秦,〈西安事變前後在各方之間進行聯絡的關鍵人物潘漢年〉,《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50-56。
王偉,〈潘漢年會見汪精衛之謎〉,《黨史文苑》,期8,2005年,頁44-46。
尹騏,〈袁殊諜海風雲16年〉,《炎黃春秋》,期12,2002年,頁52-59。
尹騏,〈一樁歷史謎案-潘漢年會見汪精衛〉,《炎黃春秋》,期7,1993年,頁76-81。
李躍力,〈左聯成立前後“新興作家"的姿態與心態—由周毓英、潘漢年的論戰來看〉,《社會科學輯刊》,期6,2007年,頁241-247。
李君山,〈對日備戰與中蘇談判(1931-1937)〉,《台大歷史學報》,期43,2009年,頁87-149。
朱熹來、張寶善,〈潘漢年在香港的歲月〉,《黨史縱覽》,期3,1997年,頁30-32。
吳泰昌,〈阿英憶左聯〉,《新史料文學》,期1,1980年,頁12-28。
吳基民,〈從落水漢奸到離休高幹-引潘漢年見汪精衛的胡均鶴〉,《傳記文學》,卷67期1,1995年7月,頁107-112。
吳基民,〈胡均鶴與潘漢年冤案〉,《檔案春秋》,期10,2002年,頁18-23。
孟東,〈潘漢年與魯迅和左聯〉,《文史精華》,期6,2003年,頁57-62。
何立波,〈潘漢年與第二次國共談判〉,《黨史縱覽》,期5,2004年,頁21-27。
沈松泉,〈回憶關於潘漢年的若干事〉,《新文學史料》,期4,1982年,頁193、198-202。
杜桐蓀,〈誰教史達林說話了?〉,《傳記文學》,卷24期5,1983年5月,頁55-57。
周美華,〈從軍事解決到政治解決-抗戰前蔣中正剿共政策的演變〉,《中華軍史學會會刊》,期5,1999年12月,頁71-109。
周軍,〈潘漢年-隱蔽戰線上的傳奇人物蒙冤『鎮江事件』〉,《文史月刊》,期12,2007年,頁4-11。
武在平,〈潘漢年與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新文學史料》,期4,1991年,頁149-153。
宜興市檔案館,〈潘漢年〉,《檔案與建設》,期2,2007,頁30-31。
郭天祥,〈潘漢年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黨史研究與教學》,期1,2004年,頁45-53。
高華,〈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二十一世紀》,期93,2006年2月,頁75-89。
陳碩文,〈想像唯美 -《幻洲》中的都市書寫與文化想像〉,《中國現代文學》,期11,2007年6月,頁67-90。
陳子善,《關於潘漢年在左聯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期2,1990年,頁62-66。
陳首濤,〈諶小岑為第二次國共合作牽線搭橋〉,《湘潮》,期8,1991年,頁15。
陳立夫,《參加抗戰準備工作之回憶》,《傳記文學》,卷31期1,1982年,頁45-51。
陶柏康,〈潘漢年和中國共產黨的統戰工作〉,《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1996年,頁27-33。
陶剛,〈長征前紅軍與陳濟棠的秘密談判〉,《黨史縱覽》,期2,2005年,頁39-42。
秦福荃,〈博古與潘漢年關系的背後〉,《炎黃春秋》,期10,2006年,頁20-26。
馬小娟,〈潘漢年為周恩來闢謠〉,《人民公安》,期12,2011年,頁23-25。
馬宏驕,〈一次秘密軍事談判—中央紅軍長征前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的合作〉,《黨史縱覽》,期4,1996年,頁26-27。
馬振犢,〈“三面間諜"袁殊傳奇〉,《揭密》,期3(2012年),頁59-61。
曹鐵娟,〈潘漢年的文學活動與貢獻〉,《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哲學社會科版),期3,1998年,頁30-36。
章易,〈紅隊的三任負責人〉,《檔案天地》,期3,2006年,頁10-11。
張朝陽,〈福建事變的發動與失敗〉,《福建黨史月刊》,期9,2000年,頁16-19。
張珊珍,〈陳立夫一次未成的祕密赴蘇之行〉,《百年潮》,期7,2006年,頁40-43。
鹿錫俊,〈日本對中國的觀察與陳立夫訪蘇計畫的洩密-從日本未刊檔案解析歷史之謎〉,《黨的文獻》,期1,2001年,頁85-93。
曾養甫遺著,〈五十自述〉,《傳記文學》。卷27期3,1975年9月,頁59-64。
馮雪峰遺稿、馮夏熊整理,〈馮雪峰回憶中的潘漢年〉,《新文學史料》,期4,1982年,頁194-195。
馮乃超口述、蔣錫金筆錄,〈革命文學.魯迅.左翼作家聯盟〉,《新文學史料》,期3,1986,頁19-35、68。
黃道炫,〈重析福建事變中共應對方針〉,《近代史研究》,期4,2006年,頁49-63。
黃繼祥,〈關於中央紅軍同陳濟棠進行軍事停戰談判的幾個問題〉,《黨史通訊》,期11,1986年,頁35-39。
富耀南,〈潘漢年的七次香港之行〉,《江南論壇》,期6,1997年6月,頁36-37。
