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產業經濟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熊柏青 | zh_TW |
DC.creator | Bo-Chi Hong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0-7-13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0-7-13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7424017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產業經濟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與過去文獻最大的不同在於研究方法之差異。本文由研究美國交換資訊與一致性行為的案例著手,研讀地方法院判決書以及最高法院判決書的內容,整理出各方的意見以及歧異點,並根據經濟理論來分析。本文選擇Container Corp.案作為研究案例的理由在於交換資訊的方式不同於以往的案例。此外,本案則是第一個同時考慮市場結構與被告行為判決的
案例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沒有事先約定的情況下,廠商是不可能直接交換資訊的。廠商直接交換資訊的行為,若非經過事前的約定,卻自發性地採取損己利人的行為,可見彼此之間存有某種默契。
其次,交換資訊的內容應視產業的結構而定。在本案中,最高法院認為瓦楞紙箱市場是屬於賣方的市場,被告具有市場力量,但被告卻交換詳細而及時的資料,此行為的效果不利競爭,因此被判有罪。
總之,本研究發現:法院多半是以合理原則來看待交換資訊的行為。也就是交換資訊並不違法,若交換資訊的動機與目的是為了勾結就不合法。由於交換資訊的動機難以直接辨認,所以美國最高法院是以交換資訊後的效果來判斷。在寡占市場中,廠商交換詳細且及時的資料多半被認為有罪。而廠商交換資訊後,若有建議參與者提高價格、減少產量的行為,也被認為有罪。 | zh_TW |
DC.subject | 交換資訊 | zh_TW |
DC.subject | 一致性行為 | zh_TW |
DC.subject | 聯合行為 | zh_TW |
DC.subject | 默契勾結 | zh_TW |
DC.subject | information sharing | en_US |
DC.subject | concerted action | en_US |
DC.subject | cartel | en_US |
DC.subject | tacit collusion | en_US |
DC.title | 交換資訊與一致性行為之案例研究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