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林賢奇(Hsien-chi Li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從2008、2012年政黨投票看客家族群政黨傾向─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為例 (Seeking Hakka Group’s Tendencies Of Political Party From 2008,2012 Partisan Vote:A Case Study Of Hakka Culture Prioritize Area)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臺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每逢選舉期間,族群經常成為熱門話題,甚至成為選舉動員的關鍵,因此族群因素成為國內研究投票行為的重要變數,本研究欲以2008年及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中的「第二票」,即政黨選舉票,擷取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部分,透過操作區域、人口變項,加以統計、分析後,探討客家族群政黨認同的現況與變化。研究發現,客家族群在政黨投票中傾向支持中國國民黨及泛藍政黨陣營,其中以花東縱谷及桃竹苗地區之客家族群比較支持泛藍政黨陣營,客家族群約佔七成的桃竹苗地區則以新竹縣最為支持泛藍政黨陣營,高屏六堆地區之客家族群則是愈來愈支持泛綠政黨陣營,因此臺灣選舉「北藍南綠」的現象在客家族群中相當明顯。若從人口因素觀之,客家人口密度愈高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愈支持泛藍政黨陣營,客家人口數量則較無影響。部分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與周遭鄉、鎮、市、區的政黨認同相異,包括桃園縣的觀音鄉、新屋鄉,苗栗縣的苑裡鎮,雲林縣的崙背鄉,高雄市的甲仙區、杉林區、美濃區,其原因與政策的改善、區域的相互影響、地方派系的鬥爭較為相關。 |
摘要(英) |
There is a multi-ethnic society in Taiwan.Each time during the election period, ethnic issues are regularly a hot topic,even become the key to electoral mobilization.Therefore ethnic factor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for researching voting behavior in Taiwan.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second ballot”in the 2008 and 2012 Legislative Elections ,which vote for the political party,acquire the part of Hakka culture Prioritize Area,then proceed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by operate region and population variables,find the way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nge of Hakka group’s party identification.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when Hakka groups voting for the political party,they tend to support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and the pan-blue political party camp.When we told about the party identification of Hakka group distributed region,we found that Hakka groups in the East Rift Valley and the Taoyuan-Hsinchu-Miaoli region were more supported the pan-blue political party camp,and Hakka groups in the Kaohsiung- Pingtung LiuTui region were increasingly supported the pan-green political party camp.Hakka population in the Taoyuan-Hsinchu-Miaoli region were over seventy percent,when we observed this region,we found Hsinchu County was the most supported the pan-blue political party camp among four county in this area,so the Taiwan election phenomenon of “"North-Blue and South-Green" was extremely conspicuous in Hakka groups.Through population factor observe the party identification of Hakka group, Hakka culture prioritize area which Hakka population density higher was more supported the pan-blue political party camp,but there was less influence by Hakka population amount.Part of Hakka culture Prioritize Area’s party identification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surrounding townships,towns,citys and districts,including Taoyaun County’s Guanyin Township and Sinwu Township, Miaoli County’s Yuanli Township, Yunlin County’s Lunbei Township, Kaohsiung City’s Jiasian District, Shanlin District,and Meinong District.Their difference were more relevanted with policy improvements,the effect of the region, local faction’s clash. |
關鍵字(中) |
★ 政黨政治 ★ 族群政治 ★ 政黨認同 ★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
關鍵字(英) |
|
論文目次 |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誌謝……………………………………………………………………………v
目錄……………………………………………………………………………vii
圖目錄…………………………………………………………………………ix
表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政黨政治與族群……………………………………………………………17
第二節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36
第三節 相關文獻檢閱………………………………………………………………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75
第二節 研究方法……………………………………………………………………77
第三節 資料處理……………………………………………………………………78
第四節 研究流程……………………………………………………………………8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83
第一節 投票概況分析……………………………………………………………83
第二節 政黨認同與區域…………………………………………………………98
第三節 政黨認同與人口………………………………………………………128
第五章 結論……………………………………………………………149
第一節 研究結果………………………………………………………………14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69
參考書目…………………………………………………………………171
附錄………………………………………………………………………181
圖 目 錄
圖2-1 族群與民主的模式…………………………………………………………………23
圖2-2 客家人定義標準……………………………………………………………………39
圖2-3 全國各縣市客家人口比例…………………………………………………………45
圖3-1 本研究架構圖………………………………………………………………………75
圖3-2 研究流程圖…………………………………………………………………………82
圖4-1 2008年國、民兩黨在全國及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84
圖4-2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在全國及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87
圖4-3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勢力圖……………………………………………………88
圖4-4 2012年各主要政黨在全國及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90
圖4-5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在全國及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92
圖4-6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勢力圖……………………………………………………94
圖4-7 2008年國、民兩黨在南、北臺灣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98