程儀,〈袁殊de情報生涯〉,《黨史天地》,期11,2004年,頁36-44。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3月,頁137-155。
楊奎松,〈鄧文儀與王明、潘漢年莫斯科談判實錄〉,《炎黃春秋》,期2,1997年,頁2-9。
睢城,〈潘漢年與鎮江事件〉,《鐵軍》,期2,2012年,頁38-39。
樓適夷,〈從三德里談起〉,《新史料文學》,期4,1982年,頁196-199。
鄭伯奇,〈左聯回憶散記〉,《新史料文學》,期1,1982年,頁14-23。
潘漢年,〈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期8,2010年,頁1。
羅青長,〈潘漢年冤案的歷史教訓〉,《上海黨史與黨建》,期1,1996年,頁24-26。
關國煊,〈有大功於中國共產黨而被折磨致死的潘梓年、潘漢年兄弟〉,《傳記文學》,卷51期1,1987年,頁130-139。
蘇智良、白華山,〈周恩來與中央特科〉,《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1998年,頁4-10。
蘇智良、張婷婷,〈潘漢年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期4, 2005年,頁40-42、48。
顧關林,〈簡述地方實力派與中共早期關係〉,《中共黨史研究》,期1,1988年,頁41-45。
(二)專書論文
王正華,〈陳立夫與七七事變前後的中蘇交涉〉,收錄於蔣永敬主編,《1925年至1950年之中國:陳立夫回憶錄討會會論文集》。新莊:國史館,1997年,頁87-112。
朱自清,〈《詩集》導言〉,收錄於劉運峰編,《1917-1927中國新文學大繫導言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146-151。
西村成雄,〈國際聯盟和華盛頓體制下的中國和日本-從「二十一條要求」到「不以國民政府為交涉對手」〉,收錄於黃自進主編,《蔣介石與近代中日關係1》。板橋:稻鄉出版社,2006年,頁27-50。
呂方上,〈面對強敵:1935年〈蔣介石日記〉的考察〉,收錄於黃自進主編,《蔣介石與近代中日關係1》。板橋:稻鄉出版社,2006年,頁195-218。
黃自進,〈「安內攘外」的另一章:蔣介石對「日蘇先戰」的期盼〉,收錄於黃自進編,《蔣介石與近代中日關係1》。板橋:稻鄉出版社,2006年,頁123-170。
華文,〈馮雪峰與潘漢年〉,收錄於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回望雪峰-第三屆馮雪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頁389-398。
楊奎松,〈抗戰前夕陳立夫赴蘇秘密使命失敗及原因〉,收錄於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輯,《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頁896-919。
楊義、郝慶軍,〈魯迅與五四精神〉,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紀念五四運動九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冊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頁435-454。
(三)學位論文
付克義,〈論潘漢年對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的貢獻〉,上海: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碩士論文,2009年。
吳依鄉,〈國共內戰前期中共對第三黨派宣傳策略之分析-以《新華日報》為中心之探討(1945.12-1947.1)〉,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朝華,〈論潘漢年對統一戰線工作的貢獻〉,湘潭:湘潭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韓志明,〈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四)會議論文
齊茂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知識份子—以陳獨秀及毛澤東為例〉,《世變下的中國知識份子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2012年,頁1-16。
五、報紙、刊物
(一)報紙
《申報》,1932年2月20日,版3。
《申報》,1932年2月21日,版3。
《申報》,1932年2月20日,版3。
《申報》,1932年3月4日,版3。
