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彭子睿 | zh_TW |
DC.creator | Zhe-Run Po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2-3-26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2-3-26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7124006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如果我們與審美對象之間的關係越趨疏遠,便無法深入審美對象的世界。使我們與審美對象疏遠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來自於我們不能夠反省。無法敏銳地感受到審美對象所表現的意義。本論文則針對這個部分,從自身的知覺開始反省做起,使我們真正做到可以真誠面對審美對象的地步。
首先,第一章解釋本論文為何選擇以現象學作為本論文之方法論。現象學所要求的「回到事物自身」,正可以廣泛應用於本論文之所需。本文所強調「體驗」,必須以這種方法進入,也就是就體驗瞭解體驗為何物。因為體驗本身便是不同於分析式思維的,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須能夠切近體驗,真正做到就體驗而說體驗的境地。而現象學正是最好的進路,堅持「回到事物自身」的原則,以內省的方式獲得切近體驗的方法。第二章則對各種類型知覺的看法作一個概論式的爬梳,以明分析式思維與體驗之不同。從思維所產生的知覺概念以及知覺在思想史上所佔的地位,可以看出知覺在思維體系中無法說明知覺體驗的意義,只是一種概念的分析。然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體驗與思維是兩者兼具的,因此不能以思維完全涵蓋我們所有的活動。因此我們必須對我們的活動有所反省才能夠發現在我們身上的種種活動是如何進行的,所以第三章便先針對知覺的反省開始討論。這是深度的反省,一種對事物活生生的理解方式。唯有透過這種反省,我們才可以還原知覺體驗的原貌,進而使審美知覺呈現出來。然後將一般知覺與審美知覺之間的特徵作比較,呈現出審美知覺與一般知覺不同之處,彰顯審美知覺之所以成為審美知覺的特殊之處。第四章探討審美認識的可能性。高達美曾經提出藝術經驗當中也有一種認識。因此,澄清了審美知覺的存在之後,因而在藝術經驗中審美認識也就成為一個特殊的認識,有別於一般認識的特殊認識。因此,我們要回到這種特殊認識的體驗,首先就要先擱置我們主觀的造作與附加,開放自身,進入審美對象中,與之互動,就在這樣共在的互動實踐中,呈現一個審美認識的活動。最後第五章結論總結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內容,從論文發展的過程可以說是學習的歷程,學習如何從未曾反省之處反省,並反省研究中不足之處,與可以進一步發展的地方,完成一次批判認識活動。 | zh_TW |
DC.subject | 知覺 | zh_TW |
DC.subject | 審美知覺 | zh_TW |
DC.subject | 梅洛龐蒂 | zh_TW |
DC.subject | 杜夫海納 | zh_TW |
DC.subject | 審美認識 | zh_TW |
DC.subject | 現象學 | zh_TW |
DC.title | 從一般知覺到審美知覺--一個現象學的進路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