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1 、訪客IP:3.147.62.99
姓名 王亞賢(Ya-hsien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台灣文學中的眷村書寫研究 相關論文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台灣文學中有關眷村的書寫有一個獨特之處,作家們在創作眷村文學的作品時,筆尖所流露出來的不僅僅是眷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是對眷村這個母體的情感抒發,更是在書寫眷村人畢生的回憶和生命的歷程。
本研究從離散起筆,探究眷村人離散的宿命,接著探討眷村人第一代的鄉愁及第二代對這塊土地的認同;然後再梳理眷村的建築形態和居住空間、居民的生活圖像及休閒活動、以及駿村飲食與族群的文化融和。因為眷村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成長背景、生活經歷和觀察視角多所不同,所以對鄉愁感悟、族群認知、家國認同和居住環境的感受也頗有差距,因而兩代之間在國家意識上產生矛盾、在鄉愁感知上出現歧異,這也為我們增添了許多可以討論的題材。
眷村雖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眷村人雖然有濃於血的情感,但是年輕一代的眷村作家其實已經努力走出「大中國情節」,試著和台灣的本土性結合,雖然這或許只是一種「游移式認同」(楊照的說法),雖然可以發現作品中勉強依附的痕跡還很明顯,可是,第二代在對土地的認同裡,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已經拋掉了揹負了多年的中國包袱。
眷村文學從「反共文學」、「軍中文學」、「懷鄉文學」的基礎上,到發展出其特有的風格和內容,再歷經台灣第二次的鄉土文學論戰(1977〜1978),文學血脈裡中國夢所藉以維繫的、想像的最後一方夢土,也被徹底的瓦解,使得眷村的第二代作家不得不思考未來的方向和定位,其文學作品也因而開啟了一個嶄新的創作領域。
所以,描寫眷村的文學作品,前期偏重鄉愁和故園情的抒發,因為老家和親人都在海峽的另一邊;後期則偏重眷村生活和土地認同的探究,因為反攻大陸、收復失土已成幻想,眷村一、二代間觀念上的矛盾和消弭、眷村人和本地人的衝突與和解、眷村人物的形形色色與眷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創作的素材,也是即將消逝的歷史和必須留住的回憶。
本研究希望藉由眷村相關作品的閱讀和梳理,能為這個即將消失的地標、一個在台灣無法延續下去的社會,留下一份可供人憑弔的回憶資料,也希望探討他們在面對台灣化、本土化的衝擊時,如何釐清和大中國的血緣關係,以及化解族群對立所做的努力,和保存已逐漸消逝的記憶。摘要(英) Abstract
One characteristic of writing about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inTaiwanese literature is authors’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ivotal momentsgrowing up in there. Writing the motif –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 as anemotional outlet, authors are de facto reviving the life memories and progressesof these villagers.
This current study begins with the idea of diaspora, tackling the diasporadestiny of these villagers, followed by the nostalgic memories of the firstgeneration villagers and the attachment to the land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villagers.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living habitats of military dependents’villages are investigated afterward, together with the portrayal of militarydependents’ villagers, their leisure activities, food culture, and their integrationwith the outer ethnic groups. Owing to their different living backgrounds, lifeexperiences, and points of view,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villagersare not in complete accord in terms of their nostalgic reminiscences,conceptualization of ethnic groups, national identity, and living surroundings.
Such a discrepancy i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ostalgic perception betweenthese two generations leaves a plethora of topic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Notwithstanding the notion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as a living
community and these villagers’ blood-thicker-than-the-water comradeship, theyounger generation has waded through the Chinese Complex. Trying tointegrate their writings with the Taiwanese locality, these younger authorsmight somewhat have been through a “shifting identity”, according to Chao
Yang. Regardless of the fact that we can find out the conspicuous traces ofChinese Complex in the litera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theinfluence of Chinese Complex in this genre is virtually nonexistent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authors, considering their attachment to the land.The literature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germinates fromanti-communist literature, military literature, and nostalgia literature, thrivingin its unique style and contents, after having weathered through the secondnativist literature movement (1977-78). Their last imagined field connectedwith the Chinese dream in the literary context, however, is thoroughly shattered,
thus mak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authors feel obliged to think for their nextdirection and placement. In turn, their literary works are bound for anotherpromising stage.
