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 欄位 |
值 |
語言 |
DC.contributor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creator | 許竣傑 | zh_TW |
DC.creator | Jing-Jian Hsu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01-7-16T07:39:07Z | |
dc.date.available | 2001-7-16T07:39:07Z | |
dc.date.issued | 200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ir.lib.ncu.edu.tw:444/thesis/view_etd.asp?URN=88621018 | |
dc.contributor.department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 國立中央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根據氣象局的統計,台灣地區在反聖嬰週期時呈現春雨偏少的情形。1998年七月至2000年六月全球為反聖嬰週期,1999年春雨呈現偏少情形,然而屬於同一反聖嬰事件的2000年,春雨卻呈現異常偏多的情形。 本文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造成1999年與2000年二月降水差異的大氣環流特徵,並嘗試找出引發二年降水差異的主要物理機制與天氣系統。
透過1999年與2000年二月月平均環流場之比較發現,在2000年二月台灣地區低對流層的大氣環境有利於對流降水的情形發生。而由2000年二月綜觀天氣的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地區在2000年二月19日至二月25日有異常降水的情形發生,這是因為東亞大槽受渦度平流及溫度平流的作用,使得阿留申低壓的強度增強,位置偏西南。這個增強的低壓系統阻礙了西伯利亞大陸冷高壓向東南方推進,使得鋒面系統滯留在台灣地區。 另外,2000年二月在台灣地區東部海域的暖流增強,逐日風場與水汽通量場距平的分析結果也顯示,在這段期間內台灣地區有異常的來自西南與東南的水汽通量,它帶來了南海地區與菲律賓海域較暖濕的空氣,造成台灣地區呈現偏濕的狀態。由於鋒面滯留與異常水汽來源,造成台灣地區在2000年二月的降水非常顯著。但把2000年二月異常降水期間的降水異常扣除後分別比較1999年二月與2000年二月的降水差異,可以發現這兩年的差異很小,這代表2000年二月的異常降水並不屬於氣候變化,而是屬於綜觀天氣變化,阿留申低壓增強是兩年降水差異的主要原因。 | zh_TW |
DC.subject | 阿留申低壓強度 | zh_TW |
DC.title | 1999年與2000年二月台灣地區異常降水之分析探討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TW | zh-TW |
DC.type | 博碩士論文 | zh_TW |
DC.type | thesis | en_US |
DC.publisher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en_US |