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130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7 、訪客IP:3.135.206.19
姓名 王郭章(Kuo-chang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中國戲曲形神論研究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 要
「形神」是中國哲學與美學中,一對相當重要的範疇。對於「形神」的提出和討論,首先發端於先秦哲學思辨,西漢《淮南子》又將它帶進了美學領域,並在魏晉南北朝時,經由繪畫理論的闡釋,初步建立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形神論」。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思維及藝術共性的作用,繪畫的形神論順理成章的滲透、影響了中國其他的傳統藝術,形神論由此逐漸成熟,並成為中國美學上的重要理論。這期間,中國戲曲和其他門類的傳統藝術一樣,也接受並轉化了繪畫的形神論,建構了自己的「戲曲形神論」。
本文旨在敘述上述形神論由先秦發軔,到戲曲接受、轉化繪畫形神論、形成「戲曲形神論」的動因與過程,同時深入剖析戲曲的形神範疇與內涵。並嘗試分別從歷代曲論家與劇作家的曲論、戲曲演員的舞台實踐,以及從觀眾、舞台美術的角度,探索、印證形神論對於中國戲曲藝術的實質影響。
摘要(英) Abstract
“Form and Spirit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ories at the he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The first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nature of form and spirit originated in the philosophical debate of the pre-Quin period, later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book Huai Nan Zi connected them with aesthetics. During the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ainters explained and deconstructed art through the concepts of form and spirit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the “Form and Spirit theory” of visual arts. Based on the common principl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artistic character, the “Form and Spirit theory” in painting influenced the other Chinese tradition arts, becoming one of the dominant theories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Chinese opera adopted and transformed the “Form and Spirit theory” from painting, constructing its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rm and Spirit theory “for Chinese opera.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amin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rm and Spirit theory” of Chinese opera, and analyze both form and spirit compon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hroughout all aspects of the art. Additionally, it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prove the “Form and Spirit theory “, how it affects Chinese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opera critics, playwrights, actors, the audience, and the stage arts.
關鍵字(中) ★ 戲曲
★ 美學
★ 形神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 謝/ Ⅲ
目 錄/ Ⅳ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一、專書/4
二、學術論文/10
第三節 論文大綱/ 12
第一章 戲曲形神論的形成過程/15
第一節 形神論發軔於哲學思辨/15
一、「形神相離」與「形神相即」的論辯/15
二、「形重於神」與「神重於形」的歧見/18
第二節 形神論的建構與影響/20
一、哲理形神轉化為審美形神/20
二、六朝畫論建構了形神論/22
三、繪畫形神論的滲透與影響/27
第三節 戲曲形神論的形成/28
一、中國傳統文化思維定式的影響/29
二、戲曲與繪畫共性會通的作用/31
第二章 戲曲的形神範疇與內涵/34
第一節 戲曲「形」的範疇與內涵/34
第二節 戲曲「神」的範疇與內涵/38
一、主體的「神」/39
二、客體的「神」/41
第三節 形神論與演員技藝的評量/43
一、形神關係與技藝水平的三個層次/43
二、演員技藝的傳承/51
第三章 曲論家的形神論/54
一、胡祇遹「九美說」/54
二、燕南芝庵《唱論》/55
三、魏良輔《南詞引正》(《曲律》)/56
四、李開先《詞謔》/56
五、徐渭《南詞敘錄》/57
六、王驥德《曲律》/58
七、徐大椿《樂府傳聲》/59
八、附錄:李贄與侯方域的曲論/60
第四章 劇作家的形神論/64
一、高明「動人說」/64
二、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65
三、馮夢龍的表演理論/67
四、袁于令〈焚香記序〉等三篇序文/68
五、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自序〉/68
六、丁耀亢〈嘯臺偶著詞例數則〉/69
七、李漁《閒情偶寄》/70
第五章 演員的形神論/75
第一節 戲諺中的形神論/75
一、唱功/75
二、念功/77
三、做功/78
四、打功/81
第二節 演員現身說法/82
一、演員的戲曲藝術專著─以《梨園原》為例/82
二、演員的談藝錄─以梅蘭芳、俞振飛為例/89
第六章 觀眾的形神論/101
一、觀演默契/101
二、文人觀眾的形神論─以潘之恒、鐵橋山人為例/102
第七章 舞台美術的形神論/107
一、戲以人重/107
二、神似重於形似/110
結論/112
徵引及參考文獻/114
參考文獻 徵引及參考文獻
一、哲學
(一)專書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台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中國哲學史資料輯要》,無版權頁,1972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參考資料》第1、2輯,無版權頁。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市: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年。
張岱年、成中英等:《中國思維偏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陳俊輝:《新哲學概論》,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三)》,台北市:三民書局,1992、1993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意識觀念的產生和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賴鼎銘、葉乃靜主編:《默會知識研究》,台北市:文華圖書館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匈牙利〕麥可.博藍尼(Michael Polanyi)著,許澤民譯:《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台北市:商周出版,2004年。
