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張勻翔 | zh_TW |
DC.creator | Chun-Hsiang Chang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2-1-21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2-1-21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8124008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旨在探討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之「幸福」(Eudaimonia)概念的涵義。由於當代德行倫理學的發展,使得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備受重視,於其中被視為人之終極目的的幸福生活,更是因而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概念。亞里斯多德之《尼各馬科倫理學》由某一面向來看,可被視為一套談論幸福論的倫理學理論,整部著作環繞在幾項問題:「何為人類行為之最終目的?」、「何謂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本論文在寫作方法上便基於這幾項問題來逐一發展;首先探討亞里斯多德如何論述幸福為人類的終極目的,再進而解釋說明亞里斯多德對於幸福的定義:「幸福為靈魂遵循完美德行的實現活動」,藉此以揭示出亞里斯多德之內在幸福論的理論。
快樂為人人本性上所自然傾向追求的東西,其乃是作為所謂幸福生活的一項要素;人們將其自身官能遵循德行來實現的活動,除了使人類靈魂各部分得以和諧外,從而能夠獲得一自然伴隨自官能遵循德行之實現活動的真正快樂。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不單僅強調靈魂各部分的和諧及卓越,同時亦將外在善視為幸福生活的構成要素;人類對於其所需的外在善,能夠藉著遵循德行、實踐德行來獲得。不過這項隱含於《尼各馬科倫理學》中的命題,並非能夠完全地落實,諸如無法解決先天相貌之美醜與否的條件限制。
靜觀生活雖然是涉及最高之理智德行-哲學智慧-的活動,但這裡並非就意味著亞里斯多德為人類而言的幸福生活僅是以靜觀生活為唯一的構成要素;《尼各馬科倫理學》所言的幸福生活除了靜觀生活一項要素,亦包含著其它的要素,換言之,真正的幸福生活為一種含括內在善以及外在善的理想生活。 | zh_TW |
DC.subject | 幸福 | zh_TW |
DC.subject | 德行 | zh_TW |
DC.subject | 快樂 | zh_TW |
DC.subject | 友誼 | zh_TW |
DC.subject | 正義 | zh_TW |
DC.subject | 靜觀 | zh_TW |
DC.subject | Happiness | en_US |
DC.subject | Virtue | en_US |
DC.subject | Pleasure | en_US |
DC.subject | Friendship | en_US |
DC.subject | Justice | en_US |
DC.subject | Contemplation | en_US |
DC.title |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