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陳伊秀 | zh_TW |
DC.creator | Yi-Hsou Che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0-7-14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0-7-14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7223013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鋒面是影響東亞地區主要天氣系統之一,它經常伴隨中尺度的氣旋發展且帶來豪大雨的災害,因此對鋒面帶之動力不穩度的分析,將有助於提高天氣預報作業的品質。
次氣旋是鋒面帶上之新生中尺度氣旋,近年來許多學者利用低層位渦帶的演變來討論鋒面波的發展。且分析鋒面波上層的結構,證實上層位渦距平與地面鋒面斜壓區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並建立鋒面波發展的概念模式。
1990年代,學者們探討在環境變形場作用下,次鋒面氣旋發展的不穩度做分析。發現鋒面波的振幅與鋒面帶的位渦值成正比。
本文調查1987~1998年的東亞天氣圖,來了解東亞地區次鋒面氣旋的氣候特性,發現大部分的次氣旋都很快地填塞了,少數的個案次氣旋卻快速發展,有些次氣旋經常在台灣東北海面上初生,即所謂的台灣低壓。
針對快速發展、快速填塞與台灣低壓的三種個案分析,顯示(1)正壓不穩定可能就是造成次氣旋快速發展的主要機制;(2)當系統無正壓不穩定時,將可能導致此氣旋不發展且快速被填塞;(3)台灣低壓的發展與正壓不穩定無關,它的生成與發展,可能是由台灣地形造成背風旋生,或與暖海水之加熱作用所造成的。 | zh_TW |
DC.subject | 次鋒面氣旋 | zh_TW |
DC.title | 東亞地區次鋒面氣旋發展的診斷分析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