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97202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18.220.160.216
姓名 鄭玉華(Yu-hua Z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四川簡陽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
(Sichuan Jianyang Hakka Dialect Research-A Case Study of Tashui Zhen)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 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 現職與支援教師客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南桃園國小為例
★ 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 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桃園縣觀音鄉白玉村閩式客家話之研究
★ 台灣客家話量詞研究★ 臺灣海四話研究─以苗栗縣西湖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四川的客家話是明清以來的移民產物,至今已成為四川省漢語方言中具影響力的一支,本文以四川省簡陽市踏水鎮的客家話為主要研究對象,是筆者親自調查之語言材料,經由語料的採集及記錄,探討來自廣東五華的客家族群遷入四川後,與原鄉在時間與空間的上的長期阻隔後所呈現的音韻及詞彙特色。四川客家話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移植進來的產物,本文對於失載於文獻的踏水話進行研究,是開闢四川客家方言點的中繼站之一,其突出的「官話化」發展,是與當地方言強烈互動後的妥協,更是值得深探的環節。
本文以音韻研究為主,詞彙為輔,共分七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並佐以相關研究文獻、四川省及踏水鎮的史地概況、四川客家話的分布及發音人的基本簡介等進行多區塊簡述。第二章為踏水話語音系統的說明,分別介紹踏水話的聲韻調以及連讀變調的特色,歸音位問題也在此一併說明。第三章便進入歷史音韻的範疇,將踏水話與中古音系進行比較,而比較後的特色,為第四章各別從聲、韻、調及連讀變調特點進行討論的基礎,發現濁去歸上特徵仍保留,當然也表現出與四川官話之間的互動,如陰聲韻的陽聲韻尾、影母開口一二等的-聲母等特色。第五章為方言內部比較的應用,經由比較五華話與踏水話語音、詞彙,甚至構詞差異,發現踏水話的面目全非,且踏水話詞彙的官話化情形嚴重,第六章則經由客家話特徵詞的驗證以及踏水話的特殊詞彙簡論,並歸納出踏水話的詞彙特點:(1)語言接觸的衝擊(2)詞彙的說法多樣、分工細(3)詞彙中的文化變遷(4)詞彙的環境侷限性(5)重疊構詞法的使用,第七章為本文的結論,總結踏水話的語音及詞彙特色,並檢討本文的不足之處,並提供未來對四川客家話深入發展的建議以及方向。
摘要(英) The Hakka dialect in Sichuan is the product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 during Ming and Ching Dynasty, so far,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nfluential Chinese dialects in Sichuan. This thesis emphasizes on the hakka dialect of Tashui Zhen(踏水鎮),a town in Sichuan Jianyang(簡陽).The materials of Tashui hakka dialect are investigated and written, Tashui hakka dialect ,which came from Guangdong Wuhua(五華), we discuss the phonological and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shui dialect ,that sh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 country Wuhua and the new settlement Tashui. The Mandarinization of Tashui dialect reveals a unique point that attracts our attention, we regard it as the product of language contact because the intense interaction has shown us the compromise with the southwest Mandari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it contains phonology and lexicon discussion, but we mainly focus on the former, the latter is auxiliar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research method, procedure, bibliography of related articles, as well as brief situation of Sichuan history and geography, where hakka dialect spread in Sichuan, and simple information of utterance speakers. The second chapter represents the phonetic system of Tashui dialect, the initials, finals, tones and the special tone sandhi.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is shown in Chapter three, we compare the Tashui dialect with middle Chinese phonetic system, after comparing, all the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 to the fourth chapter.we found out that some features remains, such as sang tone (上聲) in ancient Qu (去聲) with voiced initial. However, it also influenced by southwest Mandarin (西南官話), such as in finals (陰聲韻)with yang finals(陽聲韻)and Velar nasal consonant “-“ appears in ing (影母).
The comparison between Wuhua and Tashui dialect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five, including phonology, lexicons, even the morpholog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assive change alters beyond recognition. The chapter six talks about the Tashui lexicons, hakka dialectal
feature words are still used, but the obvious Mandarinization phenomena show a big impact on Sichuan hakka dialects. Briefly speaking, there are five lexical features in Tashui dialect:(1) the impact of language contact(2) various lexicon statement and detail categories (3)cultural change (4)environmental constraint (5) reduplication word formation. The Chapter seven is the conclusion, to sum up the phonology and lexical features of Tashui dialect, Finally, an examination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study and possible future advices are provided to mak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chuan hakka dialects.