Hence, earlier literary works depicting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focuson nostalgia and emotional outlet for the hometown, since the roots andrelative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villagers ar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aits.
More recent works about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nevertheless, focus onthe life within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and the attachment to the land,since the recovering of mainland China is nothing but an illusion. Followingthe logic, the contradiction and discrepancy between these two generations, theconflicts and reconciliations between these villagers and local Taiwanese, andthe diverse characters in the villages along with the pivotal moments becomethe fundamental nature for creative writing – also the frozen snapshots of
fleeting history.
This current study intends to keep track of a memorable record by synthesizing the writings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in case they, as discontinuing societies in modern Taiwan, are doomed to fade out as points ofreference. Facing the impact of Taiwanese localization movement, the study aims to utilize these collective writings as a springboard to clarify the
attachment to the Great China, to reconcile the rivalry among ethnic groups here, and to retain the disappearing memories.關鍵字(中) ★ 眷村文學
★ 離散
★ 鄉愁
★ 身分認同
★ 飲食文化關鍵字(英) ★ Literature of Dependents Village
★ Diaspora
★ Nostalgia
★ Identity
★ Food Culture論文目次 臺灣文學中的眷村書寫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一、眷村文學作品選集 ……………………………………………4
二、眷村文學之相關研究 …………………………………………5
三、政府或民間對眷村史料所編印的相關刊物 …………………7
第四節 章節說明 ……………………………………………………8
第二章 他鄉為故鄉─眷村人的離散與重生 ………………………11
第一節 眷村人的離散與鄉愁 ………………………………………12
第二節 眷村人的重生與認同 ………………………………………20
第三章 安得廣廈居─自成一國的竹籬笆文化 ……………………31
第一節 因地制宜的臨時居所 ………………………………………32
第二節 因陋就簡的違章蝸居 ………………………………………39
第三節 因緣際會的省籍融合 ………………………………………45
第四章 安貧也逍遙─眷村居民日常生活圖像 ……………………51
第一節 貧困度日依然自得其樂 ……………………………………52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不忘反攻復國 ……………………………………61
第三節 同甘共苦找尋新的未來 ……………………………………66
第五章 回憶的滋味─飲食與族群的交流融合 ……………………73
第一節 大江南北的食物薈萃 ………………………………………74
第二節 人情交流的回憶滋味 ………………………………………83
第六章 結論 …………………………………………………………89
參考書目 ……………………………………………………………95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文學作品集:
1.朱天心部份─
①《時移事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 年新版)
②《方舟上的日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 年11 月二版四刷)
③《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 年11 月新版六刷)
④《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1998 年二版)
⑤《古都》(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 年2 月初版六刷)
⑥《未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01 月初版)
⑦《擊壤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01 月15 日初版)
2.朱天文部份─
①《朱天文電影小說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1 年1 月16 日初版一刷)
②《荒人手記》(台北市:時報出版社,1994 年出版)
③《最想念的季節》(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4 年1 月初版)
④《炎夏之都》(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4 年7 月出版)
⑤《小畢的故事》(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6 年6 月初版)
⑥《世紀末的華麗》(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6 年9 月初版)
⑦《花憶前身》(台北市:麥田出版,1996 年10 月初版)
3.張大春部份─
①《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 年01 月初版七刷)
②《張大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 年4 月15 日初版第一刷)
③《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年9 月初版)
④《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年11 月初版十六刷)
4.蘇偉貞部份─
①《陪他一段》(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3 年02 月初版)
②《有緣千里》(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 年3 月六版)
③《離家出走》(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民國1989 年1 月六版)