(二)、學術論文
1、學位論文
張群:《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認識論構成及其轉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7年。
2、期刊論文
林可濟:〈「天人合一」:東方基本思維模式的哲學表達〉,《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頁34-37。
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八五年第一期,頁1-8。
鄭麗君:〈「天人合一」理論及其對中國人思維模式的影響〉,《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1卷第3期(2011年9月),頁69-71。
二、文化學
(一)、專書
江華:《中國文化學》,東營:中國石油出版社,2001年。
徐行言主編:《中西文化比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華文:《文化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舒也:《中西文化與審美價值詮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劉守華主編:《文化學通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二)、學術論文
1、學位論文
林樹龍:《從文化哲學透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蘇州:蘇州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2年。
2、期刊論文
李青雲、張宏敏:〈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特徵論〉,《陰山學刊》第23卷第3期(2010年6月),頁82-87。
杜勝利:〈試以系統論解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形、神範疇〉,《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頁11-15。
三、美學
(一)、專書
王振復:《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上、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宜文、路春艷編選:《美苑咀華─中國古典美學範疇輯粹》,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皮朝綱、李天道:《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論綱》,成都市: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朱良志:《中國美學名著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志榮:《中國美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李新復:《中國古典美學範疇史》,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周來祥:《中華審美文化通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胡雪岡:《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郁沅:《心物感應與情景交融》,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
施咏:《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年。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胡經之主編:《中國古典美學叢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陳方既:《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陳志椿:《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法:《中國美學史上的體系性著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方:《虛實掩映之間》,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年代不詳。
郭因:《中國古典繪畫美學中的形神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
葉朗總主編:《中國歷代美學文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萬志全:《中國古代審美理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魯文忠:《中國美學之旅》,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潘運告:《中國歷代書論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
〔希臘〕亞裡斯多德著,劉效鵬譯註:《詩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二)、學術論文
1、學位論文
吳有祥:《魏晉南北朝形神關係論》,山東:山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3年。
汪瀾:《從顧愷之的形神觀談中國人物畫創作》,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施咏:《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研究─「音樂民族心理學」導論》,福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博士論文,2006年。
馬漢欽:《中國形神理論發展演變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夏冰:《中國古典繪畫形神論》,山東: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9年。
常欣:《寫意論》,西安:西安美術學院美術理論博士論文,2010年。
趙鴿:《李漁《閒情偶寄》的美學思想解讀》,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德賓:《中國畫與中國戲曲的藝術特徵探微》,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5年。
蔣金華:《論中國古典審美精神》,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08年。
蕭華:《戲中有畫,畫中有戲─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影響下中國戲曲與中國繪畫比較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蘇丹:《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畫審美的關係探究》,遼寧:遼寧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9年。
2、期刊論文
沈虹:〈「天人合一」與中國古典美學的藝術本體論〉,《中國文學研究》1991年第4期,頁11-16。
陳望衡:〈「天人合一」的美學意義〉,《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50-55。
寇鵬程:〈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還是主客區分的「天人合一」〉,《東南學術》2003年第6期,頁108-112。
四、戲曲論著
(一)專書