關鍵字(中) ★ 四川客家話
★ 踏水鎮
★ 語音特點
★ 方言比較
★ 歷史比較
關鍵字(英) ★ Sichuan hakka dialects
★ Tashui Zhen
★ phonological features
★ comparative dialectology
★ historic comparis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誌 謝 .................I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1.3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1.4 四川省史地概況 ..............................24
1.5 方言點介紹與發音人簡介 .......................31
第二章 簡陽踏水鎮客家話語音系統 .....................34
2.1 踏水鎮語音系統 ...............................34
2.2 歸音位及連讀變調特色 ..........................39
第三章 與中古音韻比較 ..............................42
3.1 聲母 .......................................42
3.2 韻母 .......................................49
3.3 聲調 .......................................63
第四章 踏水鎮客家話語音特點 .........................66
4.1 聲母特點 ....................................66
4.2 韻母特點 ....................................71
4.3 聲調特點 ....................................82
4.4 特殊字音 ....................................86
第五章 四川踏水話與廣東五華話的比較 ..................90
5.1 音韻比較 .....................................90
5.2 詞彙比較 ....................................100
5.3 小結 ........................................114
第六章 踏水鎮客家話詞彙及其特點 ......................116
6.1 踏水話的構詞法 ................................116
6.2 踏水話的客方言特徵詞 ...........................119
6.3 踏水話的特殊詞彙類型及來源.........................121
6.4 踏水話中的特殊詞彙 .............................125
6.5 踏水話的詞彙特點 ...............................133
6.6 小結 ..........................................134
第七章 結論 ........................................136
7.1 研究成果 ......................................136
7.2 檢討與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0
附錄一 簡陽踏水鎮同音字表 .............................146
附錄二 簡陽踏水鎮詞彙表 ...............................19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專書
丁聲樹、李榮,2010,《漢語音韻講義》,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1992,《民國簡陽縣志》,巴蜀書社。
王力,2008,《漢語語音史》,商務印書館。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1995,《漢語方言詞匯(第二版)》,語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2003,《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語文出版社。
朱炳玉,2007,《五華客家話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朱曉農,2008,《音韻研究》,商務印書館。
何大安,2004,《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2010,《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大安出版社。
李方桂,1982,《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鄧曉華,2009,《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榮主編,1998,《成都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榮主編,1998,《長沙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同春,2009,《漢語語音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金水主編,2007,《年節禮俗》,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出版。
侯精一,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2002,《音韻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曉芬,1997,《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2008,《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語文出版社。
郤遠春,2011,《成都客家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本漢,2003,《中國音韻學研究》,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商務印書館。
崔榮昌,1996,《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
崔榮昌,2006,《四川境內的湘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崔榮昌,2011,《四川境內的客方言(上下)》,巴蜀出版社。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曹志耘 ,2008,《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彙卷),商務印書館。
梅耶,岑麟祥譯,2008,《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陳世松,2005,《四川客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南天出版。
陳保亞,2005,《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曾曉渝,1996,《四川方言詞解》,西南師範學院出版社。
楊時逢,1984,《四川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二。
溫昌衍,2012,《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商務印書館。
董同龢,1954,《漢語音韻學》,本文引2011版,台北:文史哲。
詹伯慧,2006,《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趙忠德,2006,《音系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俐李,2004,《漢語聲調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民族出版社。
鄧英樹、張一舟,2010,《四川方言詞匯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鮑厚星、崔振華、沈若雲、伍雲姬,1999,《長沙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簡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11,《簡陽市志1986~2005》,四川人民出版社。
藍玉英,2005,《洛帶客家方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
藍玉英,2007,《泰興客家方言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
羅香林,2010,《客家研究導論》,南天出版社。
2. 單篇文章
期刊
Lin, Hui-shan. 2006. Directionality in Chengdu tone sandhi.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 32.1:31-67.
