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81205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1 、訪客IP:3.149.213.209
姓名 張政柔(Chang Chengj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畲族、蜑民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明清時期東南沿海各省,受益於商品經濟貿易的繁榮,成為了人人爭相逐利之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這些地區移入。而福建、廣東因為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的優勢,更是成為眾多商人聚集之地,然而在此地經濟繁盛前,已有一批少數民族聚集於此,即為本文所欲研究的蜑民和畲族。

蜑民和畲族的身分除了為閩粵地區的少數民族外,亦被當地的漢人歸類為賤民,成為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所特有的「區域性賤民」。如此被漢人賦予雙重身分的蜑民和畲族,長期處在文化和經濟的壓迫下,無異是對於區域性賤民研究中絕佳的對象。
經由蜑民和畲族所處的環境,以及兩者於經濟生產鏈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觀察出,雖然蜑民、畲族與其他區域性賤民相同,皆從事職業低下,多為一般良民不願屈就的工作,因而被賤視。然為能在強勢的漢民族文化下謀求生計,蜑民和畲族便藉由己身所處的環境,發展出其特有的經濟競爭力,如蜑民泅水的技能,畲族的畲稻,皆是在漢人經濟體系下,發揮其優於漢人的特殊性。
而透過本研究,可發現漢族文化對於蜑民和畲族所產生的影響頗深,除了在經濟上蜑民和畲族為保有其生存的空間,不得不作出相對的應變;在其他方面,如文化習俗、生活起居等,也皆因漢民族強勢的文化包圍之下,促使蜑民和畲族其固有的傳統文化開始產生變化,而逐漸有越來越多地漢化情況出現。然在文化變異的過程,漢文化和蜑民、畲族的文化彼此激盪中,亦使漢人對於畲、蜑兩族的風俗文化漸有認識。顯現在文化的交流下,有助於漢民族漸能以客觀的態度,對待社會底層的族群。
摘要(英) By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benefit from the prosperity economy and trade, people in southeast coastal provinces were competing for fame and fortune. It also attracted volumes of people to move into this area. Among them many merchants especially gathered at Fukien and Guangdong for the advantage of location and natural harbor. However, before the boom, som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ad resided in this region. Two of the early inhabitants, She Zu and Dan, are the research targets of this study.
Han ethnic group considered She Zu and dan as ragtag. Suffering from the double identity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regional ragtag, She Zu and Dan lived a hard life under cultural and economic oppression for a long time. Therefore, certainly She Zu and Dan is optimum object for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agtag.
She Zu and Dan were looked down on the social stratum for the reason that they took inferior works that were rejected by general public. However, by obser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role She Zu and Dan were taken in the economic production chain, we can find that they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 regional ragtag. Under Han’s economic system, She Zu and Dan changed environment weakness into advantage and bring out their superior particularity, swimming and cultivation, which help them survived from Han culture.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She Zu and Dan were strongly impacted by Han ethnic group. Besides making adjustments for preserving their living space, surrounding by powerful Han culture, She Zu and Dan’s traditional life style and culture were forced to change and gradually assimilate by Han culture. Culture exchange let Han people progressively understood the essence of She Zu and Dan’s customs and culture, also enable them to treat the lowest rung objectively.