圖4-8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在南、北臺灣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00
圖4-9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優勢二分與南北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關係圖……102
圖4-10 2012年國、民兩黨在南、北臺灣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03
圖4-11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在南、北臺灣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04
圖4-12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優勢二分與南北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關係圖……106
圖4-13 2008年國、民兩黨在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09
圖4-14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在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10
圖4-15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優勢二分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關係圖…112
圖4-16 2012年國、民兩黨在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14
圖4-17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在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16
圖4-18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優勢二分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關係圖…118
圖4-19 2008年國、民兩黨在桃竹苗縣市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21
圖4-20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在桃竹苗縣市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23
圖4-21 2012年國、民兩黨在桃竹苗縣市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25
圖4-22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在桃竹苗縣市及其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總得票率………127
圖4-23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與客家人口密度區域分布圖……………………………130
圖4-24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優勢二分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關係圖………134
圖4-25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優勢二分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關係圖………138
圖4-26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與客家人口數量區域分布圖……………………………141
圖4-27 2008年藍綠政黨陣營優勢二分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數量關係圖………144
圖4-28 2012年藍綠政黨陣營優勢二分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數量關係圖………147
圖5-1 觀音鄉2008、2012年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之得票率……………………………160
圖5-2 新屋鄉2008、2012年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之得票率……………………………161
圖5-3 苑裡鎮2008、2012年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之得票率……………………………163
圖5-4 崙背鄉2008、2012年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之得票率……………………………164
圖5-5 甲仙區2008、2012年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之得票率……………………………166
圖5-6 杉林區2008、2012年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之得票率……………………………167
圖5-7 美濃區2008、2012年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之得票率……………………………168
表 目 錄
表1-1 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一覽表………………………………………………13
表2-1 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列表…………………………………………42
表2-2 《客家基本法》定義客家人口比例超過1/3之鄉、鎮、市、區……………45
表2-3 《客家基本法》定義客家人口比例超過1/3之鄉、鎮、市、區─以區間估計………48
表2-4 政黨政治相關論文資料統計……………………………………………………49
表2-5 政黨政治相關碩博士論文………………………………………………………50
表2-6 政黨政治相關期刊論文…………………………………………………………51
表2-7 政黨認同相關論文資料統計……………………………………………………53
表2-8 政黨認同相關碩博士論文………………………………………………………54
表2-9 政黨認同相關期刊論文…………………………………………………………58
表2-10 族群政治相關論文資料統計……………………………………………………59
表2-11 族群政治相關碩博士論文………………………………………………………60
表2-12 族群政治相關期刊論文…………………………………………………………62
表2-13 投票行為相關論文資料統計……………………………………………………66
表2-14 投票行為相關碩博士論文………………………………………………………67
表2-15 投票行為相關期刊論文…………………………………………………………68
表2-16 客家鄉鎮(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相關論文資料統計………………………70
表2-17 客家鄉鎮(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相關碩博士論文…………………………71
表2-18 客家鄉鎮(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相關期刊或研討會論文…………………72
表4-1 2008年政黨選舉票部分各鄉、鎮、市、區領先政黨及幅度一覽表……85
表4-2 2012年政黨選舉票部分各鄉、鎮、市、區領先政黨及幅度一覽表……91
表4-3 2008年政黨優勢與南北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表………………99
表4-4 2008年藍綠陣營優勢與南北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表…………101
表4-5 2012年政黨優勢與南北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表………………104
表4-6 2012年藍綠陣營優勢與南北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表…………105
表4-7 2008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表………108
表4-8 2008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多重比較表…109
表4-9 2008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表……111
表4-10 2008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多重比較表…112
表4-11 2012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表………115
表4-12 2012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多重比較表…115
表4-13 2012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表……117
表4-14 2012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族群分布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多重比較表…118
表4-15 2008年政黨優勢與縣市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與平均數表…………120
表4-16 2008年藍綠優勢與縣市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與平均數表…………122
表4-17 2012年政黨優勢與縣市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與平均數表…………124
表4-18 2012年藍綠優勢與縣市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交叉與平均數表…………126