王士元,1988,〈聲調發展方式一說〉,《語文研究》第1期。
王天鵬、江細久,2012,〈客家地區二次葬習俗探析〉,《中國地方志》,第6 期,頁50-54。
任雪蓮、石小龍,2010,〈方言詞語的民俗語源與文化背景〉,《文教資料》,第6期,頁24-26。
宋伶俐、朴正俸(2010)〈成都客家方言島詞匯使用現狀調查-以"華陽涼水井客家話"為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27-132。
李 榮,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第4期,頁241-259。
李 藍,2009,〈西南官話的分區(稿)〉,《方言》第1期,頁72-86。
李祥林、唐新蓉,1999,〈酒米•元宵推湯圓〉,《四川烹飪》,第3期,頁2-3。
李瑞禾,1996,〈西昌市黃聯關的客家話〉,《西昌師專學報》第4期,頁32-41。
沈鍾偉,2006,〈漢語方言裡的成音節鼻音〉,《中國語言學集刊》創刊號,第一卷第1期,頁77-104。
姚蘭、張睫 ,2006,〈湖南湘鄉方言的“子”尾〉,《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第4期,頁87-88。
段 英,2002,〈四川黃聯關客家話與梅縣客家話的比較〉,《汕頭大學學報》第4期,頁100-107。
馬宇、李琳,2004,〈從稱謂語看文化-江律方言親屬稱謂語略析〉,《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六期,頁49-50,56。
崔榮昌,1986,〈四川省西南官話以外的漢語方言〉,《方言》第三期,186-187頁。
張光宇,1992,〈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清華學報》n.s.22.4:351-356。
張光宇,2002,〈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30卷第4期,427-476。
張光宇,2003,〈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第4期,頁95-103。
張光宇,2004,〈漢語語音史中的比較方法〉,《中國語文》第6期,頁545-557。
張光宇,2006 ,〈共同保留、共同創新與共同脫軌〉,《語言研究》,總第63期,14-21。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第4期,346-358。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的滋絲音〉,《中國語文研究》,總第21期,87-102。
張光宇,2007,〈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 第一期1-11。
張光宇,2009,〈漢語方言的橫的比較〉,《語言學論叢》,第四十輯 170-186。
張光宇,2010,〈世紀工程:語言的連續性〉,《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卷1期,頁105-111。
張光宇,2010,〈漢語語音史中的比較方法〉,《中國語文》第4期,頁321-384。
張光宇,2012,〈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新32卷第4期,17-28。
張雙慶、萬波,2002 〈客贛方言“辮"讀如 “邊鞭"的性質〉,《方言》 第1期,頁9-15。
張桂英, 傅遠碧,2006,〈四川方言中的禁忌語〉,《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頁72-75。
陳忠敏,1993,〈漢語方言連續變調研究綜述(續)〉,《語文研究》第3期,頁55-60。
陳忠敏,1993,〈漢語方言連續變調研究綜述〉,《語文研究》第2期,頁63-66。
許慧娟 ,2006,〈再論漢語的聲調與重音〉.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1: 109-137.
項夢冰,2012,〈漢語詞匯地理學的一般程序:以"冰雹"的研究為例〉,《地理科学研究》,頁7-23。
黃尚軍,2006,〈四川人的禁忌語〉,《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60-63。
黃雪貞,1986,〈成都市郊龍潭寺的客家話〉,《方言》第2期,頁116-122。
黃雪貞,1986,〈西南官話的分區(稿)〉,《方言》第4期,頁262-272。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二期。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241-246頁。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第2期,121-124頁。
溫昌衍,2005,〈客家”山居稻作”文化及相關事像〉,《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期,頁22-26。
董同龢,1948,〈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十九本。
廖慶、唐磊,2006,〈徳陽客家話方言特色探討〉,《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頁10-12。
甄尚靈,1983,〈四川方言的鼻尾韻〉,《方言》第4期,頁241-243。
趙學玲,2007,〈漢語方言影疑母字聲母的分合類型〉,《語言研究》第4期,72-78。
劉瑞明,2006,〈俗語考源二題〉,《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頁72-74。
鄭曉峯,2005,〈客贛方言的古濁上字歸陰平〉,US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 :1-16。
鄭曉峯,2001,〈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清華學報》,第31期,頁135-159。
謝重光,1996,〈三山國王信仰考略〉,《世界宗教研究》,第2 期,頁101-110。
藍小玲,1996,〈客家話的”荷”〉,《語言研究》增刊。
藍玉英、曾為志,2011,〈成都客家方言基本詞匯的演變方式初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第2期,頁186-190。
嚴修鴻,2004,〈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41-44。
研討會論文
周日健,2002,〈五華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188-202。
徐汎平,2010,〈客方言濁音清化與陽調不送氣音讀探析〉,《客語千秋》,頁168-186。
徐貴榮,2010,〈客家話的合口介音u和v聲母〉,《客語千秋》,頁90-100。
張燕芬,2010,〈現代方言中讀鼻尾的古陰聲韻字〉,《方言》第3期,頁255-258。
陳秀琪,2004,〈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陳秀琪,2007,〈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特點〉,香港: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
陳秀琪,2010,〈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北京:第九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
陳秀琪,2011,〈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第12屆國際暨第29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劉鎮發,2004,〈從方言比較看客家話匣母字的歷史層次〉,第六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
鍾奇,2002,〈古止攝字在梅縣話的音韻層次〉,《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2006,〈客家話hu→f的深層解讀〉,《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3.學位論文
周 驥,2008,《隆昌客家話語音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徐汎平,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 翀,2007,《儀隴客家話語音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陳立中,2002,《湖南客家方言音韻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沿佐,2013,《湖南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心怡,2010,《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變遷》,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戴伶伊,2012,《湖南平江縣、攸縣、新田縣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秀琪(Xiu-qi Chen) 審核日期 2013-8-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