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藝術學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游添富 | zh_TW |
DC.creator | tian-fu Yu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2-7-2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2-7-2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8126002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藝術學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 要
戰後影響臺灣音樂發展的音樂家可分為兩方面:一是留日回臺音樂家給臺灣的影響;另一為大陸來臺音樂家給予臺灣的影響。康謳屬後者,他是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臺灣音樂界重要的人物,更是當時學院派音樂家中,值得加以注意的一員,曾在北師、藝專、文化、師大、市師等北部幾所大專院校任教,桃李滿天下;也是理論作曲家與「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的首任理事長;所撰寫的論文、專書、以及《大陸音樂辭典》等,更是早期學子必備的參考書籍。
研究康謳的一生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大陸時期(1914~1949)、臺灣時期(1949~1980)、加拿大時期(1980~ )。而其主要貢獻與影響在臺灣,本研究的重點便放在其主要成就—臺灣階段,因其在音樂活動上涉獵範圍廣,必須將其在音樂教育、著作與出版、創作與演出、參與音樂事務等各個面向分別來觀察。
至於他在大陸時期的工作表現,較為單純,可依事件發生的時間歷程來進行描述。因此,本論文分成八章:家世背景梗概、求學時期(1920~1936)、來臺以前(1936~1949)、臺灣音樂教育的耕耘者、著作與出版、參加音樂組織、創作與演出、退而不休—加拿大時期、結論。前七章是對康謳所經歷的各種事件的具體情形詳實敘述,第八章針對其在音樂教育、著作與出版、創作與演出三個面向進行評析,嘗試找尋康謳在臺灣音樂上的歷史定位。
第一章至第三章撰寫的方式,原則上是依據時間發生的先後順序為主。第四章、第五章與第六章是對其音樂各面向表現作具體陳述,是本研究重點所在,各節安排除考慮依照其重要性與性質來進行分節外,事件則以時間先後順序為主要考量,這種方式較易於將該章重點即刻呈現出來,也具連貫性,查閱起來更方便。第七章是康謳的退休生活概況,明顯較為單純,但涉及此時期的創作與著作仍繼續在臺出版,亦不失其重要性。第八章則是探討其在臺灣音樂史上的貢獻,以及特別肯定其在音樂教育上多年的努力經營與付出。
本文資料來源,包括對康謳本人、親朋好友、同事、學生的訪談;並以文件、相片、報、刊、雜誌、樂譜、參考書籍…等資料佐證,檢視康謳在臺時的作為時,則儘量以最客觀的態度面對,並就事實進行陳述。 | zh_TW |
DC.subject | 北師 | zh_TW |
DC.subject | 中國風格和聲 | zh_TW |
DC.subject | 亞洲作曲家聯盟 | zh_TW |
DC.subject | 中國作曲家 | zh_TW |
DC.subject | 音樂教育家 | zh_TW |
DC.title | 大陸來臺音樂家-康謳研究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