④《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年2 月第三次印行)
⑤《舊愛》(台北:洪範書店,1995 年07 月初版十六印)
⑥《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 年06 月二版一刷)
96
───參考書目───
⑦《租書店的女兒》(台北縣:INK 刻印文學生活雜誌,2005 年5 月初版)
⑧《蘇偉貞小說精選集》(台北:新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2010 年4 月出版)
5.朱西甯《華太平家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年2 月初版)
6.段彩華《段彩華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5 年元月初版)
7.段彩華《上將的女兒》(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 年9 月10 日出版)
8.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書店,1985 年02 月初版)
9.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11 月28 日初版十四刷)
10.張啟疆《消失的□□─張啟疆的眷村小說》(台北:九歌,1997 年01 月初版)
11.張啟疆《變心》(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 年初版)
12.蕭颯《少年阿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 年10 月五版)
13.蕭颯《如夢令》(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 年04 月初版十四印)
14.東方白《芋仔蕃薯》(台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 年11 月初版第一刷)
15.風信子《眷村物語》(台北:百巨國際文化,2000 年)
16.苦苓《外省故鄉》(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 年08 月一版三刷)
17.孫瑋芒《卡門在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 年03 月初版)
18.楊雨亭《上校的兒子─外省人,你要去哪兒?》(台北:華岩出版社,2009 年3
月台北第一版第一.刷)
19.履彊《我要去當國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1 年3 月1 日出版)
二、選集:
1.李怡慧主編˙楊放採訪整理《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
份有限公司,1996 年4 月5 日初版)
2.青夷選編《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 年10 月初版四刷)
3.周芬伶主編《臺灣後現代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年6 月出版一刷)
4.齊邦媛、王德威《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2004 年02 月)
5.蘇偉貞《臺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年02 月01 日初版三刷)
三、專書及專書論文:
1.焦桐部份─
①《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2009 年3 月初版一刷)
②《臺灣飲食文選Ⅰ》(台北:二魚文化,2003 年2 月初版一刷)
97
───參考書目───
③《臺灣飲食文選Ⅱ》(台北:二魚文化,2003 年2 月初版一刷)
④《2007 台灣飲食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8 年4 月初版一刷)
⑤《2008 台灣飲食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9 年4 月初版一刷)
⑥《暴食江湖》(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年9 月再版二刷)
⑦《臺灣味道》(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年10 月再版六刷)
2. 王德威部份─
①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 與八0 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1988 年9 月16 日初版)
②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11 月1 日)
③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
司,1998 年4 月15 日初版,一、二集)
④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 年11 月15
日初版一刷)
3.李有成、張錦忠主編《離散與國家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台北:允晨文化實
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6 月初版)
4.沈傑、萬彤編著《孫子兵法:世界第一兵書》(台北縣:華文網2002 年初版)
5.林水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9 年9 月
15 日初版)
6.洪久賢主編《世界飲食與文化》(台北縣:揚智文化事業,2009 年3 月初版一刷)
7.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公司,2001 年5 月21 日出版)
8.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7 年9 月1 日初版一刷)
9.陳義芝《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8 年12 月岀版)
10.梅家玲著《性別,還是國家?:五O 與八、九O 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
版2004 年9 月初版一刷)
11.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10 月8 日初版3 印)
12.龍應台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8 月31
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98
───參考書目───
13.蔡素芬主編《九十四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 年3 月10 日初版)
14.顏崑陽主編《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 年3 月10 日初版)
15.中青雄獅編著《美食中國》(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民國100 年12 初版一刷)
16.楊環靜《走進台灣光陰的故事:眷村菜市場》(台北:太雅,2009 年8 月初版)
17.林玉玲著.張瓊惠譯《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台北:麥田出
版,2001 年)
18.克雷兒.馬克思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10 月初版一刷)
