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財務金融學系 | zh_TW |
DC.creator | 周建忠 | zh_TW |
DC.creator | Chien-Chung Chou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0-6-21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0-6-21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7425025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財務金融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採用Chou,Chung和Wei(1999)之方法,針對日報酬資料,以形成期與握有期為1至6天作反向操作策略獲利分析;而週報酬資料,以形成期與握有期為1至4週作反向操作策略獲利分析;月報酬資料,以形成期與握有期為1至36個月作反向操作策略獲利分析。由上述三種不同樣本資料的分析,觀察握有短天期與握有長天期相對績效的表現。並且分析反向操作策略獲利的原因是來自於股票報酬的負自我相關,或來自於不同股票報酬間正的橫斷面自我相關,抑或是來自於每支股票期望報酬的橫斷面變異。
本文以台灣股市上市普通股與基金為研究對象,排除換股權利證書、可轉換公司債、認購權證,共有五百二十二家股票日、週、月的報酬率資料。資料從1971年1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共計二十八年半的時間。資料來源為TEJ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
研究結果顯示:
(一) 由日報酬資料以形成期與握有期為1至6天作反向操作策略獲利分析,發現動量操作策略有顯著獲利,而且獲利原因大部分來自於股票報酬正自我相關。
(二) 由週報酬資料以形成期與握有期為1至4週作反向操作策略獲利分析,發現動量操作策略有顯著獲利,而且獲利原因大部分亦來自於股票報酬正自我相關。
(三) 由月報酬資料以形成期與握有期為1至36個月作反向操作策略獲利分析,發現形成期與握有期在24至36個月期間內,反向操作策略有獲利機會。
(四) 進一步分析月資料的反向投資策略之獲利原因,由於拆解獲利時需將股票報酬用算術法去逼近,而導致獲利有所出入,且發現動量操作策略能獲利,獲利原因來自於橫斷面變異。 | zh_TW |
DC.subject | 反向投資策略 | zh_TW |
DC.subject | 動量操作策略 | zh_TW |
DC.subject | 動能操作策略 | zh_TW |
DC.subject | 投資期間 | zh_TW |
DC.subject | contrarian | en_US |
DC.subject | momentum | en_US |
DC.subject | autocorrelation | en_US |
DC.subject | cross-autocorrelation | en_US |
DC.subject | investment horizon | en_US |
DC.title | 投資期間與反向投資策略績效評估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