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creator | 孫致文 | zh_TW |
DC.creator | Chih-Wen Su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4-7-6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4-7-6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7141002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禮」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不但是個人內在德性之一,也是具體的外在行為規範;此外,「禮」又是國家、社會運作的模式。就此而言,「禮」的具體實踐,正可以兼具「內聖」、「外王」兩個層面。在探究朱子經世致用的「外王」的主張與成就時,朱子的政治經歷與議論固然是十分重要材料,朱子的禮學觀與他探究禮典的成果,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然而,最具體展現朱子《三禮》研究成果的著作──《儀禮經傳通解》,長久以來卻未受重視。本文即經由探究《儀禮經傳通解》一書,梳理朱子的禮學見解,探究此書在學術史中各面向的意義,並藉此揭舉朱子於「內聖」、「外王」兩個面向的成就。
在漢學、宋學爭勝的學術氛圍中,《儀禮經傳通解》未獲兩派人士的充分重視。但經由本文初步探究,我們認為:相較於以清儒以詳密考證見長的《禮》學研究成果,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一書在文獻考索、典章制度考據方面,確實有所不足。然而,清代學者投入大量心力於《儀禮》的整理、注疏與研究時,《儀禮經傳通解》成為他們學習、借鑑的對象。《儀禮經傳通解》的編纂體例與理念,為清代《儀禮》學奠下基礎。除了在文獻學方面的意義外,朱子解經時的許多觀點,也啟發了清儒對《儀禮》的理解。除了文獻學、解經學的意義外,《儀禮經傳通解》中的篇章、節目,也隱涵著現實意義,透顯出朱子藉由此書所展現的經世思想。而這一面向的意義,或許可以彌補學界長久以來偏重朱子心性義理學而造成的缺憾。
就學術史的意義而言,朱子《儀禮經傳通解》是檢證清代「漢、宋」、「禮、理」兩組學術概念爭辨最佳的材料。本文也藉由朱子此一著作,對「漢宋之爭」、「禮理之辨」兩項學術課題進行探討。 | zh_TW |
DC.subject | 朱熹 | zh_TW |
DC.subject | 朱子 | zh_TW |
DC.subject | 儀禮經傳通解 | zh_TW |
DC.subject | 儀禮 | zh_TW |
DC.subject | 漢宋之爭 | zh_TW |
DC.subject | 以禮代理 | zh_TW |
DC.subject | None | en_US |
DC.subject |
| en_US |
DC.title |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