關鍵字(中) ★ 賤民
★ 畲族
★ 蜑民
關鍵字(英) ★ ragtag
★ She Zu
★ Dan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範圍與時間斷限 3
三、 研究回顧 4
四、 研究方法與史料 8
五、 章節安排 12
第一章、 閩粵地區的環境特色與畲族、蜑民之發展 15
第一節、福建的地理特徵 15
第二節、廣東的地理特徵 25
第三節、閩粵地區的畲、蜑發展 32
第二章、閩粵地區的畲民 39
第一節、畲民的源流與分布 39
第二節、畲民的生活與經濟 50
第三節、畲民和漢人的互動 58
第三章、閩粵地區的蜑民 67
第一節、蜑民的源流與分布 67
第二節、蜑民的生活與經濟 76
第三節、蜑民和漢人的互動 86
結論 95
徵引書目 99
參考文獻 史料
(一)官方史料
﹝明﹞李賢,《明一統志》(臺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董倫等修、﹝明﹞解縉等重修、﹝明﹞倫胡廣等復奉敕修,黃彰健校勘《明實錄(神宗實錄)》第十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清﹞《清實錄(世宗實錄二)》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清實錄(仁宗實錄)》第二十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傅恒等奉敕撰,《皇清職貢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穆彰阿,﹝清﹞潘錫恩等纂修,《(嘉慶)重修一統志》第25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民國﹞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朝漢文殊批奏摺彙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85年)。
(二)地方志書
﹝明﹞刑址,﹝明﹞陳讓纂,《(嘉靖)邵武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
﹝明﹞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明﹞林希元撰,《(嘉靖)欽州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
﹝明﹞林希元纂修、李漢青主編,《(嘉靖)永春縣志》(臺北:永春文獻社,1973年)。
﹝明﹞姚良弼修,﹝明﹞楊宗甫篡,《(嘉靖)惠州府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
﹝明﹞唐冑,《(正德)瓊臺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
﹝明﹞殷之輅等纂,《(萬曆)福寧州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曹志遇等纂修,《(萬曆)高州府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莫尚簡修,﹝明﹞張岳纂嘉靖,《(嘉靖)惠安縣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臺北:新文豐,1985年)。
﹝明﹞陸以載等撰,《(萬曆)福安縣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臺北: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喻政主修,《(萬曆)福州府志》上冊(福州:福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整理,2001年)。
﹝明﹞楊載鳴纂,《惠志略》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
﹝明﹞葉溥、﹝明﹞張孟敬纂修,《(正德)福州府志》(福州: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2001年)。
﹝明﹞歐陽保等纂修,《(萬曆)雷州府志》收錄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明﹞戴璟,﹝明﹞張岳等纂修,《(嘉靖)廣東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清﹞吳宗焯、﹝清﹞溫仲和纂,《(光緒)嘉應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年)。
﹝清﹞吳宜燮修,﹝清﹞黃惠,﹝清﹞李疇纂,《(乾隆)龍溪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三十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杜昌丁修、﹝清﹞黃任、﹝清﹞黃惠纂,《(乾隆)永春州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清﹞阮元修、﹝清﹞江藩等纂,《(道光)廣東通志三百三十四卷首一卷》 (臺北:上海商務出版社,1934年)。
﹝清﹞周凱修,﹝清﹞凌翰等纂,《(道光)廈門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胡啟植,﹝清﹞王椿修,﹝清﹞葉和侃等纂,《(乾隆) 仙遊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十八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孫爾準等修、﹝清﹞陳壽祺等纂,《乾隆)重纂福建通志》(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清﹞宮北麟等修、﹝清﹞廖必琦等纂,《(光緒)興化府莆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徐景熹修、﹝清﹞魯曾煜、﹝清﹞施廷樞等纂,《(乾隆)福州府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年)。
﹝清﹞張景祁修、﹝清﹞黄錦燦纂,《(光緒)福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梁輿、﹝清﹞李再灝修、﹝清﹞江遠青等纂,《(道光)建陽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清﹞章鴻等修,﹝清﹞邵詠等纂,《(道光)電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莊成重修、﹝清﹞沈鍾、﹝清﹞李濤纂,《(乾隆)安溪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二十七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年)。
﹝清﹞陳志喆修,﹝清﹞吳大猷纂,《(光緒)四會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陳鍈、﹝清﹞王作霖、﹝清﹞葉廷推、﹝清﹞鄧來祚修,《(乾隆)海澄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三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嵇璜、﹝清﹞劉墉等撰,《(乾隆)清朝通志》收錄於萬有文庫第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彭衍堂等修,﹝清﹞陳文衡等纂,《(道光)龍巖州志》(臺北:成文出版,1967年)。
