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藝術學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李麗芬 | zh_TW |
DC.creator | Li-Fan Lee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2-1-21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2-1-21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7126005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藝術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研究,起因於1933年留日期間,因不滿日人伊勢專一郎的研究成果,於是促使他著手研究該文。1933年以後,傅氏又陸續投注了6、7年的時間,關鍵性地解決了文中疑難之處,使得該文達致了初步可解的程度。究傅抱石為文的時代背景,一為1933年的留日期間,一為1940年左右的抗日時期,前一階段沿續著他一貫強調的,必須中國人自己擔負起整理國故的重責大任,後一階段則是在抗日的背景之下,此項研究在當時,無論就傅抱石本人,亦或國人的認知,都將其視為在學術領域內也打倒日人的偉大成就,顯然已被上綱為民族主義、愛國情操之下的具體表現。
除了外緣的時代意義之外,傅抱石對此文的研究,就畫家本人實際的繪畫創作,也具有特殊的意涵。傅抱石曾說:「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此文或可說是其繪畫思想轉變的一個重要關鍵;在對傳統畫學的研究思索中,致使一位極為重視歷史經驗的畫家重新思索其藝術理念,為其日後的繪畫創作提供了變革的「參照系」。另外,傅氏變革風格中有意弱化線條的表現,雖符合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畫壇為因應寫實之需,而在「沒骨」意味的墨法上求變化的時代趨勢,然傅抱石無疑地是屬於時代的先鋒。這種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線條表現的反思,卻又與<畫雲台山記>不無關係。 | zh_TW |
DC.subject | <畫雲台山記> | zh_TW |
DC.subject | 國畫改革 | zh_TW |
DC.subject | 學術抗日 | zh_TW |
DC.subject | 實對 | zh_TW |
DC.subject | 寫實理念 | zh_TW |
DC.subject | 空間表現 | zh_TW |
DC.title |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