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812500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語言
DC.contributor歷史研究所zh_TW
DC.creator徐大智zh_TW
DC.creatorTa-Chih Hsu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4-7-2T07:39:07Z
dc.date.available2004-7-2T07:39:07Z
dc.date.issued2004
dc.identifier.uri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8125008
dc.contributor.department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中央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將以文本的綜合、歸納與比較來分析戰後平埔研究的發展與當代平埔族群文化復振運動的關係。其次,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與西拉雅族三個相關研究成果最豐富的部族為例,來探討、比較其族群文化重建、自我意識凝聚的基礎、特質與過程。 平埔族群長期以來,在台灣漢人文化的衝擊之下,居於社會邊緣,其文化、人口迅速凋零,時至今日,隨原住民意識抬頭與本土運動潮流,平埔族群積極展開文化重建與自我意識凝聚,然而這些活動背後除了有學界的研究來協助重構其文化,再者還加上族人的集體記憶來強化該族之我群認同,進而爭取其權益。而在這一連串的活動過程中,各族群的文化發展取向以及其訴求重點並不盡相同,所呈現出來的發展特色亦不同,形成台灣社會平埔文化運動的多元面貌。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復振運動自八○年代以來,發展至今漸獲各方重視與奧援而陸續獲得初步成果;而其族群文化活動則仍在持續進行著。審視近年來平埔族群的文化復振過程,可以發現到族群意識的醒覺在本土文化潮流的帶動下,在台灣社會中迅速蔓延;文史工作者與學界的研究結合地方人士之「集體記憶」,成為族群文化重建、「還原」之基礎與推手。而各族群在歷史的變遷及其各異的族群際遇下,保留了不同的文化元素,是以在其文化重建過程中亦各自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質,而在文化復振運動中以不同的文化型態、重建模式,尋求自我族群之定位以及傳統文化之延續。 透過這三個族群的分析,本文除探討其族群變遷、相關研究成果與其文化復振關係之外,並進一步檢視這些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之特質及其成果之關聯性。因此在史料運用方面,包括相關文獻史料、戰後平埔研究各面向之研究成果外,並佐以相關的訪查資料與訪談紀錄。zh_TW
DC.subject平埔族zh_TW
DC.subject復振運動zh_TW
DC.subject族群文化zh_TW
DC.subjectthe Plains Aboriginesen_US
DC.subjectRevitalization Movementsen_US
DC.subjectethnic cultureen_US
DC.title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zh_TW
dc.language.isozh-TWzh-TW
DC.type博碩士論文zh_TW
DC.typethesisen_US
DC.publisher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en_US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