《生活日報》,1936年7月7日,版2。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決議〉,《人民日報》,1955年4月5日,版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分組討論中發言要求撤查潘漢年和胡風的罪行〉,《人民日報》,1955年7月20日,版1。
〈何長工同志生平〉,《人民日報》,1988年1月10日,版4。
〈黃火青同志生平〉,《人民日報》,1999年11月19日,版4。
王秦,〈潘漢年與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人民日報》,1998年9月1日,版12。
石父,〈第三方面的新生〉,《新華日報》,1946年12月7日,版3。
胡喬木,〈攜起手來,放聲歌唱,鼓舞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在紀念左聯成立五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80年4月7日,版2。
胡愈之,〈偉大的不平凡的鬥爭的一生-憶潘漢年同志〉,《人民日報》,1983年7月14日,版8。
胡愈之,〈偉大的不平凡的鬥爭的一生-憶潘漢年同志〉,《人民日報》,1983年7月15日,版8。
夏衍,〈紀念潘漢年同志〉,《人民日報》,1982年11月23日,版2。
陽翰笙,〈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的經過〉,《人民日報》,1980年3月5日,版5。
(二)刊物
〈幻洲週刊展期出版申明〉,《洪水》,卷2期21,1926年7月16日。
〈本刊緊要啟事〉,《幻洲》,卷1期1,1926年10月1日。
〈蔣介石解散民盟〉(1947年11月13日),《群眾》,期42,頁2。
幻社主編,〈幻洲半月刊出版預告〉,《洪水》,卷2期23、24合刊,1926年9月1日。
亞靈(潘漢年),〈新流氓主義(一) 〉,《幻洲》,卷1期1,1926年10月1日,頁4-8。
亞靈(潘漢年),〈新流氓主義(三) 〉,《幻洲》,卷1期3,1926年11月1日,頁85-88。
記者,〈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拓荒者》,卷1期3,1930年3月10日,頁1129-1132。
記者,〈左翼作家聯盟底成立〉,《沙侖》,卷1期1,1930年6月16日,頁221-223。
記者,〈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了!〉,《大眾文藝》,卷2期4,1930年5月1日,頁1248-1250。
潘漢年,〈苦哇鳥的故事〉,《語絲》,期35,1925年7月13日,頁5-7。
潘漢年,〈幻想中的OAZO〉,《幻洲OAZO》,創刊號,1926年6月12日,頁3。
潘漢年,〈街梢閒談〉,《幻洲》,卷1期1,1926年10月1日,頁34-36。
潘漢年,〈徘徊十字街頭〉,《幻洲》,卷1期1,1926年10月1日,頁1-3。
潘漢年,〈水番三郎日記(一)〉,《幻洲》,卷1期1,1926年10月1日),頁19-24。
潘漢年,〈上海女人野雞化問題爭辯-引言〉,《幻洲》,卷1期3,1926年11月1日,頁107-109。
潘漢年,〈真正的性愛在哪裡?(由上海女子野雞化問題而想到女子貞操)〉,《幻洲》,卷1期4,1926年11月16日,頁182-186。
潘漢年,〈毀譽與本刊〉,《幻洲》,卷1期6,1926年,頁282-288。
潘漢年,〈共產餘毒與吳稚暉〉,《幻洲》,卷2期6,1927年12月16日,頁295-305。
潘漢年,〈文藝通信-普羅文學題材問題〉,《現代小說》,卷3期1,1929年10月15日,頁327-332。
潘漢年,〈內奸與周毓英〉,《現代小說》,卷3期4,1930年1月15日,頁333-342。
潘漢年,〈普羅文學運動與自我批判〉,《拓荒者》,卷1期2,1930年2月10日,頁779-782。
潘漢年,〈左翼作家聯盟的意義及其任務〉,《拓荒者》,卷1期3,1930年3月10日,頁1103-1110。
潘漢年,〈我希望於大眾文藝的〉,《大眾文藝》,卷2期4,1930年5月1日,頁989-990。
編者(潘漢年),〈又要談自己的事情了〉,《洪水》,卷2期7,1926年6月16日,頁362-363。
潑皮(潘漢年),〈為上海女人野雞化而答櫻島女士〉,《幻洲》,卷1期3,1926年11月1日,頁111。
駱駝,〈我們的幻洲〉,《幻洲OAZO》,創刊號,1926年6月12日,頁1-2。
蕭愷(潘漢年),〈堅決執行毛澤東同志的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群眾》,卷2期1,1948年1月15日,頁2-5。
蕭愷(潘漢年),〈加強團結和努力擴大統一戰線〉,《群眾》,卷2期32,1948年8月19日,頁3-4。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13-6-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