〔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註釋:《王驥德曲律》,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第二十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詳定酒家傭傳奇》收入戲曲叢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詳定精忠旗傳奇》收入戲曲叢刊二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清〕琴隱翁編:《審音鑒古錄》,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北京:中國ISBN中心、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等(各卷出版年度不一)。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中國戲劇家協會編:《梅蘭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年。
中國梅蘭芳研究學會、梅蘭芳紀念館編:《梅蘭芳藝術論評》,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中國梅蘭芳研究學會、梅蘭芳紀念館編:《梅蘭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 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中國藝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編:《中國戲曲藝術教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臉譜藝術》,台北市:宏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台北市:里仁書局,1993年。
王夢生等:《梨園佳話、梨園小史、梨園叢話》,台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王傳淞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丑中美─王傳淞談藝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王家熙、許寅等整理:《俞振飛藝術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王詩英:《戲曲旦行身段功》,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田志平:《戲曲舞台形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史仲文:《中國藝術史(戲曲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朱禧、姚繼焜:《青出於蘭─張繼青崑曲五十五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朱文相主編:《中國戲曲學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朱恒夫主編:《中國戲曲美學》,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吳毓華:《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李惠綿:《戲曲要籍解題》,台北市:正中書局,1991年。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李惠綿:《戲曲表演理論與鑑賞》,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李克和:《明清曲論個案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李春熹選編:《阿甲戲劇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李偉主編:《戲曲考論.戲曲卷》,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
沈鴻鑫:《周信芳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
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杜書瀛:《李漁美學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年。
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周信芳藝術評論集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年。
周龍:《戲曲表演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武俊達:《戲曲音樂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侯玉山口述,劉東升整理:《優孟衣冠八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施旭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住集成(唐宋元編)》,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編)》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清代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發展史》,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祝肇年:《古典戲曲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秋文:《京劇流派欣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
姚文放:《中國戲劇美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孫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孫崇濤:《戲曲文獻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徐振貴:《中國古代戲劇統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論看戲曲美的構成》,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陳多、葉長海:《中國歷代劇論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陳世雄:《三角對話:斯坦尼、布萊希特與中國戲劇》,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竹:《中國古代創作學史》,武漢市:武漢出版社,1999年。
梅蘭芳:《梅蘭芳談藝錄》,湖南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梅蘭芳:《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
梅蘭芳述、許姬傳記:《舞台生涯(上)》,台北市:里仁書局,1979年。
梅蘭芳:《移步不換形》,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梅蘭芳:《梅蘭芳談藝錄》,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梅紹武、梅衛東編:《梅蘭芳自述》,台北市:大地出版社,2008年。
康保成:《中國戲劇史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日期不詳。
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日期不詳。
張庚:《戲曲美學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張育華:《戲曲之表演功法─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10年。
陳萬鼐:《中國古劇樂曲之研究》,台北縣永和鎮:史學出版社,1974年。
梁秀娟:《手眼身法步─國劇旦角基本動作》,作者自行出版,1988年再版。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市:正中書局,1991年。
曾永義:《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7年。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論說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9年。
