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藝術學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王凱薇 | zh_TW |
DC.creator | Kai-Wei Wang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5-7-22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5-7-22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8126001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藝術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誕生,並不是有系統地被單一組織或國族論述出來。而是
由日本人與台灣人對同一議題的各種論述,逐漸細緻地羅織出所謂的台灣地方意識。日
本在19 世紀到20 世紀初之間,由於西方美學標準與藝術分類方式的引入,促使日本人
重新檢視要如何定義自己的傳統美術工藝,憑藉著岡倉天心等日本社會運動者的提振,
使得日本傳統美術與工藝透過新的詮釋,在相應於西方美術標準下得以獲得新的位置。
1895 年,台灣受到日本殖民後,對於日本所引進的新美術或新工藝的方法技術,也同
樣面臨著保存自身文化的困境。然而,相較於日本,台灣所面對的是更強大、更直接涉
入的殖民統治機制。
台灣人在美術與工藝上接觸到日本人所引入的新興現代美術或現代工藝時,不只是
承續日本人轉譯自西方的美學標準與分類,還同時接收來自日本人所定義的「台灣地方
性」概念。就台灣美術而言,日本人所提出的「地方色彩」,對於臺灣美術地方意識的
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然而,地方色彩或地方特色的強化,並不僅存在於美術上,
它同時也廣泛地滲入各個文化藝術或產業的領域中。從1900~1945 年間的《臺灣日日新
報》考察中,可以發現與美術上相呼應的發展。在美術上,隨著臺展機制所確立出東洋
畫和西洋畫二部門的分類,對中國傳統水墨畫加以排除,在工藝上,日本人推動台灣地
方工藝的發展,也是從排除中國傳統工藝的影響下開始,運用日本人引進的竹細工新製
作方法和設計,發展出以西洋生活式樣結合日本傳統匠師技術的新現代化工藝。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畫家或工藝家如何回應這些轉變,便成為台灣地方意識建立
的關鍵。美術工藝家顏水龍,是日治時期最為投入的藝術實踐者,他是臺灣第一代受日
本正統美術教育的洋畫家,而其橫跨美術、廣告與工藝三領域的創作歷程,也最能呈現
出台灣美術或工藝界對於現代美術、現代工藝標準的回應。顏水龍當時在美術創作上,
折衷日本人與台灣人對於地方色彩的不同理解,並將大量的地方性題材運用在廣告創作
上,而就工藝創作,他進一步發展出運用新技術同時融合自身文化背景的時代工藝。 | zh_TW |
DC.subject | 台灣 | zh_TW |
DC.subject | 地方意識 | zh_TW |
DC.subject | 顏水龍 | zh_TW |
DC.subject | 地方色彩 | zh_TW |
DC.subject | 地方工藝 | zh_TW |
DC.subject | 竹細工工藝 | zh_TW |
DC.subject | 廣告 | zh_TW |
DC.title | 日治時期台灣地方意識的建立:以顏水龍美術、廣告與工藝創作為例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