表4-19 2008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交叉表…………132
表4-20 2008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多重比較表……132
表4-21 2008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交叉表…………133
表4-22 2008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多重比較表……134
表4-23 2012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交叉表…………136
表4-24 2012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多重比較表……136
表4-25 2012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交叉表…………137
表4-26 2012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密度多重比較表……138
表4-27 2008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數量交叉表…………142
表4-28 2008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數量交叉表…………143
表4-29 2012年政黨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數量交叉表…………145
表4-30 2012年藍綠優勢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客家人口數量交叉表…………146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壹、中文文獻
Earl Babbie著,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12版中譯本。臺北:雙葉。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
王世義(2007)。〈臺灣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臺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頁1-34。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0年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11-74。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臺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2期,頁89-140。
王明珂(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保鍵(2008)。〈立委單一選區對客家族群政治參與之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保鍵(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保鍵(2012)。〈「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發展途徑〉,《城市學學刊》第3卷2期,頁33 -71。
王彥程(2009)。〈臺灣不同族群政黨認同之區域差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包正豪(2009)。〈政黨認同者等於政黨鐵票? 2000-2008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決擇之跨時性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0期,頁67-90。
包正豪(2009)。〈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以1996、2000、2004、2008等四屆總統選舉為例〉。《2008年總統選舉:論二次政黨輪替之關鍵選舉》。臺北:五南。
伊能嘉矩著(192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85)。《臺灣文化誌‧下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1)。《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中華民國100年》。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江明修、吳正中(2010)。〈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
何來美(2007)。〈解嚴後客家族群投票行為取向的流變〉,臺灣客家社會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2007年12月8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何思因(1991)。〈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第23期第2卷,頁39-50。
呂璨戎(2008)。〈混合制國會選舉制度對台灣政黨體系影響之初探:兼論日本之經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5-39。
吳皇昇(2010)。〈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情義相挺」還是「拂袖而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重禮(2008)。《政黨與選舉: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
吳重禮、李世宏(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第12卷1期,頁69 -115。
吳重禮、李憲為(2005)。〈政黨政治與府際關係:以1995年至2003年媒體對中央與北高直轄市政府互動的報導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1期,頁71 -102。
吳重禮、崔曉倩(2010)。〈族群、賦權與選舉評價-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省籍差異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4期,頁137 -182。
吳重禮、鄭文智、崔曉倩(2006)。〈交叉網絡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4期,頁599 -638。
李育任(2006)。〈家庭父母政黨態度一致性與大學生政黨傾向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酉潭(2006)。〈兩岸黨國體制的變遷:民主化的觀察〉,2006年兩岸發展模式之比較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5月29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李海鴒(2008)。〈2006年臺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廣均(2010)。〈文化團體vs.政治社群試論當代臺灣的兩種族群政治觀點〉,《臺灣社會研究》第77期,頁177 -211。
李靜婷(2010)。〈臺灣選民政治認同之世代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延諭(2006)。〈族群政治:臺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佩君(2004)。〈新莊區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體育教學評量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周應龍(2012)。〈臺灣南部綠色政治版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
林于茜(2012)。〈民眾日常使用語言與政黨認同關聯之研究〉。新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斌(2008)。〈選舉制度改革對地方派系的影響:臺灣高雄縣的個案研究〉,《地方自治與民主發展:2008 年選後台灣地方政治》學術研討會,2008年6月15日,臺中:東海大學。
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1988)。〈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 ~1986)〉。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1999)。〈解釋臺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月旦。
林岱緯(2012)。〈1997年修憲後我國黨政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瑞隆(2008)。〈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我國政黨政治的影響〉。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宗海、唐玉禮(2004)。〈台灣地區的族群差異意識與政治參與〉,傳承與創新:紀念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八十週年,第七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2004年3月26-27日,臺北:國父紀念館。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翰蘆。
施正鋒(2005)。《臺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臺北:翰蘆。
施正鋒(2006)。《臺灣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翰蘆。