黃天驥、康保成主編:《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黃敏禎:《我的公公麒麟童》,台北市:大地出版社,1984年。
程炳達、王衛民:《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93年。
葉長海:《曲律與曲學》,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93年。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齊如山:《梅蘭芳藝術一斑》,北平:北平國劇學會,1935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蓋叫天口述,何慢、龔義江記錄整理:《粉墨春秋─蓋叫天舞台藝術經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蓋叫天口述,蓋叫天、沈祖安、彭兆綮、杜欽記錄整理:《燕南寄廬雜譚─蓋叫天談藝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趙之碩等:《中國傳統京劇服裝道具》,台北市:淑馨書版社,1992年。
趙山林:《中國戲曲觀眾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趙建偉:《中國古典戲曲概念範疇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趙振華:《傳統戲曲武功基本功》,台北市:國立台灣戲曲學院,2009年。
趙振華:《傳統戲曲武功毯子功》,台北市:國立台灣戲曲學院,2009年。
趙振華:《傳統戲曲武功把子功》,台北市:國立台灣戲曲學院,2009年。
熊姝、賈志剛:《崑曲表演藝術論》,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蔡欣欣:《台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05年。
劉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萬鳳姝、萬如泉:《戲曲表演作功十技》,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鄭憲春:《中國文化與中國戲劇》,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市:揚智文話式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8年。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戴淑娟、金沛霖等編:《楊小樓藝術論評》,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魏明倫:《戲海弄潮》,上海:文匯出版社,2001年。
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顧篤璜、管騂:《崑劇舞台美術初探》,台北市:國家出版社,2010年。
龔義江:《活武松蓋叫天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二)、學術論文
1、學位論文
王琦:《袁于令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6年。
王圓圓:《《閒情偶寄》的戲曲修辭理論研究》,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曉坤:《「國劇運動」及其寫意戲劇觀》,河南開封: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吳清海:《李漁舞台演出理論解讀》,新疆烏魯木齊市: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慶晏:《孟稱舜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李將將:《孟稱舜戲曲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2年。
呂茹:《孟稱舜戲曲創作及理論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周玉軒:《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周孟瑩:《商人與明清戲曲之關係─以儒商族裔潘之恆為中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洪綾鎂:《徽商族裔潘之恆及其戲曲表演藝術論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高源:《李漁的整體戲劇觀念及其理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8年。
郝昌:《論湯顯祖的戲曲觀》,福建:華僑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張成全:《李漁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
張婷婷:《徐渭《南詞敘錄》研究》,瀋陽市:瀋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啟豐:《潘之恆及其品劇觀研究》,台北縣: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班戲劇理論組碩士論文,2000年。
張秋嬋:《潘之恆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陳佳彬:《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黃志程:《徐渭曲學思想淺探》,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瑩:《曲學家徐大椿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08年。
詹皓宇:《明末清初私人養優蓄樂之探討─以李漁家班為例》,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潔:《馮夢龍戲曲理論研究》,河北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趙開棟:《《唱論》研究之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7年。
潘丹芬:《試論李漁的觀眾理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鴻羚:《試論《樂府傳聲》對當代民族聲樂演唱的借鑒》,南昌市:江西師範大學音樂教育碩士論文,2004年。
謝新軍:《李漁戲曲的結構意識及其創作》,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1年。
儲著言:《孟稱舜戲曲「言情說」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龐瑞東:《李漁《閒情偶寄》之曲論研究》,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2、期刊論文
于建剛:〈論京劇戲諺的類別與藝術價值〉,《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09年11月),頁62-65。
王愛平:〈從王驥德到李漁:中國傳統戲劇理論的一條主線〉,《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頁95-101。
王永恩:〈孟稱舜的人物塑造論〉,《戲曲藝術》2001年第4期,頁32-40。
尹秋艷:〈戲曲身段動作的類型劃分〉,《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2008年5月),頁101-107。
白寧:〈王驥德《曲律》中聲樂演唱審美理念之分析〉,《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頁100-104。
白寧:〈試論《唱論》關於聲樂技法的闡釋及其對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影響(上、下)〉,《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74-78;第4期,頁87-90。
李季紋:〈中國古典戲曲表演形神論─「戲曲體驗論」與「寫意戲劇觀」的路徑〉,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刊》第3期(2006年1月),頁63-83。
