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歷史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李泰翰 | zh_TW |
DC.creator | Tai-Han Li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2-7-17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2-7-17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8125014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歷史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解嚴之後,學生軍訓所曾引起的正反兩方辯證,堪稱是戰後臺灣教育中的大事之一,兩造學者對於學生軍訓的存廢,以及是否應該繼續存在於校園抑或退出,則有不同的見解。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學生軍訓為何會進入校園之中,並成為台灣戰後教育的一部份。換言之,學生軍訓是在何種需求及規劃之下,進入台灣的校園。同時在救國團的主導之下的學生軍訓,何以在一九五0年代掀起波瀾,則為本文論述之主軸。
本文擬從三個主要的脈絡之下觀察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課題,其分別為黨團、軍事與教育。從這三個脈絡探索下可知,在教育方面,隨著政府遷台有感教育必須徹底改造,以符合時代需求,同時認為必須建構穩定的校園思維之下,則覺得有實施學生軍訓之必要性。但是學生軍訓在台灣的規劃,卻是基於軍事脈絡之下的考量。在軍方力圖在台灣建立後備動員兵制之下,將學生軍訓作為預備軍士官之規劃,則為台灣學生軍訓的初期規劃型態。但這套制度亦在國民黨決議成立救國團的考量之下,認為學生軍訓應擔負起組訓青年之工作,而造成學生軍訓與救國團的結合,並造成其性質上的更動。
在救國團所主導的學生軍訓,主要以精神、生活、體能、戰鬥、技能五大訓練作為學生軍訓的實施主軸。但是可知,在武器、器材與師資的嚴重缺乏之下,主要則以生活與精神訓練作為軍訓主要推行之重點。而在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後,以《自由中國》對其之批評最厲,但由其對於救國團所主導之學生軍訓的批評中,則可看出其主要反對的是校園中黨化的現象,然而對於校園中軍事化的現象,則可以接受。 | zh_TW |
DC.subject | 教育 | zh_TW |
DC.subject | 軍事 | zh_TW |
DC.subject | 黨團 | zh_TW |
DC.subject | 軍訓 | zh_TW |
DC.title | 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