﹝清﹞舒懋官修、﹝清﹞王崇熙等纂,《(嘉慶)新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黃元基纂修,《(乾隆)靈山縣誌》(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劉國光等修,《(光緒)長汀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鄭祖庚纂,《(光緒)閩縣鄉土志》(福州:海風出版,2001年)。
﹝清﹞鄭祖庚纂,﹝清﹞呂渭英修,《(光緒)侯官縣鄉土志》(福州:海風出版,2001年)。
﹝清﹞盧鳳棽修,﹝清﹞林春溥等纂,《(道光)新修羅源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14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薛凝度修,﹝清﹞吳文林纂,《(嘉慶)雲霄廳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叢第8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民國﹞余紹宋纂 ,《(民國十五年)龍遊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70年) 。
﹝民國﹞林宣治主編,《福州馬尾港圖志》(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84年)。
﹝民國﹞姜卿云纂,《(民國二十五年)浙江新志》,卷上(杭州:正中書局,1936年)。
﹝民國﹞黃澄淵修、﹝民國﹞余鍾英等纂,《(民國三十一年)古田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民國﹞劉禹輪,﹝民國﹞李唐,《(民國三十二年)民國新修豐順縣志》(汕頭:汕頭鑄字局梅縣分局,1943年)。
﹝民國﹞鄭翹松等纂,《(民國十九)永春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三)文人筆記
﹝晉﹞郭璞撰,袁珂校注,《山海經校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簡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第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唐﹞樊綽撰,向達校注,《蠻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王象之撰,《輿地紀勝》收錄於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臺北:台灣商務,1986年)。
﹝宋﹞周去非,屠友祥校注, 《嶺外代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宋﹞陳師道撰,《後山談叢》,收錄於宋元筆記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大全集一九六卷》第23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蔡絛撰,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王世懋,《閩部疏》(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明﹞王應山,陳叔侗、盧和校注,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閩大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明﹞王臨亨,凌毅點校,《粵劍編》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田汝成,《田叔禾小集》(臺北:新文豐,1989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三)》,卷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明﹞姚旅、劉彥捷校注,《露書》(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胡宗憲等,《籌海圖編》收錄於中國兵書集成第15-16冊(瀋陽:遼瀋書社出版,1990年)。
﹝明﹞徐樹丕,《識小録》(臺北:新興出版社,1985年)。
﹝明﹞張守,《毘陵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增補,《正字通》(清康熙九年(1670)嶔南廖文英江西刊康熙二十四年(1685)秀水吳源起清畏堂印本)。
﹝明﹞張燮撰,《東西洋考第三冊》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五十八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69年)。
﹝明﹞許孚遠,《敬和堂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
﹝明﹞陳子龍等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陸楫,《古今説海》(成都:巴蜀書出版社,1996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明﹞魏濬撰,《西事珥》(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清﹞卞寶第,《閩嶠輶軒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清﹞吳震方著,《叢書集成初編─嶺南雜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李調元,《卍齋璅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汪森,《粤西叢載》(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清﹞屈大均,《翁山詩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施鴻葆,《閩雜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下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納蘭性德撰,《通志堂集》收錄於清人別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9年)。
﹝清﹞張渠撰,程明校點,《粵東聞見錄》(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清﹞梁章鉅撰,《歸田瑣記》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郭柏蒼著,胡楓澤校點,《閩產錄異》(長沙:嶽麓書社,1986年)。
﹝清﹞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清﹞裏人何求,《閩都別記(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3年)。
