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呂相乙 | zh_TW |
DC.creator | Xian-Yi Lu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1-7-18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1-7-18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8621003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台灣地理位置環境特殊,島內複雜的地形與不均勻的地表植被分布,在與大尺度天氣系統的相互作用下,對風場、降水與亂流的發展機制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這些複雜的局部環流對於空氣污染物的傳送與擴散,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能夠對環境流場與局部環流間的相互關係,與大氣邊界層內氣流與亂流的發展情形,有更深入的研究,相信必能對於台灣地區空氣品質之了解與改善有所助益。
本研究針對中部地區容易產生高Pm10污染事件的秋冬季節,分別挑選了1999年12月12日與17日高低濃度事件日,使用大氣環流的高階亂流模式及隨機陣煙傳送擴散模式(HOTMAC- RAPTAD),進行氣象場與污染物擴散之模擬研究。
在氣象場方面,本研究所選擇的高濃度事件日,環境風場強度較弱,局部環流相對明顯。模式對風場、邊界層與亂流結構發展之日變化都有不錯掌握。進一步將模擬結果與實際之探空觀測作點對點的比對也可發現,模擬之風向與位溫的垂直剖面,不僅與實際觀測有相同的趨勢,而且模擬結果在風向改變與混合層高度的掌握上,也與實際觀測相當吻合;在低濃度事件日中,環境流場強度較強,模式在模擬範圍的限制之下,對環境流場掌握不足,模擬結果亦受到影響。
在污染物傳送與擴散的模擬結果中可發現。當日最大濃度都是在風場轉變之時,沿岸污染源所釋放之污染物與內陸污染源所釋放之污染物,透過局部環流低層風場的傳送與輻合而產生。模擬之污染物濃度變化時間趨勢與極大值發生的區域,都與實際觀測有很好的一致性。而竹山測站,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恰位於中央山脈凹槽前端,局部環流容易發生風場輻合之處,故易有污染物累積。藉由RAPTAD模擬之東西與南北向的濃度剖面,並配合平面之濃度分布可看出。高濃度事件日中,出現在竹山的污染物,多來自內陸污染源;反之在低濃度事件日中,則來自沿岸污染源。由敏感度測試的結果,我們也發現。透過對環境流場有較好掌握的MM5,將其模擬風場引入HOTMAC模式之初始風場當中,的確能彌補本模式當中,因模擬範圍受限,而對環境流場掌握不足的問題。 | zh_TW |
DC.subject | 季 | zh_TW |
DC.subject | 擬研究 | zh_TW |
DC.subject | 空氣污染 | zh_TW |
DC.subject | 送與擴散 | zh_TW |
DC.subject | 部地區 | zh_TW |
DC.title | 冬季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物傳送與擴散之模擬研究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