施正鋒(2007)。〈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第4卷4期,頁1 -26。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志彥(2009)。〈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臺北:三民。
胡佛、游盈隆(1984)。〈選民的黨派抉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第13期,頁1-59。
孫關宏(2003)。《政治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
徐金基(2004)。〈客家鄉鎮市發展與臺灣公路交通之關係-以臺灣北部桃竹苗地區為探討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永光(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6期,頁4 -17。
張家愷(2009)。〈立法委員選舉制度變革對我國政黨體系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碩(2004)。〈臺灣族群接觸與其接納度之探討:以「接觸理論」為研究途徑〉。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傳賢、黃紀(2011)。〈政黨競爭與臺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結〉,《臺灣政治學刊》第15卷1期,頁3-71。
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臺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2期,頁63-85。
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本雲(2010)。〈桃園縣地方派系研究之初探〉,第七屆地方治理與城鄕發展學術研討會,2010年4月24日,新竹:玄奘大學。
郭秋慶(2012)。〈論人民行動黨與新加坡的一黨優勢之發展〉,《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4期,頁63-84。
陳文俊、黃志呈(2003)。〈藍軍 vs. 綠營: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之比較〉,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臺灣政治」學術研討會,2003年12月3日。台北:東吳大學。
陳可如(2008)。〈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陸輝(2000)。〈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卷2期,頁109 -141。
陳雪玉(200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1950-1996)〉。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政(2007)。〈單一選區兩票制對臺灣未來政黨政治發展的影響〉,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6-010號。
陳運棟(1992)。《客家人》。臺北:東門。
游清鑫(1995)。〈台灣政黨競爭及體系之變遷〉,《政治學報》,第25 期,頁181-206。
游清鑫(2002)。〈21世紀臺灣選民的政黨認同:政黨形象的探索〉,《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8期,頁19 -35。
隋杜卿(2002)。〈立委選制改革對政治運作的影響-以單一選區兩票制為例〉,《國會改革與憲政發展》,頁143-92。
黃炎東(1990)。《政黨政治與選舉》。臺北:五南。
黃坤山(2011)。〈選舉制度、地方派系與政黨政治關係之研究〉,《嘉南學報》第37期,頁638-651。
黃國敏(2005)。〈桃竹苗地區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與族群結構之研究〉,《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頁10 -39。
葛永光(2011)。《政黨與選舉》。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葉志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千華。
廖中秋(2012)。〈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趙正宇(2005)。〈民進黨立委候選人提名制度之研究─第六屆(2004 年)立委選舉桃園縣個案分析〉。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玉玲(2002)。〈臺灣地區政黨政治之發展──黨際及黨內民主之探索〉。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華宗(2004)。〈族群衝突與政治整合:比利時與台灣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鄧志松(2012)。〈2012總統立委選舉的觀察:一個以GIS為基礎的空間探索分析〉,《新社會雙月刊》第20期,頁16-27。
鄭文智(2005)。〈交叉網絡與政治參與: 2001年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玲(2009)。〈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關鍵因素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盛隆(2004)。〈臺灣的階級投票研究 1992 ~ 200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棟榮(2004)。〈選民投票行為的演變因素研究-以第二~五屆立法委員的選舉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雅文(2008)。〈沉默螺旋理論在推論與應用上的落差〉。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怡靖、黃紀(2010)。〈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下的一致與分裂投票─—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的探討〉,《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3期,頁1-43。
蕭柏林(2009)。〈臺灣選民政黨認同穩定度的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賴兩陽(2009)。〈地方政治生態對推動社區工作的影響性分析: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二十六屆系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3月12日,臺北:東吳大學。
賴恩豪(2008)。〈政黨傾向對國內遷徙影響之實證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士超(2007)。〈六堆客家族群政治的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育真(2009)。〈閩客族群選舉動員之比較-以苗栗縣為例〉。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斌(2012)。〈族群認同與投票取向〉,施正鋒主編,《國家政策展望》。臺北: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
謝瑜君(2012)。〈政黨輪替下選民投票因素分析:2000年、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之比較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
鍾國允(2011)。〈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分析〉,2011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2011年10月29-30日,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臺中:臺中市政府。
羅致政(2005)。〈2000年政黨輪替後的臺灣政治〉,《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1期,頁167 -175。
羅香林(1987)。《客家源流考》。臺北:世界客屬總會秘書處。
羅暐勝(2007)。〈地方勢力與政黨政治發展之研究-以嘉義市市長選舉為例(1982-2005年)〉。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2期,頁545 -568。
蘇祥慶(2012)。〈花東縱谷北部客家鄉鎮的歷史淵源與當代社會特性簡述:以吉安鄉為中心〉,《東臺灣研究》第18期,頁95-125。
貳、英文文獻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iorina, Morris P.(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Jennings, M. Kent, and Gregory B. Markus(1984). “Partisan Orientations over the Long Haul : Results from the Three Wav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anel Stud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4),pp. 1000-1018.
MacKuen, Michael B., Robert S. Erikson, and James A. Stimson(1989). “Macro-partisanship.”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4),pp.1125-1142.
Niemi, Richard G., and M. Kent Jennings(1991). “Issues and Inherit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4),pp.970-988. |
指導教授 |
周錦宏
|
審核日期 |
2013-7-16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