﹝清﹞趙翼著,《簷曝雜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清﹞談遷著,羅仲輝,胡明校點校,《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檀萃,〈說蠻五〉,收錄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八帙》(臺北:臺灣學生,1985年)。
﹝清﹞顧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下冊)》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專書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福建省編輯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畲族社會歷史調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畲族簡史》編寫組,《畲族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
朱洪,李筱文編,《廣東畲族古籍資料彙編——圖騰文化及其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徐曉望,《福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修訂本)第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
張壽祺,《疍家人》(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
陳序經,《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傅衣凌,《傅衣淩治史五十年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一九一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共同發行,2006年)。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瀋陽市:瀋陽出版社,2002年)。
經軍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錫蕃,《嶺表紀蠻》收錄於亞洲民族考古叢刊第五輯(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
廣東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編輯,《粵北蛋民調查材料》(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53年)。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編,《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7 年)。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明清佛山碑刻文獻經濟資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潘光旦,《中國民族史料匯編︰《明史》之部》下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826。
蔣炳釗,《畲族史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年)。
蔣祖緣、方志欽編,《簡明廣東史》(深圳: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霞浦縣民族事務委員會《霞浦縣畲族志》編寫祖編,俞郁田編纂,《霞浦縣畲族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韓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羅香林,《百越源流與文化》(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
期刊論文
方英,〈汕尾蛋民民俗文化的特點和變遷(一)〉,《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02年),第1卷,第7期,頁59-64。
王振忠,《波渺渺,水悠悠》,《讀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第12期,頁130-137。
王逍,〈文化自覺與畲族經濟轉型〉,《貴州民族研究》(貴陽:貴州省民族研究所,2007年),第27卷,第1期,頁108-114。
王毓銓,〈明代的配戶當差制〉,《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1年),第1期,頁24-43。
王雙懷,〈明代華南少數民族的地理分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9),第1期,頁60-74。
曲明東,〈明朝采海珠初探〉,《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達州: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2004年),第14卷,第3期,頁71-73。
吳振漢,〈明清閩浙畲族的發展〉,《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1993年),頁339-362。
希偉,〈清代科舉考試中的「賤民」冒考問題〉,《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廈門:廈門大學,2011年),第3期,頁72-79。
李建民,〈閩東蛋民的習俗與文化〉,《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德: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編輯版編輯部,2009年),第4期,頁19-27。
沈作乾,〈畲民調查記〉,《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21卷,第7號,頁50-71。
周典恩,〈清代畲漢文化衝突述議〉,《貴州民族研究》(貴陽:貴州省民族研究所,2006年),第26卷,第1期,頁73-78。
岸本美緒,〈冒捐冒考訴訟與清代地方社會〉,《「明清司法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頁1-16。
林蔚文,〈福建蛋民名稱和分佈考〉,《東南文化》(南京:東南文化雜誌社,1990年),第3期,頁30-31。
邱國珍 賴施虯,〈畲族「刀耕火種」生產習俗述論〉,《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溫州:溫州師範學院,2005年),第26卷,第3期,頁13-16。
徐心希,〈閩、粵、臺三地蛋民歷史考略——以福州蛋民為中心〉,《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屆學術年會——福建歷史學研究30年回顧與展望學術論壇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2008年),頁77-86。
徐泓,〈明代福建社會風氣的變遷〉,《浙江學刊》(杭州:浙江省社會科學院,2007),第5期,頁34-44。
