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12500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歷史研究所zh_TW
DC.creator趙俊祥zh_TW
DC.creatorCHUN-HSIANG CHAO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3-6-12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3-6-12T07:39:07Z
dc.date.issued2003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6125007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為誰保存、為何保存、保存什麼是現代古蹟保存的癥結根源,凸顯了古蹟的意義與價值是保存的核心問題,故本文就歷史與人文論述的立場來闡述古蹟意涵緣由,因為古蹟深刻的歷史文化內蘊方是作為文化資產的價值所在。惟有從歷史去瞭解古蹟的形成經過,探討什麼是古蹟,才知道古蹟對我們的意義;並接壤過去的文化傳統,建立真正奠基於本土的古蹟觀念與保存論述。所以本文從清代志書古蹟中追溯最早有系統的古蹟文本史料,研究台灣古蹟的起源與歷史形成過程,尋找與現今古蹟定義的演變關係,釐清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之由生,以顯現古蹟的歷史脈絡與時代意義。 本文先對清代志書「古蹟」相關史料的記載內容作基本的整理解析,以通盤掌握歷史發展情形;並進一步探究古蹟起源成因,詮釋歷史背景與內在文化意涵。在探討自然人文景觀轉化為古蹟的過程,並對志書古蹟內容演進與類型源流的分析下,都說明古蹟形成史見證了移墾社會的發展縮影。其次,若說移墾社會的不斷進展是志書古蹟的客觀成因,其主觀要素應是修志文人持續的古蹟書寫與文化演繹。文人對台灣歷史及景物觀感認知的深化,以及對古蹟的觀點與深層意識型態,皆影響了古蹟的評價擇取。方志的持續性修纂與古蹟傳寫,文人共同的撰述與詩文圖繪等文本表現形式,以及古蹟建物之修建實存,都確立並延伸古蹟的空間認知與文化記憶。 但基於志書的客觀限制與侷促,以及古蹟記載的種種缺失,加上修志文人官吏的主導權與主觀論述下,使其只是文人片面認知與記憶的古蹟,也僅能見證部分清代及以前歷史。所以本文最後歸納內涵特質,追尋後世的發展情形,探究其在今日的意義與作用,並展望清代志書古蹟的未來發展。經由古蹟內涵與傳承經過的探微,觀察歷史、空間與人的互動,梳理歷史、史料與古蹟的關連,使古蹟回歸其歷史本質,進而省思歷史與古蹟之意義價值,並擴大發掘其內涵,這亦是古蹟的再發明與歷史的再創造過程。對此志書古蹟正是一個起始點,同時也是本文的出發與最終關懷所在。zh_TW
DC.subject古蹟zh_TW
DC.subject志書zh_TW
DC.subject台灣zh_TW
DC.title台灣古蹟的歷史形成過程-以清代志書「古蹟」為探討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itle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onuments in Taiwan-a study based on Ching's gazetteers "Monument”en_US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