19.伊塔羅˙卡爾維諾作;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5 年8 月30 日初版二刷)
20.Kaur, John Hutnyk 作;陳以新譯《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國
際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8 年1 月初版一刷)
四、論文及期刊:
1.于桂芳《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桃園:國
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年)
2.李俊賢《空城記.憶:從眷村影像符碼看一個世代的結束》(台北:世新大學圖文
傳播暨數位出版碩士論文,2005 年8 月)
3.李宜潔《眷村文化的形成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國立成功大
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7 年6 月)
4.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 年)
5.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
論文,2002 年)
6.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瑦、利
玉芳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6 月)
7.黃暉凱《台灣眷村小說研究-以朱天心《未了》蘇偉貞《有緣千里》袁瓊瓊今生
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1997 年6 月)
8.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9.賈素娟《張啟疆眷村小說──《消失的口口》》(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年)
99
───參考書目───
10.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11.蔣載榮《空城記‧憶-從眷村影像符碼看一個世代的結束》(世新大學圖文傳播
暨數位出版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8 月)
12.蘇睿琪《眷村圖象‧追憶‧認同-朱天心90 年代小說篇章意象研究》(成功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 年6 月)
13.李瑞騰〈家的變與不變〉,《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全三冊》(台北:
文建會,1997 年6 月初版)
14.莊文福〈日暮鄉關何處是?──論張啟疆《消失的□□》中的鄉愁意識〉,《研
究與動態》第9 期(2003 年12 月)
15.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
趣味〉(《聯合文學》11 卷4 期,1995 年02 月)
16.張頌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22 卷第10 期,1994
年3 月)
17.黃錦樹〈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談起〉(《海峽評論》18 期(1992 年06 月)
18.曾美雲〈從眷村到台灣──朱天心小說中的眷村圖像與族群意識〉《語文學報》
第10 期(2003 年12 月)
五、其他:
(一)政府、政黨出版品-
1.中華民國國防部《眷戀陸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長辦公室,2006 年8 月出版)
2.中華民國國防部《眷戀海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長辦公室,2007 年5 月出版)
3.中華民國國防部《眷戀憲兵與軍情局眷村》(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
年8 月出版)
4.中華民國國防部《眷戀空軍眷村》(台北:國防部長辦公室,2007 年12 月出版)
5.中華民國國防部《眷戀聯勤眷村》(台北:國防部長辦公室,2008 年12 月出版)
6.中華民國國防部《眷戀後備眷村》(台北:國防部長辦公室,2008 年12 月出版)
7.民主進步黨《認識台灣眷村》(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2006 年11 月)
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全三冊》(台北:文建
會,1997 年6 月初版)
100
───參考書目───
9.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戀戀眷村‧深深情義》(台北:退輔會‧華
欣文化事業中心,2006 年10 月31 日初版)
10.何思瞇主編《臺北縣眷村調查研究》(臺北縣:臺北縣政府,2001 年4 月出版)
11.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桃園縣: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 年5 月15 日初版)
12.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一探桃園縣眷村文化與空間肌理》(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
化局,2009 年9 月出版)
13.國防部史政編輯室《從竹籬笆大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
防部史政編輯室,2005 年12 月20 日出版)
14.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市:竹塹文化資產叢書
出版社,1997 年6 月出版)
15.國立編譯館主編˙陳國偉著《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
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1 月初版一刷)
16.潘國正編《有情有義眷村情》(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 年6 月初版)
17.呂嘉凱發行《榮光雙週刊》(台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99 年10
月6 日出刊第4 版榮民園地)
18.張大春〈眷村子弟江湖老〉1990 年12 月29 日,中時晚報時代版
(二)電影、電視-
1.〈小畢的故事〉,導演陳坤厚,1983 年
2.〈竹籬笆外的春天〉,導演李祐寧,1985 年
3.〈光陰的故事〉,導演王偉忠,2009 年﹝中天﹞
(四)網路資料-
1.蔡振念〈八十年代以來眷村小說的離散主題〉2005/10/20
http://blog.sina.com.tw/mysterysoul/
2.張天雄〈班雅明與楊德昌作品中的「眷村情節」〉
http://blog.roodo.com/mphonor/archives/2324123.html
3.林明昌〈回歸的離散--讀英培安《騷動》〉(2009 年1 月2 日)
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lin-ming-chang/lin-ming-chang_03.htm指導教授 李瑞騰 審核日期 2013-8-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