李樹新:〈戲諺與戲曲文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31卷第3期(2010年5月),頁137-141。
余曉芸、李新庭:〈論《樂府傳聲》的美學追求〉,《中國音樂學(季刊)》2002年第3期,頁44-47。
周貽白:〈明心鑒〉,《戲劇報》1960年第23期、24期合刊,頁53-63。
周金霞:〈王驥德「曲」觀及其《曲律》理論體系〉,《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5年3月),頁90-93。
周永忠:〈論孟稱舜的戲曲理論─以《古今名劇合選》序及評點為視點〉,《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05-108。
金艷霞:〈孟稱舜戲曲風格觀念析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12年5月),頁61-65。
金艷霞:〈以情釋理─孟稱舜戲曲傳情論新探〉,《學術探索》(2012年3月),頁127-129。
馬漢欽:〈試論中國古代戲曲形神理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頁57-60。
俞為民:〈王世貞《藝苑卮言》中的曲論〉,《藝術百家》2012第4期,頁135-142。
孫崇濤:〈《梨園原》表演理論述評〉,《戲曲藝術》1986年第4期,頁42-48。
徐燕琳:〈形神論對明代戲曲理論的影響〉,《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6年5月),頁38-47。
徐又良:〈論明代王驥德的戲曲理論〉,《黃岡師專學報》第14卷第3期(1994年8月),頁33-38。
陳彩玲:〈論古代戲曲導演理論「形神兼備」的審美法則〉,《北方論叢》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頁56-59。
陳彩玲:〈潘之恆導表演理論評述二題〉,《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3年6月),頁66-68。
張英:〈潘之恆戲曲表演及其戲曲審美理論探析〉,《戲曲研究》第八十輯(2008年),頁90-102。
郭克儉:〈豫劇演唱諺訣的人文闡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06年1月,頁109-120。
莊永平:〈論王驥德的戲曲音樂觀〉,《藝術百家》2011年第三期,頁169-175。
喬慧斌:〈試論戲曲表演的形與神〉,《戲曲研究》第63輯(2003年11月),頁234-243。
黃卉:〈燕南芝庵和他的《唱論》〉,《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頁32-36。
華志:〈以戲曲之美傳世─《董生與李氏》赴京演出專家座談〉,《福建藝術》2005年第3期,頁21-22。
趙曉紅、石方:〈論《梨園原》之用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99-103。
鄭志良:〈情癡說:中國古典劇論的典範思想─潘之恆戲曲表演論的內涵及其意義〉,《河北學刊》第29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122-125。
蔡守民:〈湯顯祖以情演情的戲曲表演論─〈宜黃戲神清源師廟記〉探析〉,《藝術百家》2001年第3期,頁24-27、102。
劉召明:〈馮夢龍的戲曲導演理論〉,《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06年3月),頁63-68。
韓德森:〈《唱論》今析─兼與〈燕南芝庵《唱論》新釋〉一文商榷〉,《音樂研究》季刊2002年12月第4期,頁97-102。
五、其他書籍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王充:《論衡》,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桓譚:《新論》,收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編:《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兩漢之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魏〕劉邵撰著,梁滿倉譯注:《人物志》,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宋〕朱熹:《周易二種─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台北市:大安書局,1999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一四O六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周棄子:《未埋庵短書》,台北市:文星書店,1965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市:鵝湖出版社,1983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市:樂天出版社,1973,頁465-479。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黎翔鳳校注:《管子校注》,收入《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六、影音資料
上海電影製片廠:《蓋叫天的舞台藝術》DVD,山東:齊魯音像出版社,1954年。
紀念梅蘭芳新生舞台生活五十週年:《梅蘭芳的舞台藝術》電視錄影,1955年。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基金會:《崑劇選輯一》,1993年。
上海藝術研究所:《藝術大師周信芳─獻給周信芳誕辰一百週年》電視錄影,1994年。
中央電視台: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主演:曾靜萍、龔萬里),1995年3月11日電視錄影。
北京電影製片廠:《遊園驚夢》(主演:梅蘭芳、俞振飛)VCD,北京:中影音樂出版社,1960年。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基金會:《崑劇選輯二》,1997年。
皇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淺說京劇》VCD,台北市:皇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牡丹亭》(陳士爭版)DVD,北京: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1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唐風宋韻》DVD,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雅韻藝術傳播公司:《秣陵蘭薰、秣陵蘭蘊─江蘇省崑劇院崑曲精選合輯》DVD,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新象文教基金會:《中國崑曲名家經典名劇匯演》,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
公共電視:《青春版牡丹亭》DVD,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2004年。
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周信芳的舞台藝術》電視錄影。
上海東方電視台:《怎樣看京劇》VCD,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
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戲曲精華【三】─河北梆子》DVD,台北市: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唱片上海公司:《梅蘭芳》DVD,台北市:尚名傳播事業公司(中國唱片上海公司授權)。
中央電視台:《美的化身─獻給梅蘭芳誕辰一百週年》電視錄影。
台視「戲曲你我他」:《梅蘭芳專輯》電視錄影。
國立國光劇團:《拍案「京」奇》DVD,台北市:國立國光劇團,2006年。
里仁書局:張繼青主演《牡丹亭》錄影帶。
七、網站資料
周信芳官方網站:《周信芳文集》,http://www.zhouxinfang.com/shengpin.htm網頁,2013年1月26日瀏覽。
指導教授 康來新、蔡欣欣 審核日期 2013-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