徐曉望,〈論明代福建商人的海洋開拓〉,《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9年),第1期,頁112-117。
衷海燕,〈明清粵東山區的礦產開發與生態環境變遷〉,《學術研究》(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2009),第10期,頁117-122。
馬偉明,〈嶺南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地理基礎淺論〉,《長沙大學學報》(長沙:長沙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年),第24卷,第1期,頁75-76。
張莉,〈從海洋文化視角看蛋民〉,《海洋開發與管理》(北京:海洋開發與管理編輯部,2007年),第24卷,第1期,頁157-162。
許桂靈,〈廣州水文化景觀及其意義〉,《熱帶地理》(廣州:熱帶地理編輯部,2009年),第2期,第29卷,頁182-187。
陳碧笙,〈關於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稱、來源、特徵以及是否少數民族等問題的探討〉,《廈門大學學報》(廈門:廈門大學,1954年),第1期,頁115-126。
馮之餘,〈明代「隆慶開放」與海上貿易發展〉,《社科縱橫》(蘭州:社科縱橫雜誌社,2008年),第232期,頁139-141。
馮帆、李倩,〈明清時期閩東、浙南地區的畲族經濟〉,《江漢論壇》(武漢:江漢論壇雜誌社,2011年),第12期,頁111-114。
黃向春,〈從疍民研究看中國民族史與族群研究的百年探索〉,《廣西民族研究》(南寧:廣西民族研究編輯部,2008年),第4期,頁55-65。
楊慧賢,〈清代廣東地區少數民族分佈述略〉,《肇慶學院學報》(肇慶:肇慶學院學報編輯部,2011年),第32卷,第4期,頁27-31。
葉顯恩,〈明清廣東蛋民的生活習俗與地緣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1991年),第1期,頁56-62。
詹堅固,〈試論蜑名變遷與蜑民族屬〉,《民族研究》(北京:民族研究編輯部,2012年),第1期,頁81-110。
劉大可,〈客家與畲族關係再認識———閩西武平縣村落的田野調查研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福州:福建省委黨校,2005年),第12期,頁56-62。
劉傳標,〈閩江流域疍民的文化習俗及形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建論壇編輯部,2003年),第9期,頁68-71。
鄭小娟,〈明代福建戶口流失原因淺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福州:福建教育學院政史系,2003年),第4期,頁43-44。
鄭定,閔冬芳,〈「良賤之別」與社會演進——略論唐宋明清時期的賤民及其法律地位的演變〉《金陵法律評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2003),第6期,頁80-96。
鄭俊彬,〈明代廣東的採珠事業〉,《明史研究專刊》(宜蘭:明史研究小組,1984年),第7期,頁89-133。
盧忠帥,〈明清社會賤民階層長期存在的經濟原因探析〉,《中國城市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2012年),第3期,頁260-276。
謝重光,〈宋代畲族史的幾個關鍵問題——劉克莊《漳州諭畲》新解〉,《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6年),第4期,頁8-13。
謝重光,〈武陵蠻遷入粵、閩之史跡〉,《東南學術》(福州:《東南學術》編輯部,2001年),第3期,頁60-63。
謝濱,〈從檔案資料看60 年前福建畲族的社會文化〉,《寧德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德:福建省寧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12年),第1 期,頁5-10。
韓振華,〈試釋福建水上蛋民(白水郎)的歷史來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廈門: 廈門大學,1954年),第5期,頁149-172。
藍炯熹,〈清代福建畲族山區的社會治理〉,《甯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德: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編輯版編輯部,2009年),第3期,頁13-19。
藍達居,〈畲漢心態秩序初論〉,《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2007年),第5期,頁5-10。
藍圖、藍炯熹,〈閩浙贛交界地:地理樞紐與畲民族共同體的建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州:《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2010年),第6期,頁5-19。
魏愛棠,〈畲族遷徙「外因說」質疑〉,《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武漢:中南民族大學,1999年),第3期,頁83-85。
欒成顯,〈賦役黃冊與明代等級身份〉,《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 年),第1 期,頁89-96。
寺田隆信,〈雍正帝の賤民開放令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59年),第18卷,第3號,頁124-141。
岸本美緒著,〈明清時代の身份感覺〉,收入於森正夫等編,《明清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頁403-427。
學位論文
李貴民,〈明清時期藍靛業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杜娟,〈廣東省人口分佈變動研究〉,珠海: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洪正龍,〈清代賤民階層中的江浙墮民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陳雍,〈族群與族群邊界:以畲族為中心的探討〉,武漢:湖北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溫春香,〈文化表述與地域社會:宋元以來閩粵贛毗鄰區的族群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專門史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盧忠帥,〈明清社會賤民階層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鮑傑,〈福州人口與聚落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龔建偉,〈明代福建地區的饑荒與救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Wu Cheng-Han) 審核日期 2013-6-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